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李秀成見城牆下青草顏色異常,下令用熱湯灌進,為何隨即慘叫四起?他用的是什麼戰術?

貓眼觀史


或許有人會對李秀成此人感到疑惑,這是何方神聖嘞?筆者在這裡做個簡單的介紹。

說起李秀成,就離不開中國歷史上一件著名的引起全國轟動的事件——太平天國運動,他便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後被提攜為忠王。那這就與今日筆者要涉及的一個話題息息相關了。為什麼他在作戰時發現城牆上青草顏色異常,便當機立斷用熱湯灌入青草從中,一灌入便慘叫連連。

如此詭異的方法究竟是什麼戰術?接下來就請跟隨本筆者一同去瞧瞧這些個奇怪的事情。

清朝末年,統治者的的統治早已經到達苟延殘喘的境地。此時民間積怨已深,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的爆發是有現實基礎的,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實在是讓民聲激憤,國不像國,君不像君。如此混亂的狀況,百姓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剝削,因此在種種原因的刺激下,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浩浩湯湯地蓬勃發展起來。

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的民心基礎是十分雄厚的,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隊伍愈來愈龐大。清政府感受到了來自這支隊伍的威脅,油生了危機意識,於是派遣軍隊前去鎮壓。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太平天國儼然已經成長為了佔據一方天地的勢力,城牆城牆高聳難以攻入。一直極負信心的負責攻打太平天國的主帥曾國荃對這樣的情況也是十分頭疼,一直在找解決的良策。

曾國荃為戰局擔憂的原因可不僅僅只來自對手的威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率領軍隊的技術不足。儘管曾國荃個人在戰爭上足智多謀,但是實在是軍隊的基礎不夠好,因此就大大受到了侷限。在與太平天國對戰的時候,曾國荃為了能夠直接攻進太平天國內部,便開始在城牆周圍挖地道,然後將炸藥放在地道中,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引爆炸藥後以方便攻入城內。

這樣的舉措看起來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太平天國的主帥李秀成很快就識破了這個方法。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可以說是因為細節決定成敗。當時李秀成看出了草的顏色有變化,這樣的變化十分的明顯,一看就是受到了外在人為的影響。因此從判斷草的顏色出發,可以準確地瞭解到地道的位置。因此李秀成就讓手下在這些地方灌熱湯,在地道中埋炸藥的士兵都痛苦不已,連連慘叫。

這樣看起來雙方的對峙狀態十分的嚴峻,太平天國方面穩操勝券,這場戰爭的戰局或許就已經非常明瞭了。但是這樣的判斷忽視了一個事情,那就是曾國荃是個絕不輕易言敗的人,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最終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最終找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突破口,一舉殲滅敵方。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破產。

其實這裡筆者想談談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作為一場自發的農民階層指導的起義,它轟轟烈烈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腐朽統治,也培養出一大批草根優秀將領。第一代將領以楊秀清、石達開為代表,第二代則以陳玉成、李秀成為代表。

兜兜轉轉間,湧現了許多優秀的具有民族氣節的英雄,雖敗猶榮就是對他們的最好的褒獎。儘管他們失敗了,但他們為了爭取美好生活的勇氣十分讓人動容。這也從以一個側面反映出清政府實在是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

這裡曾有一位太平天國的成員,戰爭失敗之後曾受到清政府的殘酷對待,並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詩:

“春秋大義別華夷,時至於今昧不知;北狄迷伊真本性,綱常文物倒顛之。志在攘夷願未酬,七旬苗格德難侔;足跟踏破山雲路,眼底空懸海月秋。意馬不辭天地闊,心猿常與古今愁;世間誰是英雄輩,徒使企予嘆白頭。英雄吞吐氣如虹,慨古悲今怒滿胸;獫狁侵周屢代恨,五胡亂晉苦予衷。漢唐突厥匈奴犯,明宋遼元韃靼兇;中國世仇難並立,免教流毒穢蒼穹。北狄原非我一家,錢糧兵勇盡中華;誑吾兄弟相殘殺,豪士常興萬古嗟。”

字字句句皆是血,讀來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也許歷史中有些戰爭是避免不了的,因為現實的積累和之間矛盾的累加迫使最終走上兵戎相見的結局,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這樣的背後罪魁禍首往往都是因為統治者和統治階層出現了問題。


