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禁食令” 還須執行人性化

出臺“禁食令” 還須執行人性化


乘客不得在地鐵內進食(嬰兒、病人除外),不得騎行平衡車、電動車、自行車,使用滑板、溜冰鞋……日前,交通運輸部印發《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將於2020年4月1日起施行。(見10月28日的《新京報》)

一聽說要出臺地鐵“禁食令”,就有網友急忙叫好,說能夠讓出行更文明。可是有的地方已經出臺了地鐵“禁食令”,但實施一週以來,就發生了20起不文明行為。“禁食令”首周不如意,除了乘客的原因以外,還說明地鐵地鐵“禁食令”的執行還沒有細化,不能體現人性化的要求,難以讓乘客配合執行。

眾所周知,地鐵上相對封閉,空氣不流通,在車廂裡吃膩膩的蔥油餅、容易戳到人的烤串、氣味很大的韭菜餃子……難免讓其他乘客感到厭煩。尤其是吃豆腐腦、湯麵等水質早餐時,容易潑濺到其他乘客身上,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何況,在地鐵上進食後留下異味和垃圾,容易滋生細菌和蟑螂,容易傳播疾病。因而,地鐵上確實需要禁食,也需要乘客自覺遵守“禁食令”,從而保持車內衛生,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進而倡導市民養成講文明、講衛生從小事做起的良好習慣。

“勿以惡小而為之”,是用來教育人的一句經典。在車站、車廂等公共場所,理應遵守社會公德,不要為了自己的方便而損害他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這是社會公序良俗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如果公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理應檢點自己的行為。從這個方面講,一旦出臺了地鐵“禁食令”,乘客就應當增強“守規意識”,自覺遵守“禁食令”,做文明市民。

其實,在歐美國家,在地鐵、公交車上吃東西都被視為不文明的行為。在香港,也大力推行“無飲食乘車”,特別是香港的地鐵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在列車上或在已付車費區域內進食。這除了地鐵、公交車是市民最普通的代步工具,提升車內文明衛生檔次,提高城市文明形象的一個途徑以外,關鍵是地鐵、公交車內是公共場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條生活底線,即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公序良俗;否則,偏離了這個底線,難以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這不僅需要每個公民都要養成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序良俗的習慣,提高自身文明素質,管住自己的嘴,做文明市民以外,還需要有關監管部門要敢於動真格的,從嚴執法到位,別讓地鐵罰單羞達達地開。

當然,有些管理上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實施地鐵“禁食令”,要求從嚴執法,也是如此。比如,乘客吃一塊巧克力、一塊餅乾、一顆糖果,喝飲料、吃冰淇淋算不算違反“禁令”呢?特別是長距離乘坐地鐵而不吃東西,對於一些低血糖患者而言似乎太不近人情等。這就呼喚必須完善地鐵“禁食令”執行辦法,不僅使規定具有人情味,執法時也應當講究人性化,實行以人為本,有情操作。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