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出路在哪裡?

小霸王29263015


現在全國都在推廣智慧農業,東北耕地遼闊,我感覺搞智慧農業最有利。

從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歷程來看:20世紀80年代,在政策的影響下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農業發展走上了新的臺階,開始了智慧農業之路,在設計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生產管理方面有了顯著地進步。90年代,是智慧農業的發展期,農業機器人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多數科研人員也為此不斷地努力奮鬥著。到目前,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智慧農業處於規模應用期,精準農業、無人機植保等的大規模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改善了生態環境。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的農業應該是怎麼樣的呢?農業現代化應該在不少地區已經實現了,甚至比以前我們想像的那個畫面要先進很多。不過當前處於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除了知道自己發展成什麼樣之外,更應該知道其它國家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現在的技術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其實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和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已經發展得比我們先進很多,他們早在若干年前就提出一個概念,叫精準農業。也就是說,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這些技術,人家早就已經逐步的應用到農業當中來了。

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國家也在智慧農業或智慧農業產業化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及扶持。2017年的一號文件中,明確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到了加快科技研發,實施智慧農業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和農業裝備智能化;2018年文件的主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到了發展數字農業,推進物聯網實驗和遙感技術的應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近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呈持續性減少趨勢,而且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據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46畝/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積2.89畝/人少了1.43畝,可見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讓我國糧食供需關係趨於緊張,使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發展智慧農業,提高糧食生產質量,推進耕地高效合理的利用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愷易物聯網專注農業現代化服務,在智能大棚、水肥一體化、農業ERP、農業小程序、智慧農旅、高標準農田建設、智慧園區規劃與建設、區域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農業各產業的現代化服務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歡迎諮詢。


愷易物聯網


我是遼寧的一個90後上過學的農民。

我認為東北的農業未來的出路在糧食上,我們的土地是全國比較優質的土壤。

雖然很多南方的水果我們種不得,但是糧食是我們東北的優勢。

我認為東北應該放大優勢,改變價值觀,不要覺得南方有什麼賺錢的農業種植,我們就要尷什麼。

還是切合實際的把適合我們種植的糧食優化,做精緻,做優質,讓全國的百姓吃上我們東北的糧食,才是未來發展的出路!

跟風種植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不能盲目的種植水果和蔬菜,那樣只能維持自家生活,只有發揮好東北的特長,才能利潤最大化!

這是我對東北農業的出路見解!謝謝


農產小分隊


在前幾周我回答東北地區經濟下一個增長點是什麼時說過,未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工農並舉的基本方針。工業方面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裝備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再造輝煌!農業方面需要通過延伸產業鏈和提升附加值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東北不能再只賣便宜的糧食,要把更多賺錢的產業環節留著本地,這方面大有可為!

在當今發展階段,農業價值鏈的分配規律是:種的好不如加工好,加工好不如賣的好。東北是我國耕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被中央寄予農業現代化先行發展的地區,但真要想找到一條快速發展之路,必須從重構現代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入手。

首先要繼續在種上下功夫,加快提高規模化、良種化和機械化程度,讓單產水平高於國外大農場。其次要大力發展養殖業,大幅度提高畜牧產值比重。三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業,這方面的發展空間還有好幾倍。四是要培育更多的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品牌,讓東北農產品賣個好價錢。最後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東北亞經濟圈加速發展的寶貴機遇,做好大物流大貿易,讓東北農業在全國乃至全球樹立自己的競爭地位和優勢!


韓一軍


東北農業出路在哪,這不僅僅東北農業的問題也是全國農業行業面臨的問題,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特別是勞動力價格持續飆漲,而農產品價格走低情況,農業利潤持續走低。國內人口眾多,不可能單純依賴進口,但如果全面補貼財政又面臨巨大的問題。

我國農業主要面臨的問題地塊小,導致了耕作機械化程度偏低,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影響了行業的升級。其中重要問題在土地零散化問題,隨著2018年農村土地確權計算,土地流轉將的有有效的保證,加快了土地流轉進度,而農村勞動人持續下降也促進了土地流轉,為後期土地的成片化,機械化、規模化管理打下基礎,。

未來農業方向是機械化,規模化及家庭農場方式同存,並有一定的數量的是訂單農業。科學管理,制定種植、管理及銷售計劃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東北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東北三省加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產量佔全國產量近一半左右,大豆產量佔國產大豆比例超過6成,另外也是我國優質稻穀的生產基地。土地基礎好,農村人口密集度相對其他地方偏少,土地成片,有利於機械化。成片土地機械化後,能解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按照現有模式,東北地區一家100畝的玉米只能賺15000-20000純利潤,加上自有人工的15000-20000,如果自有土地還有一些土地折價收入,但也僅能維持一家基本的支出,而且大部分農戶種植玉米麵積達不到100畝。土地成本轉讓租賃,機械化耕作更有種植更大面積的土地。另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合作社,參與一些訂單農業,減少經營過程的價格風險。

