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的話,明朝還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東海已有幾座山


朱元璋是一個很厲害的政治家,這不用多說,但是明末的問題,追溯到問題的源頭,也是老朱的責任。

很多人在看明末這段歷史時,著眼點總是在人身上,崇禎的多疑以及自私,執政十七年內閣首輔換了50多人,往往又急功近利,事有不逮,動輒殺人擔責,而且他還有個極大地問題,那就是不願意擔責,總是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卸給朝臣,導致了局面的進一步崩壞。

事實上,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覆滅,除了歷史週期律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開國皇帝的既定國策,也就是所謂的“祖宗之法”萬世不移,最終拖垮了整個帝國。

老朱立國之後,繼承了元代的戶籍制度,實行相對嚴格固化階級的三等籍。即民戶、軍戶和匠戶,當然還存在所謂的“賤戶”,這類賤戶包括了樂戶九姓漁戶、伴當、佃僕、奴僕和僱工人等等。

這種戶籍制度的設計,優點在於便於管理,國家能夠掌控人口,但問題是極大地傷害了各行業發展,不同戶籍之間不同的社會上升渠道,直接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

同時,特別是軍戶籍與衛所制度相結合的軍事制度,這種設計初衷是減輕財政負擔的耕戰結合兵役模式,直接拖垮了帝國的軍事,到了中後期,衛所成為了附著在帝國身上吸血的毒瘤而難以清除。

民籍是明代戶籍設定中最為重視的群體,他們是唯一可以參與科舉實現人生逆襲的。老朱對於士人(考中科舉的)群體的優待,各種特權特別是免稅,直接導致了後期官商結合豁免商稅,士紳兼併土地,豁免更多的田地稅,導致帝國人口越來越多,稅卻越來越收不起來。

士族和商人,土地經濟和商品經濟,帝國經濟的支柱,就這樣被一大票的免稅減稅階層所把控,他們在明帝國身上敲骨吸髓,直至帝國滅亡。

藩王制度,是老朱設計的一大敗筆,前期設置九大塞王,以此宗室為依靠,防衛邊疆,但也由此造成了新帝與封藩的矛盾,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的苦果,而靖難之後,大明宗藩最終成為了帝國最大的寄生蟲,藩王們被圈養在封地,不能從事任何工作,全靠帝國財政養著。

這三大問題,是造成明廷帝國財政崩潰的最主要原因,而釀成這個結果的始作俑者,其實就是朱元璋本人。厲害如老朱,也沒有想到是自己制定的“國策”成為了帝國覆滅的元兇。

那麼,把朱由檢換成朱元璋,對於崩壞的大明局勢又有什麼作用呢?

無可否認老朱是一個鐵腕強權皇帝,有手腕,有格局,有眼光。但問題是,明朝兩大支柱,軍隊和文官都成了蛀蟲,老朱依靠什麼來挽回局面?

帝國要解決民亂,首先就是要緩和土地矛盾,減少對勞苦大眾的稅收,這是解決李自成等最有效的手段,可如此一來國家財政就更加艱難,為了弄錢,只有把矛頭對準免稅的士紳階層,但這可能麼?官紳一體納糧得以在雍正時實現,是因為清廷有獨特的軍隊系統得以依仗,而明天能夠依仗軍隊麼?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明廷的軍隊,實際上也變成了地主,成為了士紳集團的一員,朱元璋想要動他們的利益,這些個強大的力量就能夠直接把它碾碎,但是若不動這些人的利益,帝國也勢必走向滅亡。

朱由檢以及朱由檢之前的皇帝難道就看不到這些問題麼?答案是肯定的,明朝的皇帝們其實都清除,當初對士人的優待,如今成為了帝國的癌症,可問題是,帝國統治的根基就是士紳階層,由此一來,明廷只能跟士紳們一起吸老百姓的血,差別只在於,明廷只能拿小頭,跟在士紳背後喝湯.....

制度的崩壞是明廷滅亡的直接原因,而在制度穩定之後,必然會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無論任何政治強人,都難以改變這種局面。就好像美國一樣,財團把控政治,金錢和政治的結合,導致了美國很多社會問題,都難以通過政治來實現,而政客們大多都是財團的代言人,由此一來,制度還能怎麼根據時代發展來改革呢?


坍塌的歷史觀


很多人說法,崇禎帝不是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沒有胸懷和智慧的皇帝過於勤政並非是好事。


因為天啟皇帝早死,崇禎意外接了班。看起來在他一上任處理魏忠賢的團伙上很睿智,殺了二百多閹黨,但他忘了祖宗們利用宦官的的目的。雖然贏得了歌頌,卻打破了權力制衡的體系,又沒有新的模式來替代。

崇禎帝的三大缺點:

第一,急功近利,

第二、不信任大臣

第三、表面罪己詔,內心不反思

郭沫若曾寫《甲申三百年祭》,認為崇禎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看上去儘管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明君”,會做些表面的仁義功夫,實際上卻是“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對種種積弊並不真心設法去解決。

數一數,崇禎十七年換了多少內閣大學士,殺了多少疆臣,也就清晰了。

另外,近代有學者有研究,明萬曆二十八年至崇禎十七年,進入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持續了七十年之久。也是導致亡國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萬曆三大徵導致國庫空虛。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除了太監王承恩陪著崇禎自殺了,眾多王公大臣都與他說拜拜了,可見其已眾叛親離。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軍才有攻佔中原的機會。而如祖大壽、洪承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都是崇禎時投降後金的。南明對清軍的抵抗,也持續了十七年。

綜上這些,明亡,崇禎是要負責任的。所以如題,如果換了朱元璋,大明在這十七年裡也不會亡的。



幾葦渡


完全可以勝任,只是有個前提——必須是完全體朱元璋,而不是放牛的朱重八(明末的爛攤子,給不了老朱學習、成長的機會!)

