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秋冬季是吃海鲜的最佳时节

这时的鱼虾肉肥味美

是不是想想就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

海产品是沿海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近年来,沿海居民因海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少见。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引起这些食源性疾病的

常见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科普一下

毒素一、副溶血性弧菌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虾、生蚝、蛏、杂鱼、寻蟹、梭子蟹、贻贝、带鱼、墨鱼等海产品中,也可直接或间接污染其它食品。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急,腹痛和腹泻首先出现,其次为恶心、呕吐、畏寒和发热。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需将海产品烧熟煮透,将其灭活;防止食物制作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夏季厨房加强通风降温,剩余食品要放置冰箱,隔餐或过夜的食物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

毒素二、诺如病毒

生蚝是一种深受大家欢迎的海产品,但它可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人类进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生蚝,就可能会感染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和腹痛。一般病程较短,多呈自限性,不需要用抗生素,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预防食源性诺如病毒的传播,要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食用生蚝和其他贝类要彻底煮熟。此外,饭前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也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毒素三、组胺

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青皮红肉鱼类(如鲐鱼、金枪鱼、鲭鱼、秋刀鱼、沙丁鱼等海水鱼)可引起组胺中毒,腌制青皮白肉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制得不透,组胺含量较多,人体食后也可引起中毒。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组胺中毒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主要临床症状为面色潮红和灼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

大家自行购买鱼类时,不要买鱼眼变红、颜色发暗、肉无弹性的鱼,也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

毒素四、贝类毒素

在赤潮发生期间,一些浮游藻类可合成多种毒素,贝类、鱼类等海产品摄入有毒藻类可蓄积毒素或将其转化为贝类毒素,人类在食用了携带毒素的海产品后可引起中毒。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贝类毒素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且难以被一般的烹调加热破坏,其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家一旦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后,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接受救治。

为了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建议在食用贝类海鲜时去除内脏食用。煮、蒸、炸的烹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发生赤潮期间请谨慎食用贝类海鲜。

毒素五、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主要来源于一种珊瑚礁周围的藻类。鱼类因摄入该藻类造成雪卡毒素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可使进食这种鱼的人中毒。

雪卡毒素是一种脂溶性神经毒素,具有抑制钙离子作用,毒性非常强,比河豚毒素强100倍,是已知的对哺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毒性较高时食用有毒鱼肉200g即能致死。雪卡毒素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不易被胃酸破坏,高温加热或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素的毒性。

当心!秋冬美味海产品里的这五种“毒物”

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特征性温度感觉倒错表现为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

如果您有进食海鱼(尤其是珊瑚鱼)史,出现类似的上述临床表现,请您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史,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本期半夏听邀请嘉宾: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南山疾控”。南山疾控:传播疾病防控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共创健康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