東北糧食供應充裕,土地環境承載能力良好,可以大力發展養殖業,近兩年各大養殖集團積極佈局東北養殖,部分公司推進合作養殖模式,有條件的農民可以考慮合作養殖方式,主要公司有溫氏股份,雛鷹牧業,其他公司也開始加快公司+加農業的養殖方式,甚至種植方式。


布瑞克農業數據


相對於我國其他地區,東北的農業算是發展得具有規模的了,農機手也比較有賺錢的機會,但是近年來農機手行業越來越難賺到錢也是真實寫照。綜合起來看主要離不開以下幾點原因:

1.由於農機補貼力度加大,區域內的農機越來越多,然而需要耕種和收割的農作物面積卻沒有相應增加,於是市場競爭壓力陡然增大。

2.缺乏準確的農機需求信息,比如東北農業地區廣闊,農作物種植種類也頗多,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甚至不同年份的農作物在需要農機操作的時間上是存在差異的,而這個差異信息對於靠開農機賺錢的人員來講就至關重要了。但是對於想要跨區域作業的農機手來講,卻又缺乏準確的信息來源。

3.缺乏“客源”維護,一般來講農機手的作業對象都是些農場主、合作社或者種植大戶等,不過他們對於作業要求也比較高,比如是否效率高、機器故障率是否高等。

因此,對於題主來說,或許轉變下作業思路就能大有可為,另外農機手這個行業,農機和個人口碑都十分重要,還是要注意及時更新農機型號,並挖掘客源。


土地論壇


個人覺得東北的農業發展要靠以下幾個方面吧,首先是科技,要走現代化農業的路子,其次是質量,要打品牌戰,最後要結合電商發展,和互聯網+結合起來。當然這幾種方式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路子,但是的確也是比較靠譜的方式。


現代興農:老百姓說的好,科學種地,科學帶娃。各地政府部門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組織農民進行培訓,特別是年輕的務農者,讓大家瞭解相關的科學知識,並且把測土施肥、航化防病防倒伏、新技術、新設備引進等工作綜合在生產中,爭取取得更高的產量效益。


品牌興農: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主導方向,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增強經營活力,從而實現農業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雙提高。


電商興農:讓優質的農產品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到全國各地老百姓的面前,現在黑龍江很多地方都在發展電商扶貧,不過推進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打造一點多線的電商運營服務體系鏈條,這還需要多方努力。


東北網


在信息化不發達的時代,農村都是傳統化經營,尤其是在東北,農作物耕種的品種少,一般是水稻和玉米,種植樣式單一,收入偏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還有信息化的發展,豐富了農民的經營方式。因此對於東北農民來說學會多種經營是必不可少的。

國家對民生問題越來越關注,更是對農民提供了大量補貼,玉米雖然也有補貼,但是相對較少,這幾年倒是對大豆種植給予了更高的補貼,東北地區盛產大豆,對東北大區加大了扶持力度。其實這也與東北地區陷入經濟困境有關,東北因為自然優勢成為了我國最大的糧食供應地,但是根據最近的糧食情況來看,情況並不明朗。

東北地區四季分明,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冬季溫度低,更是不能種植。為了增收創收,其實可以採用溫室大棚的好辦法,雖然北方的冬天非常的冷,但是可以採用深挖的辦法,大棚的地面向下挖深,這樣深一點的地面可以保溫,牆體再做防寒措施,外面用防水棉被覆蓋,白天通過日照增溫,晚上保溫,這樣室內的溫度正是可以讓果蔬正常生長的溫度,反季的蔬菜往往很暢銷,而且在針對室外嚴寒的情況下還能多種植一茬,想不增收都難。

其次,我們可以採用交叉種植的方法。東北的秋天都會儲存秋菜,包括白菜,土豆,大蔥之類的可以存放的蔬菜,比冬天買的價格低還好。所以大家可以選擇先種一茬香瓜,西瓜,成熟期段,然後在收完之後還能再種一茬白菜,香瓜和西瓜的生長週期短,大概八月份的時候就收穫完了,這時最適合的就是種白菜,香瓜的價格比西瓜更高一點,第一份收入就很喜人了,再加上一茬白菜,還多了一份收入。這樣的交叉種植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生產率。

