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落鳳坡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會怎樣?

河北薛之謙


落鳳坡下失臥龍,五丈原前是鳳雛,三國爭霸誰能統,疑是大魏長久治。

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臥龍的意思就是沉睡的龍,鳳雛的意思就是初生的鳳凰,一個是龍,一個是鳳,龍而前而鳳在後,龍和鳳在世人心目中,孰重孰輕自有答案。

龐統之才與諸葛之才有很大的區別,龐統之才顯得非常張揚和外露,諸葛亮之才顯得更加沉穩和低調,早年龐統的名聲遠超諸葛亮,龐統成名於襄陽名士司馬徽的一句話:南中士子沒有人可與龐統相比。

司馬徽之所以推崇龐統,是因為龐統主動上門與司馬徽交談並顯示出的博學與口才,當然了,司馬徽在說這話時,並不認識諸葛亮,當年輕的諸葛亮還在隆中耕讀時,僅僅年長諸葛亮2歲的龐統已經開始出名了。

很少有人知道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其實是親戚關係,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統的堂兄,同時也是龐德公兒子的龐山民,雖然民間流傳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從諸葛亮與龐統的個人經歷來看,兩個人的關係並不好。

諸葛亮的好友是徐庶、孟建、石韜與崔州平,龐統的好友似乎沒有明確的記載,也許東吳的陸績與顧劭算兩個吧,雖然諸葛亮與龐統都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但是兩人的分工是完全不同的。

諸葛亮投靠劉備後的第一個任務是作為使者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壙葛亮圓滿完成任務,併為劉備建立與孫權平等的同盟關係。

龐統投靠劉備後的第一個工作是出任耒陽縣令,結果龐統在任上不理縣裡的政務,居然還被免官,後來還是在魯肅和諸葛亮的聯合保薦下,並且經劉備與龐統親自交談後,劉備才重用龐統,任命他為治中從事,這可是刺史的高級佐官。

當諸葛亮成為劉備的後勤部長,為劉備足兵足糧食,充實賦稅之時,龐統則更像一個謀士為劉備謀劃戰術,在劉備西進川中奪取益州之時,龐統起到了舉重輕重的作用。

不僅在劉備與劉璋會面時要求劉備拿下劉璋,一舉定成都,可被劉備拒絕,之後龐統再次為劉備提出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計,劉備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中計,之後奪取整個益州更是龐統計謀的延伸。

但是龐統作為一個謀士,居然把自已給戰死了,這可是極大的諷刺,一個不能保護自已的謀士,又怎麼能指望他保衛這個國家呢?放眼整個三國,在戰爭中戰死的武將倒是不太,戰死的謀士恐怕就是龐統一人了。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被劉璋手下大將張任伏擊而死,作為一個謀士,居然被人伏擊而死,這謀士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

如果說諸葛亮是一個各方面綜合能力均較強的均衡生,那龐統就是一個偏科生,龐統也許是一個類似於郭嘉的天才謀士,但他除了謀略,恐怕也做不了什麼?做縣令或不理縣務,一個不能把小事做好的天才,也註定做不成大事。

龐統其實有點像曹魏陣營的郭嘉,不過正史中郭嘉的謀略似乎強於龐統,郭嘉謀略雖強,但是除了謀略之外,郭嘉似乎也沒有別的特長了,治事內政沒有經驗,行軍打仗更是不行,龐統也是這樣。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將是蜀漢的大不幸,而是魏國的大幸,如果諸葛亮去世,劉備託孤還能託給誰呢?當時法正也去世了,關羽、張飛都去世了,也許託孤大臣算龐統一個吧,也許還有李嚴、魏延、吳懿等人。

如果將龐統的能力與諸葛亮的能力作一個數字對比的話,我認為會是這樣:

智力:諸葛亮98分,龐統95分

內政:諸葛亮100分,龐統60分

軍事:諸葛亮95分,龐統90分

謀略:諸葛亮90分,龐統95分

為人處事:諸葛亮100分,龐統90分

很難想像一個不願意管一縣事務的執政大臣會將一個國家管理得好,龐統如果執政一定比諸葛亮執政要差得遠,除了執政能力之外,沒有諸葛亮的蜀漢將面臨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

