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 打造脫貧“主力部隊”

經濟日報記者 周驍駿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陳自林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大石山區,為國家深度貧困縣。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該縣以隊伍建設為核心,夯實“三支隊伍”,全力衝刺整縣脫貧摘帽。這“三支隊伍”分別是:鍛造以包村領導隊伍為主的“主力部隊”、以駐村第一書記隊伍為主的“尖刀部隊”、以駐村幹部隊伍為主的“支援部隊”。“三隻隊伍”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根據統計數據,2015年,該縣103個行政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村57個、貧困人口6.5萬多人,貧困發生率為25.5%。而目前,貧困發生率已經降至8.79%,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294元躍增到7567元。

為打造一支強有力的脫貧攻堅“主力部隊”,該縣著力優化領導班子結構,增強包村領導班子整體能力。目前,在10個鄉鎮120名黨委委員中,具有兩年以上鄉鎮工作經驗的幹部佔比達96.6%。同時,巴馬縣加大鄉鎮領導幹部人才培養力度,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以上黨課等形式,組織鄉鎮領導幹部及後備幹部培訓。目前,已成功舉辦了22期幹部夜校培訓班,推動幹部隊伍素質實現較大提升。

為做好脫貧攻堅重點工作,該縣選派一批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年輕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點對點”做好服務,做到因村選人、因人定村。併合理安排全縣各單位各部門領導幹部職工與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認真傾聽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宣傳幫扶政策,開展幫扶工作。全縣131個單位聯繫幫扶103個村,組成103支駐村工作組,面向社會招聘103名扶貧信息員,7個強村帶動12個弱村,實現全縣貧困村全覆蓋,切實通過傳技術、傳政策,實現帶脫貧、帶民富。

為強化模範帶動作用,該縣篩選一批優秀“雙帶”黨員典型,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鼓勵非領導職務幹部離崗或退休到各村任職,不斷提升脫貧攻堅的戰鬥力。該縣在103個村配齊了工作隊員,投入脫貧攻堅決戰,幫扶工作隊隊員指導貧困戶種植食用菌,養殖豬、雞禽等,讓許多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另外,該縣以實施“幹部素質能力提升工程”為載體,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培育脫貧攻堅人才。通過培育鄉土服務人才、啟動“鄉村醫生”培育計劃、實施“鄉村教師培訓計劃”等措施,該縣培養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工作隊伍,補齊幹部脫貧攻堅能力素質的短板,基層隊伍成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同步全面小康的“加速器”。今年,圍繞“縣摘帽、村退出、戶脫貧”目標任務,巴馬縣各級各部門6000餘名幹部正齊心協力向整縣脫貧摘帽目標發起總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