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貴祥:婺源的追思

婺源的追思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很早以就讀過小學課文《詹天佑》,課文裡的印象:京張鐵路、“人”字形、居庸關、青龍橋站、塑像……還保留至今;詹天佑的愛國精神、一絲不苟、吃苦耐勞也鐫刻於心。還因為是同姓同宗的緣故,在少年時代,我就對這位先輩肅然起敬,併為之驕傲。

今年5月與妻子一同出行去江西婺源,是為參加一次懇親會。會後,我們還順道遊了篁嶺、西遞和徽州古城等處,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徽州文化的深厚,而此行中的懇親活動與名人尋訪,則難以忘懷——

提前兩天出行,是出於旅遊線路的安排。5月16日早上,從貴陽北站乘坐高鐵去上饒。到站後即利用下午的時間,坐公交去了位於城邊的上饒集中營參觀。之前,我們曾去過貴州息烽集中營和重慶集中營,每一次,革命先烈為新中國英勇獻身的事蹟,都使我們深受感染……次日,遊覽三清山,在濃霧中爬石級、走棧道,欣賞了神奇的景觀,如夢如幻。下山後,趕乘當天的高鐵到了婺源。

婺源站緊鄰縣城,顏值很高,極具特色。走出站房,在明媚的陽光下,宏大的站前廣場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詹天佑的雕像。這是一尊高大的立像:詹天佑身穿西裝,右手拿著遮陽的帽子,輕邁步子、風衣的下襬飄動,彷彿勘察途中走在崇山峻嶺,極富動態感。他目光炯炯、神色睿智,投射出沉著、堅毅、英武的氣概。懷著敬佩的心情,我在這位敬仰已久的先輩的塑像前留了影。當晚自行安排,住婺源縣城。

“弘揚詹天佑精神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世界詹姓懇親大會”是這次活動的主題。18日一早,我們就去婺源大酒店報到。素有“中國最美鄉村”稱譽的婺源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這裡,名人輩出,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的故里。史上全縣有552名進士,文人學士著作有172部被列入《四庫全書》。婺源是江南詹氏的發源地,詹天佑的故里。活動在這裡舉辦,有著特別的意義。

酒店的大廳裡,穿漢服、配綬帶的迎賓女微笑有禮,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從早上到傍晚,共有一千多名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以及外籍的宗親,陸續趕來這裡集中報道。大廳內外,人來人往,相互問候攀談,瀰漫著濃烈的情味。除了會務指南和會刊,我們拿到的紀念品,是一枚詹天佑頭像的胸章和一盒文房用品:歙硯、徽墨和毛筆,均是古徽州的特色產品。古代婺源屬於歙州地區,所以那裡的硯臺取名為歙硯。硯臺上方刻有族徽和一列正呼嘯而出,奔馳在山嶺間的火車。由此可見組織者的用心。

今年,是詹天佑逝世100週年,也是由詹天佑主持、中國人自主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京張鐵路通車110週年。當天下午,在另一個酒店舉行了弘揚詹天佑精神研討會。我沒在邀請人員之列,也沒去參與。晚上,我們省參加研討會的負責介紹了會議的情況:與會的主題演講者、有關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及優秀的詹氏後裔代表,就詹天佑的精神和中國工程師在國家建設中所做出的貢獻進行了深入、熱烈的研討。認為詹天佑是中國工程的開創者,不愧為“中國鐵路之父”。大家表示要學習他勇於創新、嚴謹求實、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和偉大的愛國情懷。他說自己聽後很受教益,特別是其中一個大學的年輕女博士的演講,使他感動得幾度流淚。我為自己沒有主動去參與旁聽,感到有些遺憾。

