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文/劉慧龍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校教師、書法副教授

蒲松齡的文學成就,早已聲名遠播,享譽世界。但對於蒲松齡手跡的書法特色研究,還遠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文人,總是操著一副筆墨,也總有自己的筆墨特色,蒲松齡也不例外。本文便依據其手稿墨跡所流露出的書法信息作些淺顯的分析,以期有拋磚引玉之效。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一、書學背景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一生著述甚豐,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俚曲14種,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少時因家境漸落,不能延師,蒲松齡便於兩兄弟從父讀書,當然也需習字練筆。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齡初應試時,頗得山東學使施潤章稱賞。自古文人不離筆墨,蒲松齡的書法亦應在不斷學習與變化之中。康熙三年,蒲松齡25歲應邀到李堯臣家就讀,並作《醒軒日課序》以勵志。序中雲:"時趙甥晉石在,假館同居,謂餘曰:'請定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餘曰:'善'!……"由此可知蒲松齡在寫文著書之際,仍時時仿帖,沉浸筆硯之間。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清朝政權雖依靠軍事力量入主中原,但對漢族政權的統治方式,尤其是科舉取士的做法,很早就開始模仿和採用。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之初,立即承襲明代舊制,重修北京國子監為太學,任命祭酒等官員,廣收官宦子弟為生徒。其課程除《四書》、《五經》之外,專設習書之課,學生必須每日臨摹晉、唐名帖600字,要求"端楷有體"。且立有《日課冊》。順治十五年(1658年)始對監生實行積分制,滿15分為及格,可補官職。每月考試獲一等者得一分,但是若善摹鍾、王諸帖,書法優秀,雖文不及格亦可得一分。可見當時對書法的重視。

自明末以來,董其昌的書法被認為是二王嫡派,多受推崇。董其昌古淡蕭散的書風固然在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到了清初,康熙帝也崇尚董其昌,董書的身價一下子又高了許多,學董之風依然盛行,期間趙孟頫書法也有普遍的影響。蒲松齡的行書便透露出趙、董的影子。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科舉考試,尤重楷書。字以小楷清雅整齊為美,故學子自小應有小楷之功。在中國書法史上,小楷範本至佳者,尤數鍾、王小楷。細觀蒲松齡手跡,見其小楷有鍾、王餘緒,可謂其淵源。

蒲松齡有聯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其勤奮的寫照。

二、蒲氏楷書承傳與風格特點

影響一個人的書法面貌的因素大抵有三方面,即傳統、時風、個性。對蒲松齡楷書風格的探求,從傳統方面講,當從鍾、王談起。書法史上著名的四大書家聖手為"鍾、張、二王"。唐人孫過庭《書譜》中曾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其中"張"是漢代草書大家張芝,人稱"草聖","鍾"為三國時魏之書家鍾繇,人稱"楷書之祖","二王"為晉代書家王羲之、王獻之,其中王羲之被人尊為"書聖"。鍾、王小楷為正書楷模,被後人競相臨習。

1. 鍾繇的楷書。

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今河南長葛縣東)。官至太傅,人稱"鍾太傅"。鍾之學問與辯才,都不及書法名聲大。南朝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載:"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為人所善。"其中"章程書"即正書,也就是現在說的楷書。正書由漢隸演化而來,是一種新書體,即早期楷書。啟功先生有詩云:"真書(楷書)漢末已胚胎,鍾體嬰兒尚未孩",是指楷書在漢末即已產生,鍾繇之字尚屬年幼階段,風格古樸,未至妍美,所論鍾書特徵甚合史實。之所以稱它為"章程書",大概是因為鍾繇用此體寫奏章而得名。著名的鍾書四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其中前三表皆為奏章。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一 鍾繇《宣示表》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二 王羲之《黃庭經》

此四表皆為小楷,如《宣示表》(圖1)。

鍾繇書法大體有三個特點:

一是瘦勁。這是相對於胡昭之"肥"而言的,梁武帝說鍾法"字細",唐李嗣真以"秋山嵯峨"比喻鍾書的意象特徵。

二是天然。即自然,有樸質天成的意趣。

三是古雅。這是鍾書的本質特色。後人有"容貌若愚","大以若拙"之評。其中的隸意應是古雅的主要依據。

鍾繇的小楷書法是歷代學習小楷者的必修範本,不僅影響到蒲松齡,現在仍餘威尚存。

2.王羲之的楷書。

唐人編《晉書》記載,羲之善楷書。傳世的都是小楷,其中《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三篇最為有名,(如圖2《黃庭經》)。羲之小楷屬於鍾書系統,其創新處為:其一,易鍾書之翻為斂,筆法稱為"內擫 ";其二,寫橫起筆輕,收筆重,呈俯勢收束狀,寫縱筆伸展挺直,字勢變前人橫張為縱斂;其三,筆畫之間結構關係緊結起來,體態勻稱整齊。比之鍾書,羲之楷書端莊有致,將楷書的筆法、筆意、結構推入到形巧而勢縱的新境界。王羲之的小楷,備受後人推崇,學者競相臨習。加之書聖的光環,遂使其書法成為繞不過的經典,直至現代,指向將來。蒲松齡自會受其書法的洗禮也在情理之中。

