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地方糧地已成果林,但總體的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

鄉下農人


增不增產,專家說了算!專家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就能把報表給做了。更可氣的是:專家們在聽袁隆平的彙報,這樣的專家講臉嗎?對水稻,還有超過袁隆平教授的?真想找塊臭豆腐砸殘它!


落地繡才


現在國家修路,開發,建築,哪個項目不是佔用的耕地啊,在2000年的時候,耕地面積還有19.24億畝,到了2007年的時候,就剩下18.26億畝了。但是提出要堅決守住18億畝的底線不能動,現在呢?到2020年的規劃,國家要堅決守住15.46億畝。短短的幾年間,耕地面積就少了那麼多。



再看看我們的糧食產量,2011年,全國糧食產量為57121萬噸,到2017年全國糧食產量為61791萬噸,2018年全國糧食產量為65789萬噸。這期間,糧食除了2016年產量有所下降外,產量是連年上升的。



我們都知道每年春季或者是快要收成的時候,天氣預報的內容都是全國大面積的乾旱,或者是暴雨。那麼這樣的天氣,能是糧食增產的年景嗎?

我們在平時走在路上,看到的比較多的就是耕地變成果園,或者工廠了。而農民種的地的收成,那些個專家怎麼能知道。我們村裡的收成,這幾年是越來越差,麥子灌漿的時候乾旱,導致麥籽乾癟。秋季玉米又碰上颳風下雨,成片伏倒,玉米棒子也是小的可憐。這樣的收成怎麼能夠支撐全國糧食的產量增長?



國家統計糧食產量由縣市彙報到省級的時候,計算方法是以什麼計算的?是以在冊的土地數目和試驗得出的畝產數據得出來上報,而實際的土地數目要比在冊的要少。所以官方的數據,我們只能看看就行了,沒必要太認真。各省市在上報的時候,產量虛標的程度我們是不得而知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糧食產量的增長,只不過是某些人的一些“成績”而已。


幸福路大雷子


為何有些糧地已成果林,但總體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

其實不難理解,在全國有很多山地都退耕還林了,有的種上了果樹,但是總體糧食數據仍然是年年高升。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田也不種稻谷,山地也不種玉米麥子,而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吃飯還要靠買米。

為什麼呢?

事實就如此,一斤糧食就能換瓶水來喝,而一畝田就種稻谷的話,除去農藥化肥種子犁田和人工費用,就剩下三四百了,如果一畝田栽種烤煙,約二千多到三千株左右,每株2至3元,除去所有費用還能餘下3千到4千元,能買3千多斤稻穀,下半年還可以種兩季香菜,運氣好的話可以弄個幾千,前段時間市場的香菜賣到80至90塊一斤,而我們地裡就賣十七八塊一公斤。如果平均能賣到七八塊一公斤,一畝就有幾千塊的收入,除去所有費用還能餘下四五千,你說誰還願意種糧食?

至於山地,全部種上了桉樹,二十年了一分錢收入沒有。

至於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就不用去管了,只要還能買到米吃……。


雲曉鴿


大量的糧地成果林苗木這在坐車的時候隨處可見,不足為奇,更有大片的荒田和荒廢的開發區也都成了景觀。還有當今農業中出現的一波“稻蝦共作”,將大量的良田開挖成養龍蝦的池塘,這都對糧食減產產生嚴重影響。

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1.種糧食太累太苦,不但不賺錢而且還有可能虧錢;2. 土地不是自己的,不需要對以後負責,只要能實現較高的利潤哪怕就是破壞也在所不惜。哈哈,插個題外話!

回到糧食的產量上來說,產量連連高企,年年增加這肯定是一種虛報,就算現在的種子不斷創高產高新,也還需要農民的種植經驗配合才能有;總不能家家戶戶一年勝似吧,真要是這樣就不會出現退租跑路的了,也不會出現荒田越來越多了。種子增產的速度根據這幾年種子行業吹噓的數據來看,也就是200來斤每畝,到實際推廣中平均現在畝產還達不到1500百斤,與10年前畝產1200斤相比也只增加了300斤,這個增產數字永遠也跟不上拋荒、開發、毀地造林減產的多。

從以上分析來看,糧食年年增加就是個吹噓的數據,但吹噓也好低調也好,這個數據不是沒破嗎?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糧食的進口了,是進口糧食,是進口糧食掩蓋著這個虛假的數字的。

