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少年的你》是不是一个讲述校园欺凌的故事?

其实,这仅仅是表象。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街头小混混远比校园里的校园欺凌来得可怕、残忍、凶险,但《少年的你》却逆转了这样的认知,将街头小混混塑造成一个英雄,一个保护者,一个舍身救人的担当者。

看完电影之后,我感到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肯定是一个女性,因为这部电影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女性的隐性的梦幻性心理,这种心理,实际上与女性作者批量生产的“霸道总裁”类文本是一样的。

而有意思的是,《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于2015年导演的《七月与安生》的原作,也是一位女性作者。《七月与安生》显示出导演曾国祥的不凡的才力与对电影的掌控能力,而这部电影的隐性心理,同样是一种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这部影片的核心是两个女性,她们是闺蜜,但却在共同的面向一个男人的时候,她们之间暗中较量,但又无法撕破自少年起就建立起的女性相扶相持关系,终于在二女一男的竞争中不得不以其中一个的死去而收场。

可以说,曾国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的这种隐性的雌性竞争心理所达到的可怕程度,也让他的电影充满着一种直逼观众心灵的强烈的穿透力与刺激力,弥漫着一种欲罢不能的惨云笼罩、哀遍华林的悲情气氛。

那么,《少年的你》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雌性竞争心理?下面,小编将逐一解析。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一、《少年的你》反映了女性的心理:渴求男性保护。

如果说《少年的你》与“霸道总裁”题材有着相似的心理支撑点的话,你可能会不相信。

但是,我们仔细地探究一下,会发现《少年的你》与“霸道总裁”题材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那就是一个不名一文的平凡女子,总是会遇到一个“霸道总裁”的青睐。这个“霸道总裁”象征着男性权力、毅力、精力各个维度的全能组合,足够让女性获得一个安乐的小窝,在那里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霸道总裁”的古典版,就是“后宫”戏,在这类题材中,“霸道总裁”以帝王的身份出现。

“霸道总裁”题材及其准题材的作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作者。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作者把她们渴求保护的梦想,寄身在“霸道总裁”身上。

同样,《少年的你》也是这种模式的翻版。影片里的小混混小北适时地跳出作者的思维,成为这种男人的代表。

小北的最初出现在他与别人打斗时,陈念正好经过,她打了报警电话,从而变相地成了小北的救助者,然后小北制服了那些与他搏斗的一帮小痞子。这是陈念与小北的最初交集点。

可以看出,电影这样的描述,给予了两人相识以一种无功利的动机,电影用以阐述,小北对好女孩陈念是没有动机的,反而是陈念施以援手帮助了他,她是施恩者,而这之后他与她的接近,便不是他的选择,撇除了女性心目中的保护者不应该具有的纯粹的功利动机。

之后,小北便成了陈念的保护人,暗中尾随着,保护着她不受欺凌。有时候,他还扮演着除暴安良的角色,直接动用黑暗手段,去教训威吓陈念的那些欺凌者。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而他身上最为感天泣地的地方,就是当陈念失手杀人的时候,他不惜挺身而出,承担了杀人的责任,从而让他的形象直接与那些舍身救人的大英雄划上了等号。

影片里的孤苦无依的陈念一直处于担惊受怕的危机四伏之中,电影镜头也强化了这种印象,但是随着小北的出现,顿时陈念变得强大安全,拥有尊严,藐视一切,电影里的传达出的氛围,烘托了小北作为女性保护者的正能量的意义。

影片也知道如果不表现小北的恶行太为失真,所以,开始时,也反映了他对陈念的暴戾行为,比如开始时,他对陈念的话中带刺(“你喜欢我”),甚至曾经拎起陈念,抵在墙上,几乎露出了一个男人最可怕的狰狞,但这一切都在后来的两人相处中烟消云散,女性对保护者的纯情想象,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北作为一个英雄保护者的形象在电影里越来越得到强化。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好女孩为什么会爱上坏男人”的原因,这是因为坏男人看起来貌似强大,他的不择手段、行使黑暗中的公正非常吻合女性看重的强力特征,而坏男人为什么滑入这种黑暗圈,女性总会为他寻找理由,而这种理由里还包含着一种女性的母性心理在内。在《少年的你》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这一幕,这就是小北在陈念面前,痛陈了自己的苦难家史,自小他的父亲就抛下了他们母子,后来母亲带着他混不下去了,想找一个男人,但因为他的存在,母亲难以改嫁,于是母亲就通过打他来发泄心中的苦闷。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小北的苦难身世激发起了陈念身上的母性的情感,因为小北恰恰是被母亲抛弃的,而女性在一个男人的自诉自己没有母爱的情况下,总会激发起她的本能的母性的情感。这种情感加盟到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那么,这个男人身上的所有的暴戾恣睢都荡然无存了,至少在女性眼中可以视而不见了。

