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蕭曉四姑娘


很榮幸能夠參與此次作答!


要說劉備臨終之際白帝城託孤,那得要說說劉備在此之前做了什麼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同年,劉備因關羽被東吳謀害,決定發兵討伐東吳。是故劉備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決然地率領4萬蜀軍,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邊境挺進。

期間,蜀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克了許多東吳地盤。當然,這其中不乏有東吳將領心虛放水。所以劉備意氣風發,決定一鼓作氣將東吳拿下。然而,第2年7月,時值氣候炎熱,酷暑難耐。所以劉備命軍隊在深山老林裡安營紮寨,坐等時機收拾東吳。

誰知蜀軍此舉,讓醞釀已久的東吳書生陸遜抓住了機會。一把火把蜀軍燒得慘不忍睹,劉備也正是在這樣的境遇之下奪路而逃。最後逃進了白底城,在城中休養。此戰史稱“夷陵之戰”。不久,劉備因為夷陵之戰慘敗,愧恨難當,罄竹難書,不久便生了大病。

而他也深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就喊來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位朝中大臣託孤。而劉備的託孤重心是以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而孔明被任命為丞相,而李嚴則被任命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也就是說劉備把兵權交給了李嚴,把虛名交給了諸葛亮。那麼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感到疑問。

劉備把兵權交給了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難道是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嗎?其實,我們的認識是片面的。劉備此舉並非不信任諸葛亮,而且諸葛亮也並非沒有掌握兵權。只是劉備考慮到託孤非同小可,對諸葛亮、李嚴二人進行了工作細分而已。而至於劉備的考量,分析如下:

1、避免託孤的單一性,以防不測

其實,除了劉備之外,歷史上有許多的君主都會在臨終之時託孤。比如西漢的漢武帝在自己臨終之時便託孤於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等4位大臣;曹魏皇帝曹丕在自己臨死之前選擇了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等4個人作為託孤的對象。東吳的孫權在自己71歲病重視,也喊來了大將軍諸葛恪、宗親侍中孫峻等多位大臣託孤。

顯然,劉備也是知道這些的。畢竟託孤是件大事,不能將重擔只押在一個能臣身上,要往多位能臣身上押才安全有保障。畢竟只有一位託孤大臣,倘若他遭遇不測,那國家的朝政豈不要亂了?而多位的話,一位遭遇不測,另一位就可以站出來接著主持大局。

亦或者說,要是隻有一位託孤重臣,要是他成了權臣。那麼朝中就沒有人與之抗衡,皇帝豈不是危險了。所以多位託孤重臣,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衡。顯然,劉備喊來諸葛亮和李嚴託孤,就是為了避免託孤的單一性,以防不測。畢竟蜀漢可是劉備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怎麼能不慎重考慮,長遠打算呢?

2、一文一武,提高辦事效率

託孤是件大事,所以要充分考慮託孤之臣的屬性,也就是文臣還是武將。相對而言,諸葛亮就是文臣,而李嚴是一位武將。諸葛亮主持內政,將內政打理好,以安定朝政。而李嚴則管理外方軍事,負責國家戍邊、征戰等事。這樣一來,一文一武的配合,就能提高了辦事效率。

然而,不幸的是,李嚴最後在北伐的過程中。因為不滿諸葛亮,就耽誤了軍糧運送。結果被諸葛亮給剝奪了官職,最後鬱鬱而終。而諸葛亮則一人挑起整個蜀國大梁,最終卻因勞累成疾而亡,實屬惋惜。

3、李嚴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蜀國的郪縣發生了叛亂。馬秦、高勝等人在此地召集了數萬人的兵馬準備造反。而當時劉備陷入戰爭之中,無力去管這件事。最終李嚴只是帶了5千人的兵馬便將這場叛亂平定了。

所以李嚴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還強,畢竟李嚴身為一位武將。在沙場征戰無數,軍事上的經驗自然是比諸葛亮還豐富的。雖然諸葛亮每次指揮戰事都能無往不利,但要不是一些軍事能力出眾的部下配合,恐怕諸葛亮也吃不開吧。而李嚴則不同,他身為一方將領,自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

好了,以上就是筆者對於“劉備臨終前託孤,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的分析了。可以說,劉備並不是把兵權交給了李嚴,也不是不信任諸葛亮。而是在劉備看來託孤可不是兒戲,它必須要讓多位重臣參與。畢竟多位之間可以相互幫助,減輕彼此的工作量,從而提高效率。

甚至可以說多位託孤重臣之間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由此可見劉備深諳帝王之術。這也體現出劉備對劉禪的呵護,看出他對蜀漢的關心。畢竟這是他辛辛苦苦花了一輩子打下了基業,對於這樣的心血,他能不心疼嗎?