時間緊、任務重是明末的最大特徵,而老朱從放牛娃成長為一方霸主、到最後一統天下還是用了很長時間的。其實這麼說的話,崇禎同志也蠻委屈的,他很勤政,算是好學的,可惜天賦比較差,還容易上頭

完全體的老朱,是一個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超強的軍事水平和駕馭群臣手腕的全才

如果一切順利,滿清還能入關嗎?不好意思,請繼續在關外啃泥巴!!!

而且,不用啃多久,老朱就帶著人去家門口查水錶了


一雙鷹眼怎能容得下東林餘孽和稀泥——誰也別想忽悠老朱!

不得不說,崇禎最後開竅了,他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錯誤,並將東林餘孽進行定性;只可惜在他頓悟之後,並沒有選擇重頭來過,而是走向了那棵歪脖樹

自九千歲倒臺之後,朝廷上下一掃而空的是閹黨,迎來的是比閹黨還要爛的東林

這批人,道貌岸然不說,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除了侃侃而談大道理外一無是處,典型的嘴炮MAX,除了會侃啥都不會,還一個勁的死要面子,一副君王死社稷、大臣必殉國的嘴臉。

的確,國家統一、主權完整是很重要的面子問題,但是面子要了,“命”怎麼辦呢?崇禎表示贊同他們的觀點,並尋求解決方案。可是這幫人,除了交由聖裁就是從長計議,意思很明確——讓我陪著您侃,咱都可以加時,但是讓我解決,不好意思!這是您皇帝的事兒,您就把我當個屁放了吧!

面對這樣一群和稀泥的人精,崇禎無計可施。和稀泥的變成攪屎棍,實在是過分!時局已經到了即將失去控制的時候,一向好面兒的崇禎被迫與群臣商議綏靖滿清和南遷之事,東林餘孽們除了振臂高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以外,還趁機展示了一番演技,一個個的振臂高呼、垂頭哭泣,一副寧可殉國都不投降的錚錚鐵骨狀。可在北京城破之後,這群人便立刻回家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向闖王進獻

對此崇禎是無能為力,可是老朱在呢?這幫和稀泥的人還能在這跳?分分鐘殺頭、抄家、剝皮!不幹活的,全部滾蛋!妖言惑眾的,全部殺頭!

如此一來,真正做事的大臣,會被認可;為國盡忠的士子,會被重用。官場風氣的整頓,帶來的是整個政治格局的改變——權力的天平將往皇帝這一頭傾斜

從根源上解決明朝末年存在的問題,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結黨?黨爭?——最大的黨派就是我朱元璋本人

結黨和黨爭屬於官場上的潛規則,歷朝歷代都無法避免黨爭的出現,而明朝尤為嚴重

拿當下的說法來說——抱團取暖嘛,人多力量大

可是在老朱這裡,會允許你搞黨爭?不殺你就不錯了,還結黨?看我分分鐘給你剝皮誅九族的哦!!!

明末黨爭已經嚴重到一定地步了,互相攻訐層出不窮,甚至可以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只要能打倒對手,什麼都幹得出來。而且不僅僅是奸臣如此,某些忠臣搞起黨爭也是不遺餘力

比如楊嗣昌同志(崇禎很信任的一任首輔),就因為和盧象升政見不合,就可以從中作梗,變著法兒的給他穿小鞋,甚至連皇帝都不讓他見。甚至到最後拒不救援,讓一代名將,落得個寡不敵眾戰死沙場的下場。更可恨的是,把打的李自成只剩下18個人的超級猛人孫傳庭弄進監獄蹲了三年,等放出來的時候已經大勢已去

和平年代搞黨爭,無非就是在政策上勾心鬥角,受傷的無非是平民百姓,一會輕徭薄賦一會加強徭役賦稅的,最多搞得老百姓家破人亡

可是戰爭年代,這可是自掘墳墓的行為!如果老朱在,會讓孫傳庭、盧象升,乃至賦閒在家的孫承宗枉死嗎?

孫承宗請繼續與袁崇煥守衛遼東!孫傳庭你把李自成給我往死裡削!盧象升你看你是想打後金去還是搞張獻忠呢?那個楊嗣昌給你當參謀,他聽你的!

我想,這些名將一定會在老朱的統領下,立下不世之功

民變難平?國庫空虛?——你們的花花腸子我不知道?

很多人說,明朝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天災導致的民變,為何下血本派重兵的崇禎,怎麼就沒能完成“攘外先安內”的計劃呢?

