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打敗諸葛亮的人到底是誰?

路南海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人。

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將領曾擊敗過諸葛亮,這個人不是司馬懿,不是東吳的周瑜和陸遜,而是絕大多數沒聽過這個名字的——郝昭。



郝昭字伯道,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曹魏初年著名的將領。

郝昭從小好武,10歲時騎馬射箭百發必中,後從軍,累積戰功,被曹操加封為雜號將軍(一種武官官職)。

郝昭是歷史上首次使用“火箭”這個詞的人,他是用“火箭”擊退諸葛亮組織的一次次進攻,最後諸葛亮不得不退軍。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229年,諸葛亮親率13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伐,當時郝昭奉曹真之命鎮守陳倉,陳倉是諸葛亮北伐必經之路。

據《魏略》記載:【“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孔明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意思是說:諸葛亮早就聽說陳倉城堅牆厚,途中探聽到郝昭鎮守陳倉,諸葛亮大吃一驚。

原來諸葛亮素聞郝昭有勇有謀,郝昭守陳倉將是北伐最大的障礙。

諸葛亮首先想到用“攻心之計”勸降郝昭,當時郝昭的同鄉加好友靳詳是諸葛亮的手下,他急忙讓靳詳去城前勸說郝昭投降。



靳詳向城上喊道:“郝老弟,聽我一句話,趕緊投降吧!”

郝昭馬上回道:“你我雖是朋友,但各為其主,魏帝曹丕對我有知遇之恩,我豈能做忘恩負義的小人,你趕緊回去,告訴諸葛亮,趕緊攻城,我在此恭候”。

靳詳沒辦法返回了大營。諸葛亮不死心,說,“你再去勸說,就說蜀軍帶甲騎兵百萬,要認清形勢,不要以卵擊石,趕快投降吧。”

靳詳領命再次來到城前,把丞相教給自己的話喊給了郝昭。最後說道:“老弟,丞相十幾萬大軍,你區區不過千人守城,力量太懸殊了,識時務為俊傑,早點投降,丞相為你加官進爵。”

“放屁,看在同鄉份上,我不用箭射你,再不走,我認識你,我的箭不認識你。”郝昭怒喝道。

靳詳再次垂頭喪氣回到了大營。

諸葛亮生氣地說,“給臉不要臉,敬酒不吃吃罰酒”。他認為自己十幾萬軍隊,拿下一個小小的陳倉城還不容易嗎?不等魏國軍隊來援,陳倉已入我囊中。丞相捻鬚笑了。



丞相是這麼想的,然而……

丞相最擅長攻堅戰,在北伐之前做好了準備,現在攻城的工具派上了用場。

蜀軍士兵架起雲梯攻城,雲梯據說是魯班發明的,蜀國士兵爭先恐後爬上雲梯,試圖登上城頭。這時郝昭不慌不忙把手一揮,帶著火苗的“火箭”射向了雲梯。雲梯燃燒起來,梯上的人都被燒死了。

諸葛亮改用衝車攻城,郝昭又命令士兵用繩子繫上石磨,投擊蜀軍的衝車,衝車被擊的粉碎。

諸葛亮又改用十丈高的井字形木欄,士兵站在上面向城中射箭,郝昭讓老百姓拆下家中的木門,用此當盾牌。最後還把門板上的箭收集起來,反射回去。

諸葛亮唯恐曹真的援軍趕來,他要在最短的時間結束戰鬥。只好使出殺手鐧,命令士兵從城外沒人背一袋土塊,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然後攀爬城牆。



郝昭當機立斷,立即命令士兵在城內新築一道城牆,依次是攻破一道,還有第二道屏障。

諸葛亮又改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

這樣說吧,諸葛亮有千方百計,郝昭有一定之規——死守。雙方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諸葛亮仍無法攻下,要知道當時兵力是100比1,在蜀軍佔絕對優勢情況下竟不能撼動小小的陳倉。