無筆史官


李秀成站在南京城牆上,面對城下久攻不下的湘軍,並無半點鬆懈與樂觀,特別是看到湘軍風平浪靜,似乎正處在久攻不下的無計可施、進退維谷、一籌莫展之時,心中即疑其有詐了。



特別是觀察到城外青草地顏色不均,且是近期有變化時,恍然大悟:原來曾國藩用他以前挖地道攻城的辦法,暗挖地道埋炸藥,神不知鬼不覺,挖到城牆根下,出其不易炸開城牆,輕而易舉攻陷太平軍固守了兩年的固若金湯的南京城。


想到這裡,李秀成得意的笑了。他當即下令士兵架起大鍋灶,燒起一鍋鍋滾燙的熱水,然後一鍋鍋將沸騰的熱水澆向城牆外的青草裡。

李秀成並不告訴士兵為何要這樣做,為的是怕走漏消息。當然,士兵也便矇在鼓裡而不知,糊里糊塗地聽將令。 地下正在挖地道的清兵倒是清醒,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但糊里糊塗的是,正挖著地道,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哪知突然迎頭澆下來滾湯的熱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能狼狽逃竄。

本來,一鍋開水又能燙得多厲害?又能有多少鍋開水用?但地道狹窄,人人驚慌,向後瘋狂逃竄,於是人擠人,人踏人,自相踩死的不少。更要命的是,地道里早已備好了炸藥,挖地道時又點著燭火,燭火一倒,碰到火藥,連串爆炸,這才是更大的災難。

想想吧,直接炸死的就不說了,地道一塌下來,有多少兵兒悶死在裡面?多了不說,一死幾千總是有的,但最讓二曾受不了的是,這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妙計,辛辛苦苦挖出來的地道,眼見就要成功了,卻功虧一匱,反成了自己士兵的墳場,你說他痛苦不痛苦。

不能不佩服李秀成是超級軍事人才。連曾國藩也不能不對他暗豎大拇指。但他心裡那個痛,那個急啊!因為皇帝催命似的催他快快打下南京城,再拖下去,恐怕要危及自身了。

本來就是被皇帝催命似的攻城聖旨急得想出這個地道攻城妙計的。他們集中精兵,全面開花挖地道,總計挖了三十三處,準備了數十萬的炸藥。因為耗資巨大,又沒有絕對保證,曾國藩擔心弟弟曾國荃執行不力,發生搖擺,還多次寫信安慰和勸誡其弟,一定要將地道挖到底。

這計劃真是精妙,看似萬無一失,只要快速挖過去,到了城牆底睛,埋上炸藥,一下就打開了城牆缺口,大軍隨即殺進,勝利唾手可得。哪裡想到會被李秀成識破? 不過壞事也能變成好事。曾國藩也非凡人,他反其道而行之,要繼續挖地道。

這時,依常情常理,打死也不會再挖地道了,而李秀成也相信這一點,誰會這麼快重蹈覆轍啊!以為經受這樣的大損失,清軍再也無力量挖地道。 不能不服曾國藩真是軍事上的大家。地道戰失敗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於是大張旗鼓在地面上修建起數十座炮臺,架設上百門大炮,看似要從地面上強攻,其實是在掩護挖掘地道。這一招還真靈,還真讓李秀成相信了,於是太平軍集中火力應付清軍的火炮陣地。


結局料想得到,這一次清軍成功了,他們把地道挖到城牆下,在太平軍守衛的城門炸開巨大口子,準備好的大軍一擁而進,南京城終被攻破,太平軍由此走向末路。


小小嬴政


清軍用地道戰攻城,太平軍用反地道戰護城。清軍眼看挖地道挖到城下,太平軍將領下令士兵用大量燒開的滾燙熱水,澆灌清軍挖到城下的地道戰入口,滾燙的熱水不斷地滾滾向前流向清軍挖地道的將士。清軍趕忙爭相逃命,互相踩踏,死殺無數。清軍逃走時的一個個火把,無意中有一個火把點燃挖地道戰攻城的大量炸藥,炸藥連環爆炸,也炸死挖地道的大量清軍。就這樣,太平軍將士取得了反地道戰的偉大勝利。不費一槍一彈一人,就大量殺傷清軍,讓清軍死傷無數。就這樣,太平軍將士得意忘形,不把清軍放在眼裡。這時,太平軍將士麻痺大意,放鬆了清軍繼續挖地道的警提。清軍調來數百門大炮,不斷地炮轟城內,以吸引太平軍將士注意力,以掩護清軍快速挖地道。太平軍將士在清軍大炮轟擊下,死傷慘重。太平軍將士做夢也想不到,清軍這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大炮掩護下,挖地道成功,深夜爆破成功,清朝大軍殺入,很多熟睡的太平軍將士都成了刀下鬼,李秀成被俀,拒絕投降,被清軍殘酷殺害。