根源上來說,民變是因為天災不斷,而國庫空虛無法賑災。甚至到了危亡之際,崇禎下令籌集軍餉,大臣們響應極差幾乎一毛不拔,富商巨賈自不必說

這涉及到政治手腕的問題,崇禎的確對這批油混子無計可施。那麼,初期還有點錢的時候,為何無法平民變呢?李自成最慘的時候被打的只剩下十八個人,但最後還就破了京城,真正意義上搞垮了大明

這涉及到武將的素質問題和崇禎本人的戰略決策問題。就以上兩個問題,有兩個代表人物

第一個是大學士陳寅,崇禎號召群臣捐款救國,他哭窮一毛不拔,到了李自成進京,二話不說就拿出了四萬兩!!!第二個是大將左良玉,他曾有機會將張獻忠、羅汝才一舉消滅,但卻因為投鼠忌器,害怕狡兔死走狗烹故而只打不滅(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部隊燒殺擄掠,案底實在夠死好幾回,如若平定民變,自己也離死不遠了)

如果老朱在,我想解決方案都不用想——該給錢的給錢,該打仗的打仗,別給我搞貓膩!不捐錢是吧?來人啊,給我抄家!打仗的就更好說了,你不能打有人能打,沒人打我老朱還不能打是怎麼地?要麼現在死要麼還能活一會,自己選吧!

耍心眼的、裝傻弄痴的、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到了老朱這兒,能矇混過關麼?答案是否定的!誰能逃過老朱的火眼金睛呢?

當然了,老朱在世也不一定能夠解決明朝亂象,畢竟老朱軍事水平一流是無可爭議的,識人能力一流也是有目共睹的,統治力就更不用說了

但明末最大的問題,是權力失衡導致的尾大不掉。如果不能從根源上解決明末權力失衡的問題,一切都是白扯!

其實崇禎也不想這樣,但是沒辦法,整個官場就是這樣的,而他自己除了手腕不夠以外,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假象一下,如果老朱能夠徹底將官場進行洗牌,組建核心官僚團隊,那會是怎樣一種情況?楊嗣昌忠心為國但心胸狹窄,出謀劃策用一用,推舉決策不需要

這樣一來,盧象升不會慘死,就可以成為常遇春式的猛將,繼續為大明效力

孫傳庭、洪承疇專心負責民變,孫老大、洪老二、配上曹文詔,左良玉當先鋒。我想李自成也好,張獻忠也好,消滅掉應該是分分鐘的事兒。至於孫承宗,則繼續帶著學生袁崇煥和他的小弟祖大壽、滿桂、趙率教們,堅守遼東對抗後金

而最為關鍵的軍餉問題,我想也不難!大臣們按規定份額繳納,江浙富商們往死裡徵稅,不給的該抄家抄家,該滅族滅族

至於官場上嘛,大忽悠魏藻德、哭窮男陳寅一類的,統統回家種地去

這麼一盤算,明朝彷彿有救,因為滿清壓根就發展不起來,畢竟沒有李自成的守望相助,哪能在後方穩定發育呢?更別提輕易入關奪取大明天下了!

只是歷史不可重演,也不會重來,一切都是我們的臆想罷了,你覺得呢?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朱元璋到南宋末年、大清末年,可能不會翻盤。

但是朱元璋到明末,幾乎可以肯定必翻盤。

首先,皇太極並非忽必烈,總共幾十萬人馬,實力有限。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洪承疇任何一將,都能和皇太極打個平手。

其次,國內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始終很難戰勝明軍,屢屢戰敗。最低谷時,李自成僅剩18人逃入商洛山,張獻忠帥兵歸降。

所以外患並沒有強大到無可抵擋,內憂也沒有瘋狂的無可壓制。

那明朝是怎麼滅亡了嗎?

假如明朝有100點血,財政儲備嚴重不足損失30點,連續十幾年洪澇乾旱災害30點,官場鬥爭激烈30點,內外軍事威脅30點。加在一起失血120點必死無疑。

但是皇帝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每一個方面的失誤壓縮一點,完全有希望將失血量壓縮至100以內。

但是,

張獻忠李自成投降後,崇禎皇帝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給他們留足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李自成從商洛山出山後,瞬間拉起了百萬大軍,直接攻破西安,攻進北京。

袁崇煥、楊嗣昌、盧象升、孫傳庭等,崇禎前期對他們絕對信任,後期就對他們完全懷疑。這些名將,不是戰死、就是凌遲、或者免職。導致整個戰略部署混亂,缺乏一貫性。

崇禎皇帝執政期間,更換了50位首輔,14位軍事主帥。作為一箇中興創業團隊,頻繁更換領導層,將會使凝聚力大大喪失。後來的朝中大臣完全對皇帝失去了信任,只會說風涼話,人人自保。

李自成攻破西安後,明朝的失血量已經達到80點。此時的崇禎有三大舉措:與皇太極議和,大臣反對。組織捐款,大臣不捐。遷都南京,大臣抗議。此時的崇禎已是精神崩潰,結果讓事態任意發展。

——

那麼換成朱元璋,能不能讓明朝的失血量,止於100點以內?

