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客途秋恨》並不是我所理解的悲劇,然而看過之後,依然覺得分外淒涼。

電影圍繞著一段跨國婚姻展開,電影中的母親葵子是日本女人,嫁給了中國軍官。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個性卻十分倔強,嫁入軍官家庭之後,一直無法融入。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這種感覺就好像抱著很大的希望走進樹林,希望找到理想中的那一棵,結果卻發現自己迷路了,不屬於這片森林,卻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只能在其中兜兜轉轉。

葵子就是這樣,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和女兒還有公婆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是葵子自己的原因,她無法像大多數中國兒媳那樣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則是歷史原因,中日關係在很多時候都是禁區。

在香港的葵子,雖然有丈夫可以依靠,但總歸是沒有根的浮萍,似乎一陣風就可以把她吹走。儘管身在香港,可她總記掛著日本。

終於,在小女兒出嫁之後,她有機會回到日本。 這大概是一種鄉愁,等葵子回到日本之後才發現,她心心念唸的故土,心心念唸的家人其實另有打算。

而曾經和她要好的朋友、昔日的戀人也都慢慢衰老,比較自己,自己還算不錯。 心理落差終究被時間和歷史填滿。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整部電影就像一場許鞍華的舊夢,隨著她的鏡頭可以看見昔日的澳門,古老的街巷、吱呀吱呀的二層小樓、路邊小販的叫賣聲、給喜歡孫女買零食的爺爺奶奶,還有母親那張從未有過笑容的臉。

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葵子,第二個是大女兒,第三個是小女兒。 三個不同的女性在電影中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時代以及三種不同的選擇。

葵子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居所,不是有頂有底的房子,而是雙腳可以踏上的故土。然而,時過境遷,她最終還是學會了廣東話、吃慣了粵菜和靚湯,所以,她註定回不去了。

大女兒曉恩代表了對葵子的反抗,這種反抗不單單是叛逆,而是對母親的抗拒。她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不曾知曉母親的過去,不懂她的難處,自然也看不見她的溫柔。

小女兒曉慧代表了對故土的逃離,這種逃離有對家庭的背叛,就像葵子自己曾經對家庭的背叛。和小女兒送別的時候,葵子欲言又止,她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些事是攔不住的。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曉慧離開香港之後,曉恩和母親的故事才開始,她陪母親去日本,雖然不懂日語,卻也懂得了母親為何一直眷戀著故土。離開日本之前,葵子去墓地和自己的父母告別,這一刻,她才真正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居所"。

其中有個細節讓我很動容,曉恩決定離家獨自生活時的那種決然和葵子年輕時決定拋棄家庭嫁到中國時的決然一模一樣。

曉慧的祖父中風之後,她回到廣州去看望祖父,此時的大陸正是文革時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將香港和廣州變成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恍惚間,她也有了那種落葉無法歸根的寂寥。

有時候,人們一旦決定離開熟悉的土地,就註定了一生的漂泊和流浪。

對葵子來說,她的夢是舊夢,是回不去的舊時光。對曉恩來說,祖父是舊夢,是她回不去的舊時光。 舊夢或許很好,但總是回不去了。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看完《客途秋恨》之後,想起了《柔情史》。 比較起來,兩部電影的確有些相似之處,母女之間的相愛相差,理解和包容。 但《客途秋恨》更加細膩傷感,而《柔情史》則更貼合時代,更有力量。

許鞍華的確是擅長"表達情感"的高手,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意義和象徵。 比如葵子做的飯菜、喜歡看三船敏郎、送給二女兒曉慧的項鍊,讓大女兒燙頭髮......這都是一個女人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東西。 遺憾的是,這些東西最終都不是自己的。

《客途秋恨》:愛恨糾葛,抵不過一場相逢

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許鞍華將自己的童年生活融在了鏡頭之中,然後在迷惘之中走向更遠的未來。 鄉愁,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情感,也是最複雜的情感。

許鞍華將這種舉輕若重的情感拿捏的非常好。 在情感的轉變中,一個人的鄉愁變成了一代人的鄉愁,一代人的鄉愁又變成了歷史的遺恨,最終,鄉愁成了一代人的傷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