中國美6220


1864年7月19日,人稱“曾鐵桶”的曾國荃(曾國藩的四弟,家族排行老九)率湘軍攻打天京城。負責保衛天京城的忠王李秀成此刻哭笑不得,為什麼哭笑不得?因為曾國荃對天京城用地道戰攻城,而地道戰乃太平軍所創。李秀成看到曾國荃班門弄斧就哭笑不得,心想讓你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見鬼去吧。治病需要望聞問切,而李秀成反地道戰,只需要望聞就能切菜包餃子了。放心吧,根本就不用問。而李秀成最終的失敗,福垊認為卻印證了這樣一句話——驕兵必敗。

望——登樓觀草

曾國荃為什麼叫曾鐵桶?那是因為他學會了太平軍的地道戰(那時叫穴地攻城),他打仗往往將城池重兵圍困,然後開始挖地道,將城池圍得像鐵通一般。李秀成對曾國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戰術打仗很不爽,又很開心。李秀成首先派視力好的士兵,日夜密切關注城牆附近的草木情況。一旦發現草木出現枯黃或落葉的情況,立即命令士兵挖掘向草木枯黃的地方挖掘地道,準備予以痛擊。白天可以觀察草木,那麼晚上呢?

聞——埋甕聽聲

其實何止是晚上,從一開始忠王李秀成就命士兵在城內的牆下埋下甕罐。然後,命士兵不管白天黑夜將耳朵貼在甕罐上傾聽湘軍挖地道的聲音,由此來判斷湘軍挖地道大致方位以及進展情況。這種白加黑的日夜監視,真正做得了知己知彼。於是忠王李秀成也就能做到了先勝而後求戰的的準備。李秀成的下一步你猜是什麼?沒錯,挖地道!這是地道戰與地道戰的較量。

切——重創來敵

確定好了湘軍挖地道具體的方位後,李秀成也就組織工兵挖地道。當挖出城外時,李秀成在裡面掩埋放上炸藥包。而湘軍因為不知道李秀成有備,他們也就繼續挖地道,並派重兵跟隨。當湘軍挖的地道與太平軍挖的地道接通時,炸藥包應聲而響。湘軍就會有大批人被炸死在地道中,而後面的湘軍則會慌亂回撤,因為地道狹窄,必然會導致嚴重的踩踏傷亡。至於題主和其他答主說的在裡面澆灌熱湯、毒氣只是一些想象。因為熱湯和毒氣危害過小,還有毒氣也會影響到太平軍自己。李秀成這種守城方法,嚴重阻礙了曾國荃的奪城之夢。

忠王的失敗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故曾國荃部是湘軍中的精銳,其兵有三最:俸祿最高、武器最好、兵將最強。曾國荃部隊天京城志在必得。首先阻止了外部的太平軍救援(挖壕溝),其次他對天京城先困(挖壕溝)而後攻(挖地道),再次使用陰謀詭計。而李秀成卻糧草匱乏,可他對自己成功阻止曾國荃部攻城的勝利很高興。於是李秀成不免有些輕敵,而且曾國荃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他興師動眾地架設炮臺對準天京城,李秀成認為他要正面進攻,就放棄了聽甕和觀草木的戰術。誰曾想,曾國荃依然用地道戰對天京城進行進攻。最終班門弄斧變成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李秀成被俘,天京城陷落。


福垊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晚期一名優秀的主要將領。早年,他曾跟隨教書匠洪秀全研讀四書五經。後來,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李秀成也就追隨自己的老師成了支持者之一。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義,李秀成順利成章成了最早參與起義的將領之一。1856年,天京之變,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被逼出走,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早已戰死,太平天國核心力量遭到重創。1858年,洪秀全重設五軍主將,李秀成獲封后軍主將,並在第二年受封忠王。此後,李秀成與前軍主將英王陳玉成配合,暫時重振了太平天國的士氣,數次擊敗清軍。