我想幾乎沒什麼問題。

假如朱元璋穿越到明末,一定讓袁崇煥、盧象升、洪承疇等北守山長城防線。

自己御駕親征,剿滅張獻忠李自成。親征過程中,遇反抗者皆屠城,殘酷而變相的解決了人多量少的問題。糧餉不足時必讓錦衣衛捉拿庸官擠油抽血,讓所在地富商大戶貴族送金獻響。有不從者扒皮抽筋。

大約花1~2年,可平定張李起義。然後讓百姓休養生息。對官員嚴打腐敗,整頓吏治。對邊境屯田養兵。

5~8年之後,朱元璋御駕親征,進軍赫圖阿拉,攜天朝之軍,左有袁崇煥、盧象升、趙率教,右有洪承疇、吳三桂、孫傳庭。又有偏師毛文龍。兵力五倍於敵,泰山壓頂,皇太極豈能不滅?


美之星暖通


有,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一、初期得人心、有手段

1、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

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

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

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 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

2、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

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

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

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

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

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

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

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 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

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

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



3、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

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

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4、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

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5、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

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

其後,硬是在四面環敵的情況下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建立大明朝。



二、中期輕徭賦、興水利、中央改革、清理權臣、打擊貪官。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

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

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

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登基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汙吏。

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

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汙,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嚴懲不貸。



三、中後期勤政廉儉。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

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

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 稱帝后,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

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

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

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

這樣的人得人心,有手段,作風強硬,勤儉自律,放在哪裡都會有一番作為,更何況是當皇帝。

如果把朱元璋放在崇禎的位置上,大明朝只會越來越強大。

崇禎面臨的問題,比朝不保夕的朱元璋加入義軍時的情況還有差嗎?

人和人是不同的,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是人中之龍,他們身上本身就具備著很多人不具備的品質。



李玄麟


風華史為您解答!

這道題是很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這確實也太欺負人了,明朝都不能說是翻盤,平推過去就是。

咱們還是先來看看朱元璋。

清粉明黑,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得一無是處,殘忍兇暴,簡直是個徹頭徹尾的暴君,甚至說他是神經病的都有!

我只能用呵呵兩字形容這些人的無知,自己患病而不自知,為吸流量吸眼球亂咬,沒有絲毫底線!

朱元璋的能力和全面性簡直千古少有,清朝皇帝不管是誰跟他比,差得太遠,這真不能比,不接受質疑。

無論從謀略、軍事、政治、用人來說,他的本事都是皇帝中,當之無愧的姣姣者,看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奪了江山!

元末,暴政,群雄並起,朱元璋的根據地可謂四面受敵,元朝與群雄都是敵人,亂世稱雄難度何其之大!

朱元璋怎麼做的?

群雄並起,他削平就是!

朱元璋和他的將士們直接上演一出浩蕩的明英烈,群雄中他先後擊敗的陳友諒,張士誠等等,當時都是實力超絕的強者。

關鍵是他一邊削群雄就跟砍瓜切菜樣,一邊還能八次北伐進攻蒙元,直至把蒙元趕出中國,當時蒙元可並不是弱雞,這個確實太碉。

再者朱元璋殘暴不堪僅限於官員,殺貪官如殺雞樣,剝皮填草,但對百姓來說,卻是千古難得的好皇帝,同樣不質疑。

朱元璋從元末接手一個爛攤子,短短二十年時間,把明朝發展成世界第一強國,這個雖說是老外排的,國內有人認有人不認,也無所謂,至少,他在位明朝做到了威儀四海,雄霸四方!

可見治國能力!

把這號人物放到明末,本來就是搞農民運動出身的祖宗,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碰到朱元璋,有好果子吃嗎?

明末東林結黨,禍亂朝廷,碰到殺貪官如殺雞樣的朱元璋,有好果子吃嗎?

明末並不是沒人可用,而是不會用人,後金碰到個懂軍事、會用人的朱元璋,有好果子吃嗎?

明末百姓困苦,被剝削得太慘,碰到愛民的朱元璋,還會疾苦嗎?

明亡不能推罪小冰河時期,國窮,而占人口極少數官僚和相互勾結的大商賈富裕,東林黨人還幫江南逃稅,碰到朱元璋,這是嫌朱元璋的屠刀不夠硬嗎?

再說說崇禎。

雖說崇禎相當勤勉,一心想要復興大明,但並不是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明朝滅亡崇禎真要背最大的鍋,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智。

哪怕是他前任木匠皇帝在世,明朝都不會滅亡。

崇禎開局就犯了兩大錯:

其一,弄死魏忠賢。

魏忠賢再怎麼不堪,能收上稅,能壓制東林黨,能讓遼東不糜亂鑄成大錯,要除也要找個替換的人是吧?

其二,荒廢廠衛

錦衣衛也是明黑的重點攻擊目標,也不看看別人本職?監察天下!

對內調查百官有沒有貪汙、反叛行為,及保衛皇帝;對外軍政情報蒐集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安全局和反貪局。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審訊。這是懸在明朝官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要硬說這是針對百姓的黑暗機構,這個也太殺雞用牛刀,太牽強點了吧?

廠衛一廢,朝廷立刻失去權威,權力大失衡,文官集團靠內部御史自我監督根本不可能,直接做大,如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沒受半點處罰,很能說明問題。

隨便說句,平心而論,袁崇煥總得來說也不是那麼不堪,而且能算英雄,但他確實不該殺毛文龍,這事絕對做錯了!

後來,崇禎更不用說了。

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十四個兵部尚書,朝令夕改,崇禎上位本來就具有偶然性,他性格確實有相當缺陷,剛愎自用,多疑性急。

縱觀崇禎一生,他就沒做對過哪怕一件事啊!