當天晚上,在婺源國際大酒店舉辦歡迎晚會《天佑婺源》,分住在三處酒店的宗親都來這裡觀看。會場外,有著裝的鼓隊和表演歡迎:擂鼓、放紙花、扭秧歌,未進入場內,便使人感到溫馨備至。晚會的氣氛很濃烈,有高大上的格調。族人組織者特別邀請了名家前來獻藝。登臺表演的有著名歌唱家么紅、相聲藝術家劉雲偉;有梅派傳人史依弘;有春晚表演者,也有當地的歌曲、舞蹈……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相繼亮相,全場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我為這臺晚會的取名點贊!“天佑”是詹天佑的名,它不僅是對一位故里名人的敬仰;也表達出婺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而自古以來,這不也是天下黎民百姓呼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虔誠祈願?婺源人民一直引詹天佑為傲,對這位開啟中國走向現代化門檻的偉人,他們的感情是深厚的。當地多次舉辦詹天佑紀念活動;婺源高鐵站前有一條大道就命名為”詹天佑大道”;縣城裡主要的街道、大橋、學校以“天佑”取名,其他以天佑命名的市政設施亦隨處可見,這充分體現了婺源人民對這位偉人的崇高敬意與緬懷之情。

祭祀大典,是懇親會活動的重要議程,定於5月19日在縣城40公里外的浙源鄉廬坑村中華詹氏大宗祠舉行。由於前一天晚上看完晚會之後又參加開會才睡,我們早上起來吃完早餐時,大會統一安排的大巴車都已經走了。還好,酒店門前停有一輛的黑色轎車,車主剛要發動起步時,見我們穿著本省的參會馬甲在張望,便停下來打招呼,叫我們上車。車主告知我們,他是宗親,叫詹愛華,就在浙源鄉的醫院上班,參與這次會務的組織活動。

車疾馳在平整而彎曲的路上,在雨水中穿行。窗外清流潺潺,山巒青翠,雲霧繚繞,快到廬坑村的時候,烏雲密佈,雨更大了。車子從村裡堵到了村外,我們的車只能緩緩地移動。詹愛華遞給我一把傘,照著他指的一條坡路,我們踩著泥水往下走,進了村子。大宗祠前早已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這是一次規模大、規格高、組織有序、熱情充沛的盛典。是日,海內外和婺源當地的詹氏族親共2300餘人齊聚一堂,緬懷先祖。人們穿著不同色彩的馬甲、隊服,舉著標牌站立在大宗祠的內外,唱著“我們詹家人,走過了多少風雨……”但見國旗揮舞、族旗林立、群情激盪。廬坑村也是知名的僑鄉,全村400多戶就有僑胞僑眷220多人。第一屆世界詹姓宗親懇親大會,是去年在臺北舉辦的。組辦者熱情地接待了大陸代表團的宗親,一起追根尋脈、暢敘親情。在臺北陽明山的詹氏大宗祠,500多人參與的祭祖大典氣氛肅穆、莊重有序。這次來婺源參會的臺灣的代表團有130多人,陣容不小。他們不僅遠道而來尋根問祖,更有資助者慷慨解囊,甘於奉獻。同在華夏大地,同為炎黃子孫,臺灣和大陸的詹氏宗親,共同抒寫著“同根同源,兩岸一家”的血脈情緣。

中華詹氏大宗祠背靠青山,視野開闊,前方一灣小溪緩緩流淌。詹氏宗族自周宣王封支子為詹侯始,迄今二千八百餘年。公元588年,東陽郡贊治大夫詹初避戰亂遷居廬坑,耕讀傳家,繁衍生息。村子裡的路邊,有四棵樹齡在1000多年以上的珍貴楠木,相傳是廬坑詹氏一世祖黃隱公(詹初)親手栽種。中華詹氏大宗祠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白牆黛瓦,雄偉典雅,前後分為三進,徽派建築風格,是海內外詹氏宗親悅色解囊,出錢出力,在當地政府及社會團體的支持下,歷時數年修建而成的。他的方位朝向、格制尺幅乃至石級步數,石獅華表,都有著傳統文化中風水地理的依據和特定的象徵寓意。祠內木枋上的雕刻不單有反映忠、孝、禮、義、信的畫面,還有14幅木雕畫全方位地反映了詹氏發展歷程中千載傳頌的傑出人物,更有一幅“盛世善舉”的雕刻體現了當代詹氏宗親血濃於水的大愛之情。其匾額聯語,族頌家訓、功德善舉、名人史蹟……無不體現出中華詹氏望族源遠流長、傳承有序、內涵深厚的宗族文化根脈。婺源詹氏以“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為家訓,“行仁義事,存忠孝風”為家風,培育出了許多優秀人才。歷史上,宋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詹騤以其策對開首便道:“天下未嘗有難成之事,人主不可無堅忍之心。”而深得孝宗讚賞,奪得狀元功名,大魁天下;而在歷代科考的300多個詹姓進士中有近百人的祖居地在此。作家周偉說: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我信然。

