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喜劇之王》(1982)

華納出品的DC漫改作品《小丑》在今年獲得威尼斯金獅大獎,也成功拿下R級片影史票房冠軍寶座。

影片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在採訪時曾明確說道:《小丑》借鑑了馬丁·斯科塞斯的《喜劇之王》和《出租車司機》。

甚至在《小丑》正片中,我們也能看到它幾乎重現了《喜劇之王》的經典場景。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小丑》致敬《喜劇之王》

對於國內的影迷觀眾來說,《喜劇之王》最為人熟知的可能是周星馳於1999年擔任導演和主演的影片,但和馬丁·斯柯塞斯的作品一樣,它們都是在喜劇標籤下有著強烈反思主題的經典之作。

回顧馬丁·斯科塞斯的《喜劇之王》,我們能發現其所傳達的關於偶像崇拜的思想,也可以看到它仍能被現今社會所警示的原因。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喜劇之王》

放在今天,《喜劇之王》這部電影大概不會被創造出來,但諷刺的是這個被誤解與低估的遺珠,在如今遠比發行之初更為切題。

《喜劇之王》創作於1982年,這正好是新好萊塢結束,美國電影走向產業和類型化的時期,偶像崇拜和媒介文化的主題只增不減,使得這部影片領先於時代。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右)在車裡和脫口秀明星傑瑞(左)對話

《喜劇之王》的故事開始於主角魯伯特·普金的追星行為,他和一大群粉絲追著脫口秀明星傑瑞的專車跑,終於在其中一個粉絲瑪莎的幫助下鑽進車裡,有機會向傑瑞做自我介紹以及大談自己的脫口秀夢想。

這個富有同情心且相當偏執的主角魯伯特·普金展示了無名之輩的兩種常見行為:權利意識和偶像崇拜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和脫口秀明星傑瑞

權利意識通過主角的性格進行集中表現,魯伯特·普金的自私與天真讓他去索要,渴望與他人關係的飛速進展,基本上扭曲了所有的社交規則。

而魯伯特·普金所象徵的威脅在今天的文化中隨處可見,就如現在很多人痴迷於真人秀節目和短視頻一樣,人們也意識到了危機:我們是否被明星的選擇所控制?

另一方面,眼下的許多名人,比如喜劇大師金·凱瑞都表達過類似的言論。

“我希望每個人都應該變得富有與出名,然後做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這樣才能發現這不是他們最想要的東西。”——金·凱瑞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金·凱瑞的名言正好回應了現如今頻繁發生的私生飯事件

上面這些內容讓人們思考名望真正的價值何在,而這就是《喜劇之王》鼓勵觀眾去思考的問題,不過影片主角魯伯特·普金的個人看法是:“寧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悶蛋”

“Better to be king for a night than schmuck for a lifetime”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的發言

《喜劇之王》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魯伯特·普金的行為仍然可以被視作為成功的,影片把50分鐘名望的光輝和圍繞著明星文化的黑暗現實結合在了一起。

回顧故事裡喜劇明星傑瑞·郎福的真實生活,這與魯伯特·普金想象中的名流生活並不符合,所以如果榮譽感和崇高感真的一文不值,那麼名望就只剩感知價值,這對於無名之人很有吸引力。

因此,馬丁·斯科塞斯用整首歌的時間來定格下面這個鏡頭,這幅畫面囊括著角色們的慾望,還有影片的主旨:對明星的絕望與迷戀。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瑪莎觸摸著電視機,《喜劇之王》主海報正是採用了此畫面

畫面中,瑪莎不顧一切的撲向她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即使畫面從豪華轎車內部轉向紐約的街道,也許馬丁·斯科塞斯把這個畫面當作隱喻,把玻璃車窗比作電視機,觀眾能看到瑪莎渴望的事物,也能看到她的性格。