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上吊於煤山一顆歪脖子樹下,可悲可嘆。

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死後遺詔:

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做到了。

崇禎再怎麼不堪,也與另一個同是王朝末年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形成鮮明對比!

圖:王朝末年,歌舞昇平——慈禧


風華史


完全可以翻盤,朱元璋是什麼人?參軍前可以說一無所有,沒有背景,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沒有眾多的跟班;而到登基當皇帝只用了十五年。完全是古往今來空手套白狼第一人。這靠的是什麼?當然是個人出類拔萃的能力。你能力強,別人就願意提拔你,別人就願意跟著你,稍縱即逝的機會你都抓得住;各種困難在你面前也都能一 一化解。比如每年給蒙古林丹汗部的三十萬白銀如果是朱元璋就會一直給,而不是在林丹汗被科爾沁和後金聯軍打擊下處於劣勢而拒絕支付後還沾沾自喜。魏忠賢還得殺,但是不會被東林黨忽悠,魏忠賢的一些舉措還是照樣執行:整頓邊防和向工商階層及有錢人徵稅。甚至加強海外貿易,收海外稅。還可以找機會把京師那些為富不仁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抄家。這樣有錢可以好好對付後金。而不是像崇禎一樣向農民加稅,結果弄得民怨沸騰,農民過不下去就造反,朝廷結果又得分配人力物力平叛,陷入死循環。對於袁崇煥,孫傳庭等賣力的忠臣武將,則給予高度信任,需要什麼只要有的,統統支持。而不是想殺就殺,弄得群臣對皇帝離心離德。對於滿口孔孟聖賢之道而實則齷齪誤國的東林黨至少要殺一儆百。最後實在不行,立馬南渡,秣兵歷馬,說不定還能像南宋一樣續個百多年。同某些荒淫殘暴的末代皇帝相比,崇禎算不錯了,不過從他的表現來看,一樣是在作死。既無雄才大略,還幹些實實在在自斷臂膀的蠢事。還標榜節儉勤政,不好色。當皇帝,國家大事處理不好,這些優點是沒個卵用的。


星河兮燦爛


縱橫這次將以一段對話的形式開始解答這個問題。

先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當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後,他的靈魂來到了太祖朱元璋面前……“

家業敗光了?”朱元璋痛心不已地問道。

“都是亡國之臣啊,祖宗!”朱由檢悲痛的喊到,“大明江山盡毀於他們之手。”

“真是到死也不悔改!你若稍許精通帝王之術,馭才之能,大有補救之機呀!”太祖憤慨道。

崇禎聞後立即止住淚水,急切的說“請祖宗明示!”



朱由校的攤子爛嗎?

當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天啟皇帝朱由校手中接過這份家業時,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殘破不堪。外有後金崛起侵略遼東,內有朝廷黨爭內耗嚴重,朝廷上下,高堂內外已是岌岌可危。但這樣的攤子還不至於“無力迴天”,畢竟,天啟皇帝這樣的“木匠大師”太擅長平衡術了,留給崇禎的家業還算穩當,是“三腳架”支撐的。

“第一個腳”——魏忠賢。



對內啟用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集團同當時的文官東林黨相抗衡,以穩住內部保證皇權不被架空。既要利用文官運作國家機器,還要用閹黨制衡其不敢放肆。閹黨實質上是皇帝的走狗,他們手中的權利實際上是皇帝默許的,皇帝需要這樣的“陰暗團隊”來去制衡威脅皇權的文官集團。

“第二個腳”——抗金防線。

崇禎在位期間,在遼東地區修建了諸如寧錦防線這類的抗金主力防區。重用一干人等如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這樣的善戰名將,甚至在位期間打出了寧遠大捷這樣的勝戰,努爾哈赤更是在此戰中陣亡。崇禎在位期間,遼東局勢是向著好轉的局面在發展。



“第三個腳”——稅收政策

這是關係到大明朝廷能否正常運作起來的重中之重。雖然天啟年間的大明,土地兼併,官商一體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了,一遇災年,各地就會爆發民變,然而都能勉強平息。但天啟皇帝絕對明白國家缺錢還是得從士紳財閥的手中要,海稅和工商稅勉強支撐住了朝廷的運作,保證了遼東地區的軍馬糧餉,國庫尚有存餘,大明還有抗風險的能力。

“三個腳”表面上看似沒有聯繫,實則互為影響,相互約束——魏忠賢同東林黨人的博弈是頂層階級鬥爭的表現,而背後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階級利益同皇帝的鬥爭。他們的勝負將直接影響朝廷對國家財富的控制,進而影響到稅收政策。朝廷稅收的好與壞又將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敵人是來自內部(農名起義)還是外部(金軍侵遼)。



崇禎皇帝一系列的“剁腳決策”

很不幸,崇禎並沒有看清楚這樣的朝堂局面,更不明白兄長在臨死後對他的忠告遺言:要治理好天下,必須靠魏忠賢。他更不明白這樣的“三腳架”維穩體系最關鍵的就是“魏忠賢一腳”。

在崇禎登上皇位後,毫不遲疑地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剷除,甚至剷除了魏忠賢治理國家的各項革新政策,絲毫不留。結果可想而知,失去制衡約束的東林黨迅速回血復活,他們所代表的士紳財閥、貴族階級為保證自己的利益,完全左右了朝廷的各項決策和事宜。

