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言啟人生——朱熹論懶與私

宋代朱熹說過:“天下事,壞於懶與私。

紮根基層教育三十年,再讀這句話,仍然觸動了心靈。

天下事紛紛攘攘,眼花繚亂,而人們普遍厭惡的,正是人類自身的兩個致命弱點——懶與私。就個體而言,懶與私就如狗皮癬一樣,一旦長在身上,就是頑疾,除之甚難,而若是將其除掉,就會有一番令人愉悅的新形象。如是,人生也就會有一番新開端、新氣象。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不能忽略人性的“懶與私”在孩子成長中的嚴重腐蝕性和危害性,而且需要我們真對孩子成長現狀,從根源上思考和分析,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合格人才。

關於懶。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嗤之以鼻。“人民微評”曾尖銳指出:高校不是睡大覺、打遊戲的地方。正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個別大學生中的那種“懶”與“私”。青春是因為奮鬥而美麗的,然而有些大學生卻是在課堂上呼呼大睡,或是課上課下忙著打遊戲。這說明什麼呢?概括說,就是思想懶、心靈懶、感情懶、四肢懶等,具體體現:一是不尊重辛勤傳授知識的老師們,缺少敬重之心。二是愧對辛苦供養自己上學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三是不尊重知識,大學是知識的天堂,在這裡睡覺玩遊戲,是對知識的褻瀆。四是睡覺不費神勞力,遊戲輕鬆自在,四肢不勤,缺少青春活力。五是忘記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生命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六是忘記了或是心裡根本就沒有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應該擔負責任和使命,缺少擔當。

不僅學業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凡是懶,就不會有成就,就早晚會被淘汰。由此可見,無論是家事、國事,還是天下事,只要是懶,就必然壞事。

關於私。人們都厭惡“私”,所以都期望“公”,如公平、公正、公心、公信等等,因此,也就有了公私分明的社會公德和大公無私的價值追求等。一般而言,人無私心非凡人可做到的。但是私心卻要有個度、有條線,超過一個程度,越過一條界線,這個度和線,就是“四德”,即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越過到的這個線,再往下就是紅線、高壓線,即法律法規。如果說突破了道德底線,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壞,那麼突破了法律紅線,就成為了社會的公敵,就變成了社會的壞人、天下的壞人。

國家提出了教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正是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是高度一致的。作為青少年學生要自覺遵守道德規範,將道德規範作為自己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原則和操守。作為家長和老師也要以身示範,幫助學生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樂於助人、團結同學、關心集體、勤於勞動、熱愛祖國做起,教育引領青少年守好道德和法律的底線,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為社會、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追求,遠離或拒絕蠅營狗苟、損人利己、害人害己的思想和行為,以很強的理性管束自己,不讓私心膨脹氾濫。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希望每一個青少年都能遠離“懶與私”,勇於“勤與公”,講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國家的需求融匯起來,做到青春燦爛、事業有成、人生美好!

賢言啟人生——朱熹論懶與私

賢言啟人生——朱熹論懶與私

賢言啟人生——朱熹論懶與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