蜀軍士氣大挫,諸葛亮做夢也想不到郝昭如此頑強抵抗。

此時曹真派遣救援的部隊趕來了,諸葛亮只好無奈退軍。

在三國時期,郝昭是唯一打敗諸葛亮的將領,郝昭事後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封賞,魏帝打算重用他,誰知天不佑魏,一代名將郝昭不幸因病去世。這也是郝昭名氣不如司馬懿的地方,假如他有司馬懿的長壽,估計人們不會知道司馬懿。


秉燭讀春秋


打敗諸葛亮的人多了去了,諸葛亮是一個內政後勤方面的專家,帶兵打仗並不擅長,但是他一方面是為了把持軍權,一方面想建功立業,所以頻繁的發動戰爭,但是他一生當中,除了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打了雲貴山區的幾個彝族土寨子之外,其他的戰績實在是乏善可陳。

一,建興七年,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因為事出突然,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戰而降,但是,接下來就沒有任何進展了,而且諸葛亮之後就顯得舉措失宜了,曹魏的徐尊,郭淮迅速集結廣魏郡,金城郡的兵力進行抵抗,讓諸葛亮無從下手,高剛拒守岐山堡,死戰不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僅憑本郡維持治安的州郡兵和臨時徵招的老百姓就把諸葛亮的大軍阻擊於隴西郡達20余天,由於曹魏迅速做出了反擊,張郃擊敗了諸葛亮派出的馬謖,曹真擊敗了趙雲,郭淮擊敗了高翔,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全面潰敗,損失戰將八人,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散騎,突將等下級軍官一千多人,士兵損失近二萬人,此戰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指揮作戰的能力極差,除了因為突然襲擊,隴右三郡不戰而降之外,再沒有取得任何軍事勝利,連一個帶著州郡民兵守城的文官遊楚都可以打退諸葛亮的進攻,徐尊,郭淮,遊楚,高剛,曹真,張郃等曹魏將領都展現出比諸葛亮優秀的軍事能力。

二,諸葛亮於建興七年秋季,為了配合孫權的北伐,匆匆忙忙的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由於曹真事先就預料到諸葛亮的出兵方向是陳倉,所以,陳倉守將郝昭,王生僅憑一千多人的守城部隊,就擊退了諸葛亮數萬大軍的進攻,在長達20多天的攻城戰鬥中,諸葛亮用盡了各種手段,勸降,強攻,挖地道,堆土攻城等等,均被郝昭一一化解,最後,蜀漢軍隊的糧草也耗盡,不得不退兵,雖然在退軍途中殺了魏將王雙,但是對於這場興師動眾,勞師糜餉的戰役來說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三,建興八年,諸葛亮派陳式佔領武都陰平二郡,魏將郭淮來攻,諸葛亮“自出建威”,郭淮退走,這次戰鬥看似諸葛亮取得了勝利,實際上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武都陰平二郡在劉備時代就已經歸屬蜀漢政權,是張飛馬超付出巨大犧牲佔領的,但是由於曹操已經遷移了武都陰平的居民五萬餘人到關中的扶風,武都陰平實際上就是二座空城,武都郡僅有居民400餘戶,連現在一個村的人口都不如,劉備也僅僅是象徵性的對武都陰平實施軍事佔領,之後即沒有設置行政機構,也沒有駐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曾經路過武都郡,由於諸葛亮的失敗,武都陰平又被曹魏佔領,但是由於武都陰平沒有居民,沒有長期佔領的條件,曹魏也僅僅是佔領一下就撤走了,諸葛亮派陳式佔領武都陰平,是想引誘郭淮來爭奪,好以優勢兵力打郭淮的伏擊,但是被郭淮識破,沒有得逞,至此,諸葛亮連續發動的三次北伐,可以說是勞民傷財,損兵折將,連人家的毛都沒有摸到一根,沒有獲得一寸土地,沒有殲滅對方任何一支部隊。