歷史回憶室


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後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後期的表現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託非人。劉備是那麼聰明睿智的一個人,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昏招呢?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託孤後的表現。

(李嚴雕塑)

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嚴百般推脫,還是隻想呆在原地(江州),並且還讓諸葛亮把當地五個郡劃出來組成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至於這件事,連當時的尚書令陳震都說他“腹中有鱗甲”。

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願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於是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又升他為驃騎將軍,這樣李嚴才去了漢中。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他卻又對劉禪說,糧草很多呀,諸葛亮為啥要退兵呢?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嚴的這個表現,他哪裡是值得劉備那樣高度信任的人呢?劉備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決定呢?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呢?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時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他在託孤的時候,不完全相信諸葛亮,想找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的表現。(從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劉備實在對諸葛亮還是不放心。還有,劉備託孤時還專門對諸葛亮說,讓他不可大用馬謖,也是擔心諸葛亮會做大的表現。)

李嚴為什麼會成為劉備選擇的作為制衡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

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後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

(劉備劇照)

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擔任成都令。後來劉備入駐成都後,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後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可以說,李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被證明是一個能人。讓這樣一個人來分諸葛亮的權,劉備覺得比較恰當。

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衝都曾與他發生矛盾,最後被他攆走。

有人可能會說,李嚴既然獨斷專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劉備怎麼會看重他這一點呢?其實不然。獨斷專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權臣的一個有效力量,因為他不會被別人左右,不害怕權臣。假設今後諸葛亮要做權臣,欺凌劉禪,那麼李嚴將是一股對抗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做權臣,那麼,李嚴不就是一個阻礙分裂力量嗎?

這一點,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

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

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憑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夠輕鬆化解這個矛盾。(諸葛亮是證明過這一點的,當年法正就曾經獨斷專行,別人要諸葛亮處置法正,但是諸葛亮沒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了,諸葛亮還痛哭,說若是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敗。諸葛亮這哭,是哭給劉備看的啊)

<strong>(諸葛亮劇照)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堅持北伐,沒有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李嚴雖然確實成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後萬不得已,才彈劾他。而且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還痛哭不已,覺得從此沒有人再會用他了,最後激憤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文|小河對岸

221年7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卻於次年被吳將陸遜大敗於於猇亭,劉備收拾殘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而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並對諸葛亮說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時,劉備又以李嚴為副,讓其與諸葛亮共輔少主劉禪,並將兵權交給了李嚴。據《三國志·李嚴傳》..(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那麼,既然劉備對諸葛亮如此器重,卻為何將最為重要的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其一,劉備對諸葛亮放心不下,為預防諸葛亮大權獨攬。故而讓諸葛亮主政、李嚴主軍,以互相制衡。那麼,劉備臨終之際,對諸葛亮所言“如其(劉禪)不才,君可自取”,不但不感人肺腑,反而令人不寒而慄。試想,劉備連“槍桿子"都交給了另外一位輔政大臣了,還讓諸葛亮自立為巴蜀之主?這不是詔令李嚴,如果諸葛亮謀逆,就“斃”了諸葛亮嘛?

其二,劉備不認為諸葛亮有統帥之才,故將兵權給了李嚴。劉備得了諸葛亮之後,很少讓諸葛亮隨軍出征。試看蜀漢的幾場重大戰事,劉備取益州帶了龐統,劉備取漢中帶了法正,劉備伐吳也沒帶諸葛亮。而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征戰),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蜀漢夷陵慘敗,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伐吳);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見,在戰事謀略上,劉備從未倚重於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在劉備看來,是蕭何型的人才(足食足兵),而非韓信型的人才。陳壽對諸葛亮評價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仲)、蕭(何)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參考史籍:《三國志》、《資政通鑑》等等;