3.蒲松齡楷書風格特點。

施潤章在對蒲松齡童子試文章的評語中曾讚道:"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遊行之樂。"對於"運筆如風"的評價,後人多從文章文筆之美來理解,這固然不錯,但也不能斷然否定有對其書法的評價。因為在科舉考試中是很重視文章與書法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是用文章與書法來塑造自己的文人形象,展示自身才華的。唐代曾"以書取仕",遂造就了蔚為大觀的大唐書法。清代是書法復興的時代,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在科舉考試的制度中,主考官除了文章之外,不能不對書法也作特別的關注。其實,在古代書論中,不乏以"風"來比喻書法之妙的例子,如"索靖書如飄風忽舉"(袁昂《古今書評》);草書如"風回電馳" (蕭衍《草書狀》);衛夫人書"穆若清風""有乘風之勢"(張懷瓘《書斷》);"以腕運筆,運行如風"(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也經常用"運筆如風"來形容文章之美或書法之妙。筆者以為,要達到"運筆如風"的境界,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讀書萬卷,才思泉湧;二是筆法嫻熟,有"紙上神行手不知"之功。二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渾然一體。這也正是施潤章的高明之處,前面談觀書,後面說運筆,這"運筆"應該說既有文筆又有行筆,既有文章又有書法,非如此,則論述是不全面的;誠如是,則可探知蒲松齡青年時期的書法風格:筆法嫻熟,用筆果斷,清雅可喜。

細觀蒲松齡《雜著》(圖3)手稿,其小楷風格近似鍾王,更確切的說是以鍾為形近,以王為筆近。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三 蒲松齡《雜著》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四 《聊齋志異》手稿

所謂形近,是蒲松齡小楷的結構仍以橫張為主,雖然隸意已無,但體勢卻似鍾書。筆畫間的關係縱向短促,橫向張揚,字形較鍾書平正、勻稱,不像鍾書有飛揚之勢,結體較松。大凡事物的發展,都沿著正-反-合的規律運行,書法亦不例外。早期甲骨文筆畫瘦硬,金文筆畫肥厚,到了小篆筆畫便勻稱適中了。如果說甲骨文為正,金文為反,那小篆便是合。小篆字形瘦高,隸書字形闊扁,到了楷書高寬比例就適中了,這也是正反合的規律。就楷書而言,歐體斜畫緊結,顏體平畫寬結,柳體吸收二者特點走向了中和,還是這個規律。楷書是字體發展的最後一種,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小楷是日常生活學習中最常用的形式。蒲松齡小楷的這種略扁型風格,除了個人的喜好之外,大概也與豎寫的格式有關。在書法的書體演變史上,自鍾繇開創這種風格以來,楷書多是扁形的。即使在楷書爛漫多姿的唐代,多數唐人寫經的小楷作品仍以左右開張為主,這種形式一直延續至今。其原因之一便是漢字的獨特豎寫格式,因為這樣有利於行氣的貫通,並且在有限的空間裡能容納更多的字,在章法上也更嚴整有序。蒲松齡的小楷同樣具備這種特點,當為鍾之餘緒。

所謂筆近,是說蒲松齡的楷書筆法,多為王羲之筆意,沒有刻意的翻筆 ,也無濃厚的隸意。筆畫爽直伸展有力,頗具法度。整體上有嚴謹整飭 ,開闊蘊籍之風格。楷書的筆法是完備而嚴謹的,早在隸楷過渡之際,古人便總結出"八法"之法,每一筆都有嚴格的規範和生動的姿態。當然到了明清之時,由於科舉考試的緣故,漸漸形成了一種追求實用、字形規範、千篇一律的書風,人稱"臺閣體"、"館閣體",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抹殺了書法的個性,所以大多數文人考卷都是嚴整有餘活潑不足。在蒲松齡手稿中,雖未完全擺脫時風的影響,但個性還是較為突出。由於書寫較輕鬆,極少羈絆,故筆畫也較為舒展。細觀鍾書之捺畫,如圖中"令"字,其收筆厚重而短促,仍有燕尾之態,這顯然是隸書遺韻。而在王羲之的小楷中,筆畫已經新意倍出自然暢達。橫畫堅挺,撇捺舒展,隸意已無。在蒲松齡的字中,筆法較順暢舒展,與王羲之一脈相承,其他筆法亦是如此。

對於蒲氏之《聊齋志異》手稿(圖4),其風格與《雜著》有別。其字形結構內鬆外緊,有雍容之態,筆畫多隨意,起筆多尖鋒。字之力度較雜著手稿稍弱,少了點憤世疾邪之意,多了些散漫妍美之風。而"聊齋志異"四字卻厚重質樸,有高古氣息,後之魯迅手跡與之神似。