諸葛亮在,以法治國,重用荊州士人,拉攏東州武人,打壓益州豪強,才是保證蜀漢的長治久安,當然三國之中都有內部鬥爭問題,只要不損害根基,也不致於在龐統手上亡國。

對於北伐,這可是劉備時代確定的國策,包括劉禪在內的蜀漢掌權者,都是貫徹執行這一國策的,沒有諸葛亮的蜀漢北伐,是凶多吉少,武將方面只能依賴魏延,謀主則是龐統。

如果龐統與魏延兩個人的冒險主義抬頭的話,那將是蜀漢的災難,蜀漢國小力弱,經不起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歷史上因為一場戰爭而導致亡國的例子多的是,如果子千谷奇謀這種謀略能夠讓魏延與龐統冒險的話,那麼蜀漢註定會亡國在這一場戰爭中。

如果龐統與魏延失敗,蜀漢就會亡國,蜀漢一亡國,東吳必定唇亡齒寒,遲早還是會敗給曹魏而亡國,那麼曹魏肯定會統一天下,而且必定是在魏明帝曹睿手中,如果曹魏統一天下,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司馬代魏。

因為司馬懿是在與諸葛亮的戰爭對峙中強大起來的,而成為曹魏實際上的最大的權臣,曹睿晚年的曹魏,只有司馬懿一個人能對外征戰,而且百戰百勝,除此之外,曹魏再無人才。

歷史就是這麼無奈,往往一個人的生死,就會影響歷史的走向,比如諸葛亮,比如龐統,臥龍若是遊天下,哪有鳳雛展翼飛?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蜀國享國的時間會更長一點,不會短短几十年就滅亡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麼臥龍和鳳雛誰更厲害一點呢?


我認為,論軍事,龐統勝過諸葛亮;論治國,諸葛亮勝過龐統。這一點,從劉備攻打益州,讓龐統作第一軍師,而把諸葛亮留在荊州鎮守能夠看出來。

在劉備的心目中,龐統的軍事能力要遠遠勝過諸葛亮的,否則打益州如此重要的戰役,怎會把諸葛亮晾在一邊,單單帶著龐統出征呢!

司馬懿曾對手下說:“諸葛亮素來謹慎,不喜弄險。”司馬懿與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交道,對諸葛亮算是相當瞭解的,這句話直接道出了諸葛亮的作戰風格。


諸葛亮打起仗來,四平八穩,如何擺陣,如何調兵,如何退兵都有一套既定流程,這樣打仗雖然不至於全軍覆沒,但是太過呆板,不夠靈活。

“兵者,詭道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必須隨機應變,這一點諸葛亮做的很不好!

魏延曾經靈感突發,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結果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棄之不用,令無數後人深表遺憾。

區區五千人,讓魏延放手一搏,有何不可呢?諸葛亮太過謹小慎微,又有些固執己見,固然不會同意魏延的奇謀。



反觀龐統,要比諸葛亮靈活多了。

龐統曾經提出了鴻門宴的計策,在劉備與劉璋宴會之機,“趁席間殺之”,但是劉備念同宗之情,不忍殺之。

後來,龐統又給劉備提出了上中下密計:上計,挑選精兵偷襲成都;中計,假裝回荊州,誘騙劉璋大將,將其斬殺,隨後進攻成都;下計,打道回府,回荊州。

劉備思考再三,認為上計太過冒進,中計不急不緩,於是採納了中計。



可惜的是,龐統大業未成身先死。假如龐統不死,那麼劉備會怎麼樣呢?

首先,蜀漢同樣會建立。龐統已經制定了戰略,劉備按照戰略實施,一定能打下益州。取了益州之後,再一路向北打,攻取漢中,劉備就可以稱帝了。

其次,夷陵之戰不會慘敗。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兵攻打吳國,身邊只有黃權和程畿兩個三流參謀,倘若龐統活著的話,劉備應該會帶著龐統出征的。

憑龐統的軍事才幹,絕不會犯聯營七百里這種低級錯誤,所以陸遜火燒連營也不會發生,劉備也不會白白損失七十萬人馬的。


如果龐統打的好,或許能把荊州取回來;就算打的一般般,或許能分得荊州幾個郡。

最可能的情況是,雙方勢均力敵,打了幾場之後,各有勝負,劉備意識到吞併吳國不可能,孫權發現打敗蜀國很難。最後雙方各讓一步,坐到了談判桌旁,經過一番唇槍舌戰,決定平分荊州。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三國鼎立將持續很長時間,蜀漢也不會這麼快滅亡的!


