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在此,首先要揭晓的是上期的猜谜,答案就是杜梨树。杜梨树也称甘棠,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局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中国百家姓》摄制组下一站赴富平胡氏宗祠。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当天下午拍摄丰镐遗址车马坑。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秋雨梧桐叶落时,我们来到了陕西兴平县马嵬坡村,拍摄杨姓族人杨贵妃香消玉损之处。此时,秋雨淅沥,落叶遍地,冷秋咋凉,让人想起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在一千多年前的夕阳里,是何等的凄楚,虽有君王恩宠,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六军不发也无可奈何,只得马前赴死,留下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辞别杨贵妃,西出兴平,穿越秦岭,过173个隧道,向汉中进发。奔凿空大师张姓族人张骞之墓而去。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汉中,张骞墓。一位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一位播撒汉文化,汉文明的布道者,一位威震四海的封疆大吏。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西出汉中留坝县,进入大巴山,过武侯祠,白水江,嘉陵江,万山逶迤,怪石嶙峋,抵达甘肃徽县。此时,虽傍晚五点半,但夕阳高照,日头明媚,仿佛北京午后,而我们仍如夸父追日奔驰在陇南的千山万壑中。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在西和县博物馆,仇池文化尽藏其中,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省陇南仇池山而得名。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而在西和县档案馆,一卷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的书卷让我们大开眼界,书卷藏于太皇山上一大佛肚内,其开头则为齐天显圣,这一称呼要早于《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在甘肃陇南民建支部主委潘江,西和县政协副主席石永红先生的陪同下,摄制组先访仇池碑林,再拜谒伏羲出生地,仇池山。登山的路途十分险峻,山势崔嵬,壁立千韧,令人不寒而栗。车辆绕盘山道三十六圈,抵达2000米峰顶,橐龠之风扑面而来,视野开阔,千山万壑,尽收眼底。伏羲庙并不巍峨,但朴实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观一老道姑,八十多岁,于悬崖边上闲庭信步,有椿萱之容,可敬可爱,顿感欣慰,畅享天涯之亲。观山野风光,其乐淘淘,享伏羲之惠,感怀融融。美哉,仇池,不虚此行。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作别乞巧之乡,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故里,驰骋在十天高速,星夜兼程向陇西进发。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好大一座李家龙宫。昨夜披星戴月,夜宿陇西县城,今晨拜谒,拍摄李姓陇西堂李家龙宫。李家龙宫,占地一百多亩,五进深院,宫殿气势恢宏,雕梁画柱,飞檐歇脊,龙腾脊峰,凤舞翘梁,有古树参天,龙柳匐地,钟楼司晨,暮鼓向晚,好一派帝王之气,察古迄今,五十二位帝王星列昭昭,无数贤臣良将史册煌煌,真可谓大姓望族矣。


再见陕西,你好甘肃


在此,鸣谢以上各地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宣传部、统战部、文化和旅游局、民建各级组织及会员,以及姓氏文化研究会对《中国百家姓》摄制组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