建興八年,曹真主動發動了一次對蜀漢的全面進攻,曹真,張郃,司馬三路大軍準備伐蜀,諸葛亮也全軍戒備,但是由於連續大雨,道路損毀,雙方的軍隊並沒有接觸,這場一觸即發的大戰就結束了。

四,建興九年三月,諸葛亮又發動了第四次北伐,這一次的對手是司馬懿,諸葛亮在滷城取得了局部勝利,擊敗了司馬懿手下的牛金,並且擋住了司馬懿的進攻,還在上邽地區鏟了曹魏的麥苗,造成當地糧食絕收,一度給司馬懿造成了一定的困境,由於郭淮迅速在當地平調軍糧,解決了這一困境,而諸葛亮由於缺糧只能撤退,而且,在退兵途中擊敗曹魏追兵,射傷了曹魏大將張郃(膝蓋中箭,後來因傷重而死)。

五,建興十二年,諸葛亮舉傾國之兵發動了最後一次對曹魏的戰爭,三年前諸葛亮退回漢中的時候,司馬懿就對諸葛亮做出了精準的判斷,他認為諸葛亮“每患糧不濟”,回去後必然大力儲備糧草,再次“入寇”必在三年之後,而且,諸葛亮前幾次爭奪隴西不成,再次入寇必然會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果然,諸葛亮的一切行動都在司馬懿的計算之中,三年後的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孫權的配合下出斜谷到達關中,而司馬懿則跨渭水結營拒守,他頗為自信的認為,“亮若勇者,沿武功山向東,則必須迎戰,若西出五丈原,則全軍無事矣”,事實上,諸葛亮也確實是按照司馬懿的預料,出斜谷後進入五丈原,正當司馬懿等慶幸不出所料的時候,郭淮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諸葛亮進入五丈原是企圖兵連北山,隔絕隴道,把隴右地區跟關中分割開,於是,曹魏方面迅速做出了反應,郭淮部搶先趕到北原設防,果然把諸葛亮堵了個正著,成功的擊退了諸葛亮的進攻,幾天之後,諸葛亮又作勢欲攻西圍,但是在西部邊界征戰多年的郭淮,又一次識破了諸葛亮的詭計,在陽遂擊敗了諸葛亮的主力。至此,諸葛亮的全部意圖都被擊破,向西有郭淮的防守,向北有司馬懿屯兵,向東沿武功山攻擊關中又擔心曹魏截斷自己的糧道,諸葛亮轉來轉去始終都不敢離開斜谷口,他屢次向司馬懿下戰書,想跟對方進行決戰,司馬懿都置之不理,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在五丈原屯田,做出一副打持久戰的樣子,並且使出各種手段甚至包括非常下作的手段,不斷的向司馬懿挑戰,關於這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各種史料都沒有給出數字,蜀漢方面的兵力僅有司馬懿回覆弟弟司馬孚的書信中提到過,“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墜吾畫中,破之必矣”,然而曹魏方面的兵力一直都是一個迷,這也成為後世“豬粉”津津樂道的吹捧諸葛亮的理由,認為司馬懿憑天下九州之國力,絕對優勢的兵力,卻畏蜀如虎不敢交手,實際上雖然曹魏方面的兵力沒有詳細數字,但是由於蜀漢方向一直都不是曹魏的主戰場,而且一直都是防禦作戰,兵力必定不會超過蜀漢,特別是當時孫權也在合肥方向大舉進攻曹魏,曹叡親率三路大軍征討孫權,說明曹魏的主力必定是在東線,而且,在成功擊敗孫權後,曹魏朝廷群臣均要求派兵增援司馬懿,從這一情況可以看出,司馬懿所節制的雍涼兵力至少是沒有什麼優勢,而且,這個增兵的建議被曹叡否決了,他堅信司馬懿能夠擊敗蜀漢,並且在接到司馬懿的“千里請戰”後,曹叡還派出了衛尉辛毗持節軍中,制止魏軍出戰,此舉充分說明了,“堅守不戰”“消耗蜀軍”,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是曹魏君臣的共識,對於蜀漢軍隊後勤保障的困難,早在建興七年,曹魏君臣就有認識,當時曹叡派張郃增援陳倉,張郃就準確的預料“彼不過十日之糧,援兵未到彼已退矣”。