1862年,陳玉成自廬州突圍進攻河南時,為叛徒出賣,被清軍抓獲處死。西部和北部太平軍被重創,當年,曾國荃率湘軍開始包圍天京。

為了解天京之圍,1863年,李秀成率軍渡長江進攻安徽,由於天京外圍戰事吃緊,加上劉秀成的軍隊所帶軍糧不足,被迫退回江南。因為作戰倉促,此役太平軍損失慘重。而曾國荃率領下的湘軍,則趁機增兵數萬,徹底包圍了天京。

曾國荃素有曾鐵桶的稱號,在其兄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戰法的影響下,將天京圍了一個嚴嚴實實。當時,雖然已經有了火炮,可是湘軍缺乏架設重炮的有利位置,而且炮彈的威力有限,很難大規模的破壞異常堅固的天京城牆。所以,自1862年圍城,到1864年初,近兩年的時間,湘軍只是攻克了天京城外的一些據點。

1864年三月,左宗棠攻克太平軍佔領的杭州。五月份,淮軍李鴻章攻克了常州。受此影響,清朝廷也開始督促曾國藩、曾國荃全力進攻天京。當月月底,徹底斷糧的洪秀全也在天京城內去世,李秀成接受託孤重任,輔佐幼天王守衛天京。

曾氏的湘軍有個特點,善於圍城,卻不善於進攻,所以,曾國荃面對城高壁厚的天京城,也是一籌莫展。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挖地道,然後悄悄潛進城,或者挖到城牆之下用炸藥炸塌城牆。曾國荃倒是雷厲風行,說幹就幹。他立刻調集人馬,在天京四周,一共挖了三十三條通往城牆的地道。

說來,這曾國荃也是夠倒黴的,因為湘軍不是土撥鼠,挖洞經驗異常貧乏,所以,這三十三條地道,不是挖著挖著,洞突然坍塌,把挖洞的士兵給活埋,就是突然挖到了巨石之前,寸步難行。

好在,開挖的地道數量多麼,還是有些地道順利的挖到了城牆邊,甚至挖進了城牆之內。這時候,站在城牆之上守城觀察的李秀成樂了。在李秀成眼中,曾國荃挖的這些地道,簡直就是八仙桌上擺燈盞,明擺著的事。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湘軍的“土撥鼠”們,實在是有點偷工減料,地洞挖的不夠深,而且沒有做好加固,所以,部分地洞坍塌把人給埋了,那些沒有坍塌的呢,因為挖的比較淺,破壞了地面野草的草根,所以,地面的草順著地洞的方向,全部開始泛黃。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其中有數條泛黃的痕跡,有些泛黃的地方還有坍塌的痕跡,甚至是一塌就是一條地道的形狀,隨便一個人一看,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估計李秀成看到此等情景之時,內心除了感覺到好笑之外,也是崩潰的,這湘軍是要笨到何種程度,才會創造出如此的傑作。這簡直就是一邊挖,一邊給對方通風報信,把地道的走向,全給暴露了呀。

既然如此,李秀成當然不會客氣了。他讓人在城牆內外,也挖了深深的壕溝,特別是野草泛黃的方向,加強防守。甚至,直接在靠近城牆的地道上方開口。只要湘軍一露頭,立刻就將燒開的熱水澆下,同時,還命人在洞口旁放火,往地道里面灌煙。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湘軍有一次,還是將地道悄悄挖進了城牆。可是,由於到了城內挖的太淺,太平軍的一個士兵,隨手將所持的紅纓槍槍頭向下,插入了土中,而槍頭直接在洞中露了出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此時地下的“土撥鼠”們的表情,一個個面面相覷,驚訝呀,是不是又被發現了?其中一個挖洞的湘軍一緊張,直接拽著槍頭把紅纓槍給拽進了地道。這……地面的太平軍士兵震驚了,我的太陽呀,我槍呢?我搶呢?怎麼自己跑了?然後,又是一頓熱湯毒煙伺候,“土撥鼠”們再次死傷慘重。

湘軍的“土撥鼠”們,在太平軍的熱湯毒煙進攻下,來來回回數次,死傷數千人。而天京城,還是牢牢的掌握在太平軍手中。當然,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太平軍沒能笑到最後。曾國荃最後還是使用打地道的方式,攻克了天京城。

