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為何崇禎卻無錢發軍餉?你怎麼看?

Liona·Lh


朱元璋之所以能養兵百萬,主要得益於明朝的一項制度——“衛所制”的設立。

明朝建立後,謀士劉伯溫給朱元璋建議道: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選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蓋得唐府兵之遺意。

大概意思就是,明朝建立後,廢除了元朝的一些舊制度,從經常到各郡縣,都設立了衛所……打仗的時候,調令衛所軍,仗打完了之後,領兵者上繳兵符,士兵回到自己原來的衛所。


明朝初期,總共有士兵二百七十萬之多,要想養著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所需要的軍餉和糧草肯定是驚人的,而且在明朝初期,王朝剛立,國家百廢待興,沒有那麼多錢去給士兵發軍餉。怎麼辦呢?於是就實行了“衛所制”這樣一項制度!

衛所制實行後,基本上解決了士兵的軍餉和糧食問題。因為衛所制的核心便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士兵在農忙時可以充當農民的角色,耕種收穫,農閒時便進行訓練,提高自身戰鬥力。如此一來,對國家來說,不用再為軍餉問題而擔憂;對士兵來說,他們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自身的訓練也並未落下,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總之,明代衛所制的建立,在明朝前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安定,更有利於減輕國家財政上的負擔。當國家財政上的負擔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也就減輕了,社會也就穩定了。



因此,基於衛所制的作用,所以朱元璋才會發出“吾養兵百萬,不廢百姓一糧”這樣的感嘆!

但要說明的是,衛所制發揮的作用僅僅在明朝前期,到了明朝中後期,因為管理不善,官員貪汙軍餉,導致衛所的士兵缺餉少糧,導致戰鬥力低下,有的則直接逃走。致使衛所最後反倒成了明王朝的負擔。


對於崇禎沒錢發軍餉的問題,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明末黨爭頻繁,官員貪汙腐敗嚴重。

明朝末年,以東林黨為首的士大夫和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相互扯皮,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根本沒人將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他們為了一己之私,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為的只是加官進爵。更過分的是,這些人貪汙成性,大肆斂財,剝削百姓,最終導致國庫空虛,崇禎無錢發軍餉。

舉個例子,崇禎時期,由於遼東將士卻少軍餉,但國庫又沒有銀子,於是崇禎便想讓朝廷的官員每人捐點銀子,充當前方士兵的軍餉。




但是,平時一個個滿口仁義道德、錦衣玉食的官員卻在這時候沒人說話了,他們一個個哭窮,甚至有人還把自己家的東西拿到街上去賣,目的就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哭窮。最後,別無他法的崇禎甚至給他的大臣跪下請求他們捐一些銀子時,他們依然不為所動,最後捐來了的銀子只有萬兩而已。但當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從這些官員家中搜出來的銀子達到上千萬兩之多。

所以,崇禎想給士兵發軍餉,拿什麼發?

其二,明朝養著那麼多藩王,崇禎有錢發軍餉就怪了!

眾所周知,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鑑於自己以前吃過的苦頭,為了讓自己的子孫過的永世享福,便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並給他們大量的錢財與土地,但這一措施帶來的弊端可以說是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末期,國家都窮到那種地步了,卻還要養著大量的藩王,河南一年的財政收入僅僅夠一個藩王一年的俸祿。而這些藩王在自己所在的封地橫徵暴斂、兼併土地、截留國家稅收。

以上種種,最終導致國庫空虛,崇禎無錢發軍餉。


秦皇唐宗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我覺得這種說法不準確;通俗點講朱元璋搞得是“官田+民田”的模式,軍隊除了打仗,也有田可種,而種出來的糧食,多數交給軍隊;民田其實也要上稅的,部分收上來的糧食也要發給軍隊,只是負擔沒那麼大而已。


到了崇禎帝,軍隊的軍官腐敗的不成樣子了,官田產的糧食還不夠他們貪汙的,普通士兵還撂荒逃亡。那軍隊只能靠撥發糧食了;可是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民田稅收也好不到哪去,土地高度集中,權勢人物擁有大量土地卻不納稅或者很少;而把應承擔的部分轉移到無權無勢的老百姓頭上或者無地的百姓頭上。這不是逼人造反嗎?!官田、民田都出問題,每年的糧賦收上來一半就很好了。