總結諸葛亮一生的軍事生涯,在45歲之前從來沒有過任何軍事實踐,一直都是從事內政後勤方面的工作,直到平定南中的彝族土寨子,才是他軍事生涯的開始,但是一直都是敗多勝少,窮困潦倒,勞師糜餉,寸土未得,跟他對壘過的曹魏方面的將領有司張郃,郭淮,司馬懿,曹真,郝昭,王雙,徐尊,遊楚,高剛等人,除了王雙以外,均在戰役和局部戰鬥中戰勝過諸葛亮,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確實是乏善可陳。


狼的影子716


歷史上真實的曹真——兩次擊敗諸葛亮的將領

在新版本的三國裡,曹真被刻畫的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比三國演義還不如!其實真實的曹真也是一代名將,《魏略》記載:曹真原來不姓曹,姓秦,他的父親與曹操關係很好!當年為保護曹操而被袁術所殺,曹操可憐曹真年幼喪父,將曹真像自己兒子一樣對待,讓他和曹丕住在一起。有一次曹真打獵,被老虎追趕,曹真轉身射虎,老虎應聲倒下,曹操讚賞曹真的勇敢,讓他統領虎豹騎,征討靈丘,獲勝,被封為靈壽亭侯。

他的主要事蹟:

【215年】 劉備派遣將進軍下辯,曹真以偏將軍的身份帶兵擊破劉備的別將,升為中堅將軍。後來,曹真跟隨軍隊回到長安,又任中領軍。

【219年】 鎮守漢中的夏侯淵陣亡,曹操很是擔憂,任命曹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在陽平擊破劉備的部將高翔。後來,曹操親自到漢中,撤出諸軍,讓曹真到武都迎接曹洪等還屯陳倉。

【220年】 曹丕繼王位,任命曹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軍事,錄前後功,進封東鄉侯。張進等在酒泉造反,曹真派將軍費曜征討,獲勝,斬殺張進等。

【222年】 曹真回到洛陽,被任命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後來,曹真和夏侯尚等征討孫權,攻擊擊牛渚屯,獲勝,轉拜為中軍大將軍,加給事中。

【226年】 曹丕病重,招曹真與陳群、司馬懿等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

【228年】 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呼應諸葛亮。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督諸軍到郿城,於斜谷擊敗蜀將趙雲、鄧芝。安定百姓楊條等脅迫當地官員佔據了月支城,曹真進軍圍城。楊條聞大將軍曹真親自到來,自縛出降。反叛的三郡都被平定,曹真料到諸葛亮下次一定會從陳倉進攻,於是派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築城池。

【229年】 諸葛亮果然包圍陳倉,因為魏國已有準備而不能攻克。曹真因功增邑,並前共2900戶。

【230年】 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建議伐蜀,曹睿批准,於是同年八月,曹真從長安出兵,由子午道南入,司馬懿逆漢水而上,相約在南鄭會師。各路兵馬有的走斜谷道,有的入武威,正趕上大雨三十餘日,有的棧道斷絕,於是奉詔撤兵而回。曹真帶病返回洛陽,不久病逝。

從以上可以看出,曹真並非象演義和影視裡描述的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常打敗仗的窩囊將軍!三國志裡還描寫曹真的一件事足以說明他的氣量和品德! 曹遵與朱贊死得早,曹真同情他們,“乞分所食邑封遵、贊子”。

