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真的是因丟失一支筆而導致才情盡失嗎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真的是因丟失一支筆而導致才情盡失嗎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名叫江淹,字文通,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他是南北朝對峙時的南朝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出生於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家貧,早慧,六歲能詩,才氣飛揚。

江淹的才氣有多高呢?

簡單說個例子。

江淹家貧,其實也沒讀過多少書,特別是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不得不天天到深山以打柴、賣柴為生。

這樣的家庭環境和生活壓力註定了他不能像其他才子那樣,有大把的時光端坐在書齋裡讀書寫字、吟詩賦對。

但他靈感一來,詩興一發,佳作層出不窮。

劉宋朝的國子博士檀超眼高過頂,一向自負,認為天下的才氣都被自己獨得了,從沒把別人放眼裡。東晉梟雄桓溫手下有個名士,名叫郗超,是個連桓溫和謝安都佩服的高人。而郗超和檀超同是高平人,時人因此把檀超和郗超並列,稱“高平二超”。

對這個稱呼,檀超是不認同的,他常常反駁說:“老子比郗超牛叉多了!”

瞧,就是這樣一個牛氣哄哄的主,某日拜讀了江淹的作品,竟立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想想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檀超又是如此自負人,卻對江淹如此推崇備至,則江淹的才氣,可見一斑。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真的是因丟失一支筆而導致才情盡失嗎

就因為有了檀超這個超級大粉絲,並在這個大粉絲的引薦下,江淹出人頭地了,他先是遊學建康,教授始安王劉子真、建平王劉景素等人,不久又擔任新安王劉子鸞 、劉子真的幕僚,成功混跡於高層貴族圈。

在這個貴族圈中,江淹跟隨建平王劉景素混的時間最長,在建平王府待了十年。

劉景素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公元472年,宋明帝劉彧死,太子劉昱即位。劉昱的個人素質很壞,搞得天怒人怨。劉景素就蠢蠢欲動,想舉兵造反。

江淹大驚,力勸。

力勸的結果是:因為和劉景素政見不同,鬧掰了,被劉景素貶斥為建安吳興令。

十年的感情,說沒就沒了。

江淹很傷心,作了大量詩賦來排憂遣愁。

劉景素這邊,不聽江淹的勸阻,冒冒失失起兵,兵敗身死。

江淹卻因為有“勸阻”之舉,被視為忠心,得封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召還京師。

在京師,江淹和權臣蕭道成走得很近。

蕭道成也很喜歡讀江淹的文章,賜酒食、出題,讓江淹現場作文。

江淹不慌不忙,邊吃肉喝酒,邊提筆作文,嘴裡還與蕭道成談笑風生。

等酒足飯飽,文章也寫好了。

在座眾人視之若天人。

不久,荊州刺史沈攸之反。蕭道成向江淹徵詢局勢。

江淹的眼光毒辣,思路清晰,對蕭道成說:“公有五勝,彼有四敗。”

然後一五一十地告訴蕭道成該怎麼弄。

不用說,蕭道成勝利了。

蕭道成後來篡奪劉宋順帝的帝位,那份《齊王讓禪表》就是江淹執筆寫的。

江淹不但在蕭道齊手下吃香,在齊明帝蕭鸞的手下也同樣吃得開,得蕭鸞深相信賴。

蕭鸞稱讚其為“近世獨步”。

蕭齊東昏侯昏庸,江淹轉投蕭衍——蕭梁代齊後,江淹即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伯,時年五十九歲。

不難看出,從窮小子發跡,並歷經亂世,卻風光一生,江淹實是人生贏家。

成語“江郎才盡”嘲笑江淹早年文才驚豔,晚年再無佳作。

鍾嶸《詩品》和《南史·江淹傳》用神話故事來解釋這個現象,說江淹早年文才出眾,是因為得仙人傳授有神筆;晚年才思枯竭,是神筆已被仙人收回。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真的是因丟失一支筆而導致才情盡失嗎

實際上,細看江淹的經歷,就不難理解,他哪裡“才盡”了?他本來的志趣就不在文學而在官場,如清人姚鼐所說:“江詩之佳,實在宋、齊之間,仕官未盛之時。及名位益登,塵務經心,清思旋乏,豈才盡之過哉?”

所以,“江郎才盡”的神話故事,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