有知社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同時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令李嚴督內外軍事是出於對諸葛亮不信任,其實這未免太小看劉備這個人傑了。劉備知道,蜀漢政權是完全靠他一個人的血統與聲望建立起來的政權,現在立國未穩,他這個皇帝兵敗而逝,國家下一步很容易陷入混亂、分裂甚至是滅亡。國家都沒了,就算讓劉禪當益州之主又有何用?劉備此時第一要務不是保護劉禪,而是保護蜀漢。

所以,劉備必須通過遺訓對蜀漢的權力進行合理分割,以平衡朝廷的兩大勢力: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前者以諸葛亮為首,後者以李嚴為首;諸葛亮善於治國,而李嚴也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劉備讓諸葛亮治國,讓李嚴治軍,一方面是為了預防兩大集團為爭權而相互殘殺,另一方面也是因人制宜。

果然,劉備死後,朱褒、雍闓、高定等紛紛叛亂。此時如果李嚴與諸葛亮不和,單以諸葛亮之力,如何能平定南中之亂?但之後兩人的矛盾還是不可避免地升級了。最後,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庶人,獨力主導北伐,這種局面雖然不是劉備想看到的,但總算還在劉備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復興漢室的主線沒變,劉禪的帝位也安如泰山,劉備若泉下有知,也死得瞑目了。


切割地球


劉備是把兵權交給李嚴,不過請注意,不是蜀漢內所有的兵權,千萬別被李嚴的“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糊弄了。首先,蜀漢有兩套官職,一套是常規的,一套是開府系統,在戰時,開府系統的權力遠比常規系統來得重要。舉個例子,單說本題主人公李嚴,權力最大時,是諸葛亮賦予的以中都護暑府事,負責北伐後勤運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漢中太守了,北伐後,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策略。諸葛亮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也僅以軍師將軍(雜號)統領劉備的府中事務。所以,常規的職務裡,中都護不代表李嚴就是蜀漢的軍事的一號人物。

(李嚴)

當然,個人並沒有否定李嚴能力的意思。不過,事實上,蜀漢雖然在夷陵之戰後,損兵折將,但是從親疏,能力,資歷上,還有趙雲和魏延,甚至吳懿等人,那麼為何劉備要授予李嚴“託孤大臣,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的重責呢?根源就在於失荊州和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慘重,特別是荊州集團失去關羽,張飛,黃忠,關平,劉封,馬良,王甫,潘浚等人,東州集團也失去黃權,孟達等人,劉備此時勢必要拉攏東州集團的人心,來增強人才上的凝聚力。劉備的東州集團表面是許靖,射援為代表,實際上親近的是法正,黃權,孟達,李嚴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黃權和孟達投敵,只剩下李嚴了。李嚴有才氣,早就看好劉備了,所以在綿竹就投降了劉備,劉備讓他擔當託孤大臣,僅次諸葛亮,不但是拉攏李嚴,也在拉攏東州集團。

蜀漢雖然人才凋零,特別是軍事人才,但是以李嚴的資歷能夠擔當統領蜀漢軍事的要職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李嚴的“都督內外軍事”是有另外一重含義的。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白帝城,然後就留駐永安行宮了。此時的永安,有陳到的中軍,趙雲的禁軍,還有其他留守部隊,以應對孫權可能的軍事行動。不過,曹丕穩定了局勢後,三路大軍進攻東吳,這導致東吳不但無法對蜀漢再進行進一步的軍事打擊,反而派遣使者來求和,劉備也同意了。這是夷陵之戰後的背景。

此時蜀漢暫時安寧,但是劉備卻已經病入膏肓了。諸葛亮,劉禪,李嚴,趙雲,陳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護劉備,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之事。劉備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漢的非諸葛亮莫屬,於是試探了一下,然後作出安排。諸葛亮作為丞相,託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帶著劉禪回成都繼位,這是政治保障。趙雲一直是禁軍將領,也要帶著禁軍回成都,這是軍事保障。李嚴作為副託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宮內外的軍事。內軍就是陳到的中軍,這在《三國志.李嚴傳》就提到,陳到到了江州,準備北上參加北伐,依然屬於李嚴統領。而外軍,就是永安行宮外的留守部隊,包括李嚴帶來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讓李嚴統管蜀漢的所有軍事,禁軍的趙雲,漢中的魏延軍團會讓李嚴管嗎?這二人都是荊州集團的老將了,恐怕只有諸葛亮才調得動。而且,從正史上看,李嚴也沒有和他們有過職務交集。再一個,李嚴作為託孤大臣之一,理論上應該留在成都,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掣肘諸葛亮,這個託孤大臣才有實際意義。可是,劉備則讓李嚴留守永安,可見劉備本來就是超越資歷,拔高李嚴,來拉攏東州人才,並非掣肘諸葛亮。