曾國荃觀察了天京城外周圍的地形,選中了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城中的天堡城。他命人在天堡城的高地之上,架設了三排重炮,晝夜不停的對城轟擊。城牆的城垛都被轟沒了,無處藏身的太平軍士兵只能撤走。這些重炮,只要看到有露頭的太平軍,就開始轟擊,這就給了湘軍攻城的機會。

曾國荃又命士兵,在面對天堡城的城牆外堆積柴草,誘惑太平軍,佯裝要由此地攻城。實際上呢?曾國荃經過前面的教訓,也發現了太平軍發現地道的秘密了。他一邊命人割草,一邊往城牆前面堆草堆,阻擋李秀成觀察的視線。同時,又在附近找了一條之前廢棄的地洞,悄悄的挖到了天京城牆之下。

因為野草被割,加上草堆的掩護,而且還有天堡城重炮的轟擊,李秀成這次沒能及時作出防範。而曾國荃則輕輕鬆鬆的命人在城牆下的地道中埋設了三萬斤之多的炸藥。一聲巨響之後,天京城牆被炸開了二十餘丈的一個缺口,“擊人於一二里外,死者數百人”,守城的太平軍直接被炸死了數百人。湘軍趁機攻入了天京城,屠城搶劫數日。

天京之戰,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攻城戰。攻守雙方,在不斷的根據戰場情況,調整策略。當一方調整策略時,如果另外一方沒有及時跟上,進行相應的調整應對,就可能貽誤戰機,導致最終的失敗。

李秀成最終未能守住天京城,在逃離時,將坐騎給了幼天王洪天貴福,結果自己被抓,後被清廷處死。而天王洪秀全的遺體,被曾國荃找到後,交給了曾國藩。曾國藩將其剁碎火化,骨灰隨火藥一起裝入大炮,一聲炮響之後,也徹底灰飛煙滅了。而洪天貴福,也被清軍誘捕後殺害,太平天國起義最終以失敗謝幕。


奕天讀歷史


反地道戰,打的湘軍是措手不及。

太平天國運動的末期,除了都城天京以外,其他的佔領區已經全被清廷收復了,但就是這一座孤城,曾國藩集結了湘軍所有的精銳,卻久攻不下,朝廷催促破城的聖旨是一道接一道,急的曾國藩是寢食難安。

為了儘快攻破太平天國的都城,慈禧不顧曾氏兄弟的意見,下旨讓李鴻章率領淮軍前去增援,曾氏兄弟肯定不同意啊,尤其是曾國荃說啥也不能把這到手的功勞,平白無故的分給李鴻章啊,當然睿智的李鴻章也不願為此得罪老師曾國藩,所以就有意拖延進軍時日。



為了儘快殺入天京城內,曾國荃也是絞盡了腦汁,因為作為六百年古都的天京,城防非常堅固,可謂是固若金湯,用大炮轟,遠了打不到,近了會遭到城內守軍的還擊,根本無法對城牆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久經沙場的曾國荃想到了一個萬全之策,那就是挖地道,通過地道用炸藥把城牆炸開,為了儘快殺進天京,曾國荃立刻命人行動了起來,從天京城外不同的方位向城牆邊上挖。

湘軍為了儘快破城本來是每日都會猛攻一段時間的,但不知為何連續數日停止攻城了,作為天京保衛戰的主將李秀成起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就獨自一人沿著城樓轉悠。



忽然其發現城牆周邊的野草青黃不一,絕頂聰明的李秀成立刻明白了湘軍的企圖,於是其立刻命人用大鍋煮油,然後把滾燙的熱油往草黃的地方傾倒,正忙著挖土埋炸藥的湘軍,被這突如其來的熱油給燙懵了。

由於是身處在狹窄的地道中,一旦慌亂起來,任誰也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為了逃命,是人擠人,人踩人,慌亂之中還引爆了準備炸天京城牆的炸藥,結果是湘軍死傷慘重,氣的曾國荃差點吐血。

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帥,曾國藩得知湘軍損失慘重後,也是心痛不已,但兵不厭詐,曾國藩命令九弟曾國荃繼續用地道戰術,但要在天京城四周架足了炮臺,以迷惑敵人。