一半秋色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當年徐庶曾這樣跟劉備說道。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就是指龐統。

但龐統真的有和諸葛亮齊名的智謀嗎?真的能替代諸葛亮,讓蜀國走的更遠嗎?


說道龐統的智謀,我覺得龐統是有能力的。

從龐統給劉備獻計徵蜀就可以看得出來龐統是有一定軍事戰略素養的。

建安十七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逾一年,龐統向劉備獻上三條秘記。“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認為:上計太促,下計太緩,於是選了中計,斬殺了楊高二人,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克了涪城。

而在隨後攻打雒城的時候,龐統率眾攻城,被亂箭射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龐統好像是《三國演義》裡唯一一個戰死在戰場上的謀士(王朗是被罵死的)。

孫武(寫《孫子兵法》的那位大神)早就說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龐統作為一個謀士,率兵硬攻,最後還會被飛箭射死,只能說明他的好能力不是特別出眾。

所以在軍事才能上,我覺得龐統是取代不了諸葛亮的。

再說政治。

諸葛亮可以說是蜀國法典的奠基人,他的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在經濟上,諸葛亮休士勸農,軍屯耕田,興修水利,為蜀國的經濟復甦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而《三國演義》中,提到龐統的才華,只有這麼一段。就是諸葛亮推薦龐統,但龐統投奔劉備的時候,沒有拿出諸葛亮寫的推薦書,劉備不知道龐統的才華,將他任命為縣令。結果龐統整日不誤正事,直到諸葛亮引劉備來見龐統,龐統只用半日的時間,處理了堆積幾天的政事。

其實說時候,這個故事,從我個人來看,看不出龐統有什麼治世之才。只能說龐統聰明,或者有些小聰明,一個縣的公務對他來說有些簡單。但也不能說明他的才華可以治國。

所以我認為,龐統不足以取代諸葛亮。

那為什麼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就連諸葛亮也誇他呢?

我認為這和龐統早年的工作經歷有關。龐統早年的官職,是功曹。功曹是幹什麼的呢?就是記錄和評價其他官員的業績和德行。而龐統這個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評價他人,培養他人的名聲,而他評價他人,總是往好的地方誇,往往是名聲大於實際才能。

曾經有人問過龐統,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問題,就是龐統的人緣絕對非常好。因為他都是在誇別人,同理,別人能不說他的好嗎?


所以,用龐統取代諸葛亮,誤國已!!


始終先生


龐統號鳳雛,諸葛亮號臥龍,當年劉備落魄訪賢時,曾找到了諸葛亮的好友“水鏡先生”——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向你推薦兩個人吧”。劉備說:“多謝”。於是司馬徽對劉備說:“得臥龍鳳雛一人可安天下”。

劉備最後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到了麾下,二人都成了他的軍師中郎將。

然而就在公元214年,龐統以軍師的身份跟隨劉備奪四川,在和劉璋死磕時,龐統被敵人亂箭射死,龐統臨死前大呼“此乃天意也!”原來他死的這個地方叫“落鳳坡”。



當時諸葛亮沒在劉備身邊而是留守大本營荊州,諸葛亮在龐統出發前叮囑他不要急於冒進,龐統認為諸葛亮怕他搶了頭功,所以沒聽諸葛亮的提醒,急於求成所以被敵人射殺。

假如在落鳳坡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你覺得蜀國會怎樣呢?

