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字典裡最重要的三個詞,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將要在這三塊基石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 巴斯德

炮火轟鳴聲震入耳膜,硝煙瀰漫。人們顛沛流離,幼孩尖銳的痛哭聲讓人心碎,悲慘的場景令人慘不忍睹。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最難忘的一次戰爭,在那個月明風清的日子裡,戰爭的炮火響徹雲霄。

人們無法想象,因這場浩大的戰爭,多少人妻離子散,流離異鄉;人民更無法想象,究竟有多少位無名英雄為了祖國的和平,而付出鮮活的生命。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在這特殊時期,人心惶惶,可祖國卻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堅持著教育事業,只因教育是一個國家成長的基石。如果將青少年比作嬌嫩的花朵,那麼教育便是散發著清香的土壤,可以讓鮮花茁壯地成長,盡情的綻放。

這位女子雖容貌平淡,但表情堅毅,讓人印象深刻。她至死不渝的等待已經“失蹤”二十八年的丈夫,更讓人震撼。等待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只源於內心對他的悸動,只緣於千百次相遇的回眸;等待一個人更有很多不可言說的理由,這位女子的內心,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抗日戰爭後期,日軍優勢逐漸不再,我國勝勢明顯,因此國家決定培養學術型人才。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北京大學醫學院迎來了這樣一位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女學生,她身體單薄,瘦瘦小小,可眼睛卻彷彿星星一般,閃爍著靈動的光芒。她在報道冊上一筆一畫,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許鹿希。

許鹿希出生於上海,但她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來到遙遠的北京求學。身邊的同學十分不理解,明明上海也有許多優秀的高等學府,為何許鹿希一個小女生偏偏要來到北京呢?

在這裡,筆者不得不提到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德珩先生是備受人們尊敬的民主黨派人士。而許鹿希選擇到北京求學,正是受父親的影響,只因許德珩也曾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之一。

許德珩先生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和巴黎大學,他甚至還是居里夫人的學生,許德珩曾向居里夫人學習過放射性物理學。許德珩在建國之後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

因此,許鹿希十分崇拜父親,她想成為像父親那樣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的人。

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只因這一緣故,許鹿希選擇來到北京大學讀書,並且許鹿希選擇了最為艱難的醫學,經歷了數年的寒窗苦讀,許鹿希成為了學院中最優秀的學生。臨近畢業,許鹿希獲得了留校任教的資格。

除此之外,許鹿希還收穫了屬於她的獨一無二的愛情,她與一位風度翩翩的年輕科學家一見鍾情,二人陷入愛河。而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名鼎鼎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

此時的鄧稼先剛剛獲得了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喜悅深深地感染著愛人許鹿希,趁此機會,這對如膠似漆的戀人決定結婚。一位出色的醫學者與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博士得以喜結連理,一時間成就一段佳話。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曾經跟隨居里夫人學習物理放射學,而她的丈夫鄧稼先是物理學博士,在這樣一個學術氛圍及其濃厚的家庭裡,許鹿希本人深受影響,自身也非常優秀,在建國初期,她為中國基礎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所有人敬佩。

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許鹿希與鄧稼先之間的夫妻關係十分融洽,但在1958年,鄧稼先在世人面前卻突然人間蒸發。這是為何?原來他接受了國家最高機密的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就這樣鄧稼先風塵僕僕並且隱姓埋名,來到了環境艱苦的西北戈壁。

當時西北戈壁,風沙肆虐,條件艱苦。鄧稼先和他的團隊人員在這種極度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這份成績讓全世界矚目。隨著時間的流逝,鄧稼先的頭髮已經斑白,而此時的他與許鹿希已經分離了

二十八年了。

許鹿希性格聰穎,她知道丈夫此時一聲不吭的離去,是為了國家的未來。作為一位女子,許鹿希以無私的關懷包容著丈夫的沉默,並且努力去支持他。這對夫妻的感情是超越愛情的,他們都是中國的兒女,都擁有著同樣的愛國信仰。

這漫長的二十八年,許鹿希無怨無悔的等待丈夫的歸來。在1986年,這對感情深厚的夫妻終於得以相見,可鄧稼先卻由於核輻射身患重病。他只與妻子相處了一年的美好時光,便戀戀不捨的離開了這人世間。

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鄧稼先的病逝讓許鹿希悲痛欲絕,但她知道,丈夫這一生是沒有遺憾的。他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祖國,而將自己最留念的短暫時光留給了妻子與孩子。許鹿希將自己對鄧稼先的思念,都寫在一本本的傳記中。

她曾先後出版了三本關於鄧稼先的傳奇。除此之外,許鹿希在醫學崗位上,堅持奮戰了四十餘年,這位普通但卻不平凡的女醫生,用堅毅的內心,向祖國奉獻了一生。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戰爭的苦難讓人悲痛,那成堆的白骨,不知是哪位少婦夢中相伴的愛人。可對許鹿希來說,鄧稼先所做的一切,正是她想要做的,這對夫妻信仰相同,祖國是他們共同的摯愛。

她默默等待丈夫28年,再歸來卻是生死離別,將思念寫入本本傳記

歲月像是一條流淌的河流,左岸是我們無法忘懷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每一個人把握的青春年華,中間流淌的河水則是愛情的等待。遠遠望去,門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學會擁有自己內心的信仰,並且義無反顧等待一個人,少之又少。這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微妙境界,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到等待的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