就是把糧餉從中央撥付到軍隊,幾乎每過一批人的手就會扣掉一批,貪汙問題更是嚴重,撥付100萬兩銀子,能有四十萬到軍隊都不錯了;而且到了軍隊,也是先到將領手裡,等到了普通士兵手裡沒幾個錢甚至一分沒有。


貪汙腐敗無孔不入,再多的錢也撐不住呀。


過去即歷史


一是軍屯制度,這沒什麼特別的,曹操時期就有了,區別在於執行力度。洪武時期執法力度大到什麼程度,馬皇后親閨女長公主的駙馬走私,邊關小卒敢阻攔,被毆打之後還敢上告,而各級官員不敢隱瞞,直接捅到朱元璋那裡,這執法水平,我敢說今時今日世界範圍也難有幾個國家能做到。而朱元璋知道後二話不說,駙馬和打人的惡奴全部砍頭。

二是鹽制改革,軍屯雖好,也要考慮因地制宜,有些軍隊駐地並不適合軍屯,大部分邊疆都是土地和水資源貧瘠的地方,氣候也不好。你看地圖就知道了,東亞適合耕種的地方基本就是漢人傳統核心區域,換句話說,不是漢人不喜歡擴張,是東亞好地方基本都被漢人佔完了。也就是說,內陸軍屯自給自足完全沒問題,但邊關,還是需要輸入資源。傳統方式就是從中央運輸物資到邊關,但是損耗太重,比如100擔糧食陸運到惡劣的邊境,可能只剩10擔。一是運輸本身的成本和損耗。二就是公有制導致的浪費,反正是國家的物資,中途浪費和上下其手是難免的。朱元璋改革鹽制,不以鹽業壟斷直接斂財,要求鹽商必須以輸入邊疆的物資來換取食鹽買賣份額,中央少了鹽稅收入,但卻大幅減少了養兵的成本。


法眼大師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養兵百萬,得益於“軍屯”。

因為任何軍隊都是需要糧餉的,但是不從國家財政出,不意味著不需要,那麼就只能軍隊自給自足了。在朱元璋時代,這種做法的收益極高。因為元末明初,社會上擁有大量流民和荒蕪的土地。但是需要別人去將這兩個資源整合,整合得好,你的收益就是有資格做皇帝。

這不是朱元璋的發明,也不是劉基的發明。中國歷史上,“軍屯”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比如三國時期曹操就搞過“軍屯”和“民屯”,得黃巾寇民百萬,青州軍數萬,在豫州打下了爭霸天下的基礎。後世大規模的建設兵團,本質上都是“軍屯”的一種形式。

“軍屯”最大的好處在於將人力資源規劃到了極致。

大明士兵戰時打仗,農時種地,自給自足,豐衣足食。不給國家添負擔。這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明初朱元璋曾經將這種軍屯規模做到了270萬。這相當於朱元璋不花錢替大明朝養了一支200多萬的常規部隊。

“軍屯”效果這麼好,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肯定不會放過。於是他把“軍屯”作為一個固定制度給延續下去,兵源構成以“世兵制”為主。

所謂“世兵制”,和我們現在的農村戶口,集體戶口有類似之處,不過大明的比較變態,那就是“軍戶”、“民戶”、“匠戶”。其中“軍戶”屬於“都督府”管理,“民戶”才屬於戶部管理,“匠戶”屬於工部管理。因為在朱元璋的邏輯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你沒出生,我就給你規定了職業,提供了工作。屬於你這輩子是當兵的,那麼你的世代以後都是當兵的。名將戚繼光、俞大猷這些都是頂替父職參的軍。

“軍屯”的最大優勢在朱元璋時代大放異彩。但是把軍屯作為和平時期一個國家的常備軍事力量,必然劣勢會逐步暴露出來。

首先軍隊的主業是為了打仗的,而一幫種地的農民,真的到了戰時,是否還有能力作戰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朱元璋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用“衛所制”把“世兵制”裡的“守兵”和“屯兵”從功能上做了區分。所謂衛所制,軍隊的最小單位是10人1隊的小旗,50人為總旗,112人為百戶所,1120人為千戶所,5600人為衛。所以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實也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實際上就是“軍屯”的另一個變種,畢竟人家也是大明建州衛的。後來偉人用了兩個字總結適合戰爭時期的最合理制度叫“兵民”。