上午10 時18分,祭祀大典正式開始。鳴炮、擊鼓、撞鐘!奏唱族頌!隨後,祭祀流程有序進行:齊奏樂、上果品、獻少牢、拜天地、宣讀祭文,向先祖進香、瞻仰列祖列宗神像……

12時許,在大宗祠內安排午餐。或許是詹氏後裔的祭祖熱情感天動地,開席不久,大雨如注,露天的桌席已無法用餐。很快,宗親們得到了有序疏散和安頓。其間,現場沒有出現抱怨、爭吵,更多的是彼此謙讓、互相關照,這情景讓人著實感動。此前,看到中華詹氏宗親的“族長”參加在黃帝故里河南新鄭舉行的公祭大典的視頻,為之肅然。

祭如在。祭祀大典,承載著海內外三百多萬詹氏後裔的希望和夢想,凝聚著愛國愛家的濃厚親情。

雨忽大忽小,一直不停地下,趁著典禮舉辦的空隙,我進入緊鄰大宗祠、兼作餐廳的詹天佑祖居紀念館內。詹天佑的紀念館全國有4處,這是其中一處。另外3處分別在北京、武漢和廣州。這個紀念館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共分為五個展廳,被確立為江西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室內主要以圖片、圖表、實物模型的方式全面展示了詹天佑愛國奮進的一生。我逐一認真地觀看,默默地回味,對這位先輩偉人的成長足跡、思想品格和傑出貢獻有了清晰的瞭解:他少年留洋,發奮求學;風餐露宿、吃苦耐勞;做事嚴謹、一絲不苟;廉潔奉公、甘於清貧;不辱使命、為國爭光……他注重做人的操守“不因權利而操同室之戈,不因小忿而萌傾軋之念。視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諒人心,皆我青年工學家所必守之道德也。”當他獲得香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致函美國耶魯大學,表示“一切榮譽應歸於母校。”而使我深受感動並受到極大觸動的,是他身上耿耿熾熱的愛國情懷和磊落坦蕩的凜然正氣。他求學,是為中華之崛起:“各盡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他善於引進和使用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又極力維護國家在鐵路方面的主權。

實際上,詹天佑從父輩開始已離開婺源,外出經商,詹天佑本人也是在廣州南海出生,長大,並未踏足過婺源。廬坑村和祖屋的景色模樣,或許他只是聽過講述,自己並未見識,但他還是接受了家風古訓的薰陶,繼承了徽州人讀書重教的書鄉傳統。在婺源,當地人以出了詹天佑為榮;在美國,耶魯大學以培養了一位優秀的工程師為榮。詹天佑是中國早期工業革命的開拓者,他奠定了中國鐵路穩固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優秀的工程師,自此,中國的鐵路建築史上,不再是外國工程師獨霸的局面。詹天佑的影響,超越國界,穿越時空。周恩來曾高度評價詹天佑“是中國人民的光榮”;基辛格曾由衷的誇讚道:“我認識你們的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詹天佑。”

詹天佑在去世前,曾抱病登上長城,望著自己修建的那條鐵路,感嘆道:“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我想:如果先輩詹天佑能看到今天我國的高鐵如此發達,逐步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路網,並已走向世界,他一定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走出紀念館,仰望著中華詹氏大宗祠前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和詹氏族旗,不禁釋然:據考證,1923年,孫中山先生曾應辛亥革命先驅、同仁詹大悲之邀,為湖北蘄春縣田家橋詹氏族譜作序。序中有言:“餘曰:夫天下一家,則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是世之極治也,抑自治非臻於是亦不足以言其至也。”這篇散失的序文,同樣體現了他的大同理想和喚起民眾的思想昇華。“餘稽詹氏先代,時有人為天下之人盡瘁。”這是對歷代詹氏族中賢才英烈的讚揚。

在婺源,我增強了對自身根脈的認同感,更感受到了一種超越宗族的愛國情懷。

詹贵祥:婺源的追思詹貴祥,中國散文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織金縣文聯原副主席、作協主席。有文學評論、散文及歌詞發表於不同級別的報刊並有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