明朝建立以後,為何朱元璋要大力除掉開國功臣?

大侃歷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中國歷史,皇帝屠殺開國功臣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中國歷史上真正沒有殺一個功臣的開國皇帝只有晉武帝司馬炎。

在這些屠殺開國功臣的皇帝當中,最為狠毒殺害開國功臣最多的當屬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他的屠刀之下,比如李善長、劉伯溫、藍玉、徐達、傅友德、陸仲亨、胡惟庸、唐勝宗、費聚、韓信、鄭遇春、朱亮祖、趙庸、黃彬、葉升等,與朱元璋一起開創大明盛世的有功之臣能壽終正寢的寥寥無幾。為何朱元璋要誅殺如此多的開國功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是朱元璋的性格決定。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其出生於八月初八,出生於濠州鍾離,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勤於政事,日理萬機。據歷史記載,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夜才休息,從不因任何事任何節日休息,對自己要求甚高。事必躬親,堪稱皇帝中的勞模。

如果對歷史上各位皇帝的勤勞程度進行一個排名,朱元璋敢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朱元璋在位期間建樹頗多,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完善了各類刑罰,為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個非常悲慘的童年。朱元璋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了有口飯吃就去給地主放牛。但不幸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弟相繼餓死,朱重八用一塊薄薄的木板拉上親人,來到地主家,希望地主賞他一塊兒地用來埋葬自己的父母,卻遭到了拒絕。

親人死了之後也無處下葬的痛楚,讓朱元璋痛苦不已。後來為了混一口飯吃,朱元璋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去做了和尚,但是寺廟裡也養不起那麼多和尚,和尚們也得出去討飯吃受盡了白眼侮辱。

後來在時代浪潮之下,朱重八加入了反抗元朝統治者的隊伍中。後來經過多年的殺伐征戰,朱元璋最終當上了皇帝。

從一個放牛娃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經歷了太多太多,他內心深處深深知道這種好日子來之不易。為了能緊緊抓住手中的權力,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受苦,他開始屠殺那些有可能威脅到自己家族地位的開國功臣。

二、朝廷不穩促使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痛下殺手。如果要來討論朱元璋誅殺有功之臣的原因,就必須來了解一下那場幾乎把所有還活著的功臣名將趕盡殺絕的藍玉案。此案牽連之廣,手段之狠令人聞之生懼,談之色變。

在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病亡,朱元璋悲痛欲絕,出於對皇長子的喜愛,他捨棄了其他幾位皇子,直接冊立年紀尚幼的皇太孫朱允炆作為儲君。

朱允炆能力出眾,學識過人,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問題就是朱允炆的年紀輕,實在難以駕馭多年來出生入死征戰沙場的開國群臣。

經過多年來戰場的洗禮,留下的名臣宿將都是文能治國武能殺敵的驕兵悍將,只有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的朱元璋才能壓制他們,多年來朱標的皇太子之威也是在朱元璋的幫襯下才建立,一個小孩子就想讓他們俯首稱臣,簡直做夢。為了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直姓朱,永遠掌握在自己子孫的手中,保障朱允炆的地位穩固,朱元璋將手中的屠刀伸向了這些和他多年來出生入死的功臣。

藍玉一黨本來是朱元璋親手為皇太子朱標安排的親家,準備在將來做朱標手中的刀,穩固朱氏帝位。

多年來藍氏一族在朱元璋的一手操控下日益壯大,朱標一死,這把刀反而伸向了主人,可能會影響國家穩定。朱標死了,如果朱元璋也死了,就沒人控制得住藍玉了。朱元璋為了替子孫掃除隱患,將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借藍玉一案誅殺殆盡,據史料記載,藍玉案中被殺人員多達3萬餘人。


厚德載物49847


洪武元年(1368),經過16年的南征北戰,窮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終於在應天府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後北伐西征,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政局趨於穩定後,朱元璋開始對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痛下殺手。面對這些曾經共苦過的臣子們,朱元璋為何會如此不念舊情,痛下殺手呢?