其次隨著時間的轉移,隨著一些制度的破壞,利益鏈條和潛規則的叢生,整個軍屯制度就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

因為長時期不打仗,所以需要的守軍越來越少,而屯軍就成了守軍將領的佃農,而守軍將領開始大規模侵佔“軍墾”土地,成為事實上的大地主。反正這裡由我們軍隊自己說了算,朝廷想管也管不著。

再次由於一開始的這種“軍屯”規模就比較龐大,所以一旦支撐“軍屯”的“世兵制”出了問題,無法進行直接有效地改制。

所以只能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做修補,做補充。又逐漸往募兵制和徵兵制開始發展。但是這對於大明朝廷無疑是個噩耗。因為他長期不需要自己“養”軍隊,所以此刻要自己養軍隊,他沒有物質和制度的準備。無論募兵還是徵兵,那都需要朝廷提供糧餉。原來的“軍屯”產出朝廷拿不到,現在“養”兵,需要朝廷出錢。要知道北宋一直被罵“弱兵”,每年的“養”兵費用還佔到朝廷收入的80%。關鍵是錢花下去,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依然上不來,因為當官的又把目光盯向朝廷的錢袋子了。所以吃空餉,殺良冒功,謊報戰功等等,在大明屢禁不絕,無非就是想跟朝廷要點軍費。而大明朝是出了名的“窮”朝廷。所以只能往老百姓身上轉嫁,明末“三餉”(遼餉、剿餉與練餉)搞得大明人心喪盡。

實際上大明缺錢從嘉靖年間就開始暴露出來了,但是嘉靖愛面子,懂得“養豬”致富,喂肥嚴嵩,然後“殺”了過年,這樣保暖了自己的小私慾。但是到了萬曆年間的時候,經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改革,給“一窮二白”的大明朝廷多多少少積攢了點家底,最後被“萬曆三大徵”給掏個精光。

到了崇禎時期,表面看起來是內憂外患,本質還是大明朝無法平衡的財政收支體系出了大問題。

這就好比今天的有些大企業,總資產看起來特別嚇人動輒百億,高管工資一年上千萬,但是都死在了那區區千萬的現金流上了,到最後大家都在抱怨高管們不拿錢出來救公司,在抱怨CEO在開發項目和公司管理上用人不當。事實上,每個王朝的末期都差不多,皇帝的合作伙伴們都是既得利益者,誰也不願意割肉和讓渡權益來平衡朝廷運轉。而此刻的李自成也好,皇太極也罷,他們都是創業者,本來就一無所有,所以他們只要有一點點收益,就會激發出無限的鬥志。這些是崇禎沒法比的。

遼東對於崇禎就是一個永遠也填不完的坑。每年幾百萬兩銀子砸進去,任何收益沒有不說,動不動後金還給來京師打劫一把,嚇得自己六神無主。

這就好比一個公司投錯了一個項目,成了“資金黑洞”,關鍵想停掉這個項目止損,還無法實現。於是為了填補這個“資金黑洞”,不得已把整個公司拖下水,不斷搞內部攤派,鬧得員工起來罷工,陷入死循環,最終導致公司倒閉,董事長跳樓自殺。而遼東軍隊諸如“關寧鐵騎”就是那個項目的投資團隊,他們也有一套制度,那就是享受著大明的待遇,拿著大明的資金去投資(打仗),然後得到的收益自己按照小團體的等級制度進行瓜分,並不用上繳給大明朝廷。

但如果是在明初朱元璋時代,朝廷不需要提供“遼餉”,所謂遼餉由大明遼東各衛的屯墾自籌。那麼大明就不需要承擔承擔這一年幾百萬兩的額外銀子。民間自然也沒有變亂,自然就更沒有“剿餉和練餉”雪上加霜了。


炒米視角


朱元璋在開國後不久,曾驕傲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朕養兵百萬,不耗國家一粒米。朱元璋憑什麼敢這麼說呢?因為,在朱元璋多年的推動下,明帝國政府專門開墾出0.89億畝耕地,用來保障軍隊支出。這0.89億畝耕地是個什麼概念呢?意味著100萬的士兵,相當於每個士兵可以分得近80畝的耕地。

在明朝初年,一個人只要當兵,政府就給他耕地80畝。而且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所以士兵家裡,還有兩三個人,可以以餘丁的身份,免除政府的其它差役,因為他們需要幫助士兵耕種這80畝耕地。這也就相當於政府用80畝耕地的使用權,換一個穩定的兵役。