相信許多人都清楚它只是個傳說。


不想當206957864


為何有些地方糧地已成果林,但總體的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

對於這個問題,的確讓挺多人費解。耕地面積少了,產量年年升高,還年年的大量進口糧食。有的時候有關部門給出的說法就是有些矛盾的。

耕地數量越來越少,其實減少的基本農田的面積,並不是基本農田和農用地總數的減少。以前是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現在是守住15.5億畝耕地紅線,這個耕地紅線是基本農田的數量。雖然說數量減少了,但是還有其他新開發農田、荒地數量的增加。也不排除很多地區的新開發農田、能耕種的荒地都隱瞞未向上級部門上報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不是什麼稀罕事。

其次是育種、種植技術、新機械、新應用的推廣。現在的生產力提高了許多,也因為育種、栽培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農田單產也增加了。比如以前的玉米一畝地大概也就500-600斤產量吧。現在隨便一畝地怎麼也能打個千八百斤的。所以說,現在耕地數量確實少了,但是產量也確實增加了。不排除全國產量升高的可能性,但是年年的產量提升的確是有一些水分的嫌疑。

最後是進口糧食。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其次是玉米了,缺口並不大,而且主要是因為國內玉米、大豆的價格高於國際平均水平造成的。

因此,耕地紅線少了,但是整體的耕地數量並沒有減少那麼多;其次是單產數量提高了。所以,國內農業糧豆總產增加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你什麼都相信,你不要相信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種果樹佔用耕地,佔用良田,國家有補貼,於是,不種地的人到處鑽營,承包果樹種植面積,套取政府補貼,然後再轉包給二手、三手。請問:不種糧食吃什麼?不吃糧食?就吃水果?國家要認真查一查,哪些地方承包的果樹園都是誰承包的,在套取國家補貼後又承包給了誰?然後又包給了誰?真是亂套了!!!


仁者愛人179822483


農田快基本上不產糧食了,產量年年增產,大概每年增加進口幾億噸吧


欣欣向榮86489


為何有些地方糧地已成果林,但總體的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 現在,大量糧地變成果林是隨處可見,不足為奇的還有大量荒田跟荒廢的開發區也成為景觀,還有當今農業出現一種稻蝦共作,是將大量的糧田挖掘後養殖龍蝦,這對糧食減產也有很大的影響。

糧食減產很大原因不外乎幾點就是1、種糧太辛苦2、糧食不掙錢甚至虧錢3、地不是自己的,以後不需要為此負責,只要實現最高利潤,哪怕被破壞也在所不惜。關於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是存在很大疑點的。

就算是現在種子不斷創新高、還是需要農民的種植才能配合出來,總不能說依靠家家戶戶一年所剩,如果真有這種情況也不出現退耕和荒地越來越多的情況,所以,總體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升是個偽命題。


雲牧臻


這些數據經得起考驗嗎?不只是農業方面?應該是各行各業吧!想想都可憐、可笑、可悲,就盡在騙誰?應該照照鏡子....對自己、對國家、對子孫後代應該負責!弄虛做假其實是在害人己,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


曹帥帥445


為什麼有些地方糧地巳成果林,但總體的糧食數據仍然年年高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高產數據是真實的,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其原因有如下幾條。

1

一是我國有基本耕地8億畝,多年來我們就嚴格控制這底線,不容任何人來踐踏這條紅線,不允許把國家的基本農田改造成林果業和養殖業,更不可改造成工業用地和建築用地。可以說這8億畝耕地是中國14億人的基本生活用地,任何人和組織不得佔用。

2

二是在8億畝基本農田外,在農村還有很多土地比如有很多林業用地,還被種植業佔用,沒有退耕還林,另外在山區還有很多帳外地,這部分土地還很多,仍然被種植業佔用,如果在這部分土地上栽種果樹,發展林果業是允許的,而且是鼓勵的。我們在提問題時,一定要把土地的性質弄清在說。

3

三是我國有五大產糧區,第一是東北平原。第二是華北平原。第三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區。第四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區。第五是四川盆地。我國8億基本農業的所在地絕大部分都在這裡。這些產糧區承擔著中國人民吃飯問題。我國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就是有也是很少的耕地被列入,大部分都是非基本農田。

4

四是國家對主要產糧區,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優良品種不斷增加,糧食產量自然而然就會升高,沒有必要產生疑問和不必要的擔心。

5

五是多年來為了鼓勵農民種糧,每年國家都會拿岀大量的資金來無償幫助農民。來促進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6

糧食是國家戰略物資,國家有非常科學的運作方法來保證糧食的安全。有國庫的儲備,能夠防止任何災害的發生。另外我們每年還要從外國進口20%的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