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如果突圍成功,見到劉備,會鬱鬱而終嗎?

瑣顏


如果關羽突圍成功,關羽不會抑鬱而終

關羽雖然是一個高傲的人,但絕對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雖然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沒有撈到好處還把荊州給搞丟了,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

其實關羽兵敗之後,手上還有數萬軍士,和曹操孫權一戰還是沒有問題的,不至於被打的狼狽不堪,關羽原本打算是回到江陵,重整旗鼓奪回荊州,因為關羽覺得孫權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將整個荊州全部奪下,再說了其他要塞還有重兵把守,撐也能撐個幾天吧,再說了江陵還是劉備的小舅子糜芳把守的,糜芳是誰?劉備軍中除了關張二人不會叛變劉備,剩下將領中最不可能叛變的就是糜芳。


因為糜芳是和劉備一起苦過來的,見證了劉備大起大落的人,始終對劉備是不離不棄,所以糜芳不可能叛變,但是讓關羽沒想到的是因為自己的緣故傷了糜芳的心,導致糜芳叛變,結果江陵丟失了,而因為江陵的丟失直接導致軍心不穩,數萬將士如樹倒猢猻散一般,聚在關羽身邊的僅有百騎,最後關羽敗走,想從小道回到西川。


其實關羽能夠放下面子從小道回西川,說明關羽放下了那高傲的面子,雖然有些自責但是不至於抑鬱。

主責不在關羽

關羽的北伐功勞眾人都是有目共睹的,水淹于禁七軍,逼的曹操差點遷都,本來可以解救漢獻帝的,結果孫權違背了原來的約定,對關羽出手,導致關羽先前的努力成為了泡影。

所以要不是孫權的突然出手,也許襄樊之戰也就成功了,為以後的北伐之路奠定了基礎。

所以主責不在關羽,而在孫權,劉備雖然生氣,但是絕對不會太怪罪關羽,最多會說其擅自行動,給個降職處分。


而關羽後續也會對孫權進行報復,因為關羽不甘心,所以關羽不會抑鬱而終。


歷史黔


首先,這是個假想題。

關羽發起的襄樊戰役,也就是關羽北伐,以最終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而告終。

的確,關羽的這次行動,給蜀漢集團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導致了後來夷陵之戰的爆發,劉備的命喪永安。將蜀漢集團帶入了另一個維持的時代。總體說來,關羽是蜀漢的罪人。

如果關羽突圍了,逃到漢中或成都,總算是包住了性命,那麼情況會怎麼樣呢?

第一,劉備會善待於他。關羽畢竟說是劉備的創業兄弟,是蜀漢集團的功臣。劉備不可能因為荊州的丟失就遷怒於關羽。劉備儘管會十分生氣,還是會像“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那樣去安慰關羽。仍然會保留前將軍的稱號和待遇,讓關羽在成都修養。

第二,關羽會主動請罪。關羽知道自己給蜀漢帶來了多大的損失,自己罪不可赦。一是自己的面子問題,而是劉備的面子問題。劉備會假意推辭一下,但最終還是會為了維護大局利益,對關羽進行懲罰的。奪去兵權節鉞,降級為鄉侯,閒置關羽。

第三,關羽會抑鬱的。作為敗將、罪人,關羽在成都要面對那些他曾經羞辱過的瞧不起的人。馬超、黃忠、魏延,以及譙周、彭漾、劉巴等人。儘管這些人不敢把關羽怎麼樣,但很多風言風語還是會傳到關羽的耳朵。關羽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傲氣,更多的是羞愧。

第四,關羽儘管活著回來,但也無法改變蜀漢的敗局和頹廢。劉備仍然會發起夷陵之戰,仍然會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發兵攻打東吳。關羽還是要參戰,為了挽回面子,他必定要參戰。但是,夷陵之戰的敗局是定的,即使沒有火燒連營,也會有其他的敗仗。

總之,關羽的突圍成功與否都無法挽回敗局。襄樊戰役的失敗惡果已經造成,關羽的一人之力是無法挽回的。


阿呆夢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關羽的性格。

關羽剛愎自用,自尊心極強,《三國志》記載“關羽、張飛皆萬人敵,為世虎臣,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也就是說“關羽張飛都是當世的猛將,但關羽剛愎自用,張飛脾氣暴躁,沒有恩惠,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缺點而導致了失敗,這是事理上常有的事。”非常中肯地點評了關羽的性格及失敗的原因。其次,關羽看不起知識分子,對士兵很好。