換句話說,誰家願意給政府提供一個壯丁服兵役,並承擔這個士兵的所有開銷和費用,那誰家就可以享受這80畝耕地的使用權,可以收取這80畝地的地租,並且可以因此減免家中至少兩個人差役的權利,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明朝初年當兵,並不算特別吃虧。



其後,等到政府將這0.89億畝土地都分配給士兵的家屬後,為方便管理,明帝國就有了軍戶這種特殊的利益群體。在這種背景下,明朝初期士兵的日常開銷,其實就相當於是由士兵自己的家人耕種這80畝地或者收取這80畝地的地租來供養,也正因為此,朱元璋才敢公開宣稱,自己養兵百萬,不耗費國家一粒米。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軍屯這筆國有資產,慢慢開始流失。因為,在和平年代,軍隊也就是一個數字。換而言之,差不多就行,沒有人會真正篩查士兵是否合格。當然,你貪汙軍費、吃空餉,軍隊也依然可以照常運轉,至少高高在上的皇帝,是不會發現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對於軍事系統的資源,自然是你一塊磚,我一塊瓦的搬。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軍官們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隨便掛個空餉、或者找些老弱殘兵來頂替,然後將這些土地逐步變成自己私人的。



這樣發展下去,等到了崇禎時期,這0.89億畝耕地早都已經全部成為官員們的私人財產,所以等到再次要打仗時,各個軍區都是嚷著沒錢發軍餉,皇帝想追查相關問題,也是無從查起。因為,這種事情的源頭,那要推到一百多年前,現在又還如何能分的清楚?而且參與相關的事情的人,也是人山人海,又如何來追究?

所以,最後軍隊的所有日常開銷,只能由國家財政收入來承擔。但問題是,按照名冊上的士兵人數,相關軍費絕對是筆天文數字,而當時明帝國的財政收入,早已經被官僚集團沉沉盤剝後入不敷出。

更可怕的問題還在於,一枝在冊十萬人的軍隊,到底真正有多少士兵,恐怕只有上帝知道,而最後相關軍費究竟有多少落實到士兵手中,恐怕同樣也只有上帝知道。在這種背景下,明帝國中央政府永遠都在缺錢,廣大士兵們永遠被是各種欠餉,而各級官員和軍官們永遠在要錢。


我是趙帥鍋


朱元璋所謂不耗費,一點錢糧,就養兵百萬。事實上在任何王朝都是無法維持的。

只能導致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降。因為,安裝朱元璋的計劃,20-30%的士兵守城,70-80%的士兵種地。打出來的莊稼,除了上交,其他的就分給一個士兵一年12石糧食。這樣明軍就實現了完全的自給自足。

但是,一個士兵,一年才12石糧食,還經常拖欠,工資更是沒有。就靠這麼一點糧食,怎麼養活一家老小?衣服,蔬菜,魚肉等等全家,各種生活當中的吃穿住行,都要靠這一年的12石糧食,還經常拖欠幾個月,甚至幾年。

明朝士兵三年,才發一次衣服和鞋子,每次去邊關換班,都要自籌糧食和服裝。甚至為了湊行裝銀子,賣掉妻女。因此,到了明朝中期就開始發軍餉,畢竟,命令軍卒“冒鋒鏑,蹈白刃”,衝鋒陷陣,沒有“厚糈豐犒”,怎麼能讓軍卒奮力而戰呢?到了後期,衛所士兵已經完全喪失戰鬥力,田地都被豪強軍官侵佔。

屯田士兵們交不出糧食,守城士兵長期就連那一點糧食都領不到。逃亡的逃亡,淪為農奴的淪為農奴。明朝就只能靠招募僱傭兵了,那個錢糧的消耗,也就急劇增長了。所謂:“大約行間用一步軍,歲費十金,用一馬軍,歲費二十金,此尋常防禦之概也”。

如果打仗,還要加錢,而且還要給口糧,安家費等等。到了萬曆以後,明朝將領開始招募家丁,也就是親軍部隊。給予他們十倍的工資,只盼著他們可以奮勇作戰,其負擔可想而知。


深度軍事


每個王朝一到了中晚期,國庫肯定是缺錢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的結果,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比如東漢,到了桓帝、靈帝,國家缺錢了,就開始賣官鬻爵了,當然,很多人噴他,說一個皇帝公開賣官鬻爵,肯定是昏君。

晉武帝司馬炎問劉毅(漢朱虛侯劉章之後)曰:“卿以朕方(比)漢何帝也?”劉毅對曰:“可方桓、靈。”司馬炎又道:我不會那麼差吧?劉毅說:“桓、靈兩帝,賣官鬻爵,錢入官庫;而陛下賣官,錢入私庫。以此觀之,還不如桓、靈兩帝呢!”