崇禎皇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第三個腳的支撐,廢除了海稅,工商稅等針對地主階級的政策,改為向全天下百姓收稅的辦法。一時之間,各種名義的稅收在百姓中間征討,加之官員從中肆虐斂財,百姓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而後一系列的天災,最終成為百姓反抗大明的導火索。



在第三隻腳還沒有撐起來的時候,第二支腳也面臨了危機。在稅收政策變更後朝廷開始入不敷出,一要解決山陝地區的農名起義問題,二要解決捲土重來的清軍勢力,朝廷更加的捉襟見肘。再加上東林黨人確實已失去作為人臣的資格,嘴上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高舉民族大義的臣子,卻不肯為抗清捐獻一點財物,而清軍兵臨城下時卻拿著上萬兩的白銀獻媚求饒。這些人逐漸讓朝廷癱瘓,停止運轉。同時負責防守遼東的明軍在斷了糧餉的情況下,一步步被清軍逼入絕境。

當崇禎被東林黨人搞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時,當崇禎先後殺死撤職善戰的武將時,當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逼近京師時,當清軍的鐵蹄踏入山海關時,崇禎再無回天之力,也失去了撤回南京再奪天下的信心和勇氣,絕望地朝著煤山去了……



太祖朱元璋會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朱元璋對駕馭帝王之術可是無師自通的,對朝廷之事更是殺伐果斷,戰事上,早年的披甲上陣讓他久歷沙場,自有方法應對。

因此,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禎皇帝,大有翻盤,延續大明的機會。

1.在黨爭上,可以殺死魏忠賢,但不廢除宦官集團,要讓宦官的工作繼續下去,只是有所收斂。為的是繼續制衡東林黨人士,確保朝廷內部的運作正常。只要兩股勢力趨於緩和,不敢妄動就達到了目的。(參考明朝初年以胡維庸,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派和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西派之間的爭鬥)



2.恢復部分錦衣衛制度,對東林黨進行適當瓦解,為的是破壞官紳,地主,大資本家與其之間的聯繫與平衡,收繳的錢財迅速補充國庫,以待急變。

3.持續保證遼東地方邊防不出現糧餉問題。

4.減輕朝廷對大眾百姓的各種賦稅負擔,提高百姓在災難時期的彈性和抵抗力。



此舉可保大明江山延續,但卻不能保證長久。

因為當一個統治系統剛剛取得政權時,天下的資源和權利得到了重新分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資源、財富必然還會流向地主、官僚、權貴階級這些人手中,待生存資源越發不平等,百姓的生存壓力將達到臨界點時,就有可能再次爆發重新分配資源的戰爭。而引發戰爭的導火索有天災、人禍、外族入侵這些外在因素,當然也有內在的直接原因。

——或許,崇禎皇帝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大地主、大財閥、大官僚為保證自己的利益而將崇禎拋棄的悲劇。因為,即便清軍入關奪得朝廷建立政權,他們還是能保證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或許,崇禎皇帝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大地主、大財閥、大官僚為保證自己的利益而將崇禎拋棄的悲劇。因為,即便清軍入關奪得朝廷建立政權,他們還是能保證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


史論縱橫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明朝末年把崇禎換成朱元璋的話,那麼明朝肯定是可以翻盤的,這點毫無疑問。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為什麼崇禎不能翻盤

崇禎的失誤

實際上崇禎的失誤非常多,如果沒有這些失誤,明朝還是能夠繼續延續的。

首先第一大失誤就在於過快的殺了魏忠賢。

雖然魏忠賢確實不是一個好鳥,也做了很多烏七八糟的事情,但是魏忠賢確實有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為明朝籌集到了軍費,同時也沒有因此而引起民變。在崇禎時期,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大概是300多萬兩白銀,而對抗關外的清朝,每年的軍費基本要400萬兩白銀左右,甚至要更多。顯然當時明朝的財政收入根本是無法支持關外的戰局的,所以需要額外弄錢。

魏忠賢把弄錢的重點放在了有錢人身上,從他們那裡薅羊毛。至少他明白一點,就是有錢人都是極少數,薅這些人的羊毛,即便他們要造反也鬧不出多大動靜。普通民眾的話,基本撈不到多少錢,而且還容易激起民變,因為普通民眾基本沒什麼錢,甚至要舉債度日,一旦找他們弄錢基本就把人逼到了絕路,逼到絕路就會反抗,就會造反,而普通民眾人數眾多,一旦造反就不可收拾了。

崇禎上臺之後沒有看清這一點,草率地解決掉了魏忠賢,但是解決掉之後呢?關外的戰事總要用錢去支撐呀,於是就把目光放到了老百姓身上,卻釀成了明末農民大起義。

如果覺得魏忠賢是奸臣,確實他當時名聲不好,那也要先要摸清楚情況,然後找到一個能夠替代魏忠賢的人再除掉魏忠賢。這樣的話,即使自己贏得了好名聲,事情也沒有耽誤,而崇禎的做法就是給自己贏得了好名聲,但是耽誤了事情。