李秀成以為曾國荃剛在地道里栽了跟頭,不可能再用這一招了,所以把防禦的重點也放在了明面上,正是由於李秀成的疏忽,曾國荃這次的地道戰成功的把天京城牆轟開了。

隨著天京城牆的坍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也隨之覆滅了。


野史宴




這段故事發生在太平天國後期,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圍攻天京城時,在城內主持防務的就是李秀成。李秀成和曾國荃屬於不同的軍事指揮風格,這時的太平軍和湘軍的整體軍隊構成和戰術思想都與太平天國初期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在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的主力由廣西的客家人構成,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當地的礦工和燒炭工人組成。太平軍攻城的時候就已挖掘地道進攻為主,以登城攻堅戰為副。



到了太平天國後期,早期的這些廣西老兵大部分都戰死了,軍隊主要由其他地方的農民構成,數量雖然龐大,但戰鬥力很弱。

湘軍則正好相反,剛開始組建時以攻堅戰為主,結果被風頭正盛的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後來曾國藩就總結了一套新的戰術,叫結硬寨,打呆仗。每攻一個地方,首先要挖兩道壕溝,防止大規模的太平軍偷襲。

堅決和太平軍打硬仗,挖溝修牆,強化防守,再做進攻。在攻城前,先繞著城牆修又寬又深的壕溝,不讓裡邊的人衝出來,把他們困死在裡邊。在外邊修一道壕溝,不讓援軍殺進來。



這樣的攻城戰術非常消耗時間和體力,每攻下一座城都要一兩年時間。在當時,有人戲稱湘軍不是打仗的,是專門出來挖溝的。湘軍每攻下一座城市都會在外邊修無數條壕溝,改變了很多地方的地理面貌。

當曾國荃攻打天京的時候同樣是如此,剛開始他只有2萬人,李秀成有十幾萬人,但最終卻變成了幾萬人圍著幾十萬人在打。這與兩個人作戰的風格有莫大的關係,也影響了最終的走向。



曾國藩稱自己的弟弟曾國荃: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翻譯成白話說就是一根筋,使笨勁,用蠻力。李秀成則勇猛不足,智謀有餘。當李秀成率領十幾萬人從江蘇回來救援天京的時候,雙方大戰了40多天。

如果李秀成接著打下去,曾國荃肯定就垮了。但打到最後明明李秀成佔了優勢,但他自己先膽怯了,率兵突進了天京城,開始防守。曾國荃則依賴曾國藩的援助,慢慢收住了陣地,重新開始圍攻天京城。



因為曾國荃的兵力不足,南京城在朱元璋定都的時候,修了長達96裡的城牆,強攻是不現實的,何況城內的守軍有十幾萬。

那麼當年太平軍引以為豪的挖地道戰就變成了湘軍攻城的重要武器,經過攻打九江和安慶的數年演練,曾國荃在這方面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但守在城內的李秀成同樣也毫不含糊,他畢竟是從小就參加了太平軍,在血與火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將領。他對湘軍的這一套打法非常熟悉,畢竟他們最早也是玩的這一套。

李秀成就在城內挖幾十個坑,然後放幾十口缸進去,每口缸裡放一個士兵。士兵把耳朵貼在缸壁上,就能聽出湘軍挖地道的方向。然後朝著這個方向挖地道,和湘軍的地道挖通後,就往裡邊灌毒氣,直接破壞湘軍的攻城計劃。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李秀成派人站在城牆上看,如果發現城牆下的草成片變枯黃,就派人往城下澆沸水,下邊攻城的工兵就會鬼哭狼嚎,死傷一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挖地道的地方,草色會因為缺少水分而變得失去綠色。

在曾國荃攻城的兩年裡,湘軍一共挖了幾十條地道,炸藥費都花掉了十幾萬銀子,工兵傷亡了2000多人,都沒有象攻打九江和安慶,迅速取得戰果。

同治三年6月16日,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條地道挖到僥倖挖到了南京城牆下。瘦的幾乎都脫了形的曾國荃吩咐把大批炸藥填了進去,並在第二天中午時分開始點火。

數十萬炸藥轟隆一聲巨響,城內外的許多士兵都被震暈了,城牆被炸開了20多丈的一個大口子,早就等著發財的湘軍蜂湧而入,把天京城搶了一個底朝天。無心戀戰的太平軍如鳥獸散,李秀成率領上千太平軍掩護幼天王突圍而去。


新知傳習閣


這是他老馬識途的經驗,也是敏銳的戰爭眼光


東王楊秀清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軍事將領悉數凋落,後期最主要的軍事將領就是楊秀臣了。


當時曾國藩命自己的九弟,也就是曾國荃對戰太平軍的李秀成。打到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都城天京之時,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太平軍的都城非常堅固而且易守難攻,雖然兵圍城下,但想攻進去比登天還難。於是曾國荃就用湘軍早期清軍慣用的戰術--挖地道炸城牆。

然而李秀成卻通過看城下的草色異常就發現敵人的計謀並巧妙破解呢?他採用的又是怎樣的戰術?

