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也失去了掌控?


你的孩子是否也失去了掌控?

你可能已經發現,上學後的孩子的狀態好像發生了變化,可能變得更懂事了,但有時自己的小秘密也變多了,父母並不能完全掌控孩子的想法了。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有一點恐懼感,有一些家長甚至為了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去偷看孩子的日記本,但如果被孩子發現的話,後果往往更加嚴重,以後的溝通就更難了。那麼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呢?

這類問題其實更多的是家長的不適應,6、7歲到12、13歲時兒童開始進入小學學習的時期,這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隨著生理年齡的變化逐漸步入青春發育期,自我概念也在不斷的形成,並且在這個時期,往往是孩子各種觀念的形成和調整的階段。這時候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是完全依賴於自己了,其實是因為孩子需要有自我思考的空間了,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去溝通。

下面我們從自我概念以及社會關係方面討論一下孩子的變化以及對於父母舉措的建議。

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構成部分

。孩子逐漸從自身與他人的反饋開始客觀的去認識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逐漸有了獨立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且這些想法可能和父母產生了差異。其實因為孩子的各種觀念的形成來源很多,所以和父母產生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同齡人之間覺得很正常的事情可能父母不能接受。比如孩子開始追星,但父母可能覺得追星沒有一點點用處,從而產生了一點矛盾;或者孩子開始欣賞班上某位異性同學,但父母覺得這就是早戀應該杜絕這種想法。這類事件不勝枚舉,不是說父母一定要去改變自己的想法而去迎合孩子,父母應該也沒辦法完全改變孩子的想法,這個時候能做的只有適當的正確的溝通及引導。以孩子喜歡上班上的某位異性同學為例,作為家長,第一步應當是去主動溝通了解情況,瞭解孩子喜歡那位同學的原因,是因為那位同學會鋼琴還是因為成績優秀?一般孩子的理由都比較單純,知道原因之後對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既然是因為對方的優秀喜歡上對方,鼓勵孩子與對方成為好朋友,也成為一個在某一方面優秀的人,互相學習,化喜歡為努力的動力,不必將事情弄得太過於複雜。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小秘密,不是沒件事都需要去幹涉,不然會適得其反。

你的孩子是否也失去了掌控?

在小學時期,隨著兒童社會關係趨於複雜多樣,孩子的心理發展表現出了協調性的特點,所以溝通更加有效。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活動是比較開放的,因為他們的經歷有限,心理活動純真、直率,他們的情感表達也比較外顯,不善於修飾和控制,也不會有顯著的動盪性。比如在各類親子節目中,孩子們能迅速打成一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會有過多的考慮與顧及。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很容易去溝通的,言行以及動機容易與其他人達成一致,願意去接受別人的想法,所以這個時候更應該注重對孩子三觀、品德的教育,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指出來,不能縱容,從而塑造一個比較正的三觀和品德教養。比如孩子在大喊大叫或者沒禮貌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並且處於對於孩子自尊心的考慮要找出時間單獨與孩子去溝通這方面的問題;在孩子的交友以及品行方面,家長都應該找個時間與孩子好好聊一聊,去灌輸正確的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保持耐心也要做好榜樣。我個人很欣賞之前大火的韓國小孩民國家裡的教養方式: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爸爸都會單獨與這個孩子呆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去交流,問他知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才是正確的,然後為了讓孩子記住這次的教訓,一定要面壁五分鐘作為懲罰,這樣孩子基本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做法值得去學習,當然不同情況不同處理,千萬不要縱容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長不必捨不得孩子,孩子逐漸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空間,我們不應過多阻礙孩子的獨立發展,所以,家長們應該要做的是對孩子的獨立要求積極回應,並且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歡迎關注訂閱

孩子不聽話、不愛學習、書寫粗心、計算馬虎、寫作業拖拉、成績上不去....等一切關於學習、成長過程中問題,私信我,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