而魏帝則“君子成人之美”,答應了他的請求。曹真出征時,士兵得到的獎賞不足的時候,就用自己家裡的財產做為賞賜。 真實的曹真軍事統帥的才能應該說是不在司馬懿和諸葛亮之下的,曹真當上大督都也並非因為是曹氏家族,因為他本就不姓曹!主要還是因為南征孫權戰功彪柄,演義裡為突出諸葛亮和司馬懿,把曹真在諸葛亮在北伐時寫成了笨蛋,其實前期的戰爭主要是曹真領導的。直到曹真病逝後,司馬懿這個諸葛亮的“畢生大敵”才繼曹真之後,與諸葛亮拖了四年。

曹真與諸葛亮的交戰中未處下風,而司馬懿和諸葛亮首次交鋒,就害死了張郃。不過司馬懿也識虛實,而且能忍,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對手後,就一直堅守,直到把諸葛亮拖到病死。(當時司馬懿兵力約30萬,諸葛亮只有10萬兵。)諸葛亮一伐中原時。司馬懿根本沒參戰。諸葛亮出兵時,魏準備不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魏帝派曹真統領大軍守郿城,派張郃攻街亭。曹真在箕谷打敗趙雲、鄧芝統率的偏師,張郃佔領街亭。諸葛亮轍軍。安定楊條據守城池不降,曹真挺兵圍安定,楊條和眾人說:“大將軍自來,吾原早降耳。”就自縛出降,三郡皆降。 諸葛亮二伐中原。曹真精確地預料到諸葛亮二伐中原時必攻陳倉,便推薦郝昭守城。(演義和影視為了突出司馬和諸葛二人又一次張冠李戴)諸葛亮後來果然攻不下陳倉就退兵了。

新版三國竟然說郝昭是司馬懿的嫡系部隊就有點不靠譜了。郝昭也是三國中我非常喜歡的將領,電視裡的郝昭表演浮躁,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三國中諸葛亮時期也並非只有蜀北伐,曹真也主動統帥徵西過,只是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曹真班師。曹真每次帶兵出征,一定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如果遇到軍中的賞賜不夠,往往拿他的家財來分賞部下,因此士卒都願意為他效勞。曹真生病,回到洛陽,明帝親自幸臨他的宅第省視慰問。曹真死後,諡號為元侯。他的兒子曹爽嗣位。

明帝為了追念曹真的功勳,下詔命說:“大司馬曹真一切行止均是忠貞而有節操,而且輔佐魏武、魏文二帝處理政事,對內他不曾仗恃自身是皇族親戚的恩寵,對外不曾向一般平民百姓顯示驕矜的姿態,可說是能持守盈滿而保全地位,而且有謙虛任勞美德的君子。因此曹真的五個兒子曹羲、曹訓、曹則、曹彥、曹皚全都封為列侯。”

從以上三國志中的描述,曹真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軍事統帥,只可惜他的幾個兒子太不氣,最後大權旁落司馬家族!


回望歷史的青年


沒有說誰打敗之說,諸葛亮是因病去世的,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後,一直都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最終積勞成疾,去世的時候年僅五十四歲。

諸葛亮在中國的歷史上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家喻戶曉,他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幫助劉備打下了江山。

雖然諸葛亮是病死在五丈原的,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他是因為什麼病症去世的,不過根據《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諸葛亮生活習慣,大致可以推測,他很有可能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多次描寫到諸葛亮吐血的場景,畢竟當時諸葛亮盡心盡力的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再加上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敏感的人,他無法做到舉重若輕,久而久之積勞成疾,最後病死了。





榮腦村小榮


打敗諸葛亮的人是誰?

第一個是劉備,把諸葛亮收為己用。

第二個是劉禪,把諸葛亮耗的油盡燈枯。

第三個是司馬懿,把諸葛亮耗死了





大路默默無聞


諸葛亮以忠君扶蜀為己任,置自身的健康於一邊,不鍛鍊,也不習武。

為了天下一統,要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勞精費神,晚睡早起,一生謹慎小心,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弄得精疲力竭。

過度的身心勞累,所以打敗他的只有他自己,不是司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