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在此,首先要揭曉的是上期的猜謎,答案就是杜梨樹。杜梨樹也稱甘棠,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局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中國百家姓》攝製組下一站赴富平胡氏宗祠。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當天下午拍攝豐鎬遺址車馬坑。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秋雨梧桐葉落時,我們來到了陝西興平縣馬嵬坡村,拍攝楊姓族人楊貴妃香消玉損之處。此時,秋雨淅瀝,落葉遍地,冷秋咋涼,讓人想起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在一千多年前的夕陽裡,是何等的悽楚,雖有君王恩寵,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六軍不發也無可奈何,只得馬前赴死,留下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絕唱。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辭別楊貴妃,西出興平,穿越秦嶺,過173個隧道,向漢中進發。奔鑿空大師張姓族人張騫之墓而去。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漢中,張騫墓。一位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一位播撒漢文化,漢文明的佈道者,一位威震四海的封疆大吏。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西出漢中留壩縣,進入大巴山,過武侯祠,白水江,嘉陵江,萬山逶迤,怪石嶙峋,抵達甘肅徽縣。此時,雖傍晚五點半,但夕陽高照,日頭明媚,彷彿北京午後,而我們仍如夸父追日奔馳在隴南的千山萬壑中。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在西和縣博物館,仇池文化盡藏其中,仇池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楊氏建立的政權名稱,因其立國之時政治中心在甘肅省隴南仇池山而得名。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而在西和縣檔案館,一卷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的書卷讓我們大開眼界,書卷藏於太皇山上一大佛肚內,其開頭則為齊天顯聖,這一稱呼要早於《西遊記》中的齊天大聖。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在甘肅隴南民建支部主委潘江,西和縣政協副主席石永紅先生的陪同下,攝製組先訪仇池碑林,再拜謁伏羲出生地,仇池山。登山的路途十分險峻,山勢崔嵬,壁立千韌,令人不寒而慄。車輛繞盤山道三十六圈,抵達2000米峰頂,橐龠之風撲面而來,視野開闊,千山萬壑,盡收眼底。伏羲廟並不巍峨,但樸實莊嚴,令人肅然起敬。觀一老道姑,八十多歲,於懸崖邊上閒庭信步,有椿萱之容,可敬可愛,頓感欣慰,暢享天涯之親。觀山野風光,其樂淘淘,享伏羲之惠,感懷融融。美哉,仇池,不虛此行。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作別乞巧之鄉,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馳騁在十天高速,星夜兼程向隴西進發。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好大一座李家龍宮。昨夜披星戴月,夜宿隴西縣城,今晨拜謁,拍攝李姓隴西堂李家龍宮。李家龍宮,佔地一百多畝,五進深院,宮殿氣勢恢宏,雕樑畫柱,飛簷歇脊,龍騰脊峰,鳳舞翹梁,有古樹參天,龍柳匐地,鐘樓司晨,暮鼓向晚,好一派帝王之氣,察古迄今,五十二位帝王星列昭昭,無數賢臣良將史冊煌煌,真可謂大姓望族矣。


再見陝西,你好甘肅


在此,鳴謝以上各地人大、政協、市委、市政府、宣傳部、統戰部、文化和旅遊局、民建各級組織及會員,以及姓氏文化研究會對《中國百家姓》攝製組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幫助,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