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減負為何淪為“空頭支票”?

半月談記者走訪多個城市社區瞭解到,一些地方的社區行政化傾向明顯,工作負擔沉重,特別是上級甩下來幹不完的任務和死灰復燃的奇葩證明,讓社區幹部心力交瘁。他們反映,他們現在是“幹最重的活、拿最少的錢、遇最奇葩的事”。(10月23日《半月談》)

基層減負年城市社區卻遭遇了幹不完的活和死灰復燃的奇葩證明。這與“減負”完全背離,甚至是唱反調。為基層減負,是一套具有系統性、協調性和統籌性特點的工程,既有利於釐清各級各部門權利和責任,也有利於促進基層幹部更加聚焦主責主業、提高服務群眾質量。而現實中,有些職能部門的“減負措施”很具體,很實在,只不過各行其政,各部門之間不聯動,導致基層工作一片混亂,減負淪為“空頭支票”。

城市社區主要負擔著居民教育、管理、服務等重要功能,而隨著社區行政化之後,權力沒有下放,任務卻下來不少。社區忙於幹活,卻並沒有在自家田地收穫多少。社區行政化本是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現在看來不但沒有取得這樣的效果,反而沒時間去管理社區。

基層的負擔能否減下來,除了要靠職能部門使勁,更需要各部門之間協同發力。特別是需要部門之間協調配合的工作,不是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否則就會變成“你減你的負、我壓我的擔”,部門之間不聯動,導致基層執行減負措施乏力。同時,職能部門之間如果信息不暢通、不對稱,那麼容易導致同樣或相似的工作,A部門這樣減、B部門那樣減,到頭來基層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多。

奇葩證明死灰復燃是對減負年的極大蔑視,也再次證明社區行政化不能一放了之。街道辦當“甩手掌櫃”也好,行政下移也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決不能再次抬頭。所以,這張“空頭支票”必須被撕掉。

為基層減負是實幹興邦的有力之舉,對基層幹部和廣大群眾來說有利無弊,但好事要辦好,不能虎頭蛇尾、此消彼長,要減出成效,必須打通職能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這樣才能把減負工作做得更系統、更完善、更徹底。(文/郭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