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感动,

只是心里一直翻腾着,

有一点想哭,很难受,又很开心。

麦兜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拆房:李丹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建筑界有一个永恒的吵架话题:

建筑师应该先理解甲方还是甲方应该先理解建筑师?

这事儿要是矫情起来,

车轱辘话能绕地球两周。

甲方说,你不先了解我的需求怎么做设计?

建筑师说,你不先了解我的风格干嘛找我来做设计?

So,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死循环,

无解。

有人说了,大家互相理解一下不就好了嘛~

互相理解当然没问题,

可问题是,

大家总是互相

"瞎"理解。

甲方瞎理解建筑的经典案例太多了,两只手加脚都数不过来。这也是广大建筑师茶余饭后居家旅行的主要社交话题。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然而穿高仿的不用笑话穿山寨的。

建筑师瞎理解甲方的事儿也不少,只不过一般情况下都会被甲方干净利落的pass掉,少了后面互相伤害的情节而显得槽点不足。

比如下面这个项目:

荷兰伊顿—路尔(Etten-Leur)的'NieuweNobelaer'文化中心设计竞赛。

基地处于一条比较重要的路Parklaan 南侧,西边是占地广阔的伊顿—路尔购物中心,北边和东边都有公园广场以及绿地。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文化中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剧场、艺术教室、音乐教室、图书馆,附带有餐饮、休闲等功能。然后最好能和购物中心呼应一下。

听到最后一句,建筑师突然就来精神了——

对!

就是要和这个老购物中心呼应!

保持城市已有肌理,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所以,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这个购物中心:一个规模巨大的街巷式商业街区,传统建筑尺度下混杂有现代建筑风格。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那么,目标就很明确了:

我们就是要仿照它,

做一个在空间尺度、视觉、体验上保持一致的"街区"式文化建筑。

街区式商业,说白了是一个规划问题。

因而新建筑中也可以将各个功能体块看作围合街巷的"建筑",设计思路就又从平面功能出发变成了从体积规划入手。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很幸运,这次项目的场地够大,我们可以不考虑功能体块的尺度问题,而统统平铺搞定!

对于建筑来说,如果可以只盖一层,那很多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STEP1.确定建筑的功能布局

作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文化建筑,以公共空间连接其它功能的布局基本是万能的。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通过分析老购物中心可知,它的行为模式是内外多路径漫游式体验路线。可看作分散的"功能块+走廊"。因此新建筑中的各个功能区也是聚合在一起而形成街巷。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但此时的新建筑是由相对独立的几个体块组成,流线单一。

STEP2.增加新建筑"街巷"的活跃度

确定了建筑基本的"街巷式"功能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考虑增加其内部空间对外的吸引力。

商业街区的橱窗是活跃街巷的核心。类比这种方法,我们在功能房间外也加入一个过渡空间作为"橱窗",以这个空间中出现的活动作为"商品"吸引外界行人的好奇心。以此增加内外空间的连通程度。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在朝向主人流方向的艺术教育区和音乐教育区外增加过渡空间,形成层层递进的视线互通关系,也增加了内部自由活动空间的面积。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的钱总是最好赚的。

这一点,中外通用。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同时这样的空间也让的内部"街巷"增多。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根据功能用房空间属性调整内部结构,由此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已经确定。而在外观上得到的是一堆高度不同的方盒子。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但这样一堆盒子在体量上比旁边的商业街区依然大了太多,对城市原有肌理的打击是破坏性的。

STEP3.融入城市肌理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

又要保持建筑的整体性又要打碎整体以符合街区尺度。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难实现。

大屋顶不能用,就换成连续的小屋顶。

方法就是——

起翘。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通过各个体块屋顶的局部起翘使它们汇聚在角部一点或者局部连接,让整个建筑的屋顶在视觉上产生连续,又保证了各个体块的独立性。

虽然屋顶是"化整为零",

但建筑却"化零为整"。

敲黑板,这个建筑虽然不能打,但这个手法还是管用的。拿小本本记好。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首先,对主要功能区的对外四角起翘,作为各个区块的标志,同时增加内部采光。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其次通过对体块交界处屋顶局部起翘相互错位并且角部交接。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最后得到各个体块的屋面都是似连非连的形式。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这样做也让室内空间效果增加了几个层次。

一层层高尺度上,屋顶的变形可在人体感受尺度将内部空间又细分为几个小空间,丰富其空间层次。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而超过一层层高的尺度,屋顶的起翘变形对人的影响没那么大,影响空间感受的因素转化为内部光线的改变。

由于屋顶一侧(或两侧)起翘开天窗改变了内部空间的受光部分,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空间,根据受光量分为多个氛围不同的小空间。配合上屋顶形态的连续变化,将空间效果进一步变复杂。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最后,再在屋顶上加上绿化,延续东边的公园肌理,完成整个建筑。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这是NL Architects 事务所递交的

'Nieuwe Nobelaer'文化中心

竞赛方案。

完美延续了原有城区肌理与公园脉络。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但结果你已经知道了:

没有出戏,直接出局。

中标方案很简单,

就是一个正常的公共建筑尺度的文化中心。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早告诉你不要瞎理解甲方嘛~

人家好不容易在市中心盖一个文化中心,要的就是"文化地标",谁让你闲着没事儿玩隐身?而且人家的购物中心占地面积比你大多了,早就坐稳了"商业地标"的椅子,让你来就是来各领风骚的,谁让你来拜码头认大哥的?

NL的方案手法没问题,细节处理也到位,"延续街区肌理""复兴城市文脉"这种词儿整的也挺高大上,可以说情怀爆棚,逼格满分。

但结果却是只感动了自己,

没有感动想要一个标志建筑的甲方。

很多方案,不过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情怀这种东西卖的出去叫钻石,卖不出去就是玻璃渣。

人就是很奇怪的动物,

不喜欢别人骗自己,却喜欢自己骗自己。

但吹牛吹到感动自己只是梦想;

吹牛吹到感动别人,

才是合同。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本文图[1][2][3]来自于https://www.google.com/maps

图[4][5][6][7][8][9][10]来自于http://www.nlarchitects.nl/slideshow/328/

图[11]来自于https://www.nieuwenobelaer.nl/

其余分析图动图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