急功近利不懂平衡

崇禎最大的失誤應該是殺了袁崇煥這員大將,導致關外戰線的最終潰敗。實際上在明末的所有將領當中,在面對清軍主力的時候能夠戰勝清軍的明軍統帥,只有袁崇煥,其他人不是說軍事能力不行,但是在遭遇清軍主力的時候沒有一個能打贏的,全部都輸了。如洪承疇、盧象昇等人。


所以按當時的情況來說,袁崇煥必須要存在,而且必須要用,否則關外戰局就會奔潰,當時沒有人能夠替代袁崇煥。縱然袁崇煥是做了很多讓崇禎生氣的事情,如擅殺毛文龍(為什麼殺毛文龍實際上到目前來說原因仍然不明)、許諾五年平定遼東戰事、讓皇太極打到了北京城等等,但是作為一位帝王要有足夠的胸襟,這也是一位帝王,尤其是一個好的帝王應該有的素質,也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

相似的例子,比如劉邦當年在彭城大敗,56萬大軍灰飛煙滅,連老婆老爸都被項羽給抓了,這個時候韓信派使者送信過來,希望劉邦封他做個假齊王,劉邦當時看了就來了氣,這個時候張良瞪了劉邦一眼,劉邦馬上心領神會,罵了句“這小子真沒出息,當什麼假齊王?要當就當個真的好了”,於是封韓信為齊王。直到最後滅了項羽之後,劉邦才把韓信給殺了。

作為皇帝的崇禎,不能因為一時之氣而殺掉袁崇煥,還是和上一個錯誤一樣,殺掉了不可替代的人。至少也要在能夠控制關外局勢的情況下再去動袁崇煥,而不是在不能控制局勢在情況下動袁崇煥。

在者,崇禎往往急功近利。他經常喜歡問大臣,這個事情你要多久能搞定?這種情況下,大臣往往不敢把時間說多了,說多了往往就顯得無能,或者是不夠盡力。此時的大臣如果打馬虎眼,崇禎會一問到底就是要大臣說出個時間,比如說半年解決,那麼崇禎就真的只給半年時間,時間一到沒辦成事情就馬上拿下。其實如果崇禎再多給一些時間,問題往往就解決了,有很多事情其實就是再多給幾天的問題,可是崇禎非常較真,一天都不願意多給。

死要面子,刻薄寡恩

崇禎是個死要面子的人,一旦事情沒辦好就會把責任全部推給辦事的大臣。

比如有一次他打算和關外的清朝進行談判,但是他怕走漏消息,引起人們的不滿,於是就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去辦理。陳新甲就派出了密使同關外的清廷進行了談判,把加碼都談好了,就等著崇禎批覆。可是這個時候卻意外走漏了消息,於是第二天群臣激憤,認為這是裡通外國,這個時候崇禎就把這個罪責全部推給了陳新甲,而與清廷議和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作為一個皇帝來說,總要有哪種給自己幹髒活的人,即便是沒辦好,在這件事情上也可以先罷免了陳新甲,等過了段時間風聲過去了以後再重新啟用他。可是崇禎一竿子就把人打死,使得後來就沒有人願意幫他幹髒活了。

而且崇禎還非常地吝嗇。比如到了1644年的時候,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了,這個時候明軍唯一能打的部隊就是山海關的關寧鐵騎,要調來北京作戰需要100萬兩白銀的軍費。此時明朝國庫沒錢了,於是崇禎就找大臣們攤派,結果大臣們根本不出錢。崇禎竟然就擱置了這個事情。後來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從崇禎的內府裡竟然搜出了3000多萬兩白銀,如果說100萬兩白銀能救他的命,他竟然連100萬都不願意出,可見吝嗇至極了。

當時其實還可以遷都,但是崇禎出於面子,一直不願意提起遷都,最後竟然李自成都包圍了北京,還是拉不下這個臉提出遷都的議案。他一直要下面的大臣說,然後自己認可就可以了,但是那個時候也沒有大臣願意出來說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崇禎的性格確實不適合當皇帝。

那麼朱元璋呢?如果是朱元璋的話,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一個乞丐到皇帝,一路都是打過來的,不論是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都是屬於極強的哪種水平。

首先我們說軍事能力,朱元璋基本是從一無所有開始一路打過來,經歷了大小無數戰役,經常以少勝多。如果他是皇帝的話,那麼在遼東方面至少戰爭局面他就能把握住,不論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在軍事上實際都不是朱元璋的對手。

在政治上,他能夠審時度勢,能夠操控局面,能夠嫻熟而靈活地運用各種權衡之術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而崇禎只要不犯以上的三個錯誤,那麼明朝就能夠翻盤,如果是朱元璋,那三種錯誤對於他來說就太低級了,所以如果換成朱元璋,明朝翻盤毫無懸念。


老威觀史


一百個人裡面說起明朝,得有九十九個人去探討怎麼才能讓明朝翻盤,呼聲最高的兩個點就是崇禎不殺魏忠賢如何如何,還有崇禎不殺袁崇煥如何如何?當然還有袁崇煥不殺毛文龍會怎樣,崇禎不放棄圍剿李自成會怎樣,黃道周不干涉楊嗣昌議和會怎樣等等,種種說法無非是人們對明朝的滅亡感到遺憾,現在又有人把朱元璋搬出來,那麼這個明朝的開國皇帝能救明朝嗎?



我的答案是,救不了。為什麼?

