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翻車”事件:真正的大師,都在默默耕耘

江一燕“翻車”事件:真正的大師,都在默默耕耘

江一燕“翻車”事件:真正的大師,都在默默耕耘

1

江一燕攤上事了。

前些天,她跑到國外去領了一個“建築大師”的獎項,並在微博高調曬出了一張自己獲獎的照片,不料卻被全網追著罵。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網友們的“圍攻”,令江一燕獲獎一事,接連衝上好幾個熱搜榜。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一個女明星,學的是表演專業,怎麼一下子就跨界到建築行業,而且還獲得了“建築大師”的獎項,許多網友表示對此難以信服。

要知道自從翟天臨事件之後,大家對於娛樂圈人士“賣弄專業”人設都特別敏感。

畢竟建築設計不像演戲,它是一項專業性極強,門檻極高的專業,許多赫赫有名的建築大師,都經過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錘鍊,才最終得以呈現出自己的作品。

而江一燕第一次參與設計就拿到“大師獎”,難怪大家會紛紛出來質疑其中的真實性,並要求她拿出設計圖來證實。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然而,江一燕很快就被自己打臉了,原來她並不是主要設計師,只是提過一些建築意見的甲方。

充其量最多隻是一個參與者而已,真的說不上是她本人獲得了“建築大師”的獎項。

看到這裡,小麥想說的是,不管是否有真才實學,人都不能太高調。

受得起質疑還好,受不起質疑的高調,到頭來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

我們每個人心中對“大師”二字都懷有深深的敬畏。因為簡簡單單兩個字,分量實在是太重太重。

而我們知道的那些真正稱得上“大師”的人,他們大多都是默默耕耘、甘坐冷板凳的人,很少提及自己做過什麼又獲得過什麼殊榮。

他們不在名利裡撲騰,記憶中他們總是一副躬身不言又低調內斂的模樣。

比如像季羨林這位大師。

晚年的他,面對接踵而至的名聲,“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非但不覺欣喜,反倒認為是種壓力。

於是,他“三辭桂冠”,繼續心無旁騖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季羨林曾說:“我的學術研究衝刺點是在80歲以後。”最著名的莫過於《糖史》。

懂歷史的都知道,做研究,先得有史料,史料哪裡來,找!問題在於,關於“糖”的資料,零散地分佈在各種典籍之中,季羨林必須一個一個將它們找出來。

此時,季羨林已經退休,80歲高齡,還患有白內障,但這仍阻攔不了他,天一亮他就穿著那身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往北大圖書館跑。

一坐就是一天,從卷帙浩繁的書籍中,一本一本地、一頁一頁地、一句一句地尋找和糖有關的史料。

有時候,他連續翻了好幾天的書,都找不到一條有價值的史料。但又如何呢,季羨林依舊是每天一趟,寒暑不輟、風雨無阻。

這一翻,就足足翻了兩年。季羨林說:“我拼搏了將近兩年,我沒做過詳細統計,不知道自己究竟翻了多少書,但估計恐怕要有幾

十萬頁。”

1981年到1998年,經過近二十年的醞釀,一本“言必有據,無徵不信”的《糖史》終於出版,前後三編,共計七十三萬字。

關於糖史,有無數的著作,但真正從文化交流角度來寫的《糖史》,唯季羨林一人而已,前無古人。

“大師”不是裝出來的,更不是捧出來的,是一步接著一步,一腳跟著一腳踏踏實實踩出來的。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3

“梅蘭芳”三個字大家並不陌生,他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戲曲藝術大師。

可是用梅蘭芳自己的話說,他是個“笨拙的學藝者”罷了。

的確,梅蘭芳並沒有過高的天資。他從8歲開始學戲,那時候連簡單的也唱不上來,氣得老師拂袖而去,說:“祖師爺沒賞你飯吃!”

別人背一遍的戲詞,他要反覆背多遍,正因為太笨,很多人不願教他。

雖然不夠聰明,但是他卻異常地勤奮,每天早上五點就到城根去喊嗓子。

午飯後要吊嗓子,練身段,學唱腔。晚飯之後背臺詞,要背滿三十遍。

每天踩著高蹺練習腰腿基本功,要站滿一炷香的時間。

冬天,則把水潑在地上,結冰後,再在冰上練習踩蹺、跑圓場,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不斷反覆!

梅蘭芳靠著勤學苦練,基本功越來越紮實,11歲開始登臺,20歲一舉成名。

成名後,他並沒有停止各種嚴苛的訓練,而是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他最終成為精通各種戲曲的業內大師。

真正的大師,永遠都懷揣著一顆謙虛、好學的心,他們埋首於自己的領域勤懇付出、默默耕耘。

“大師”二字,是對他們畢生花費的精力、流過的汗水的一個別稱。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4

還有一些大師同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埋首於自己的領域,至今仍然在各自崗位默默堅守,持續發光發熱。

前段時間剛剛獲得了“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便是其中一位。

頒獎當天,袁隆平卻在另一個地方,衡陽市衡東縣,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制種情況。

他的一生,80%的時間都是這樣在田裡度過的。

到了頤享天年的歲數,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現在,他還在攻關“海水稻”,目標是10年之內發展海水稻一億畝,可多養活8000萬人。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這樣的一位農業科學界大師,怎能不令人心生敬畏呢?

科學界的另外一位大師級人物也同樣被我們敬仰,她叫屠呦呦。

2015年,85歲的屠呦呦站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幾百萬人的生命,都在被她挽救。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4年過去了,近90歲的屠呦呦還在搞科研。

這幾年,她解決了“瘧疾機理研究”等諸多科研難題,一舉將治療瘧疾藥物的價格降低數倍。

前不久,她又公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解決現在青蒿素耐藥的問題。

50年前,她是個臨危受命的女俠;50年後,她是顆劃破長夜的明星。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但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著作、研究成果,還有持之以恆、水滴石穿的執著與精進。

5

無論任何時代,社會需要的都是像這樣的真大師,而絕非偽大師。

“大師”豈能成為沽名釣譽之人用來愚弄他人的工具?這是世人無法接受的事。

其實,大師也並非是讓我們感到永遠也無法觸及的一顆遙遠星辰。

大師也從平凡之中來,他們是一群將平凡之事做到極致的人,他們是在各自領域熾烈燃燒生命、默默耕耘與付出的人。

在此致敬每一位大師,也致敬從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每一個人!

江一燕“翻车”事件:真正的大师,都在默默耕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