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上世紀70年代,鹽池被沙漠“包圍”,常年乾旱少雨,一些地方寸草不生。大風起時,黃沙漫天,昏天暗地,絕望充斥在每個人的心頭。

而如今,縈繞在幾代人心頭的貧窮和絕望漸行漸遠,曾經赤地千里的沙地,已是綠野茫茫、草木蔥蘢。

從黃到綠,這段奇蹟是如何書寫的?我們一起走進鹽池縣的這段“綠色進化史”,找尋答案。

【沙】

  沙,狂風裹挾著黃沙,過境之處,山河嗚咽,風雲變色。

  時光回到那個風沙遮眼的時代。寧夏鹽池,坐落在毛烏素沙漠南緣、寧夏中部乾旱帶,在三條巨大沙帶的“包圍”之下,常年乾旱少雨,縣域的輪廓黃沙蜿蜒,上世紀70年代,佔鹽池縣國土面積近2/3的北部15個鄉鎮幾乎寸草不生。

  大面積沙化的土地一路驅趕著人們,沙漠版圖不斷擴大。據老一輩人回憶,這裡每到春季就會刮“大黃風”,風一吹黃沙漫天,暗無天日,莊稼被沙土掩埋的情況時有發生,屋瓦被掀掉、柴草垛被掀翻更是家常便飯。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沙丘佔領田地。

  肆虐的沙丘侵田毀路,周圍的農田被流沙吞沒,黃沙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四周擴張。村民們居無定所,經常攜兒帶女奔走在搬家路上,逃離故土的原因是為了躲避流沙,擺脫貧困。那個年代的鹽池,被風沙吞噬的村莊達百餘個!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時鹽州飲馬泉。古書裡的鹽州如詩如畫,遙遠的像一個不真實的夢。守護幾代人共同生存的美好家園,喚回古鹽州秀美容顏,成為歷史和現實給鹽池人民的一道“必答題”。

  不信東風喚不回!鹽池縣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將生態建設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下決心大規模防沙治沙,與沙漠較量,與流沙賽跑,向生態要效益,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生態之路。

  鹽池治沙,首先從管“羊”開始。2003年5月1日,寧夏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境禁牧封育,全區近300萬隻羊全部下山,實施圈養。作為先遣部隊,2002年11月,鹽池縣拉開全域封山禁牧大幕。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封山禁牧。

  為了化解禁牧後的畜牧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鹽池縣引進中德以草定畜項目,實行季節性劃區輪牧的方式,探索出一條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草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縣內建成飼草配送中心、檸條飼草加工廠,每年為畜牧業提供飼草40餘萬噸,解決了飼草供應與禁牧舍飼之間的矛盾,為草原的自然修復奠定了基礎。2018年,全縣灘羊飼養量穩定在310萬隻左右,是禁牧前的4倍。

  禁牧只能依靠封育喚醒自然之力,但是生態經年累月的破壞仍然需要人工之力的“修補”。鹽池對症下藥、精準施策,摸清縣域內每一塊土地的成色,在流沙地上扎麥草方格固沙,利用雨季天然降水,在固定的格內點播花棒、楊柴等耐旱沙生灌木,適地選栽檸條、沙柳等苗木,夏、秋兩季重複補植補播,以人工之力喚醒自然之力,綠化“十八般武藝”輪番登場,形成了跨區域、跨地界治理,全境覆蓋、喬灌草相互搭配的生態治理模式。

  立足新時代,鹽池縣對綠的嚮往從未這樣迫切,對綠的追逐,腳步從未停歇。全縣上下總動員,補種曾經消失的綠色,穩住瀕臨流失的水土,讓綠色在腳下延伸,夢想在心間激盪。

【人】

  那些沙漠、那些荒地似乎上天就決意讓它們徹底荒蕪、徹底枯寂、徹底貧瘠,但總是有人不甘、不棄、不離,要改變它們和自己的命運。

  這片土地有多少種綠色,就有多少為執著播綠、奮鬥不息、奉獻不止的治沙人。那一處處曾經拒絕生命的荒原上,鹽池人民留下的汗水的跡,化為抹不去的生命標記。

  40年了,白春蘭經常像撫摸孩子一樣撫摸當年在沙海種下的第一棵樹。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白春蘭。