唐朝到了肅宗朝(玄宗的兒子)就開始缺錢了,只能讓太監們到處搞錢,

代宗皇帝見個管財務的官,問他收入怎麼樣,直接給他懟了,“你一個皇帝,不問民生問財稅?你不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嗎?”

河東道租庸、鹽鐵使裴諝入奏事,上問:“榷酤之利,歲入幾何?”諝久之不對。上覆問之,對曰:“臣自河東來,所過見菽粟未種,農夫愁怨,臣以為陛下見臣,必先問人之疾苦,乃責臣以營利,臣是以未敢對也。”上謝之,拜左司郎中。

北宋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可是也被稱為“積平積弱”,到了宋神宗時期,也開始缺錢了,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變法的原因就是缺錢了。

南宋到了中晚期也缺錢了,於是“奸臣”賈似道也開始變法了。

大明到了嘉靖年間就開始缺錢了,於是有了後面的“張居正改革”。

滿清到了乾隆後期就開始缺錢了,和珅真是自己貪汙?顯然不是,他是乾隆的鷹犬罷了,替乾隆搞錢了,連“議罪銀”這種東西都搞出來了,這可比賣官鬻爵更骯髒了吧?

為什麼到了中期國庫就開始缺錢?這跟皇帝是否賢明,臣子是否正直沒關係,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國家剛建立,百廢待興,這時候沒有利益集團出現,只要不折騰,不亂用民力,鼓勵耕織,即使三十稅一六十稅一,也能迅速積累財富,國家國庫充實了。

接著,利益集團開始出現了,這些人的構成為地主、官僚、鄉紳、貴族組成,他們不從事生產,但卻佔據大量土地,他們逃避賦稅,轉嫁給農民,

打個比喻,大明的遼餉,皇帝的標準是三釐五釐九釐這個樣子,後期一分二里(0.012兩),也就幾斤米,但到了農民手裡呢?可能翻了十倍(0.12兩)百倍(1.2兩),被徵收的錢哪裡去了呢?地主、官僚這個龐大的機器手裡去了。

地主、官僚這些把本來應該國家收取的稅收,收到了自己的口袋,把本應該承擔的稅收,通過關係逃避或者轉嫁到農民手裡。

比如現在,一年稅收是1 7萬億,如果沒有逃稅的話,5 0萬億都不止,現在很多公司註冊地都在國外,就是逃避稅收,比如雷,一次分紅98億,逃稅就高達45億,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我看過很多公司,他們的盈利不是來自於經營,而是避稅和補貼,比如很多公司他們喜歡認識稅務的人,因為他們有合法避稅的方法。

普通老百姓能避稅的很少,因為沒用渠道和方法,而公司就不同了,他們方法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合法的。

再就是很多把國家的資產通過手法變成個人的,也就是所謂的賤賣果資了,這也造成了虧空

再看看外國的“裸捐”,真以為是慈善?真以為是捐款?看看遺產稅有多高就知道,這也只是合法避稅的手段

雖然這說的是現代,實際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現代的這些手法,基本都是古人玩剩的,

所以,這些都是國家這個臃腫的身體上吸食的蛀蟲,一旦軀幹骨瘦嶙峋了,軀幹也就垮了,怎麼會不缺錢呢?


南朝四百八十寺


沒錢發響?那你告訴我在這些戰役中,明軍幾十萬人都不吃飯、不領錢的?明軍打不過就是打不過,跟錢不錢已經關係不大了。

薩爾滸大捷!

11萬明朝、葉赫、朝鮮聯軍VS後金軍6萬。戰果:明軍及其附屬軍隊死傷約5萬。

廣寧大捷!

明軍14萬VS後金6萬。明軍勝利轉進山海關,遼西土地看不上。

清兵入塞大捷!

