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当中有:俄罗斯族人

我熟悉的人当中有:俄罗斯族人

我熟悉的人当中有:俄罗斯族人

我熟悉的人当中有:俄罗斯族人

我曾经有一位俄罗斯族同学,他祖母是俄罗斯族老太太,通过他们及参阅一些有关资料知道一点俄罗斯族的知识,现分享与你。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国籍俄罗斯族是十月革命之后因为战乱而逃至中国的俄罗斯移民以及少量的苏联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通婚,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二、语言文字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和俄文,使用斯拉夫文字,共有33个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三、分布

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近九成。

四、来历

300年前,俄罗斯人就不断越过国界进入呼伦贝尔地区。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呼伦贝尔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外国居住人口多、比例大。据191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盟辖境有人口55956人,其中外国人17061人,占30.5%,外国人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据1933年由兴安总省调查科编写的《新兴的兴安省概观》统计,兴安东省有白俄人和苏联人177人,兴安北省有白俄人5500人,总计5677人。另据1953年统计,全盟有外国人28335人,其中苏联侨民27548人,占外国人总数的97.2%以上。俄罗斯人大量越界流入呼伦贝尔的居民,从年代和历史背景,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俄国流民仍然不断非法越界到呼伦贝尔盗采黄金和开矿挖煤,规模渐次由小到大,从1860年到1884年,俄人越界盗采黄金每年达15000余人。1884年,清廷捉到俄人采金头子谢列特金,指斥其越界违约行为,勒令驱回,并与俄国多次交涉。俄方于1885年7月发出布告,禁止国人越界到中国采金,同时派人召回采金人员,但后来查明还有千余人未出山回归。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流民偷越国境流入扎赉诺尔采煤。

二是,1900年东清铁路从开工到通车运营,先后有大批俄国铁路勘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铁路员工进入呼伦贝尔,随之涌进众多的工商业者到呼伦贝尔各地落脚谋生。

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流入的人员情况较为复杂,一般带有较明显的政治流亡性质。他们中包括沙俄贵族、官僚政客、工商业资本家和富农等。尤其是1920年初,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爆发,苏联红军东进解放远东地区,迫使白匪军残部官兵沿铁路线成建制地携械进入中国。

四是,1929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有些富农分子或者一些富裕中农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对苏联推行集体化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不满的人,也相继越境进入三河一带定居。亦包括30年代初因灾荒而入境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当时苏联红军调查呼伦贝尔有俄人3万多人,并进行登记,多数人列入旅华苏侨。之后,有些苏侨逐年回苏或外迁别国。1952年9月,中长铁路归还中国,在呼伦贝尔段的铁路苏侨员工所管的铁路站段完全由中国人接管,有些苏侨办的厂、矿也随之交给中国。苏侨,愿走愿留由他们自己决定。其中有1000多人不愿去苏联,由中国将他们集中迁到今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拉各歹努图克境内,办一座大型农场,后来有少数人返回。

现在他们在呼伦贝尔散居各个市旗,在农村、林区建立村屯30多个,中俄杂居村屯50多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中俄男女青年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频繁接触,交往密切,感情日深,最终结成夫妇,至今其后裔一般已繁衍到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繁衍到六代七代。对这些人,他们自己愿意为俄罗斯族,中国政府已经予以承认。1989年,额尔古纳右旗查明的7012人中,已有2071人正式改为俄罗斯族。

五、服装服饰

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五、节日

俄罗斯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每年3月21日是希腊正教徒纪念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的复活节。复活节前40天,教徒们要斋戒、素食。复活节那天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每年复活节后50天为降灵节。降灵节亦称圣灵降临节,是希腊正教纪念耶稣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主要有“复活节”、“圣诞节”、“春节”、“清明节”、“主领洗节”等。

五、民居

俄罗斯族的住房被称做"木刻楞",房屋又高又大,单一木材构筑的房屋,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和储藏室。木刻楞也有土木结构的,他们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墙壁很厚,多在 50厘米以上。

六、“好吃的”

俄罗斯族的饮食,在许多方面保留着早期在俄国生活的传统习俗,同时又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面包,副食多为列巴俄式煎菜。俄罗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黄油的面包; 午饭是面包,菜;晚餐较丰盛,多是米饭、炒菜,或是抓饭、面条等。

七、礼节

俄罗斯族性情开朗,说话幽默,民族自尊心较强,接人待客,讲究礼节。对熟识的人见面时要问好,说“您好”、“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节日前夕见面时要说“预祝节日愉快”,如遇重大节日,有的还有 互相写信或互相致贺电的习惯。接吻、鞠躬、握手等礼节最为普遍。亲人或好友久别重逢的要拥抱一起,双方互吻面颊。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时男子要弯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长辈和晚辈相见 ,一般是长辈吻晚辈的面颊三次,先右后左,再回到右 ,以表示疼爱。也有的长辈为了表示对晚辈的疼爱和赞许,吻额头一次。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二次 。女子之间好友相遇时,一般是拥抱,有时也互吻。男子之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离时 ,要行握手礼,一般下级或晚辈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女子时,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与之握手。对初次见面的妇女,只行鞠躬礼。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