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演员建立文化人设是出于传统意识。因为中华传统千百年来就是尊重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这是一种群体意识,并非演员所独有。为什么有“装文化人”这一说辞?因为这种现象在普罗大众中更是司空见惯的。

只不过普通人装文化人,影响没有演员、明星大。就算是穿帮了,顶多也就是尴尬一笑,不会像他们一样天下皆知,导致人设崩塌。

其实对文化人的看重,发自内心的喜欢文化、文化人,自古有之。不过大众的态度是变化了的。如今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都提升了,同时因为网络的出现,信息空前密集,各种各样知识点被切成碎片在网络上贩卖,导致了很多人不仅仅像前人一样喜欢文化,而是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自己不了解的知识,成为博杂的“文化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课程疯狂兴起,各种读书会人满为患,打卡读书,量子力学阅读,古诗词吟诵,国风吟唱各种形形色色的行为和讲座风行整个网络,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以贩卖“你文化低”的焦虑为生。

网络碎片知识能带来知识吗?可以。

但它能让你成为文化人吗?难说。

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不过因为网络展示有自主性,就好像人们在恋爱的时候,展示的都是自己好的一面,隐藏了自己的劣势,所以在网络上建立人设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而且并不算费力。这远比真正用心读书,成为博览群书的文化人要容易多了。

他们所建立的“文化人”人设只是东拼西凑的知识碎片,他们不知道一个文化人可以不博杂,但是一定要在某个文化专业中有自己的知识框架,有自己的观点,不被浮华左右,不被乱象迷惑,这种沉浸在纷扰信息中的淡定才是文化人的真正气质。

我们传统中对文化人的敬重,其实是坦率承认自己的没文化。这种对文化人的重视是发自内心的、淳朴的。而我们今天对文化的仰慕,则是通过网络上得到的碎片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变成一个受尊重的“文化人”。这种骨血中的对文化的重视最终转变成为了对自身的重视:“我是个文化人,我是值得尊重的”。

仰慕文化,希望自己是个文化人,追求知识,爱好学问,都是好的。但不懂装懂、没文化而假装有文化,表现出来的肤浅而自得,被人嘲笑而不自知,就有些可怜了。

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愿意花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这个快节奏的、碎片化的时代,真心愿意做学问的非常少,更何况身处瞬息万变的时尚前沿演艺圈呢?任何一次沉淀都有可能让他们失去发展的最好机会。

但他们又喜欢“有文化”这种相对于其他那些层次较低(性感、鲜肉之类)的标签,中国人骨子里对“儒雅风流”的喜爱让他们放不下“有文化”这个假面。

那就只好装了——这种状态是大多数人的行为。

装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被用来装有文化的领域主要有读书、国学、佛学、茶道等等,这些高大上的字眼,被搞得如菜市场上的烂货,乌七八糟。

结果不装还好,一装就暴露肤浅。

他们知道读书好,可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所以读书会打卡,扫码赠书,到处参加读书活动,晒出来的都是书,摘抄书中金句,这些事情都是真正的文化人不会去做的事情。

他们知道国学好,却把南怀瑾、于丹、流浪大师这些被媒体捧红的名人当做专家。他们不只追捧诗词歌赋,只要和传统沾边就是国学。由于真的没文化而导致缺乏鉴别力,把《弟子规》当成国学经典,把半通不通的所谓“读经”、“诵读”当做古风古韵,甚至穿上奇怪“汉服”,特立独行却自以为是彰显国学。

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他们知道科技前沿,量子力学,就把自己小孩送去量子阅读,让自己的小孩走在其他人前面,早一步成为“文化人”。他们迷信繁体字,却根本搞不清字体的来龙去脉,闹出“孔子雲”的笑话。他们信佛,如同他们的爱好国学而没有读过国学经典一样,他们的信佛并不是来自对佛经的理解。他们只是信一些披着佛教外衣的肤浅鸡汤,比如放下、容忍、大度、心安、平和之类,只要说是因为“佛”,就立马高大上起来。

别笑,看看周围,这样的人少么?

正因为没文化而装有文化,所以这些人更在乎的就是文化仪式感。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喜欢各种要形式不要内涵的东西,比如穿得古里古气诵读“弟子规”,比如不懂茶而在意所谓的“茶道”,盘腿打坐合掌闭眼表示信佛。

其实这些行为,是真正有文化的人最不在乎的。

当然,有很多人喝茶、诵经讲究的是气派、排场,那就连装文化都不是了,那就是告诉别人他很有钱而已,是一种变相的炫富罢了。

其实这是一种病,可以称之为“文化病”,病根是没文化,表现是装有文化。

明星如此,老百姓也是如此。

人人都有的病,社会大环境如此,治都没必要。

不如冷眼热心,修身逍遥。

江一燕,靳东之类的演员为何喜欢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