假如“落鳳坡”射殺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換言之留下龐統輔佐劉備和後主劉禪,我認為劉備死得更快,後主劉禪也不會統治蜀國三十多年,興許亡得更快。

其原因就是龐統的暴脾氣不會籠絡人,像諸葛亮這樣好脾氣的人他都懷疑,要知道龐統還是諸葛亮推薦給的劉備,龐統小肚雞腸認為諸葛亮和他爭功。




講真龐統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胸懷,也沒有諸葛亮鞠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風格,龐統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從他不顧實際情況貿然進四川這件事來看,劉備後來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他也不會阻攔。

諸葛亮如此精明和能掐會算,尚且六出祁山功虧一簣,何況龐統胸懷狹窄,他更加不能做好後方的安排。就憑龐統的暴脾氣,他和同樣是劉備肱骨之臣的劉巴和法正必定合不來。

劉巴和法正都是曠世奇才,諸葛亮對二人尊敬有加,龐統就未必對二人感冒。尤其劉巴自視清高,一般人他還真看不上,當初劉備都不入他的法眼,只是後來沒辦法才投降了劉備。




劉巴對諸葛亮還是很佩服的,他和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它是蜀國的第一部法律。試問龐統有這樣的胸懷嗎?想想他是怎樣對待諸葛亮的?

諸葛亮乃百世一出的奇人,他尚且無法逆天行事,無法改變蜀國滅亡的最終結局,難道龐統比諸葛亮更厲害嗎?

其實水鏡先生早就看透了時局,他對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意思是說二人只能得一人才能得天下。他接著又說了下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劉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意思是說劉巴和法正死一人,漢室難興,後來他倆先後去世,因此諸葛亮沒有了後援和幫手,所以六出祁山無寸功。這都是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讒言所致。



綜上所述,龐統不比諸葛亮更高明,也不如諸葛亮平易近人,諸葛亮不能完成的使命,龐統同樣改變不了蜀國滅亡的宿命,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龐統是誰。諸葛亮又是誰。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以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根本就不可能死在落鳳坡。

諸葛亮一生從不弄險,謹小慎微的他怎麼可能會被人埋伏,即使被人埋伏也不可能沒有保身之計。所以此問題不成立。


既然題主已經提出來了。那就假設回答一下。當然這回答也是天馬行空,放飛思想了。

首先諸葛亮必須要死在落鳳坡,而後龐統必然掌握劉備智囊中樞。但我們要考慮另一個人,這就是法正。這個人必須要說一下,法正原來是劉璋手下,並不受劉璋重用。這才起了反心,投降劉備引劉備入川。戰勝劉璋以後,法正就成了劉備的謀主。也就是說諸葛亮不是第一軍師。真正的軍師是法正,劉備徵漢中,斬夏侯,法正一直在劉備身邊。諸葛亮卻在後方搞後勤呢!



法正其人大家都知道,是個睚眥必報之人。但凡是當年的罪過他的人一律弄死。沒有幸免的。

這就引出來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龐統是以軍事謀略見長,並不是以內政治理見長。所以他和法正勢必形同水火,不可調停。就算是劉備可以平衡他們,可也沒辦法阻止他們暗地裡爭鬥。他們之間必須有一個人要死。一旦龐統死,蜀漢必亡。因為法正沒多久也死了。

一旦法正死,蜀漢也亡。因為龐統根本就不是內政人才。根本就不可能像諸葛亮一樣既能平衡益州三股勢力,也不能有效治理蜀中。早晚三股勢力鬧內訌,蜀漢政權不攻自破。


在退一步,法正龐統和諧相處了。法正勢必主外,那龐統只有主內。因為一山不容二虎,不可能這兩人都去一個領域,他們都不是甘居人下之人。那結果會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法正主外必然急功近利,對曹魏猛烈攻擊。我們知道三國之中蜀漢勢力最為弱小,對與法正倡導的猛攻之法,後勤是根本就保障不了的。而龐統呢!他在後方雖然能夠勉力支撐,那也必定捉襟見肘。這在諸葛亮時代就已經證明了。一旦蜀漢窮兵黷武,後勤供應匱乏。前線部隊勢必被曹魏擊破。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劉備退守漢中都是最好結果。此時關羽還會進行襄樊戰役,同樣戰死沙場,丟失荊州。劉備的戰略佈局頓失一足。目前益州只能自保,荊州全境丟失。孫吳,曹魏虎視眈眈。南方孟獲就會提前造反,對蜀漢政權造成巨大傷害。


按照歷史進程法正已死。就算不死讓他去征討孟獲,他也只是征討而已,不可能像諸葛亮一樣使用懷柔政策,攻心為上之計。所以孟獲就幾次三番的造反,時刻騷擾南方。劉備不得安寧,蜀漢政權一片混亂。外部威脅時刻存在。龐統法正就是有通天之能也是無力迴天的。因為他二人都是殺伐果斷之人,並不具備諸葛亮的扶危救困之術。