除了傳統的種植玉米,農民們可以從東北的一些特色物產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春夏交接的時候農民也可以種植一些蔬菜,除了可以自己家吃著方便,還能賣一些,而且蔬菜的收入高於玉米的收入,番茄這些年的收入一直很好,辣椒經濟價值高又很好管理,黃皮尖椒產量高,豆角類夏天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而且生長時間相對較長,產量高,黃瓜、茄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只要選好品種,經營得當,收益還是很值得期待的。而且深加工的企業也是越來越多了,對農作物的需求也更大了,做到農作物生產與訂單供應的有效配合,經營效率也是不低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創新,學會改變之前一些固守的習慣,要學會適應經濟的發展,農民也不單單是種玉米水稻這些糧食作物,要想有更高的收入,就要研究出路,找到好的方向,學會多種經營,不管是貼合國家政策,種植補貼作物,還是種植蔬菜或者大棚等,只要適合大環境,好好經營,收益自然就會出現。


一盛農業


導致了耕耘機器化程度偏低,從業人員的受教誨程度偏低,影響了行業的升級。此中告急標題在地盤零散化標題,隨著2018年都邑地盤確權共計,地盤流轉將的有有效的擔保,放慢了地盤流轉進度,而都邑勞動人持續下降也促退了地盤流轉,為後期地盤的成片化,機器化、規模化打點打下底子,。

將來農業方向是機器化,規模化及家庭農場方法同存,並有1定的數量的是訂單農業。科學打點,訂定栽培、打點及銷售籌劃將變得越來越告急。

東北作為我國告急的糧食生產基地,東北三省加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產量佔全國產量近1半擺佈,大豆產量佔國產大豆比例超過六成,此外也是我國優秀稻穀的生產基地。地盤底子好,都邑人口鱗集度絕對此外地方偏少,地盤成片,無利於機器化。成片地盤機器化後,能約束更多的都邑勞動力。按照現有內容,東北地域1家畝的玉米只能賺純本錢,加之自有人工的,假定自有地盤還有1些地盤折價支出,但也僅能對峙1家基礎底細的支出,而且大部門農戶栽培玉米麵積達不到100畝。地盤本錢轉讓租賃,機器化耕耘更有栽培更大面積的地盤。此外也大要介入1些分工社,介入1些訂單農業,減少運營過程的價格侵陵。


山野村夫阿福


農業在我國可謂是具有悠久的歷史,大約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然而,農業發展近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卻沒有什麼發展,至今在許多的地方依然是採用最原始的農耕技術,因此以農業發展為主導的地區,經濟隨之也落後。

東北地區,在近代時,是我國重工業的生產基地,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然而,在經過抗日戰爭以及內戰,東北的工業基礎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在現代,東北由於自己的地理優勢,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 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但是農業依然採用農耕時代技術,因此,東北的經濟陷入了困局。



對於東北這麼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以農業為主導產業進行帶動經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展:

1.集約化、統一化

東北主要有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松嫩平原構成,地勢平坦、耕地遼闊,土層較厚、土地肥沃屬於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因此在東北可以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同時由於東北耕地面積平坦、廣闊,可以由專門的機構統一分派、科學種植有更大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只有這樣農業才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2、產業化

東北是全國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因此農產品是東北最多的原材料,因此東北可以進行產業衍生,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成為全國最大的食品生產基地,進而可以極大的帶動東北地經濟發展,成為東北農業的新的增長點。

3.科學化

農業的發展,一直比較落後。農業要想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東北應該結合自身優勢,實行無土栽培以及雜交等新型種植,這將極大的增加東北農業的產量。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我是小寇視界,歡迎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小寇視界


首先,感謝實體經濟守望者的邀請,感謝關注東北振興!

東北地區,疆域遼闊,土肥地壯,沃野千里。東北地區最大的特色是農產品豐富,而且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空氣質量好,草綠,花美,天藍。

東北地區是國家最重要的大糧倉之一,特別是玉米等雜糧,產量高,品質好,但是,初級農產品商業附加值不高,所以做糧食的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是振興東北的主要出路。



另外,東北地區有大量成片的荒山和丘陵,適合退耕還草,種植紫花苜蓿草,發展綠色養殖,為國家提供生態畜產品,也是振興東北的一條主要出路。

我是中醫農業實踐者,專注於健康領域20年。每天會發布關於中醫農業方面的深度報料,如果您想及時獲取中醫農業方面的養生知識,就請點擊關注,讓健康一路陪伴您,快樂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