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探祕之介休軼事|張孝銀

古碑探秘之介休軼事

張孝銀

偶然在運城看到一塊碑文,漂亮的趙體行楷深深將我吸引,我粗枝大葉把內容瀏覽一遍,卻無意中發現了裡面記載的竟然是一件發生在介休的奇聞異事。

嘉慶九年,河東(山西)大旱,皇上賑災,第二年又大旱,河東二十六州縣饑民失所,這時,當年的河東道臺鄭人慶,有病,請假了,而這時有個叫劉大觀的正準備去往湖北升任,尚未啟程皇上下旨,大觀啊,看來你先別走了,趕緊去災區看看吧。

原來的河東道鄭道臺得了什麼病呢?史書記載,由於賑災連日勞累,加上感冒,致使左手左腳軟癱,按我分析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中風,腦梗的前期,這病拖不得,得趕緊治。這劉大觀慌慌忙忙戰戰兢兢,碑文中說他是“誠惶誠恐,舉止無措。”急匆匆趕緊從京城趕往山西災區視察。這天,他便路過了咱這大名鼎鼎的三賢故里----介休。

故事開始了。

古碑探秘之介休轶事|张孝银

也許這位一直就非常崇拜關聖人,自打來到山西,只要路過一個廟,看到裡面坐著關老爺,必定要跪拜,再把山西發生旱災的這些事詳詳細細原原本本的向關爺訴說禱告一番,見一次,拜一次,說一次。今天他偶然遇見了一個叫蔡曾源的人,這姓蔡的是前任翼城縣令,現在當了什麼官,文中沒提。只提到這蔡縣令除了當官,還會幹點別的事,就是“扶乩”(fu ji),列位看官就要問了,啥叫扶乩呢?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對大家解釋一下,所謂扶乩就是一種純粹的迷信活動,其實也就是占卜吉凶。拿個盤子,裡面裝上一些細沙,拿兩根筷子一般的小木棍釘成人字形立在裡面,先焚香磕頭,再拿一根繩子拉住,讓這個小人字架在裡面來回抖動,這個支架就會在沙面上畫出一些橫豎不規則的筆畫。這就是扶乩。

咱書歸正傳,

您說這兩位不是好好研的究怎樣抗旱救災,而是在我們大介休衙門的招待所裡,搞了這麼一回迷信活動。都說是有病亂求醫,但願是心誠則靈吧。就在這時,讓人想不到的奇蹟出現了,盤子裡的細沙接連出現了一些筆畫,組合起來就是好多字,再把這些字連起來,不得了!竟是漢亭侯關聖帝君的兩首五絕詩!

哎呀呀,這可不僅是不得了,而且是了不得呀!

可以想象,此時的這兩位官員肯定是瞠目結舌,不知所措,特別是這個蔡曾源,據他說自己已經做這個“扶乩”三十多年,從沒有見過關聖帝君顯靈的事。這究竟是我們大介休有靈氣呢?還是這裡所供奉的關老爺靈驗呢?趕緊下跪叩首吧!

更為稀奇的事還在後面。

晚上九點了,姓蔡的忙活了半天,體力不支先走了,夜半三點,劉大人在睡夢中忽然聽見外面噗噗作響,起床一看,原來是不知不覺中窗外已經下了足足一尺來厚的大雪!

看到了吧諸位,連旱兩年的河東大地突降大雪不是關老爺顯靈是什麼?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劉大人想要淡定是不可能了,或者說臣妾做不到啊。興奮的他老人家忘記了一天的勞累秉燭夜行,銀裝素裹一目瞭然,在漫天飛舞的雪花中,不顧天寒地凍,一口氣硬是從介休走到了靈石!看到了遍地白雪皚皚,好不感激,好不興奮。第二年,夏秋俱收,河東大稔,這是後話。