大飛熊騎士


劉備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瞭解諸葛亮這個人善於戰略規劃和行政管理,但在變化多端的戰場上缺少應變能力。

所以在漢中之戰中劉備讓諸葛亮坐鎮成都,卻讓法正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

漢中之戰劉備在和曹操的對抗中取得大勝,奪取了漢中這個戰略制高點,為接下來向關中北伐創造了條件,而成都在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軌,成為穩固的大後方,不得不說劉備在用人上還是非常棒的!

(劉備影視形象)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首先,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又一個極為經典的案例。

諸葛亮這個人一直想當三國時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劉備很清楚,劉禪的性格和齊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櫃,如果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還真會讓蜀國做大,甚至統一天下!


劉備也深知諸葛亮雖然在治理軍隊,治理國家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戰謀略方面確實很一般。

《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


劉備之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而沒有交給諸葛亮,就是這個原因。

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就軍事才能這方面來看,李嚴確實要勝過諸葛亮。

李嚴字方正,是蜀漢重要的將領,他辦事幹練利落,年輕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職都深受器重。

(李嚴影視形象)

在劉備伐蜀期間,李嚴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降了劉備,後來不管在什麼位置,李嚴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劉備的喜愛。

在軍事上,他曾兩次平定叛亂。公元217年,新道縣被高定率軍圍攻,李嚴前往解救並大勝高定。更值得稱讚的是公元218年,劉備和曹操準備在漢中開戰,馬秦、高勝召集了數萬人的隊伍準備起兵對付劉備,情況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將馬秦、高勝打敗,漢中之戰劉備就不能集中全力與曹操作戰,不光打不下漢中,搞不好還得被曹操打進蜀地來。

就在這個緊急時刻,李嚴帶領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鎮壓,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李嚴不僅將馬秦、高勝軍隊擊潰,平定了這次大動亂,還斬殺了馬秦、高勝等人,為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

從這可以看出李嚴的軍事才能是很傑出的,以少勝多,在關鍵時刻能首當其衝,絕對是位將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之際,將諸葛亮和李嚴召回來託付後事。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並對諸葛亮說:"你很有才華,一定能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是扶不起來,你就取而代之"。然後,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將兵權交給了他。

(劉備託孤)

可惜,劉備並不能左右自己身後之事,到最後,諸葛亮還是把持了軍政大權。

但在戰場上,諸葛亮確實沒有指揮的才能,他參與的戰役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於過於相信直覺,認為馬稷可擔重任,不聽劉備的遺言,結果後來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陳倉,打了20餘日,卻因糧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再次率軍出祁山,也因打著打著斷糧了收兵。

可見,軍事指揮方面確實是諸葛亮的短板。

(諸葛亮經典影視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那就是後主劉禪的無能,讓劉備不得不在臨終前為他的兒子謀劃。

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是丞相,權利很大了,如果再將兵權交給他,必然會出現一人專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別人的嫁衣。

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靠著相互制約的關係來維持著阿斗的皇位,劉備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歷史風暴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無力迴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楊角風發作


在大家眼裡,劉備和諸葛亮之間恩如父子、親如兄弟,諸葛亮更近乎於完人,出將入相、無所不能。照這樣的道理,劉備應該大可把軍政大權全交給諸葛亮,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李嚴得到了劉備的青睞,這裡有其深刻的原因。

(《三國》劉備託孤)

劉備愛劉禪當然勝過諸葛亮

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劉備算是寵愛有加,早在劉封事件中就展露頭角。為了劉禪在劉備百年後拿穩權力,殺了劉封,這也是諸葛亮的主意。因此深通帝王之術的劉備不可能不想過他死後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所以既和諸葛亮說出“君勝曹丕十倍,劉禪不行就取而代之”這樣的話,後來又讓劉禪敗諸葛亮為“相父”。這無異於加深諸葛亮和劉禪的羈絆。諸葛亮比較注重這些道德,如此約束更能讓劉禪安全。以上兩件事充分說明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不可能那麼單純。