作為一個文人,平時所書所記甚為浩繁,其中字體亦不以楷書為唯一。小楷作為古代文人,特別是科舉考試製度下的文人,是與"及第"、"榮華"密切相關的。因此只有字好、文好才有出仕的可能,蒲松齡也是如此。其小楷應有多年的臨帖之功與實用之地,其習書範本亦不止鍾王一脈。後世小楷名家如鍾紹京、趙孟頫、董其昌等人亦可能為之覽習。特別在清代前中期,帝王對先賢書法如董其昌等的頂禮膜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致使全國上下專學香光、後來競講子昂,此風延續有年,這應當屬於時風的影響。蒲松齡在學書過程中,傳統的浸入,時風的影響,加之自己個性的注入,遂成現在看到的手稿墨跡風格。

三、雜說

楷書多用於正式場合,尤其小楷則是科舉必備之用。作為最抒發性靈,表現其性、志、才、學的字體並不是抄錄用的楷書,應該是日用手書,即行書,多為筆記信札,交友便條,偶然所書之作。像王羲之的諸多手札,在致一書、陳一事之中便見其晉人風韻。蒲氏之書能見到的隨手墨跡,手扎之類較少,所以較難探測蒲氏書法之全貌。

今幸見蒲松齡抄聊齋詩手札一幅,(圖5)書贈蓮花社長,蒲松齡行書,世為罕見。此件出津門世家,甚為珍貴。鈐印:聊齋、蒲、松齡,清手稿本。1冊8頁,紙本。29×19cm。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五 蒲松齡手札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六 趙孟頫手札

內容為聊齋詩:

其一:風定雲收雨乍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螢帶潤渾無力,鳴柝綿宵正有聲。獨立不知零露重,閒愁時共夜涼生。撫桐四顧誰同賞,拈得新詩負手行。城西散步小飲。

其二:秋來意不適,扶醉度青林。客燕留殘影,棲鴉亦好音。不才人共棄,多恨病常侵。指點流雲外,斜陽塔影沉。聊齋詩謄錄呈蓬仙老社長清政。留仙蒲松齡。

此件書法行楷為主,雜以草書,總體感受既流暢又厚重,整齊中富有變化,妍美中古韻猶存,頗具宋元名家風範,尤以趙孟頫為最直接、最相近。(圖6)其中又透出董其昌的影子。自宋代以來,書法尚意書風漸起,為更多的文人所推崇與接受,其書卷氣頗足,一直影響到現在。元代趙孟頫作為一代宗師,越唐宋而追魏晉,獲得全面的豐收。其影響以乾隆時為最盛,至今不衰,蒲松齡之書法學習應難以繞過趙孟頫。觀其二人手書,筆法氣息相近,蒲松齡只是更為整飭而已。當然作為清代初期的蒲松齡,也生活在明代書法的籠罩之下。加之康熙對董其昌的崇拜,使學董之風遍及全國,成為一代之風尚。蒲松齡的這幅手札作品亦受董書之影響,只不過沒有趙孟頫的痕跡深罷了。(圖7)此手札輕鬆流暢、真切自然、文氣十足,似乎更能展現一個真實的蒲松齡。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七 董其昌書法

另在《蒲松齡自畫像》上有兩段蒲氏題跋,(圖8)蒲松齡時年74歲,為晚年所書。其跋一:

"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題。"

其跋二:"癸巳九月,筠囑江南末湘鱗為餘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後所怪笑也。松齡又志。"

此兩段跋是行楷字,為日常應用最多的字體。第一題跋字跡稍大,墨色較濃,運筆自然,輕鬆流暢,雖已至暮年,卻有童心之趣。此無所掛礙,性之所致。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7)確為的論。這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境界。

第二題跋應為經過一段時日後所題,字跡較小,墨淡筆輕,筆力偏弱,略顯頹唐之態,但仍自然灑落。

難得一見!蒲松齡寫鬼寫妖聲名遠播,其書法更是人書俱老功力非凡

圖八 蒲松齡自畫像

唐人孫過庭曾有"人書俱老"之論,蓋指人與書達到高度融合,而"不激不勵,風規自遠"之境。書寫時只見筆墨遊走,情隨筆轉,心中並無掛礙,少做千秋之想,此時之書,最見性靈。今見此二跋,想蒲氏一生奮筆疾書,寫鬼寫妖、刺貪刺虐,隨筆墨之枯溼濃淡寫胸中之喜笑怒罵,文以抒情,字以寫志,文與字共同構築了蒲松齡的文化風景線,使後人如吾輩流連忘返……

今讀《聊齋志異》,又見蒲松齡之手跡,在字裡行間作翰墨之想,其中不免拉雜贅語,所談多為主觀臆測。方家一見,莫為之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