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大概是一個套路吧,開國皇帝總喜歡拿開國功臣祭刀。所有人都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太祖殺這些功臣是無法避免的――最高權力的世襲制度使然。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時已經年老,前後八次北伐,60歲時才擊破北元,直到去世前兩年,還在北伐。面對外有強敵,內有功臣的局面,可是太子朱標性格又比較軟弱,皇太孫又還年幼。而這班隨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還年紀尚輕,更兼武將飛揚跋扈,自己在的時候還能壓得住,要是自己死了,主弱臣強,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必定坐不牢固。這個原因可以從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的對話中看出: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太子朱標性情溫良,不忍,為功臣們求情,朱元璋沉默不語。第二天,朱元璋讓人呈上一段長滿棘刺的藤蔓,要求朱標拿起來,朱標猶豫而不敢拿。朱元璋因此對他說:我現在在做的,就是為你拔出藤蔓上的銳刺,你難道還不懂得我的用意嗎?

二、權力滋生慾望,無論在什麼時候反貪治貪都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朱元璋對於貪官汙吏的深惡痛絕來源於他小時候的經歷,由於元朝腐敗的統治,在一次饑荒中,賑災的銀錢被官員們層層剋扣,導致朱元璋父母兄弟在這場災難中去世。而在洪武年間爆發的“空印案”與“郭桓案”更讓朱元璋篤定了官員們都是腐敗貪墨的蛀蟲。朱元璋怎麼也想不明白,文人們“朝聞道,夕可死”的高尚氣節為何會在進入官場後立刻淪為“朝獲官,夕腐敗”的不良風氣。但朱元璋一直是雷厲風行的人,他不懂這其中的原因,也無意深究,面對貪腐的官吏,他給出了最簡單的懲罰方式:殺!只要貪銀超過60兩,一律斬首不赦。在朱元璋的高壓政策之下,大量開國官員紛紛落馬,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黨派之爭的愈演愈烈,迫使朱元璋不得不採取措施抑制黨爭。

明朝建立之後,朝廷中的大臣其實又形成了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以地域劃分,進而又開始了一系列明爭暗鬥,這兩個派別正是分別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作為淮西人士,在情感上,朱元璋自然更加偏袒淮西集團。再加上劉伯溫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關鍵時候不懂得藏鋒,在攻打陳友諒之時,朱元璋想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以朱元璋的厚黑學功力來說,又怎會放任一個有如此才華的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呢?以黨派之爭為藉口,朱元璋通過“藍玉案”和“胡惟庸案”基本肅清了朝野內的開國功臣。這兩場案件被後世稱作“有預謀的剪羊毛”行動。

由此可見,朱元璋誅殺各位有功之臣,是出於利益的考慮。為了江山穩固,為了下一任繼任者考慮,為了大明江山永遠屬於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這樣做。朱元璋大開殺戒是大勢所趨,是政治需要,是必然結果。


鄧海春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自古便是“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在這件事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深得其中精髓。

在朱元璋稱帝以後,那些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們,從劉伯溫、李善長,到藍玉、朱文正,幾乎都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了殺害。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如此心狠手辣呢?

一、整治吏治,懲戒貪汙腐敗

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貧苦,所以,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是異常的痛恨,因此在明初時制定了及其嚴苛的法律條文《大誥》。官員貪汙銀子60兩以上就要被殺頭,甚至被扒皮填草,以示警戒。而且百姓可以隨時將發現的貪官汙吏扭送到上級官府承辦。

有名的大案就是郭桓案、空印案,眾多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被殺。

二、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配置,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為了達到廢除宰相和中書省的目的,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朝廷重臣。這些人大都是身居高位,公侯爵的居多,平日多是飛揚跋扈、不知韜光隱晦,而且交往過密。

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多名開國時被封公侯的功臣被株連。

胡惟庸的專斷獨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明朗化了。

胡惟庸拉攏了幾乎整個朝廷的人自以為朱元璋不敢動他,要殺整個天下的官員,一千個皇帝中沒人敢說會,但偏偏朱元璋是這個一千零一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佈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連帶朝廷重臣及開國要臣一掃而空。