(《三國》下獄後的李嚴)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褒貶不一,有的人依然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很強,只是沒有用武之地,有的人則覺得諸葛亮軍事能力一般。事實上《三國志》陳壽評價:“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大概就是諸葛亮並非擅長將略吧,古人自己也不能下定論。從事實上看,諸葛亮歷次北伐要比小說困難得多,也沒那麼多戲劇性的智慧在裡面。劉備自己才華雖然不出眾,但是識人卻很強,劉備對自己的部下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三國》劉禪、諸葛亮最後一面)

李嚴不僅有能力也是“工具人”

李嚴算是蜀中才俊,舊臣先鋒。在劉備死後,“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並非閒來之筆。

李嚴有他有軍事上的能力,曾處理過內亂,這是劉備比較看好的。除此之外,這也能安撫蜀舊臣的人心,要知道,李嚴他並不只代表他自己。劉備充分的考慮後,把權力分給李嚴一部分。

然而既然李嚴為副手,就免不了被邊緣化,這也是他悲劇的原因。李嚴被罷黜後曾期待諸葛亮能重新啟用他,然而諸葛亮一死,李嚴考慮到諸葛亮繼任者不會任用他,自己沒了機會,發病而死。


泊圖泊途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鎮守江州,主要是因為跟隨劉備征戰的諸將中,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等將有過獨領一軍的經歷外,統軍大將就僅剩李嚴,所以不選他還能選誰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主力大軍聚兵漢中,欲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期間,蜀中馬秦、高勝等盜賊招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已打到了資中縣。這時,身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李嚴,派信使呈報劉備的同時,僅率領本郡5000軍隊便前往討賊,並一戰斬殺馬秦、高勝等叛軍賊首,叛亂立平。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再次率領郡兵前往,並擊敗高定大軍,新道縣危局遂解。事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領犍為太守。

由此可見李嚴統軍之能,定可保蜀漢東線不失。所以說,劉備指定李嚴坐鎮江州防守東吳應為量才適用。

安內

《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由此可見,劉備託孤還是以諸葛亮為主,負責對內宏觀調度,畢竟此時的蜀漢策略是以固守為主,並非以征戰為主。而諸葛亮軍政皆能,更有利於穩固蜀漢局勢。所以,掌握軍權的李嚴僅能為副手。這一形式如同孫策臨死前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轍。劉備如此看重李嚴,李嚴豈能不盡力輔佐其子劉禪。

同時,劉備也想以這種方式告知西川、漢中臣民,雖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後之事皆以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可安其職。

如果劉備僅託孤諸葛亮一人,李嚴又豈會盡力防禦東吳,難不成諸葛亮自己去守,誰又能勝任居中調度之職。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傳中不難看出,劉備有多麼的信任諸葛亮之能,所以只有諸葛亮在兒子身邊,他的心才會安吧。雖然表面上劉備委以李嚴“統內外軍事”,但主要職責卻是“留鎮永安”。所以,蜀漢的最高權力人除了劉禪外,還是諸葛亮。如果劉備真是為了平衡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權重,直接任命諸葛亮、李嚴同掌朝政不就完了嗎。

衡中

如果劉備託孤魏延“統內外軍事”,其原本就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豈不形成軍權和朝廷權力相互抗衡的局面,而當時威望並不太高的諸葛亮又將如何居中調度。但是劉備明面將軍權交給李嚴,他能調的動魏延嗎?顯然不可能,只有以朝廷名義才有調動之權。所以,如此之下整個蜀漢就形成了三方勢力,即諸葛亮居中的朝廷勢力、魏延的漢中勢力、李嚴的江州(本土勢力)。李嚴和魏延兩方的軍力各約為3萬左右,諸葛亮的朝廷手中軍力約為4萬左右,這樣以來魏延和李嚴便能相互平衡,而諸葛亮的朝廷勢力則更有利於從中調度。

同時,趙雲在長板坡將幼主阿斗從曹操大軍中救出,可見他便是劉禪命中的福星,劉備當然要將這樣的福星留在兒子身邊了。一為看護兒子安全;二是協助諸葛亮管理軍務。

如此以來,蜀漢局勢便形成了諸葛亮、魏延、李嚴三方勢力,不正如同“魏、吳、蜀”三國的形勢嗎?這樣自然更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可見劉備有多麼的深謀遠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