關羽死後,劉備也不具備調動全國軍隊進攻孫吳的能力。家裡的情況都自顧不暇了。何況已經沒有可調之兵呢!一氣之下,劉備一命嗚呼,託孤給法正龐統。此二人開始把持朝政,明爭暗鬥,結黨營私消耗了蜀漢最後一點國曆之後。不等曹魏孫吳進攻,自己家裡先打起來了。以法正的性格不論輸贏都要投降,或者曹魏,或者孫吳。



龐統勝則獨木難撐,蜀漢亡。龐統敗法正必反,蜀漢亡。

所以說諸葛亮死蜀漢必提前滅亡。


雨夜構想


簡單地說,可能在軍事上龐統優於諸葛亮,但是在治國安邦之上就未必了。


劉備在進入四川后,便讓諸葛亮駐紮荊州,轉而帶上龐統作為自己進川的頭號軍師,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對龐統軍事能力上的肯定。

接著我們看,在劉備擊敗張魯大軍後,龐統為劉備所給出的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興夜殺去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為殺掉劉璋大將,隨後再奪取成都;下策則是先退回白帝城,慢慢奪取成都。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上策過於著急,畢竟人心未定的情況下殺掉劉璋,很顯然對於劉備統治西川是很大的不利;下策就不用說了,選擇下策的話,不就等於這趟入川白入了麼?


不過龐統在軍事策略上還是很全面的,順利幫助劉備攻下西川,不過並沒有看到在治國安民上的作為。

我們反觀諸葛亮,奪取荊後迅速穩定荊州局面;奪取益州後,又能在最短時間穩定益州人心,甚至在奪取漢中的過程中,孔明還能調動成都的百姓前往漢中支援,可見諸葛孔明的治國安民的能力可見一斑。

所以說可能在軍事能力上龐統要優於諸葛孔明,但在治國安民上,還是諸葛佔據優勢。


基於這個大前提,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非龐統,蜀國會是怎樣的走向?

前面說了龐統領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於治國馭民之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那麼在諸葛亮“死在落鳳坡”後,龐統也許可以順利進入漢中,且在戰場上會有大的突破,但因為沒了諸葛亮所以內勤上的問題便會出現,後援糧草等的供給會跟不上,這是一個致命的難題。

雖說此時的劉備剛剛征服了益州,但畢竟人心不穩,又沒了諸葛亮,人家憑什麼自願給你糧草?

接著就是龐統方面會出現斷糧的情況,因為糧草問題貽誤戰機,然後漢中便會再一次落入曹操手中,接著還有可能因為這種情況在丟失荊州。


接著就是各種折騰來折騰去,最終最壞的結果就是會出現各種“小人”,成為了蜀漢政權真正的掌權者,在劉備去世後架空劉禪淪為新的“漢獻帝”,蜀漢終。

總的來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死在落鳳坡,那一定是蜀漢的大不幸。


像素說歷史


一個鳳雛,一個臥龍,“水景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時,曾遺憾的說,諸葛得其主,不得其時。

落鳳坡寫的是鳳雛龐統在落鳳坡被弓箭射死的事,鳳雛自命不凡,但他畢竟還是比諸葛亮差一點,他看不出自已的生死在何時何地結束。而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龐統等常人能比,諸葛亮決不會去落鳳坡挨箭的。


叢中笑6603


似乎三國裡的能人異士都有一個綽號,諸葛亮號稱臥龍,司馬懿是冢虎,而龐統則是鳳雛,龐統的統兵本領不在於諸葛亮之下,但是在治國方面,他遜色於諸葛亮,如果落鳳坡會曬死的是諸葛亮,不是龐統的話,我想那時候蜀國的氣數也盡。


當年劉備創業創了多年始終不見起色,於是他求教水鏡先生司馬徽,問問他有什麼良策可助自己成就大業,司馬徽說自己早已經是已近暮年的老人,不過他也沒有讓劉備失望,他給劉備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則是龐統,司馬會說,只要得到這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便可安天下,最後,劉備得了諸葛亮,也得了龐統。

