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危害大 老人應認識

房顫危害大 老人應認識

房顫在一般人群中的總患病率在0.4%左右,成人患病率為0.5%~0.95%。房顫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60歲以上的患病率為2%,在75歲以上人群中可達10%。中國是房顫第一患病大國,目前約有1000萬人罹患房顫。

房颤危害大 老人应认识
房颤危害大 老人应认识

何為房顫,分幾個類型

正常情況下,心臟的跳動是規律的。根據機體代謝的需要,心臟會以不同頻率跳動,睡眠和休息時較慢,而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則較快。如果心臟跳動的節律和頻率出現了異常,則被稱為心律失常。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心律失常的一種,它是由心房的電活動紊亂引起的。其實,“房顫”這兩個字已很好地描述了這種疾病,所謂顫動,就是沒有規律的快速跳動。房顫時,心房以每分鐘350~650次的頻率不規則跳動,心房失去了協調有效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心室律絕對不齊,頻率快慢不等,患者會出現心慌、胸悶、無力及焦慮等症狀,同時伴有脈搏不規則、快慢不一。少數的房顫患者也可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在檢查心電圖時被發現。

房顫可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長程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陣發性房顫指房顫持續時間在1周內(多數在48小時內),可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需藥物或電覆律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者,稱為持續性房顫。在持續性房顫中,持續時間大於1年者,稱為長程持續性房顫。從陣發性房顫到持續性房顫,會有一定的時間,不同患者時間不同,可能2~3年,也有的患者經歷8~10年也沒有進展為持續性房顫。但一旦進展為持續性房顫,心房的電結構和解剖結構均發生了改變,恢復為竇性心律的難度越來越大,可能性越來越小。因而,房顫治療需趁早。而部分患者房顫持續時間過久,患者和醫生均放棄了轉復竇性心律的治療,我們稱之為永久性房顫。

房颤危害大 老人应认识
房颤危害大 老人应认识

房顫是一個增齡性疾病

房顫是一個增齡性疾病,即房顫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在整體人群中,房顫發生率為0.4%左右,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在40~50歲人群中,發生率約為0.5~1%,60歲以上的患病率為2%,而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發生率可達10%。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風溼性心臟病等疾病患者易發生房顫;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肺部疾病等也會增加房顫的發生概率。

據統計,我國房顫患者在800萬以上,其中有70%的患者都是65~85歲之間的老年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房顫。專家稱,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未來四十年,房顫患者將會大幅增加。老年人之所以成為房顫的高發人群,一方面是因為老年人的心臟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這些都可以成為引發房顫的誘因。

文字:《醫藥星期三》

配圖:網絡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