滿清VS蒙古、明朝聯軍。戰果:滿清先慶祝攻佔蒙古,再南下明朝收紅包。清軍一路打到江南,如入無人之境。

松錦大捷!

明軍13萬VS清軍11萬。戰果:明軍死傷5萬4、清軍死傷1萬4。洪承疇被俘。

山海關大捷!

清軍8萬、吳軍5萬VS大順軍、歸降明軍10萬,李自成轉進老家。順治入駐北京。

在這些空前絕後的大戰中,明軍將戰鬥力發揮到了極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勝利,這些經典戰役足以留名蝗明史!





新世界的KM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屯所制

朱元璋所謂不用百姓一粒粟米就能養兵百萬,是建立在他的屯所制上的。

屯所制,就是劃一塊地給軍戶,軍戶在這些土地上耕作,自己養活自己。而這些軍戶得到耕種土地的義務就是要為國家出兵打仗。

按照朱元璋的設想,2-3成的士兵負責守城,7-8成的士兵負責種地,他們種植田地收穫的糧食除了上交意外,每位士兵一年可以分到12石的糧食。這些軍戶平日耕種,在每年農閒的時候進行訓練,即保證了部隊的供給,也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設想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骨感的。

屯所制的衰落

明朝也免不了走上一般王朝興起衰亡的套路。一般來說,在一個王朝剛開始的時候由於長期的戰爭,所以人口往往較少,而這個時候國家的大片土地是無主之地,所以國家有的是土地可以分給民眾去種植。因此在王朝的初期,民眾往往人均資源都比較多。而此時無論是皇權階層還是官僚階層,其規模都不大,不會對民眾的利益造成實質性的損害。

西方人一般認為,要限制政府的權力,因為政府是有組織的,而民眾都是一盤散沙,是無組織的。所以如果政府要作惡的話,危害都會很大,這點放在歷朝歷代的演變過程當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了。

一個王朝到了中後期,由於長時間沒有戰爭,所以人口會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使得人均資源也就越來越少。而皇權階層和官僚階層可以利用自己手上的權力不斷地奪取民眾手上的耕地,土地兼併日趨激烈,很多農民容易在這些兼併行為中失去自己的耕地。

到了明朝後期,連軍戶也不能倖免。很多軍戶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的耕地被當地的豪強奪取,失去了養家餬口的來源,但是他們比失去土地農民更慘的地方在於,他們還要承擔軍事義務,為國家出兵打仗。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了,誰還能為國家出兵打仗呢?連每天吃飯都是問題,又怎麼會有戰鬥力呢?

我以前看過一部片子叫《大明劫》,其實就深刻地反應了當時軍戶田被兼併的嚴重程度。當時已經到了崇禎末年的1642年,離明朝滅亡的1644年也就差了兩年。李自成在中原做大,當時明朝已經沒有能夠和李自成在中原抗衡的部隊了,不得已崇禎啟用了當時關在牢裡的孫傳庭,讓他當了陝北總督,負責剿滅李自成。

孫傳庭到了陝北之後才發現他兵員不足,他去查探軍戶的情況,發現當地的軍戶田基本被當地的豪強侵佔,失去了軍戶田的軍戶自然早就跑光了,他上那能招到兵馬?更有甚者,也就是這些軍戶的上級以及當地的豪強,嚮明朝謊報了軍戶的戶數,以此獲得了大量的軍戶田,而他們並不把這些軍戶田分給軍戶,而是自己私吞了這些田地,也就是說,軍戶田成了大量豪強掠奪土地的工具,而不是朱元璋射向的養兵田。

其實到了明朝後期這種情況非常地多,所以朱元璋設置的屯所制在明朝後期報廢。

崇禎時期沒錢的原因

之所以到了崇禎時期崇禎拿不出錢來招募軍隊對抗東北的滿清勢力,原因也是在於朱元璋。朱元璋開始,明朝是極度地重農抑商,使得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在有明一代一直都不是很高。

根據《明末記事本末》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明末時期明朝的財政收入情況:

戶部給事中黃承昊上言:今出數共五百餘萬,而歲入不過三百二十三萬,即登其人數,已為不足,而重以運負,實計歲入瑾二百餘萬耳。

這是天啟年間的一份奏章,明確地說了當時明朝財政收入為323萬兩白銀左右,這還是天啟年間,也就是陝北農民大起義之前的情況,到了陝北農民大起義之後,明朝的財政收入其實就更少了。