  曾經的沙海已經綠成詩行。春去秋來,一片片流沙被制服,一道道綠色在延展,沙柳、檸條、楊樹、沙棗樹等由小變大,茁壯成長。

  這麼多年了,如果不種樹,丈夫和兒子是不是不會這麼早離開?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沒月亮的晚上,白春蘭獨自坐在家門口,靜靜地看著遠方黝黑的樹林,看著林間星星點點的螢火,問自己這個永遠無解的問題,一次次,一遍遍。

  白春蘭老了,斑斑白髮爬上鬢角眉梢,站在綠樹之間,她經常一個人凝神靜思,身後大片大片的綠色無聲佇立,隨風搖曳,是對英雄的禮讚,對治沙人的禮讚。

  白春蘭的身後,還有帶領全村戰勝“沙霸”的老支書劉佔有,劉增、張生英、常興正……這些載入鹽池縣史冊的治沙“十八勇士”,每個人都是那個時代不屈不撓的戰士,每個人都訴說著一代人對綠色的渴望。

  如今,治沙“十八勇士”已經化作一尊精神群像,他們身後,湧動著人民群眾植綠護綠的汪洋大海,激勵著更多的後來者抗爭命運、守護綠色、守望未來。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治沙群眾。

  鹽池縣選派專職兼職的1200多名林草管護員,埋首在綠海碧波之中,俯瞰在百米高空之上,內外兼修、日夜巡查,守護這片來之不易的茫茫綠洲。治沙和植綠的雙輪驅動,激發了鹽池縣數十萬群眾的生態意識,也讓個體的治沙行為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

  寒暑靡間、晝夜交替,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努力,幻化成朝暉和晨光融進茫茫草原,照亮漫漫夜色。遼闊的土地經歷著由黃到綠的神奇轉換,鬱鬱蔥蔥的樹林回來了,墨綠濃稠的顏色回來了,潺潺流水和呦呦鳥鳴回來了,重新迴歸的,還有曾經攜兒帶女背井離鄉的人們。

  從濫墾濫牧到封山禁牧,從黃沙蔽日到碧草藍天,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矢志不渝,鹽池鍛造出的鹽池精神,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

  從荒涼瀚海到無邊綠野,生態文明理念已滲入鹽池縣的肌理中,勾勒出一幅幅“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景。

【綠】

  七月初,麻黃山鄉的大接杏熟了,一株株杏樹上結滿了令人垂涎欲滴的杏子。9月初,王樂井鄉孫家樓村的棗子紅了,紅彤彤的棗子掛在枝頭宛若一盞盞燈籠。金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經果林陸續成熟,綠了山川,富了百姓。

  近年來,鹽池縣堅定生態保護的初心信念,轉變發展思路,讓‘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不斷延伸綠的內涵,打出“生態+產業+脫貧”的組合拳,探索出了一條“增綠”和“增收”雙促雙贏的生態脫貧新路子,生態理念不斷深入城市鄉村、街頭巷陌,內化為百姓的自覺行動。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鹽池高沙窩附近。

  青山綠水有了金色收益,花馬寺生態旅遊區、哈巴湖景區、白春蘭防沙治沙業績園、長城旅遊觀光帶等生態旅遊景點,培育了長城自駕、鄉村休閒、農家體驗等特色旅遊產品,生態旅遊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曾經的黃沙灘,種啥啥不成,逼迫多少人背井離鄉。如今,漫山的經果林、遍地的檸條花,圈裡的小肥羊,流金淌銀、流光溢彩,生態的變化徹底改變了鹽池人的生產方式。曾經的風沙季,鹽池大街小巷行人寥若晨星。如今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一年四季都有散步、賞景、鍛鍊的人們,生態的變化徹底改變了鹽池人的生活方式。

  時光走遠處,滄海桑田間,縈繞在幾代人心頭的貧窮和絕望漸行漸遠,曾經赤地千里的沙地已是綠野茫茫、草木蔥蘢。

  歲月更迭,初心不改。徜徉在哈巴湖畔,回望鹽池生態從黃到綠的變遷,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從黃到綠,奇蹟是怎麼書寫的?看,一個縣城的綠色“進化史”

沙土地披綠裝。

  如今,鹽池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325萬畝,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蓋度、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31%和71%。10年前,鹽池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揚沙天氣,如今重新喚回碧水藍天,漸漸揮手作別了揚塵天氣。鹽池縣也因為在治沙方面做出的努力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縣、全國林業科技示範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榮獲全國林業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集體。(寧夏日報記者 李衛東/文  圖片均為資料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