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取消了左右丞相,廢除了中書省,其事由分別由六部處理。

三、除掉權臣,為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

朱元璋為何要殺害開國功臣,從他和太子所說的話中,我們就能略知一二。

有這麼一個故事:朱元璋之子朱標,以看不慣朱元璋殺害開國大臣。勸說朱元璋放下屠刀。朱元璋讓人找來一根帶刺的木頭,讓太子朱標拿起這根木棒。

當然我們的太子沒練過鐵砂掌之類的高招,自然不肯拿起。朱元璋隨手拿起一把寶劍唰唰 唰 把木棒上的刺銷的一乾二淨。

說道:“我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隨後,因為朱標的死亡,朱元璋怕朱允文難控制朝政,所以只好殺殺殺了。

其實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功臣們,朱元璋也待他們不薄,給予高官厚祿,賜給他們大量土地。

這些軍事貴族戰功大,享有很高的社會特權。朱元璋還頒給他們一枚神物——鐵券。

有鐵券,人就跟貓一樣,好像有九條命,死過一次還能轉世。本人或子孫犯罪,可以免死。

但是功臣擁有了朱元璋親頒的免死鐵券後,有罪可免一死。這些功臣盡然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

曾經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轉而變成殺人傷人、恃強凌弱、霸佔土地、逃稅漏稅、姦淫婦女、吃喝嫖賭、貪汙納賄的惡霸,有的人甚至還私造刀槍、身穿龍袍,總之一句話,無法無天。試問,這些功臣該不該殺?

當然,朱元璋殺功臣,出發點和終極目標都是為己,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固,為了朱家王朝的延續。


江水趣談


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大多數人只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範圍之廣,手段之狠,都讓人瞠目結舌,但是很少人會去關注朱元璋為什麼要對這些從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勳動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其中的緣由。

翻開中國歷史,每逢改朝換代,當新建政權穩固以後,帝王就開始屠戮功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明朝這些開國元勳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也不是沒有原因,綜合起來看這些被屠戮的開國功臣,他們被殺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他們軍事能力出眾,但是政治頭腦不足。朱元璋帶領他們一起打天下時,他們可以與朱元璋稱兄道弟,一起喝酒吃肉,毫無約束的談天說地,這些都沒問題,畢竟還在創業階段,上下團結一致很重要,而且成大事不拘小節,朱元璋可以不在乎這些。但是當創業成功以後,一切都要步入正軌,畢竟國要有國法,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規章制度來辦,君臣關係也不能像之前一樣那麼隨意,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創業時一切服從軍事,守業時一切都要講政治,他們之中的有些人在思想上轉變不過來,言行還停留在大家稱兄道弟的階段,這怎麼能行,朱元璋辛辛苦苦的要建立的是法度完備,禮制健全的國家政權,而不是土匪團伙。在國家政權的體制內,君臣有別,如果違背了做臣子的本分,即便你沒有非分之心,那也只有一個死字!諸如廖永忠、華雲龍、周德興等人都因為僭越之罪獲死。

第二、他們恃功跋扈,違法犯罪。這些開國功臣憑藉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取得的赫赫戰功,建國之後被朱元璋封官賜爵,甚至還被賜予免死鐵券,說實話江山是他們打下來的,給他們這些恩賞也是應該的,但是,這些人仗著軍功以及手中的免死鐵券,囂張跋扈,他們有貪汙受賄的,有欺凌百姓的,因為他們的地位和權勢,一般的官員還不敢管,只能任由他們胡作非為。但是朱元璋可忍不了他們,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國家百廢待興,朱元璋勵精圖治,實行了各種政治改革,其中就包括整治腐敗,打擊貪官汙吏,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顯然阻礙了他對國家的治理,而且朱元璋推行的法制都比較嚴苛,加之他個人的性格和手段都比較狠,所以,即便是有戰功赫赫,即便是有免死鐵券,也都罪責難逃!像朱亮祖等,因為貪汙受賄,胡作非為直接被朱元璋鞭打致死。

第三、他們在朝廷中結黨營私,與皇帝爭權,而且懈怠政事。他們在朝中身居高位,比如胡惟庸,仗著身居丞相的要職,經常與皇帝發生矛盾,而且在朝中結黨營私,懈怠政事,儼然一個小皇帝。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況你還不是隻虎,就敢這樣跟皇帝討價還價,爭權謀私,這一點無論是哪個皇帝都不能容忍的,更別說朱元璋了。所以,當他日漸驕橫,權勢威脅到皇權的時候,朱元璋也不再容忍他們,統統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胡惟庸案,而且,胡惟庸案受株連至死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