小說中雖然說,龐統長得其貌不揚,但是此人確實有才,正史倒是沒有對龐統的外表有任何的描述,在軍事上來說,龐統的確是一把好手,劉備進入四川以後,吩咐諸葛亮駐紮在荊州,而帶上了龐統作為自己的頭號軍師,而且龐統在劉備的心中分量還是比較重的,只可惜落鳳坡慘死,壯志未酬,龐統在軍事上確實是一把好手,同樣也是蜀國的重量級人物,他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亮正在治國,而龐統重在軍事,這兩人就好比手套和襪子,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我想落鳳坡換作諸葛亮慘死,那麼蜀國未必會有多好,因為劉備在碰到諸葛亮之前,他一直擊人籬下, 他一切的意見和看法均聽從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死了,劉備不僅僅是失去左膀右臂的問題,而是心臟,而龐統的死就不同了,他死了,僅僅就失去一個帶兵之將而已,龐統的治國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但是軍事能力要優於諸葛亮,當年劉備出征漢中,如果龐統活著他肯定會帶上龐統,而不會是法正了。


總結:落鳳坡龐統慘死,他雖然帶兵能力超強,但是除了他以外,還有好幾個能帶兵,比如張飛關羽,而在治國方面,如果諸葛亮去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諸葛亮比龐統要重要的多。


佳寧姐姐說歷史


如果有這種情況,蜀漢壓根就不會存在。

打天下龐統是好手,但是論治國安邦沒有諸葛亮是不行的。



劉備征戰漢中,靠的就是諸葛亮在益州的後勤保障。 打仗不只是靠兵源強弱,更重要的是糧草。舉個例子,戰國秦趙都是強國,可是趙國四十萬大軍居然向秦國投降,最終被坑殺。主要原因就是當年的趙國軍隊沒有強大的糧草支撐,後來降卒導致秦國糧食供應不上,白起不得已坑殺之。


第一、劉備在漢中跟曹操對決,幾乎出動了所有兵馬,是一場滅國之戰。所以諸葛亮在益州不斷輸送糧草和兵源就顯得至關重要。益州是剛剛平定的地盤,百姓服不服管,都要依賴諸葛亮來調和。 如果換一個人來調和,是不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益州軍民的情緒平復的,讓他們男子出征,女子運糧就更加不可能。所以沒有諸葛亮的漢中之戰必敗,而漢中之戰戰敗後,劉備的蜀漢帝國夢也就徹底破碎了。



第二、劉備伐吳失敗後,完全是諸葛亮苦苦撐著殘弱的蜀漢。劉備夷陵打的幾乎要亡國了,當時益州本地勢力紛紛起義造反,首當其衝是南蠻擁兵自重,偌大的蜀漢,到處都是叛亂。 這個時候諸葛亮出馬,不僅穩住了國內的叛亂,而且抵擋住了外來敵人的進攻。

最關鍵的是,他放下身段和仇恨,再次選擇跟東吳結盟,而且承認二帝並立的情況,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如果換一個人來做,即使能夠平定叛亂,也來不及阻擋曹魏和東吳的進攻,還是要亡國。即使阻擋了曹魏的進攻,也不會選擇跟東吳重修舊好。所以諸葛亮在這一段時間,所充當的是再造蜀漢的角色。



第三、諸葛亮依法治國,才能平衡蜀漢內部三方面力量。不管是蜀漢還是曹魏和東吳,說起諸葛亮那都是豎起大拇指的人物。封建社會大多數都是按照統治者的喜好來治理國家,所以常常出現有失公允的情況,從而導致下屬們不滿。而諸葛亮嚴格執行依法治國,使得蜀漢內部的臣民沒有一個不信服的,即使受到懲罰下獄的李嚴,說起諸葛亮來都是讚不絕口。

第四、蜀漢之所以能夠存在43年,主要原因是曹魏一直沒有實力進攻蜀漢。因為蜀漢的地勢十分險峻,進攻蜀漢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糧草作為後盾。