曾國荃作為曾國藩的九弟,帶領的湘軍一直有著優於其他軍隊的待遇,可以說是皇牌御林軍了,這就意味著他有足夠的軍費為地道戰的炸藥做基礎。

換作別的部隊還真不敢輕易就用炸藥炸城牆,要知道花費軍費難以計算不說,達到的效果也不穩定。
▲曾國荃

但曾國荃想要攻進城,硬打的不行,也只能召集工兵順著地道挖到城下,再用炸藥炸個口子衝進去。

凡是有利必有弊,地道戰雖然可以悄悄的靠近敵人以求迅雷不及的發起突擊,但是工兵作戰環境艱難,地道內部狹窄,挖掘前進也很慢,有時候挖了好長時間卻發現前面是巨石只能認栽。

這樣穩而呆的打法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地道容易被發現,那時候炸藥威力遠不如現在,挖的深了城牆炸不動,淺了就會影響地面草木的生長。

所以下面掏空的草皮紛紛枯黃,被敵人發現端倪也是早晚的事。

而李秀成又是一位少有的軍事天才,曾國荃的地道戰怎能逃過他的眼睛。李秀成白天登上城牆眼望四周,就發現城下草色枯黃,跟周圍草色不符。


城牆如此之高,根本一眼望去沒有清軍的影子,天上又無法張開翅膀飛過來自然就能推理出湘軍的地道路線。

隨後便命戰士燒製熱湯,順著草色找到地道的入口,將熱湯一併灌入地道內。可憐的湘軍工兵也只能如甕中之鱉死於地道內,所以就有了開頭說的熱湯灌進,慘叫四起的說法了。

但太平天國的頑抗並不是長久之計,曾國荃畢竟是黃王牌軍,為了避免太平軍出城剿滅地道兵,就又申請軍費購置了火炮,擺出要強攻的陣勢。

這樣城牆上自然不敢站人了,如此一來,上有火炮轟城的掩護,下有充足的炸藥埋到城牆下,最終還是攻下了天京。

那麼有人要說了,區區熱水能讓地道工兵有多大傷亡?


其實地道內空間狹窄,還有炸藥和照明的燭火,一旦被發現,工兵亂作一團互相踩踏奔命,從而引發炸藥爆炸也是常有的事。

其實清軍攻破天京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沒有李秀成恐怕太平軍早已全軍覆沒。所以李秀成的反地道戰不僅展現了自己非凡的軍事天賦,也對太平天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用如今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你有你的地道戰,我有我的熱湯,不是很地道,但是很熱。


史之策


太平天國運動已接近尾聲,各路太平軍在湘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曾國荃拿下安慶後,直抵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對於太平軍來說,南京是大本營,誓死抵抗,洪秀全急忙招李秀成回援。



曾國荃的部隊最擅長的就是圍城,他的部隊有工程兵,圍城時專門負責修建長壕,阻斷敵人的襲擊,又與外隔絕,慢慢耗盡敵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敵人彈盡糧絕,一舉攻破。他攻下安慶就是這麼幹的。相比堆人牆強攻,這個辦法死傷人數是最少的。



只是南京城不比安慶,城厚牆高,經朱元璋時期修建後,異常堅固,易守難攻。而且南京城面積很大,修築長壕圍起來,工程量浩大,是不可能的事。沒辦法只能繼續發揮工程兵的優勢,改挖地道,挖到城牆根下面,用炸藥炸燬城牆,再突擊進攻。



由於要炸城牆,地道就不能挖太深,導致地面上的野草水分吸取不足,草色發黃,李秀成就以此來判斷,下面多半就是有地道,立即進行破壞。湘軍工程兵正挖著地道,忽然被灌進滾燙的熱水,怎會不慘叫呢!曾國荃也是死磕的性子,一條地道被破壞,我就再挖一條,抱著總有一次能成功的精神,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