荊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諸葛亮隆中對所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是劉備集團實現戰略目的最重要的地方。這樣重要的軍事要地,劉備讓關羽來鎮守,可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

可關羽驕傲自大,孫權背後捅刀子,大意丟了荊州,辜負了劉備對他的信任。如果關羽能突出重圍回到成都,以關羽的性格,一定會痛定思痛,孫權這輩子算是讓關羽給惦記上了。

關羽是有仇必報的人,一定會再親自率領一軍和孫權死磕到底,而且一定要拿回荊州,給劉備一個交代,但政治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羽不一定能勝孫權,但戰死沙場應該是關羽最好的結局。

也就是說,關羽見了劉備不可能鬱鬱而終,因為,關羽敗走麥城時敗退的方向就是成都,關羽能敗退成都就不怕見劉備,也就不存在不好意思。


智者無疆風清揚


在劉備取得荊州後,欲取西川臨走前把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都留在了荊襄,可見荊州的重要性。在取西川時,龐統被張任讓兵用弓箭射死,諸葛亮去西川一則祭奠龐統二則去做軍師,所以需要交割印綬,通過劉備的書信來看,諸葛亮就把荊州的防務交給了關羽,臨走對關說:...雲長想桃園結義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責任非輕,公宜勉之。羽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於是關羽慨然接過了印綬,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和劉備書信,我們知道劉備對關羽的信任和關羽的心理狀態:那就是誓與荊州共存亡。可是關羽忘了諸葛亮臨走的告誡: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結果關羽沒做到,被呂蒙襲了荊州,敗走麥城,後斬於臨沮。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關羽逃出生天,突圍成功(個人認為,基本上不可能),見到劉備後會鬱鬱而終嗎?在排除不被劉備追責的情況下,我認為會


楓葉滿山4


關羽在走麥城後如果被劉封救起,或者自行殺出一條血路,饒幸逃回四川,我認為他的結局也未必是如題所示的“鬱鬱而終”這麼簡單。

其實三國的這一段歷史,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沒有解開。但從關羽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北伐戰爭,而蜀中的頂頭上司劉備似乎並未做任何對應性的支援部署。

比如:劉備的參謀們應該會考慮到假如北伐遇到強烈抵抗,進展不順時,蜀中如何進行兵力支援;如果糧草供應不足時,蜀中以哪一條近道以哪一位將領來負責以最快速度將物資支援到前線;萬一東吳圖謀不軌,蜀中又如何協助荊州軍隊震懾東吳等等。按道理說,至少劉備應該派一支支援部隊駐紮在川鄂邊境,以防萬一出現變數時可火速支援。但很遺憾,這些都沒有!可以說,關羽北伐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方案,而劉備可能事先根本不知道或是根本不同意這次北伐。這一切異常的情況都證明了這是一次屬於關羽個人好大喜功,沒有和朝廷保持一致的私自軍事行動。

因此,假如關羽饒幸逃到回川,極有可能會被劉備關進大牢,甚至判處死刑都有可能。畢竟丟失荊州不是小罪,而是關係到整個蜀漢政權國運的大事。何況這還是關羽私自行動闖下的大禍?


上策視覺


關羽要是活著回到益州,見到劉備他不會鬱鬱而終的。

關羽其人大家都知道,為人剛愎自用,桀驁不馴。和劉備關係情同手足,起初關羽一定會請求大哥處罰自己,而劉備呢!一定不會真的處罰關羽,只是象徵性的給點處罰就完事了。因為有先例啊!張飛丟徐州劉備沒處罰。關羽投降曹操劉備也沒處罰。這都是因為他們情同手足。



張飛丟徐州和關羽丟荊州在某種意義上是講是相同的。都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可劉備不會真的處罰他們。反而會鼓勵關羽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關羽回到益州,必然會見到自己的同僚,黃忠,趙雲,馬超,魏延這些猛將。在他們面前關羽是抬不起頭來的。他必然會向劉備請戰,再戰樊城,奪回荊州,一雪前恥。但劉備不會當時就同意他去。會在過了一兩年之後,也就是劉備稱帝之後。