第四,他們權勢過大,難以駕馭,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擔心除了自己之外,沒人能再駕馭得了這群功勳悍將,所以除之以免後患。朱元璋給太子朱標組預備了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接班班底,作為朱標繼位以後統徹底清除北元的預備,這些人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然而天不遂人願,朱標還沒來得及使用朱元璋留給他的朝臣班底,就英年早逝了,打破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萬般無奈之下朱元璋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然而,朱允炆又年少,殺伐決斷都欠缺很多,根本就駕馭不了這群悍將,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固,朱元璋只能找個理由把這些人提前給收拾,以絕後患。所以,以藍玉為首,還有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等人都這樣被朱元璋屠戮了。

綜合以上幾點來看,朱元璋之所以大力除掉開國功臣,無非是這些人威脅到朱元璋以及皇家的統治地位以及阻礙了他勵精圖治,治理國家的道路,所以,什麼“狡兔死,走狗烹”、什麼“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白頭”,都只不過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罷了。


一鍋煮了


路人甲路人乙說說:

朱元璋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是維護政治穩定。朱元璋出身不高,原來是一個放牛娃,後來還做了和尚,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後,他看透了人性,更看透了官場。他知道,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有的只是成功和失敗。表面上自己高高在上,其實君臣博弈不過是此消彼長的拉鋸戰。為了不能讓悲劇再次發生。敢貪汙的傢伙要殺掉,敢作亂的也要殺掉,太平盛世留不得這些人。



如果細說的話,可分為三個原因,其一為仁弱子孫剷除後顧之憂,其二朱元璋懼怕功臣胡作非為,其三功臣用處不大,威脅皇位係數高。這三種原因致使朱元璋產生殺功臣的想法,胡惟庸、李善長、藍玉、常升和張溫等功臣都被朱元璋設計殺害。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歷朝歷代,包括在現代社會的一些大型集團企業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說不是朱元璋狠,而是形勢所逼。


路人甲路人乙


歷史上很多開國功臣大都沒有好結局,他們追隨君主打天下,但換來的不是自己功成身退,就是被貶殺,甚至滅族。

東漢是歷史上少有的優待功臣的王朝,光武帝“退功臣進文吏”,封侯褒揚,給功臣尊崇的地位和優厚的經濟待遇,讓功臣居家靜養,日常不任官職,多數功臣“委而勿用”,優遊享樂以度天年。北宋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用一杯酒就解除了開國將領的兵權,這些功臣領取良田厚祿,置大屋,購美妾,享盡富貴,終老此生。但是漢朝和明朝的功臣可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大多被殺、被滅族。那麼這些開國功臣為什麼大都是這樣一個結局呢?

01

功高震主

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韓信功勞甚大,”滅魏,徇趙,脅燕,定齊“後來又參與垓下之圍,徹底擊敗項羽,其將兵之能遠在劉邦之上。天下初定,劉邦開始猜忌韓信,先是收奪了韓信的兵權,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降爵封淮陰侯。後來陳豨做反,韓信被懷疑做內應,被呂后設計殺死,並誅三族。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勳。明朝的三十四位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了三十個,僅僅只剩下四個人繼續為大明效力。

02

貪贓枉法

長孫順德,唐朝建立的時候被封薛國公。李世民即位後,他貪汙受賄,屢次犯法,最後被免除官職。在明朝,死於貪贓枉法的功臣就比較多了,朱亮祖、廖永忠、胡惟庸、藍玉等都在此列。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元璋在為他的子孫鋪路,他知道他的子孫即位後可能控制不了這些開國功臣,所以就藉機削權打壓,防止他們起來造反。

大部分開國功臣之所以落不下好下場,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功高震主。在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體制下,皇帝是一家的,天下是皇帝的,所以沒有君主願意被人奪權,天下改名易姓。他們也不願意身邊存在這種隱患,那種感覺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所以皇帝都會找巧妙的機會來消除威脅。


【這裡是歷史學苑。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以史鑑今,開創未來。喜歡的小夥伴不要忘記關注轉發哦!】

歷史學苑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是范蠡留給後人的一句經典名言了。范蠡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功成之後,坦然隱居,得以善終。

漢朝是這樣,劉邦稱帝之後,把之前分封的異姓王,逐個都清理了。

而到了宋朝,趙匡胤還算是做的比較地道,杯酒釋兵權。讓大將們曉之利害之後,重金打發這些將領們回家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

朱元璋就比較狠了,整起開國功臣,一點都沒有心慈手軟,藍玉案,胡惟庸案,都是明初大案,牽連甚廣。

為什麼要誅殺功臣呢?