隨著南京城外,各個有利據點相繼被湘軍佔領,站在高處就能監視太平軍的動靜。湘軍在龍脖子山上修築炮臺,掩護挖掘地道。李秀成派兵破壞失敗,終於曾國荃部隊的第三十四條地道成功挖到南京城下,炸出了一個缺口,勝利攻入南京城,李秀成被俘。天王洪秀全早在南京城破前一個多月就病逝了,並沒有被捉。為期三年的南京攻守戰落下帷幕。


史海撲通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著名將領,與英王陳玉成曾力挽狂瀾,創造了二破江南大營,東征江浙戰場,建立蘇福省,創建新的糧餉基地等壯舉。陳玉成死後,李秀成獨撐危局,率部死守天京長達26個月之久,在堅守天京的過程中採用了一個奇招,使得圍攻天京的湘軍曾國荃部損失慘重。

穴地攻城術

太平軍在攻城掠地,四處征戰的過程中,創造了一項獨特的攻城方法“穴地攻城術”。其實穴地攻城自古就有,早在戰國時期,墨子就已經提出過穴地攻城的方法,但當時的穴地是指挖掘地道潛入城內,這樣做不僅很容易被城內敵人發現而且工程量也非常浩大。太平軍將穴地攻城改良為挖掘地道至城牆之下,在地道盡頭安放大量火藥,一舉炸塌城牆並趁機破城。

由於太平軍中有不少貴縣銀礦工人,擅長土工作業,具備了挖掘地道的有利條件,太平軍通常在隱蔽的地形或城外民居中開挖地道入口,採用多條地道同時開挖的方法,使守城清軍對此無可奈何。圍攻桂林時太平軍首次採用這種“穴地攻城術”,不料卻遇上桂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不利於地道的挖掘,最終沒有派上用場,但在圍攻長沙、廬州、金陵時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穴地攻城術”使得當時的清軍守將防不勝防,大為頭疼,但並非沒有破解方法,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兩種有效的破解方法。

埋甕靜聽

1852年9月太平軍圍攻長沙81天,“穴地攻城術”大展身手,好幾次炸塌數丈長的城牆,卻因兵力不足未能成功破城。時任湖南巡撫幕僚的左宗棠主動獻策,在城牆附近深埋一圏大瓦缸,讓盲人坐於缸中靜聽,藉助盲人超常的聽力判斷地道的開挖方向,然後安排兵勇迎著地道方向將其挖通並灌入汙水穢物,破壞地道,淹死開挖地道的工兵。只可惜左宗棠破除地道的方法並沒有在清軍中廣為傳播,以致於後來太平軍在廬州、金陵等地挖掘地道,炸塌城牆後攻破城池。

辨識草色

1862年5月,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領水陸大軍包圍南京,在雨花臺紮下大營。曾國荃最擅長圍攻堅城,吉安、安慶等堅城都被他一一攻陷,因此有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曾鐵桶”。到了天京城下也不例外,曾國荃再度使出看家法寶,把天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李秀成當時在上海與西方列強開戰,接到洪秀全急詔率軍回援,在雨花臺與曾國荃激戰46天,始終無法取勝。與此同時,江浙戰場也接連失利,12月,蘇州失陷,李秀成只好返回天京堅守城池。曾國荃見南京城牆堅固,強攻無法取勝,便採用“穴地攻城術”,這招還是從太平軍手裡學過來的。李秀成在廣西時就加入了太平軍,穴地攻城使用不知多少回了,一看湘軍挖地道,他便每日站在城牆高處,仔細觀察,一旦發現草色發黃之處便指示工兵迎面挖去,挖通之後或灌入毒煙,或淋入沸水,湘軍工兵或被燙死,或被毒死於地道之中,使曾國荃的工兵營遭受重創。太平軍守城將士大惑不解,為什麼草色發黃就說明下面有地道呢?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地道挖到城牆底下,必須要向上挖,不然的話炸藥難以炸塌城牆,而向上挖的過程中就會損傷地表植物的根系,在地表上的植物(野草、灌木)就會表現出枝葉發黃的現象。不過即使李秀成有破解“穴地攻城術”的奇招,卻依然難挽太平軍的頹勢,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在太平門外挖通數條地道,炸塌城牆數十丈,湘軍蜂湧而入,天京宣告失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