那麼到底是誰使得曹魏失去了這樣的力量呢?當然是諸葛亮。諸葛亮選擇六出祁山,其實就是為了拖垮曹魏。 只要曹魏出現一任君主是荒淫無道的,那麼諸葛亮北伐就會有希望,可惜曹魏前三任君主都是明君。不過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依舊拖垮了曹魏的軍備力量,他們即使有這麼多人馬,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即使糧草和人馬都足夠了,也沒有打贏蜀漢的信心了。 畢竟十二年的征伐,曹魏算是吃盡了苦頭,就算國力再強大,也經不起諸葛亮這麼折騰。如果換別人休養生息的話,那曹魏修養聲息的速度要比蜀漢快得多,那蜀漢根本不用等到四十年後才滅亡,可能十多年就會被兵強馬壯的曹魏滅亡。

總結:諸葛亮入川戰死的話,蜀漢將會迎來滅亡的厄運。 蜀漢的天下是劉備打下來的,可是守住這個天下的人,卻是諸葛亮。沒有諸葛亮的堅持和維穩,蜀漢壓根就不可能挺住43年之久。


丨為天地立心丨


首先要澄清一個論點,龐統不是在落鳳坡被射死,而是在攻打雒城時被亂箭射殺,之後被劉備安葬於落鳳坡。也就是落鳳坡是龐統的最後歸屬,但是卻不是其傷亡的第一現場。


姑且不必詳細考究龐統在哪裡被射死,而回到題主重點問題,若在此戰(為了避免再次將死亡地點搞混,故而不提地點,而用此戰代替)中,被射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會怎樣的問題。

我的觀點是蜀國可能會滅亡的更早!

蜀國的實際國情需要

劉備在赤壁之戰以前,是多年漂泊流浪,幾無立足之地。自從諸葛亮到東吳促成吳劉聯合攻曹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局面,劉備也在這一勝利果實下,乘勝拿下了荊州,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但是這個根據地並不是那麼穩固的,因為吳劉聯合攻曹,東吳出兵最多,且是在劉備逃亡之際訂立的盟約。一方面是幫助劉備脫險,另一方面才是聯合攻曹,但是最後的勝利果實卻被劉備佔了大半。東吳不僅沒有得到預想的勝利果實,還損兵折將失去了統兵都督周瑜,所以自然對於這個共同的戰果時常掛在心裡,時刻想要收歸自己的掌中。這也是荊州後方不穩的最大隱患。



龐統與諸葛亮專長不同,誰更適合駐守荊州,治理荊州?

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而龐統“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諸葛亮治國安邦之才高於龐統,龐統奇謀之才高於諸葛亮,他們是各有所長,互為補益。在劉備集團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時局背景下,劉備更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根據地,也就是穩定剛剛到手的荊州比拿下益州更重要。劉備也正是根據他們二人的特點作出不同分工的決策,同時也能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



如果此時劉備安排龐統來治理荊州,換成諸葛亮隨軍去攻打益州,那結果可以想象會有多麼糟糕。劉備在安排龐統擔任耒陽令的時候,龐統就因為“不治”而被罷官,且不說到底是龐統不願意治理一方,還是根本不擅長治理一方,總之如果安排龐統來留守荊州,穩固後方就是一個極大的風險。龐統極有可能再次因為之前的原因將剛剛到手的荊州停之、任之。最後導致荊州提前被東吳奪走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荊州得而復失,那麼劉備集團再次面臨流浪的局面,而且諸葛亮也假設在進去西川的戰鬥中被射死。那麼如此一來,劉備集團是進取西川奪取益州勿望,既得的荊州統治也搖搖欲墜。連建議蜀國之路都會變得更加的艱辛,至少建立蜀國需要推遲多年才能完成。

誰更能擔任劉備託孤重任?

那麼我們再假設諸葛亮被射死在進去益州的路上,龐統也將荊州後方治理得很好,荊州很穩定的掌控在劉備集團手中,蜀漢也如期建立,單純考慮蜀漢未來發展情況。

劉備建立蜀漢之後,面臨的是關羽、張飛的去世,在衝動的伐吳一戰又以失敗而告終,那麼劉邦不可能託孤給不太擅長治國的龐統,而“糜竺、孫幹、簡雍、伊籍,皆雍容風儀”,難當大任,同時他們也難以控制武將集團、難以平息益州集團的權貴利益之爭。所以這個時候蜀漢很難再維繫下去,蜀漢也因此可能會更早地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