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文|小熊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司馬光故居

司馬光砸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教科書級別的案例來體現司馬光從小就有異於常人的冷靜和聰明才智。

以前的世界觀一直都是“非黑即白”,本以為上了教科書的司馬光不僅是個偉大的人,定然還是個偉大的好人

經過時間的洗禮,才發現歷史從來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

比如司馬光。

縱然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還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優秀著作,依然飽受爭議。

《資治通鑑》是宋神宗給起的名字,寓意是“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此書也被譽為“帝王之書

然而,宋神宗本人其實壓根就對司馬光的政見不感興趣,他的兩個兒子也沒有拿這個當教科書的樣子(禁燬起來倒是很起勁)。神宗父子對這部書的真實態度大概是:學習,學個屁。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資治通鑑殘稿

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進資治通鑑表》:

有人說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拿《資治通鑑》來講,上面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卻很殘酷的事很多,想在輕描淡寫中發現殘酷,需要的是智慧。這是本遍地都是智慧的書,是想上進之人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

“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梁啟超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

也有人說他的《資治通鑑》屬於“明於史而昧於時,百無一用”。

為何如此評價?

因為全書對歷代得失的分析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對漢武的評價),缺乏戰略眼光,還是傳統的小農思維的一套;即便說他對歷史分析是對的,也不代表對時局的分析是對的(主觀情緒太多,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

這些評價不能作為判斷司馬光是否好壞的依據,畢竟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權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但是關於司馬光做的幾件事,導致了他的人設飽受非議。

  • 全面廢除了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即位後宋朝年度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廣大農民被地主蠶食後怨聲載道,引發多次暴動反抗。在這種內外憂患、財政赤字的狀態下,年輕氣盛的宋神宗對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

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想通過自己的創新來做出點成績。

正逢王安石主張變法,試圖改變這種困局,神宗二話不說,大力支持。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王安石

司馬光本來和王安石是非常好的朋友,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因政見不同,經常掐架(期初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變法也並不一概反對,甚至有人要彈劾王安石時,他還進行勸解和說服。}

直到王安石頒發“青苗法”時,司馬光認為縣官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現了強烈不滿。 王安石死後,他為了洩恨,全面推翻變法開始清算,連曾經保守派的蘇軾都站出來反對司馬光,利國利民的政策不能推翻,他依然一意孤行。

  • 引發了大規模黨權之爭

宋神宗死後司馬光掌握朝政大權,大力打擊改革派,本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態度,重用蔡京等一大批奸臣,導致整個朝堂烏煙瘴氣,不再憂天下之憂。

通過變法而積聚起來的錢財,也在反變法派執政的幾年當中“非理耗散殆盡”。大約三十年後,公元1120年北宋爆發了方臘起義,此後起義不斷,大宋再也沒有復興之象。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北宋西夏形勢

  • 主動割地西夏

司馬光執政之後,怕西夏發兵引發戰爭,拖累北宋的經濟民生,主張把宋神宗所攻佔的所有西夏領土,借新帝即位改元的機會,一律主動退還給西夏(也就意味著神宗時期的成績,全部拱手讓人。)

這個舉動是所有人不能理解的,即使屬於“主和派”,也實屬過於窩囊和搞笑。

不出所料,北宋依然捱了打,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司馬光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實際卻因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劣盡罷新法,又將神宗時期軍士們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

剛正不阿的司馬光,是怎樣一步步讓宋朝滅亡的?

司馬光

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但可操作性較差,加之用人不當,是為政者大忌;

司馬光反對變法也沒錯,但整個反對派走“文死諫”的道路,也就引發了後面的黨權之爭。

一個天真,一個圓熟;一個想開拓,一個想守成。

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一個性格飽滿的歷史人物總是如此,孰是孰非已經難以判斷了,但是在送領土給西夏和後期重用奸臣的事上,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完-

喜歡歷史的朋友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