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耄耋老人70年如一日照顧殘障侄子

王玉珍,女,90歲(1929年6月出生),群眾,滄州市青縣盤古鎮大盤古人。她雖然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是70年來始終如一的照顧年逾古稀的傻大侄子,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十里八鄉傳頌著嬸孃比母佳話。

這還要從70年前說起。王玉珍的丈夫劉雲璞樸實善良,勤勞厚道,街坊鄰里介紹對象的也不少,就是因為家裡有個傻大侄子和大侄女(劉雲璞的大哥去世,嫂子改嫁),對象是見一個散一個,直到遇見王玉珍。現在問她為啥要選擇劉雲璞,她說:“莊稼人啥也不圖,就是圖他心眼好。當時他說有個大侄子將來需要他照顧,就憑這句話,我這輩子就認定他了”。

70年前生活的艱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難的多得多,家裡除了四面牆角之外,連個像樣的擺設都沒有,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玉珍進了劉家的門。自從嫁到劉家門那一天起,上要孝順公婆,下要照顧未成年的傻侄子侄女,但是王玉珍就從來沒有說過一個累字,在她的精心打理下,日子也算過得去,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但是好景不長,公婆因病相繼去世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幾百元的外債。同時,自己的6個孩子也先後出生,夫妻二人要養活8個孩子,這讓舉步維艱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然而,王玉珍告訴侄子侄女只要有你弟弟妹妹吃的就有你們吃的,我絕不會讓你們餓著。就是在這樸實的話語裡折射出一位嬸孃的善良與真誠。

命運多舛,生活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著這位樸實善良的嬸孃。1988年春節一個噩耗傳來,王玉珍的丈夫因病不幸去世。臨終前劉雲璞對她說:“一定要善待傻樁(侄子)”。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臨終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侄子。為了完成丈夫的囑託,王玉珍白天去地裡幹農活,晚上做紙活補貼家用,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也陸續成家立業,兒子也有了自己的一雙兒女,日子也越來越好。但是,王玉珍心裡卻有了新的想法:不能給兒女們拖累,自己要照顧傻樁一輩子。於是,王玉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分家。開始時,兒女們不理解,可是倔強的王玉珍始終堅持要和傻樁一起過,兒女們也只好依著她。就這樣在1998年王玉珍搬進三間土坯房裡,開始獨立照顧傻樁的生活。

由於傻樁智力有缺陷,平時就是靠撿拾破爛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常年的勞累,傻樁得了哮喘病,出去撿拾破爛次數也少了。王玉珍想總是這樣也不是辦法,要是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他可如何生活呀?於是,王玉珍主動為傻樁向村委會申請“五保”,讓他晚年有所保障。他們現在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農村養老補貼和傻樁五保補貼,偶爾傻樁出去撿拾破爛貼補家用,每次傻樁回來,王玉珍都會把熱騰騰的飯菜做好,傻樁身上的衣服王玉珍也會定期清洗,就像照顧自己未成年的兒子一樣照顧他。平時,王玉珍也是很少出門串親,即使出門,也是當天去當天回,心裡惦記的就是傻樁,惟恐她一出去,傻樁連口熱飯也吃不上。去年,王玉珍因病住院,期間她一直放心不下家裡大侄子,擔心他吃不上飯。病情稍微好轉,便要求趕緊出院。她說:“當年進了劉家門時,傻樁才7-8歲,待他就像自己兒子一樣,我絕不讓他受一點磕磣”。樸實的話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嬸孃比母的人間真情。

今年王玉珍90歲,傻樁77歲。鄰居們也勸王玉珍送傻樁去養老院吧。可是王玉珍卻說:“只要我活一天,我就會照顧他一天”。70年始終如一的照顧,70年始終如一的堅守。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婦女,就是這樣一位執拗的嬸母,就是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