一方面劉備要宣揚國威,另一方面荊州必須奪回來,那是他的戰略佈局至關重要的的一環,失去荊州就像失去了他的一條腿。劉備寢食難安。而他要征戰荊州,趙雲還會勸他不要去。這次劉備沒有親自去,而是關羽領兵前去。以關羽桀驁的性格必然會敗在陸遜手下。因為從一開始關羽就瞧不起陸遜,認為陸遜是個黃口小兒,只要呂蒙不在,東吳就沒有可以抗衡關羽的對手。

關羽一路高歌猛進,致使自己部隊孤軍深入,陷入陸遜的包圍,火燒連營。關羽也在敗退途中被殺。


關羽一死,劉備悲痛欲絕,一病不起。張飛也因酒後鞭撻士卒,被手下暗殺。劉備雖病好,卻四肢癱瘓不能自理,半年之後鬱鬱而終。臨終之時託孤諸葛亮,歷史又回到了正軌上了。綜上所述鬱鬱而終的是劉備而是關羽。

之後蜀漢進入到了諸葛亮時代,歷史還會和現在一樣沒改變。。。。


雨夜構想


這讓我們想起了于禁後來在曹丕的羞辱下抑鬱而死的悲慘結局,那麼假如說關羽在襄樊慘敗中沒被孫權所殺,僥倖突圍成功,返回成都,劉備會怎樣對待他呢?

劉備在蜀漢武將中最器重也最喜歡的就是關羽,有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沒當關羽發牢騷的時候都有人勸他,黃忠被封后將軍時為人耿直的費詩勸他,馬超得到賞拔後品行正直的諸葛亮勸他,為什麼這些頗有氣節文官會慣著這樣一位目中無人的武將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備喜歡他。

(《三國演義》關羽)

正如諸葛亮對法正徇私枉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樣,因為劉備既喜歡又需要法正(插個題外話,袁紹謀士審配就沒這方法,捉了貪贓的許攸一家,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這些文官深知劉備和關羽“恩如父子”很難在關羽落魄時落井下石。那麼生殺大權掌控在劉備手裡。

(《三國演義》頭顱關羽)

劉備有資本殺關羽嗎?

劉備沒有這個資本,他完全不能和曹丕相提並論,有荊州時(實際上是荊州的一半)尚且不能,大敗後更不能。魏國人才濟濟,不僅地處繁華中心,文化水平也高於蜀。劉備有幾個關羽可以殺呢?那麼他和于禁之敗有何不同呢?

(《三國》于禁被俘後前)

于禁氣節還不如關羽,折辱則更甚

于禁失敗後投降關羽,荊州陷落後,被孫權控制,于禁在東吳非常被人看不起(吳將嚐出言不遜),是二次投降,十分丟人。


關羽要是突圍那麼就沒有受到侮辱,劉備看他往日功勞和此戰是為了拓土也不會大肆羞辱他。

關羽會抑鬱嗎?

荊州丟了後,劉備依然會起兵伐吳,關羽何等人?一定會跟隨劉備出征一雪前恥,心高氣傲的關羽要麼陣亡在戰場上,要麼醞釀下一次戰爭。而諸葛亮也是主張戰爭的,關羽和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也會達成戰爭上的一致,所以應該不會鬱鬱而終,而會積極戰爭。


泊圖泊途


有幾種可能:

一,關羽見到劉備後,送還劉備家眷,依舊為劉備復興漢室而戰。

二,兄弟情義因關羽曾降曹而出現裂縫,劉備猜忌關羽為人,關羽憂憂寡歡,不得其終。

三,關羽因曾降曹,覺得無顏見兄長而自刎。

四,領兵出走,自謀出路。

五,被劉備冷藏,守某一地方,不重用,不相見。


叢中笑6603


人家關羽頂天立地,明明可以突圍,可人家關羽即然把荊州丟了,沒法向劉備交代,所以故意敗走麥城,以應天數,不負桃園結義,我的觀點就連史學家們都不知道,就像山本五十六也是如此,戰死總比俘虜強,像曹仁那種小人肯定突圍


清荷裝飾房屋出租


如果關羽突圍成功,見到劉備,雖然不會鬱鬱而終,但自尊心極強的關羽也會感到慚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威風雄心和氣勢不如當年,建功立業的機會也會更小,無來多活幾年而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