  • 民心所向,成就了民初的朱元璋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在明朝還沒建立之前,朱元璋是一介草民,確切的說,是流民,光吃飯,不幹活的那種。後來在元朝的壓迫之下, 飯也吃不上了,便開始造反了。

確切的說,這個時期的朱元璋,身份是和明末時期的李自成相同的。只想吃頓飽飯,吃不飽餓一頓也行,但是頓頓餓就不行了,便只能造反了。

而且和朱元璋一樣的人遍佈全國各地,人人都餓肚子,人人都想造反,加上朱元璋確實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獨到的戰略眼光,老百姓認為跟著老朱打仗肯定能推翻萬惡的元朝統治勢力,所以那個時候的朱元璋,是深得民心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也是很艱苦的,前有元朝優秀將領王保保死撐,後有實力數倍於自己的陳友諒虎視眈眈,但怎麼看怎麼都要完蛋的朱元璋最後卻挺過來了,滅了陳友諒,滅了元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超強帝國,也不能否認朱元璋的能力確實是出眾的。

  • 民心所向,明末之勢雖朱元璋亦難救矣。

明朝末年,全國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原因也很簡單,全國大旱,老百姓沒得糧食吃,朝廷又幫不過來,只能反了。此時明朝已經失去民心,縱使你老朱過來指揮、勸說,人也不會給你老朱這個面子。

而打仗就更簡單了,反正橫豎都是死,不如跟你明朝拼了。

  • 朝廷缺錢,難以為繼

要說是天災,朝廷救濟一下就是了。

但不巧的是,明朝從萬曆到嘉靖再到天啟,被這些人折騰的國庫早就不富裕了,當崇禎拿出自己兜裡的十萬兩銀子去賑災、招撫的時候,基本就已經宣佈明朝大勢已去了。

沒錢,什麼都幹不成,用嘴去招安起義軍是行不通的,什麼大道理空理想,別人概不理會。對他們來說,那就是要麼給錢,要麼給飯,都不給,那就打你。

要說明末猛人也不少,像袁崇煥,祖大壽,左良玉,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等個頂個的都是猛將,像孫承宗、楊嗣昌也都不是泛泛之輩,但還是沒能拯救明朝,說到底還是起義軍越打越多,朝廷軍隊越打越少,加上外面還有個皇太極來來回回的搞事情,再厲害的明朝也禁不起折騰,而且要命的是,朝廷沒錢發軍餉,地方軍隊頻頻譁變,崇禎也是沒辦法。

這個時候你讓朱元璋來指揮,他也沒錢,而且以老朱的脾氣,估計看到這麼多叛亂,想必是也只能拍著桌子大聲嚷嚷:“打,給我滅了他們,啥?滅不了,你們這群廢物。”

而且老朱是鐵定不會和皇太極議和的,因此後世也不用再感慨楊嗣昌的議和失敗使明朝失去了唯一一次可以翻盤的機會了。

朱元璋生性多疑,未必就比崇禎會用人

朱元璋有個特點,沒建明朝之前,用人不疑,建立明朝之後,誰都懷疑。

崇禎雖然也是多疑,但也就只是靠著多疑的性格殺掉袁崇煥罷了,而且袁崇煥確實是自己作的。



崇禎重新啟用袁崇煥之時,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親口對袁崇煥說放手去幹,朝中有我做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崇禎確實是這麼做的。

就連袁崇煥一聲不吭殺掉毛文龍,崇禎都未曾怪罪,可見崇禎的心胸也是足夠寬廣的。

只不過很多人並不清楚,袁崇煥拿著尚方寶劍時,崇禎曾問:多久可平亂。

袁崇煥:五年。

五年過去,崇禎沒問,袁崇煥沒說。依然是袁崇煥要什麼,崇禎給什麼。

但其實在這裡,袁崇煥已經犯了欺君罔上之罪,崇禎沒計較,但不代表沒記到自己的小本本上。

直到袁崇煥將皇太極引入北京城,崇禎才惱了。

袁崇煥的本意是好的,想借此機會重創皇太極,上演一場關門打狗,動用各地勤王軍隊將皇太極堵死在北京城下。畢竟一百多年前也先興師動眾的攻到北京城下,回去的時候確實傷亡慘重。

只不過這場戰爭裡,袁崇煥忽略了崇禎的地位,把崇禎當引子也當棋子,崇禎終於忍無可忍。

崇禎逼死盧象升是因為聽從楊嗣昌的提議準備和皇太極議和,盧象升堅決反對,楊嗣昌懷恨在心。



至於洪承疇,那不在崇禎的計劃之內。

這一切如果都換成朱元璋,袁崇煥可能在殺掉毛文龍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殺了,理由很簡單,朱元璋最不喜歡別人越級了,要不把皇位讓給你?

朱元璋可能不會逼死盧象升,但是也可能就不會重用楊嗣昌,這位天才也許就沒辦法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了,李自成也不至於被打的只剩下11人。

當然,這些歷史只是由無數個假設來構成的,我只能根據明朝當時的狀況和朱元璋的性格老判定這些,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朱元璋身邊沒有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等這些人,朱元璋還能有多大的作為我們也不得而知,雖然明末時期也有許多猛人,但這些人的缺陷也較為明顯,難成大事,這也是崇禎無法繼續支撐明朝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