古碑探秘之介休轶事|张孝银

有意思吧,咱們再好好梳理梳理。嘉慶九年河東大旱皇帝撥款賑災,誰曉得第二年又繼續大旱;這時主政的河東道鄭大人卻偏偏因病請假了,請假就請假吧看病要緊,可皇上又偏偏選中正準備升遷的劉大觀代理賑災,代理就代理吧,作為關老爺的忠實粉絲劉大人路過介休就住下了,住一夜就住一夜吧,卻又正好遇見了前任翼城縣令蔡曾源;遇見就遇見吧,誰知這位姓蔡的還善於扶乩;扶乩就扶乩吧,哪料想關聖帝君竟然真的顯靈了。顯靈就顯靈吧,遲不下早不下,就在劉大人來到介休的當天,一夜之間突然下了一尺多厚盼望已久的大雪!看來在一系列的偶然和必然條件下,關老爺不僅關照了介休,更是特殊關照了這位劉大人,所以讓他受寵若驚地連夜徒步從介休走到了靈石,那可是寒冬臘月幾十裡地呀!所以他趕緊的把這些事情整理成資料,大書特書彙報給上級領導,兩年後皇上感恩,撥款重新修建關聖人的老家----運城市解州的關帝廟。

看得我也是滿腹狐疑,頓覺蹊蹺。嘉慶九年十年那兩年我們介休真的是故事中說的那樣遭受過飢寒交迫嗎?

孤證不立,還是查查資料的好。我查了查民國版的《介休縣誌》,載“嘉慶九年歲飢,嘉慶十年歲飢”。真的,確鑿無疑!看來介休地區和其他地方一樣,那兩年也是災難深重。可但是但可是,我定陽大地上能在危難之處顯身手的不止有介子推,空望佛,助國聖母,還大名鼎鼎的關聖人。

據考證,劉大觀(1753~1834),字正孚,號松嵐,山東臨清州邱縣人,乾隆丁酉拔貢。初仕廣西永福縣令,署理象州、馬平、賀縣,調補天保。丁憂,服闕,先委治承德,旋補開原縣知縣,升寧遠州知州,捐任山西河東兵備道,兼管山、陝、河南三省鹽務,二署山西布政使。罷官後,寓居懷慶府,直至終老王屋山,得壽八十有二。工詩善書,蕭閒刻峭,卓然自立。他是當時遼東地區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高密詩派的中堅人物。乾嘉時期著名文人,為官有政聲。

那位因病請假的河東道臺鄭人慶(1741—1806),字餘齋,號瑞亭,廣安州望溪鄉(今廣安區協興鎮)人。

《嘉慶十年(1805)十二月初七日,山西巡撫同興為鄭人慶患病請旨解任調理》記載,山西巡撫同興到鄭人慶所轄山西河東道巡視,鄭人慶因連次查辦賑務患感冒,久未痊癒,加之在軍營多年,染受潮溼,左手左足,虛軟無力,艱於運動。儘管沉痾纏身,但一切公事,他仍自經理,抱病工作,且言語、精神如舊。同興感嘆說:“足見其深得上下賞識絕非虛妄之言。”也就是這時候,52歲的劉大觀來到山西下榻介休。

嘉慶十一年(1806),也就是大災後的第二年,河東道臺鄭人慶因身體原因,向朝廷請求迴歸廣安老家休養。同年6月24日辰時去世,享年66歲。

考證了前兩位,再說說善於“扶乩”的蔡曾源蔡大人,蔡曾源字呂橋,崇寧(今四川省成都市郫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只知道是乾隆甲午年(1774)舉人,甲辰(乾49年,1784)二甲第40名進士。

作為靈異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嘉慶十四年(1809年),劉大人又一次來到山西,當然又路過了介休,也許又在介休住了一晚,最後來到中條山下的解州關帝廟,“再伐中條之石,覼縷(luo lv)其事”,把事情的原由始末整理成文,勒碑上石。透過刀痕看筆痕,這通碑刻刀法細膩,較真實地反映出了書寫者的風彩,筆走龍蛇,足可以感受到書者當時的那種豪邁與灑脫,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作為一名書法和歷史的愛好者,我不由的抄寫簡化,標點斷句,展示全碑內容,以飧讀者。同時經過抽絲剝蠶發現碑中的珠絲馬跡,也給我們透露出了不少信息:

