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

最近一段時間,“營商環境”成為媒體網絡關注的熱詞。這主要基於兩件事:一是10月23日國務院公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一是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這兩件事,讓人們在感受中國營商環境變優的同時,也對中國經濟未來向好發展充滿期待。

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在此次報告的測評時間內(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中國創紀錄地對10項營商環境指標中的8項進行了改革,是參與測評的190個經濟體中改善項目第二多的經濟體;總得分排名從去年的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中檢聯合體 | 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

作為我國首部優化營商環境的綜合性行政法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既是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實踐的一項成果,也是我國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改善的一項具體措施。正因為有包括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在內的改善國內營商環境的各種努力及取得的成效,世界銀行對中國營商環境給出高度評價。該行中國局局長馬丁·芮澤(Mar tin Raiser)表示,中國為改善中小企業的國內營商環境作出了巨大努力,保持了積極的改革步伐,在多項營商環境指標上取得了令人讚許的進步。世界銀行正在把中國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其他經濟體。

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大家有目共睹,所有市場主體更是從中受益匪淺。但是必須承認,我國營商環境仍存在一些短板,還有諸多優化營商環境的難題需要一一破解。目前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審批許可、不合理的管理措施還有較多,影響企業投資興業和群眾創業創新。市場監管不公、檢查任性、執法不力等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競爭不公平、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問題仍然存在。一些政府和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工作拖沓敷衍、推諉扯皮,企業和群眾意見較多。世界銀行的排名也反映出,我國營商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有些指標排名還比較靠後,比如10項一級指標中的“納稅”,中國近幾年一直得分較低,從未進入到前100名(今年得分為70,排名第105位)。

成績,使我們堅定信心;差距,讓我們明確方向。我們必須清楚,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與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與我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目標也不相匹配。在當前國際形勢特別是國際經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我們要提高國際競爭力,要保持和增強引資吸引力,就必須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有更大突破,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有更大進展。

總結近幾年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下一步推進應把握好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方向。市場化就要破除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要通過市場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法治化就要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給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要做到規則公開透明,監管公平公正,依法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讓市場主體放心安心去發展創造;國際化就要持續擴大開放,不斷拓展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平,維護以規則為基礎、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規則的完善。我國的營商環境要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以更多吸引外資,並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改善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政府進行大膽改革,不斷創新服務,也需要企業積極作為,主動擔責。企業首先要做的是遵紀守法,誠信經營,這是企業立身之本,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基本保證。要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等。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要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要在生產過程中注重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同時更多強調社會責任承擔,在教育、慈善等社會福利方面,作出更多貢獻,體現企業價值。

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永無止境。事實上,我國在優化營商環境上進行一系列改革,並非是為了贏得一個好看的排名,而是源自中國市場自身發展的內部需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我完善的必然之舉。只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才能充分釋放市場活力,打牢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