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吗?不,我们错误理解了列子

愚公之愚,无人可及。

自《愚公移山》问世已来,无数人感念愚公的精神,为愚公移山之精神所感动,并力行之。但是,建立在移山之上的精神,真的需要践行吗?

愚公移山精神并不可取。

其一,好费时间,浪费生命。毛主席的“人定胜天”是建立在科学基础的论证之上的,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之上的。

“只争朝夕,一万年太久。”人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如果把人生有限的精力全部放在“移山”这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上,那么这一生什么也干不成,什么也无法干成。何不把人生有限的精力,放在能“有为”的事情之上,做出更有用,有实际用途的事情上,岂不更有意义?

其二,愚公移山,真能实现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如此大山,就以现在的工程装备也无法实现,何况人力?就如愚公所说“子生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如愚公所说,坚持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果真能挖完太行王屋二山吗?非也。

首先,子子孙孙难道都有愚公的这种精神和想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次,子子孙孙难道都有愚公这种一不怕苦而不怕累的意志力吗?显然更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代不能坚持,愚公的理想岂不失败?

第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建立在一种偏执的意淫观念之上的。

时移势易,变化易亦。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以愚公当时之现状,来打算完成千世万世后的伟大事业,显然是刻舟求剑的愚蠢。

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建立在夸父逐日般明知不可为的“坚持”之上的努力,其实是一种蚍蜉撼树式的“精神”,一种徒劳而已。

假如愚公因为大山的阻挡,率领子子孙孙千辛万苦栉风沐雨,克服困难想办法走出大山,这才是真正的“愚公移山”的精神。

当前,我们为什么要讲“科学发展观?”难道愚公移山真是科学的观念吗?我们为什么不在深山老林移山开路进行扶贫,而要进行异地搬迁呢?按照愚公的精神,在现代科技力量的条件下,动用集体力量,国家意志,不是更可能完成吗?

前几年笔者所在城市,有一条路年年挖,月月修,搞得尘土飞扬,车辆堵塞,民怨不止。如此愚公精神,有何益处?

与其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如开创“愚公搬家”的精神。

比如当今许多家长,也用愚公精神教育孩子,也把愚公的想法在孩子身上事实。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就把百般的资源万般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要让孩子实现自己以前未完成的理想,结果却失望之极,无功而果。

其实,《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是列子所做。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以外又一道家代表人物,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列子主张清静无为。

以一己之力,干千世万代所不能完成之事,显然不是道家的思想所主张的。一些有作为者,显然遵循道家的顺其天道,按天道行使,而不是对抗天道自然。

现代人所理解的《愚公移山》思想,显然不是列子的思想,因为愚公的这种精神,连天帝也看不下去,最终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在这里,我们是否要学习智叟的睿智呢?即使在移山中无所作为,但总不至于浪费生命要强。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讲:“《列子》讲的道理是自然无为,矛盾无理,因为‘自然’不讲道理,努力常是白费,结果往往和预料相反。这也就是说,‘势’胜过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结果也不过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

克木所说,应该是列子的真正思想吧。

建立在荒唐想法之上的“愚公精神”,显然是不可用,不可取的,是一种劳民伤财的愚蠢做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共勉!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吗?不,我们错误理解了列子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吗?不,我们错误理解了列子
愚公移山真是反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吗?不,我们错误理解了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