難道真的是隻能共苦,不能同甘嗎?

其實這是有很多共同的因素導致的。

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其實相互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你能當皇帝,他心裡還有點不服呢,你小子哪點比我強了,讓你做了皇帝,純粹是你運氣好,還有就是兄弟們捧著你。既然如此,那能不能給我兄弟們點特權啊?比如大明時候的免死鐵券,就是天大的特權了。等於長了無數個腦袋,可以隨意任性了。

但是打天下不比治天下,治天下就需要有法可循。因此這些驕將自己很容易膨脹,也是其自尋死路的一個原因。

具體到朱元璋這裡,還有另一層因素,因為老朱的皇位來的太傳奇,從乞丐到皇帝,所以本來就內心有種不安生的感覺,這些大將再不聽話,老朱就有點不耐煩了,直接肉體消滅。

此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早逝,老朱又不想把皇位給其他兒子,就需要給小孫子留一個安全的環境。這也是朱元璋屠戮開國功臣的原因,沒辦法,這些大將太厲害了,隨便找一個,都能馳騁天下,還是消滅了放心。

朱元璋千防萬防,最後還是疏忽了一點,自己的兒子中,也有比較厲害的,也有對皇位有想法的,最後果然朱棣奪了自己侄兒建文帝的皇位。

不過再怎麼說,天下還是人家朱家的啊。總比外姓奪去了好。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自古以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同甘苦容易,同富貴難。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之前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但朱元璋帶領著他的兄弟們,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難度很大,朱元璋的兄弟們功勞就很大,自古以來皇帝是不允許自己的臣子比自己的功勞大,不允許任何一個大臣功高震主。在加上朱元璋本身就比較心狠,臣子的功勞太高對皇帝也是一種威脅