這點錢能做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另一份材料:

《明熹宗實錄》:工科給事中方有度疏言:自遼左發難,軍需驛騷,竭天下之物力供一隅。今且五年於茲,約費內帑金錢以千萬計。而加派新餉出自民者,每歲四百八十五萬有奇,通五年約費二千餘萬。本色折色之費,養馬草料之費,海運腳價之費,文武將吏班軍匠役人等俸薪給雜項之費,約共費四百萬,此就山海關一關十萬兵而言......
自山海四百萬之外,以上各處新兵又每歲約費一百二十萬矣。

這是當年孫承宗上報朝廷建立關寧防線的情況,需要400萬兩白銀,另外增兵還需要花費120萬兩白銀,以一年323萬兩白銀的收入,可以說當時的明朝舉全國之力建設一個關寧防線都非常困難,更不要說去做別的事情了。

明朝的財政收入,應該是歷朝歷代最少的一個朝代,比如宋朝雖然國土面積比明朝小了很多,但財政收入基本也在1000萬兩白銀以上。明朝之後的清朝,哪怕是到了後期,在開放通商口岸(開放後財政收入增加更多)之前也有4000萬兩白銀左右。所以跟其他朝代比起來,明朝的財政收入實在是太少。

本質原因就在於重農抑商,全國基本只靠農業收入來維持國家經濟的經濟結構,帶來的結果也就必然是國家財政的吃緊了。


老威觀史


朱元璋是掙黃四郎的錢來養兵,崇禎掙窮鬼的錢來養兵;關鍵是窮鬼沒了錢,中間崇禎還得通過黃四郎去掙窮鬼的錢,所以最後到崇禎手裡的錢就少的可憐了。

同樣是掙錢,就看你掙誰的錢?是掙窮鬼的錢還是掙黃四郎的錢。黃四郎們的人數雖然遠遠少於窮鬼們,但是黃四郎們的錢可不少;關鍵是黃四郎們一旦得了勢,他們只顧掙錢,不顧窮鬼和縣城得死活。

太祖朱元璋對於商人、地主、官吏這些黃四郎們可深有體會。少年得太祖朱元璋,不僅遭受了地主黃四郎們得壓迫,自己一家為劉地主家打一輩子工,到頭來自己得父母沒有安葬之地。自己為劉地主家把小牛養成了大牛,劉地主連一根牛毛都沒給朱元璋;饑荒得來臨,朱元璋看到了富商們趁機哄抬糧價、貪官汙吏們趁機貪汙賑災糧順便借賑災得名義搜刮窮鬼們得錢。

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這些人得定義很簡單——黃四郎,只能當奴才得黃四郎。對於掙錢,太祖看得很開——黃四郎們比窮鬼們有錢。因此才有了朱元璋對貪官汙吏得殘酷刑罰,對富商得打壓——商人得地位和妓女一樣。大家也可以看看朱元璋是怎麼整沈萬三的、怎麼對貪官施行剝皮法的!

到了崇禎就不一樣了,崇禎當皇帝的時候。滿朝都是黃四郎,而崇禎這個縣長比不上縣長。什麼事情都要黃四郎們說了算,閹黨和東林黨鬥來鬥去,最終苦的是百姓。

徵遼東稅、鎮壓農民軍的稅……總之,窮鬼們已經被搜刮的連褲衩都不剩了,搜刮的都要窮鬼們的命了。關鍵是,這些都是崇禎通過黃四郎們去掙窮鬼們的錢,黃四郎當然不會白乾——他們拿走了大部分,剩下一丟丟給崇禎,然後崇禎缺錢又得找他們去收窮鬼們得錢,這樣自己不但可以又掙一筆錢,崇禎也變得越來越離不開自己。黃四郎們形成了一個搜刮窮鬼得產業閉環,還能控制一個皇帝,讓皇帝來背鍋,這件事豈不是很嗨皮。

可是,苦就苦了崇禎,找不到問題得關鍵點——應該殺黃四郎們,崇禎既拿不出錢賑災,又拿不出錢打仗,也聽不進去忠臣得諫言,也沒有能屈能伸得意志(當時可以跑去南京,明朝有兩個首都兩套班底)。

縱觀24史,凡是強悍得王朝,一般都會是免窮鬼得錢,掙黃四郎們得錢。太祖如是,現在武帝也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