正如影片中,瑪莎嘗試給傑瑞·郎福打電話寫信,只是想要被偶像承認,彷彿一個見多識廣的人會給她的生活帶來多點的認可。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喜劇之王》中的瑪莎是脫口秀明星傑瑞的狂熱女粉

上述這些也給了主角魯伯特·普金的目的一個總結。

魯伯特不僅崇拜傑瑞的著裝和言談舉止,他還要成為傑瑞。因此正如電影裡的故事,短短一瞬,魯伯特體驗到成為舞臺焦點的感覺,他最終渴望成為電視上被崇拜的對象,但畫面顯示儘管他渴望站在舞臺中央,但永遠都不會成功。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主角魯伯特·普金的“演講”

對於還沒有名氣的人而言,魯伯特相當的以自我為中心,迷戀自我。其中一種表現方式是強調他對自己名字的痴迷。

名望以名字的方式貫穿了整部電影,影片開始他和傑瑞分享自己的名字作為介紹,而在影片的結尾,魯伯特·普金的幻想伴隨著喧鬧的人群結束。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開頭,魯伯特·普金向傑瑞介紹主角

傑瑞,我叫魯伯特·普金,我知道這名字對你來說毫無意義,但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站在舞臺上接受“歡呼”

先生們,女士們,讓我們歡迎魯伯特·普金

當他的名字無法辨識、不受認可時,我們看到他略顯沮喪的神情,掩飾在過分禮貌的本性下。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尷尬的魯伯特

顯而易見,魯伯特·普金嘗試得到認可。

影片中最能揭示他內心矛盾的一幕是幻想的婚禮場景,魯伯特身邊的伴郎和妻子都是不認識自己的人,但都是他想要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誓言與新人的婚禮沒有關係,而是念了一則中學老師的個人道歉。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的婚禮

這一方面揭示了魯伯特·普金令人擔憂的心理狀態,而另一方面,飽含著對一個男人深切的憐憫之情,他是如此的不安,有那麼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未來的唯一目標就是彌補過去的缺憾。

影片在現實與幻想之間跳躍,所用的風格恰到好處,在裡面所有人都能看到現實和魯伯特·普金腦海中不斷上演的故事。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魯伯特·普金來到傑瑞家

魯伯特·普金:我將比你努力50倍,我將比你出名50倍傑瑞:然後就會有像你一樣的傻瓜捉弄你的生活。

這種主觀而感性的拍攝方式與《出租車司機》非常相似,比如偏執的孤獨個體尋找意義,兩部電影都是幻想而終結,也讓《喜劇之王》幾乎成為《出租車司機》的續作。

於是,可以讓人聯想到《出租車司機》影片風格的鏡頭,主觀角色再也看不下去主角的絕望與熱忱,最終攝影機離開了尷尬的現場。

這種主觀的拍攝方式和感性的攝影機運動也被複制在了《喜劇之王》之中,我們看到魯伯特·普金夢想的大小和規模,他不想要天賦技巧或者名望帶來的物質財富,他想要得到認可,受到萬眾矚目。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出租車司機》的攝影機運動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喜劇之王》

一談到名聲,世界就會產生一種奇怪的聯繫,觀看電影的觀眾們毫無壓力,即使呈現此類事物的畫面也不會弔胃口,但如果一部電影真的能讓你有所感想,那麼觀眾也將會感到十分不適,就像是借鑑了《喜劇之王》內涵的《小丑》一樣。

每一位觀眾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解,沒有人不喜歡討論和探討這些,但當一部影片是如此的尖銳和暴露,迫使我們去反思時,就會感到排斥。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喜劇之王》

對於《喜劇之王》這樣一部具有如此力量的影片在敘事上是沒有問題的,它能夠對觀眾產生聯繫和影響,就是對影片真正的讚美,這也是使《喜劇之王》成為一部成熟的電影的原因,它揭示出了我們所有人與名人文化共享的幻想關係,坐實了我們作為非正常觀眾的處境。

反思偶像崇拜?1982年的《喜劇之王》裡就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