朱元璋本身是想立自己的兒子朱標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朱元璋本身就比較喜歡朱標,覺得朱標很想自己,朱標本身就很有能力,朱元璋覺得自己死後朱標能鎮出那些大臣,同時也能治理好大明,但使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標卻英年早逝,其他皇子中,沒有那一個符合朱元璋的心,使得朱元璋非常痛苦。這時有人對朱元璋說立朱允炆為太子,但是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這樣做不僅不符合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也不能使自己的兒子們服從,更不能使自己的大臣們服從,朱允炆本來資歷就淺,如果他為帝那麼朝廷可能會亂,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殺掉那些功勞大的,資歷深的臣子,不然不利於朱允炆的統治,朱元璋這樣做就是怕大臣威脅到自己的孫子,他也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所以才積極除掉開國功臣,而那些沒有大功的臣子都以存活。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這裡邊有各種歷史原因、政治原因,但糾其根本還是經濟原因。眾所周知,有權就有了錢,一切的政治活動都只是在經濟利益驅使下進行的,歷史的延續就是生產力不斷髮展的結果。所以,對於歷史上“兔死狗烹”的這一古怪現象,我們同樣可以用經濟學的思維去解釋。 經濟學原理 有這樣一條 :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滿朝文武皆吃皇糧,萬事以讓皇帝歡心為準則,心裡無時不刻在擔心龍顏 會 大怒,擔心的越多就越 會 想著自己當自己的“主子”,一旦有此想法,他們可能就已面臨著這樣一個取捨問題 : 或是阿臾奉承、幾乎沒有生命危險地過一生,或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奪皇帝寶座。而被稱之為萬歲的皇帝也並非高枕無憂,他也在想,是要殺掉有權有勢的 功臣 以保江山,還是留著這些 功臣 保護自己的江山同時也在威脅著自己的寶座? 功臣 與皇帝的權衡取捨問題難易不同。每一個 功臣 的權衡是比較容易得到最終的取捨答案的,因為他們所要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勢力能否奪取政權。而“萬歲”要分析每一個掌握大權的 功臣 的心理、人脈,還要考慮自己對之的每一舉措帶來的影響,故而皇帝的權衡很難得到所謂的明智的選擇。 而且, 功臣 與皇帝的權衡取捨的側重點也大大不同。皇帝的收益近乎無窮大,每一個 功臣 都 會 有試一試的想法,因為他們的收益就是那無窮大的經濟利益,成本就只是“要命一條”。 功臣 們的勢力從開國時期就在日益壯大,皇帝要考慮怎樣穩坐他自己的江山,但他的成本僅是幾個大臣或是一些大臣的性命,對他的無限江山而言,那簡直是小之甚微。 經濟學原理 中還有這樣一條 : 人們 會 對激勵做出反應。 在封建時期,權臣往往都敢於與皇帝力爭,交談之中,皇帝或多或少還可以分辨出忠奸,對其嘉獎或是重罰。而勢單力薄或是試圖委曲求全的 功臣 則很少“面諫”皇帝,不願或不敢說任何一句與皇帝背道而馳的話,這樣只能導致皇帝永遠的難辨其忠奸,故造成了皇帝為清除威脅而實施的“寧可錯殺三千,不願一人漏網”的對奸臣的屠殺政策。朱元璋“火燒慶功樓”,製造胡藍、空印、郭桓三大誅殺案,很大一個因素是基於這種心理。 忠奸與否,取決於皇帝所接收到的信號,這一信號就是皇帝所受到的激勵,只有讓皇帝接收到辨別忠奸的信號,皇帝才 會 做出相應的反應,否則,皇帝為了保其江山、坐穩龍椅,什麼舉措都有可能做得出來,包括“寧可錯殺三千,不願一人漏網”的屠殺。歷史上就有不少奸臣深知這一點, 利用 皇帝視野狹窄的弱點,不斷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獲取經濟利益,秦時趙高,清朝和珅,建國後的“四人幫”……也有些忠臣對此瞭解甚少而遭殘害,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秦時蒙恬、漢朝司馬遷,宋朝岳飛……可見,一個說明你是非忠臣的信號,一次讓皇帝信任或猜忌你的激勵,已成了懸牽著一個 功臣 能否安然無恙的生命線…… 此外,歷史上出現的一些皇帝殺 功臣 的現象還可以用經濟理論中的產權問題來解釋。 君臣之間的關係極似現代企業中存在的委託代理關係。皇帝擁有著整個江山的所有權,也即是產權是皇帝的,而手下 功臣 只是代理其經營、管理權。皇帝是委託方,將其所有財產(即整個江山)委託給大臣們來管理,經營,而大臣們則自然而然的成為受託方,代理其經營管理工作。當委託方覺得受託方無法助自己實現最大的利益,甚至還對自己的財產虎視眈眈的時候,必然將他掃地出門,炒他魷魚。而在當時的封建社 會 , 功臣 們威脅皇帝寶座的不只是他們的兵權,更多的還是他們的無形資產,是他們在朝中的門徒、人脈,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其殺掉,必要時誅殺與之有密切關係的一干人等。殺掉頭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給了這以團體一個警告,“識時務”的就該就此作罷了,但有時還是 會 有很多“不識時務”的人滋事,皇帝不得不對其誅殺了。殺一個人與殺一群人的損失(即成本)對皇帝來說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皇帝在乎的只有他那無窮大的經濟收益。 還有,我們不難發現,用經濟理論中產權問題的相關知識來解釋明太祖朱元璋大規模殺 功臣 這一現象, 會 比較容易,而且很可能 會 大大改變你對朱元璋的看法。 封建時期,產權問題與現代社 會 有著很大區別。那時候有一種極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皇位理應由太子來繼承,太子之位理應由大兒子來擔當。朱元璋的大兒子懦弱無能,二兒子、三兒子資質也極其平庸,而四兒子朱棣天資聰明,朱元璋倍加喜愛,早就有意將皇位傳給朱棣。而在當時,這是何等的難啊!大臣們都是愚忠,只 會 對大太子盡忠,若將皇位傳給朱棣,朱棣定 會 遭到滿朝文武排斥,還極有可能因勢單力寡被其兄殘害。不像現在,寫一張遺囑,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財產分配給任何人。朱元璋雖身居皇位,但也不 會 想出,也不可能想出立遺囑、傳皇位這法兒,仔細分析,只能將那些只懂愚忠的大臣殺掉,而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朱棣的擁戴者。細品明朝歷史,不難發現朱棣確實是一個絕好的接班人,他文武雙全,朝廷軍中幾乎無人能擋。可見,明太祖在這件事上確實英明之極,智慧難得有人能及。 …… 歷史上的怪圈,都可以用經濟學知識來解釋,但我們得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裡,我僅以自己所學的粗淺的知識和大膽的遐想對皇帝殺 功臣 這一現象淺談心得,敬請各位老師、同學多多指教。