那個時代的官員寫的一手好字,正是這一幅好字吸引我讀完全部碑文。

那個時代搞封建迷信是沒人追究的。

那個時代任命縣令也是要考察的,比如碑文中出現的“試用道員”“試用縣令”。

那個時代我們介休就屬於扼南北,控東西的交通要道和中轉重地,這也是官員從京城到河東都要在此歇腳的原因。

那個時代人在自然面前很邈小,以當時的國力,靠天吃飯的山西人可以說是束手無策,只能用求神拜佛的方法,用關公文化關帝信仰作為精神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統一。

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二百年後的我們不必糾結這個事件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只見通石碑巍然矗立於關帝廟的御書樓前廊下,默默的接受著櫛風沐雨的洗禮和百年滄桑,昂首挺胸迎接著一代又一代的看客,已經被人們撫摸得錚光發亮。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乾坤煥彩下的新時代,他除了給我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似乎還在昭示著我們對大自然應該有崇尚和敬畏之心,啟迪我們更應該珍惜現這來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

古碑探秘之介休轶事|张孝银

此碑全文如下:

重修解梁關帝廟碑記

廟之重修也,其謀始成終之大局,已見於中丞碑記矣。有帝之慈惠,切於桑梓而感於觀之心脾者,宜紀其略,遂再伐中條之石,覼縷(luo,lv)其事焉。

嘉慶九年甲子河東旱,民飢,聖天子憂之,命緩徵舒民力。乙丑又旱,民益以不支,命發帑撫卹,又以廩精食,河東二十六州縣之餓者,一夫失所,惟有司是問,是時,河東道鄭人慶有疾,不能治事,觀以湖北試用道員,方升辭,未行。奉恩命補授河東具疏請訓。

聖天子諭,以河東荒歉民生憔悴,命爾,逞爾善恤之,勿溺爾職,孤委任觀,誠惶誠恐舉止無措,治裝急就道,道中見有廟,廟帝者肅,而入,伏地告帝,以天子所命而以蒼生流離,默乞覆庇,於帝一日一見則一告,數見則數告,自入晉境,無日不見亦無見不告也。

行至介休,見前任翼城令蔡曾源者,自言能扶乩(fu ji)甚靈,乞其扶乩,乩動,賦五絕二首,大書漢壽亭侯,乃知乩中詩,帝詩也!伏地默告如前在廟中,帝訓勉愛民濟飢,如天子所命,且言吾鄉父老皆荷觀察之愛矣,觀且敬且畏,翼翼凜凜。曾源乃相顧,悚然謂觀曰,源扶乩三十年,未見帝降乩者。

是夜亥時曾源去,寅時聞雪聲,起,視庭院皚皚已尺許矣。感帝之德, 喜民之有食也。秉燭冒雪行,行至靈石,蒲,解,平陽諸州邑,被災者悉報得雪尺餘及數寸不等,是年麥有收,秋復大稔。皆帝之賜。帝之矜憐拙吏,而蘇其部下之困,民使豋於衽席者何其神哉!

是帝廟之重修,觀尤不敢不竭其誠,用殫其力也。解州刺史吳君率鄉耆翰林院待詔馬見龍,江西安遠縣知縣馬凌雲,陝西試用知縣侯在忍,壽陽縣訓導李遜志等襄理其事,矢潔矢勤,費約而工堅,例得並書。

欽命分守山西河東平蒲解絳霍隰地方水利兵備道兼管山陝河南三省鹽法道劉大觀撰文並書丹

賜進士出身 山西解州直隸州知州 吳邦治監修

大清嘉慶十四年歲在已巳秋九月吉日立

筆者提示,碑文中“帝”指的是關聖帝君,“觀”指的是撰文者劉大觀,“源”指的是扶乩者蔡曾源。

張孝銀,男,筆名汾河水底魚,1975年生於介休市南王裡。介休市文化促進會會員,介休市作家協會會員,汾河知彼散曲社副秘書長,愛讀書好寫作,時有小作見於報端。

874761158@qq.com

Happy Hallowe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