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食用鹽、氯化鈉、生理鹽水……人體需要的是哪一種?

如果在輸液時仰起頭,問正在掛輸液瓶的護士:現在給我掛的什麼水啊?有時得到的回答是:0.9%的氯化鈉溶液。也有的會回答:掛的是生理鹽水啊。

這時,有沒有問過自己,這氯化鈉和廚房裡的食用鹽,是同一種物質嗎?如果有不一樣,區別是什麼?

是不是氯化鈉溶液都可以叫做生理鹽水?如果不是,怎樣的氯化鈉溶液才是生理鹽水呢?

看似簡單的問題,較起真來想要回答個滿分,難度不小。今天咱們就一起來鑽個“牛角尖”,探討一下這麼幾個概念。

鹽、食用鹽、氯化鈉、生理鹽水……人體需要的是哪一種?

和食用鹽的複雜性比起來,氯化鈉活得很單純。

食用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

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那就應該還有“次要”成分。除了氯化鈉,還會有誰摻雜在裡頭?

來看食用鹽是從哪裡來的。《說文》中有記載: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也就是說,把滷水給煮幹,可以得到食用鹽。當然,也有海水曬製出來的食用鹽。

滷水和海水中除了氯化鈉以外,還會含有氯化鉀、氯化鎂等。在製成食鹽之後,也會含有這些物質。

這其中,又數氯化鉀,最具有存在感。尤其是市面上還有有一種所謂的“低鈉鹽”,其中含有氯化鉀的量,大約有30%左右。買回家一袋低鈉鹽,只有三分之二是氯化鈉,三分之一是氯化鉀、硫酸鎂或氯化鎂等其他“鹽”。

插兩句話:有幾類人群,並不適合食用低鈉鹽。
一,正在使用ACEI類(“普利”類)、ARB類(“沙坦”類、)螺內酯類降壓藥物的患者,不適宜使用低鈉鹽,因為會使得患高血鉀的風險顯著增加。

二,腎臟疾病的患者,應當慎重選用低鈉鹽。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當低鈉低鉀飲食,否則出現高血鉀,可導致心律不齊、心力衰竭等。

除此之外,咱們現在食用的加碘鹽,還含有一定比例的碘酸鉀,摺合每千克含碘為35毫克±15毫克,可以有效預防居民碘缺乏病的發生。

可見,食用鹽絕不是純粹的氯化鈉,其成分要比醫療上使用的氯化鈉要複雜得多。

鹽、食用鹽、氯化鈉、生理鹽水……人體需要的是哪一種?

是不是隻有0.9%氯化鈉水溶液,才能叫做生理鹽水?

的確如此。

這是人體血漿滲透壓所決定的。

咱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市場上買回來的青菜,如果缺水蔫吧了,回家之後放在清水中浸泡一下,青菜會又一次變得水靈起來;還是這些青菜,撒上一把鹽,醃製起來,不出幾分種,醃出一灘水來的同時,青菜再次變蔫。

這也是和滲透壓有關係。

滲透壓,是一切液體所固有的一種特性,是由溶液中溶質的微粒所產生的滲透效應形成的。

蔫吧了的青菜,浸泡在滲透壓很低的清水中,水分子就會從滲透壓較低的清水中轉移一部分進入青菜中,讓青菜的含水量增加。此時,清水可以被稱為“低滲液”。

水中撒入食鹽,食鹽中的氯離子、鈉離子等離子,就會溶解到水中,產生滲透效應。離子濃度只要大於青菜內部的離子濃度,水分就會被“抽”出來,進入到鹽水中,產生醃漬的效果。這時,鹽水被稱為“高滲”液。

可以想象下,如果要給人體輸注液體,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一下,輸入液體的滲透壓和人體血漿的滲透壓比起來,是高還是低呢?

除非這名患者由於病情需要,應該輸注高滲溶液或低滲溶液,大多數情況下,都應當輸注和人體血漿滲透壓相等後相近的液體,也就是“等滲溶液。”

為什麼?拿血液中的紅細胞來說吧,想象一下,把紅細胞浸泡在低滲溶液中,就像是青菜泡在了清水裡,時間長了,紅細胞也會被泡漲起來,乃至出現破裂;如果是跑在了高滲溶液中,紅細胞也是會被“醃漬”、皺縮,出現胞漿分離的現象。

可見,有必要維持輸液的滲透壓在合適的範圍之內。

鹽、食用鹽、氯化鈉、生理鹽水……人體需要的是哪一種?

人體血漿的滲透壓,正常範圍為280~320 mOsm/L(把1摩爾量的溶質溶解在1升水中,所產生的滲透壓,稱之為1 Osm/L,1 Osm/L等於1000 mOsm/L)。

鈉離子作為血漿中陽離子佔比最高的電解質,自然也就成為了輸液治療時構成液體滲透壓的主力隊員。而0.9%氯化鈉溶液,其滲透壓是308 mOsm/L。

這個濃度,不鹹不淡剛剛好,符合人類的生理學要求。因此,0.9%氯化鈉溶液,也被稱為生理鹽水。

在進行輸液治療時,藥物需要用合適的液體先進行溶解,然後再輸入人體。這些液體被稱之為溶媒。

0.9%氯化鈉溶液,就是常用的溶媒之一。其應用是如此廣泛,以至於在很多地方,“掛鹽水”代替輸液治療,成為街頭巷尾的俗語,大概也就是緣故於此吧。

鹽、食用鹽、氯化鈉、生理鹽水……人體需要的是哪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