朱小慶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歷朝歷代不殺功臣的皇帝在古代史上可以說是鳳毛菱角。但殺功臣不見得就是殘暴。而不殺功臣不見得就是宅心仁厚。比如秦始皇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沒有屠殺功臣。他們之所以沒有屠殺功臣也並不是因為他們宅心仁厚。而是因為他們還需要那些功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北邊時刻得警惕胡族。南邊還在不斷和百越作戰開疆拓土。可以說秦始皇需要人才。需要大量的人才。所有他不會殺功臣。而功臣們因為知道秦朝敵人還很多,所以也不慌。


而唐朝李世民時期也同樣如此。李世民雖然不是唐朝的建立者,但實際上也差不多。一方面大半個唐朝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另一方面李淵在位時間又比較短。所以李世民也就相當於一個開國皇帝了。唐朝建立後雖然國家統一了。但是外部的敵人還是不少的。畢竟李世民是一個要舉世無敵的男人。東突厥與薛延陀,高昌、龜茲、吐谷渾,高句麗,新羅,百濟,昭武九姓等國都對唐朝虎視眈眈。想要征服這麼多敵人李世民就必須要無數的臣子來輔助。所以李世民不殺臣子。而唐朝的臣子也不慌張。因為大唐的敵人殺不完。既然飛鳥不盡,那麼良弓就永遠不需要藏了。

明朝朱元璋時期則完全不同。明朝朱元璋是擊敗了蒙古人重新在中原建立了國家。並且在明朝建立後依舊在不斷的削弱蒙古。所以北方明朝不需要擔心胡族入侵。而南方雖然總有暴亂。但都是小亂涉及不到根本。再加上朱元璋下達禁海令不與外界溝通。使得明朝相對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既然明朝沒有了敵人。那麼這些許許多多的功臣就有些礙眼了。朱元璋為了防止功臣們造反,就只能先下手為強。再加上功臣之中也確實存在不少居心叵測之輩。這就更加劇了朱元璋的不安全感。從而導致朱元璋都功臣展開大規模屠殺。

導致朱元璋殺性大起大罪魁禍首就是明朝丞相胡惟庸。胡惟庸之所以能上臺當上丞相是因為淮西朋黨集團的領袖李善長的推薦。胡惟庸上任之後在朝中遍植朋黨,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一時間淮西朋黨勢力驚人。甚至就連朱元璋都為之心驚。甚至還有傳言,開國功臣劉基曾對朱元璋說過胡惟庸野心太大不可用。最後被胡惟庸給毒死了。


壓死胡惟庸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朱元璋再也無法忍受的。那就是胡惟庸獨斷專行。甚至開始和朱元璋爭權。胡惟庸在處理很多大事上根本不彙報朱元璋,而是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比如許多生殺黜陟事件。胡惟庸的獨斷專行引起了朱元璋的驚慌和不滿。朱元璋深感大權旁落。甚至在他看來,再讓胡惟庸壯大下去。他這個皇帝都可有可無了。所以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謀不軌”罪誅殺了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後來通過胡惟庸牽扯出近三萬人進行誅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獄”。


本來朱元璋屠殺完胡惟庸一黨後也告一段落了。但是後來因為太子朱標的逝世。原本藍玉一黨也成了新任繼承人朱允炆的威脅了。所以後來朱元璋又屠殺了藍玉一黨給繼承人清理障礙。經過“胡惟庸慘案”和“藍玉案”後整個明朝功臣十之八九都被清除了。也由此可見朱元璋屠殺功臣並不完全是因為他殺性重。有時候真是迫不得已,逼到那步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