这样小北在电影中得到了彻底地洗“白”,完美地百分之百地成为一个呵护女人的好男人。电影把女性的这种梦幻般的心态展现在银幕上,完成了整个电影对女性作者心理幻象的银幕显影与再造。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实际情况可能吗?最近一起十四岁男孩杀死十一女孩的事件中,始终是男孩施以主动,根本不存在十一岁女孩的主动助恶,惹祸上身。所以,这种女性想象中的男性保护者只是女性的一种幻觉,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的你》里小北用以承担罪责的一个理由,就是他没有成年,可以免除死刑,而这个逻辑,同样在十四岁杀女孩的那个男孩脑子里非常鲜明地存在着。从中可以看出,《少年的你》里的那个小混混的英雄行为,在现实中会以一种无法承受的可怕面目出现。

二、《少年的你》改写了欺凌的真相:女性雌性竞争。

影片中陈念的最主要的欺凌人是魏莱。

从电影提供的层面来看,魏莱的家境良好,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电影里也没有详细交待,但是,魏莱在电影里对陈念的咄咄逼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势是非常明显的。

问题是魏莱的欺凌是否在真实生活中成立?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从电影里的情况来看,陈念结识了小混混小北之后,不仅仅拥有了一个保护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欺凌别人的资格。电影里的尴尬的地方在于,小北也曾经出手威胁别人,让别的女生担惊受怕。

电影里的魏莱在受到小北的威吓之后,变本加厉,加倍地向陈念发出恶招,如拍她的裸体视频,合理地想象一下,魏莱这样一个家境良好、安分守己的女孩,凭什么敢于发动几个女生就可能挑战背后有着小混混为力量支撑的陈念?

可能恰恰相反,魏莱反而会成为更为可怕的后援力量中有着社会小混混为参数的同学欺凌。

而奇怪的是,电影里表现,魏莱没有害怕小混混为背景支撑的陈念,而且之前她在警察面前也显示出一个中学生很难表现出的咄咄逼人与从容不迫,但是她却突然害怕一个关窗的路人甲的报警而开始向陈念下跪求情,这时候,实际上反映出陈念是强大的,因为陈念在这样的时候,已经成为了黑白两道都有支撑的一个人。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魏莱已经求得陈念和解了,然后,她像一个善变的女人那样,开始和陈念套近乎,谈起自己的未来,劝陈念收下她的钱,谈起了自己的家庭,这里的每一句话,都让陈念感到难堪、痛苦、愤怒,然后她猛地推了魏莱一下,使魏莱滚下台阶,意外身亡。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实际上,电影里提供的魏莱的所有的欺凌动机、现状与表象,都不具备一个欺凌者的真正资格。

而陈念恰恰具备了一个欺凌者的条件,而她在最后反手猛推了魏莱一把,把她身为欺凌者的真正真相给昭然若揭了。

而原著小说里,陈念是一刀捅死了魏莱,而后来另外一个人在这一伤口处又捅了一刀,导致后来那个人成了一个背锅者。

这一切,都隐性地折射出,陈念的心态里对无论是在家境上还是在学业上都不逊色于她的魏莱是暗含着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根蒂就是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魏莱这样的优越者给予女性弱者的欺凌更多是心理上的,所以,这才是电影里的魏莱在行动上的欺凌不具备说服力的原因。

而让陈念动怒的原因,正是魏莱体现出的一种精神上的欺凌,这就是引发陈念推搡了她一把,是因为魏莱说出,陈念应该接受她的赔偿金,这背后显现出的是魏莱的居高临下的显摆。

这才是魏莱的真正的欺凌的真相。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少年的你》正是曲折地映射了女性的竞争心理。为什么魏莱这个角色要在电影里被强加上欺凌的名号?就是从女性的竞争心理角度来看,魏莱在每一处都压在陈念的头上,即使魏莱没有动手,也让陈念喘不过气来。

这种竞争心理,促使女性在幻象中应付这种欺凌的办法,有一种是通过暴力来完成,这就构成了《少年的你》里的那致命的一搡。

通过这种电影里的幻想,女性的竞争心理得到平复。而与之相应的是,是这个女性还得到了一个男人的无条件庇佑,这就是本文第一点中谈到的女性渴求受男性保护的潜性意识。

于是,《少年的你》里既除掉了她的一个竞争对手,而同时也转嫁了她的内心的暴力行为,因为一个男性甘愿为她承担她的所有的责任与过失。

三、《少年的你》显示了普适的心态:类似影片一览

《少年的你》由此我们想到了该导演的另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七月与安生》中如果不能够明白的主题,对照《少年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的典型性存在。

《七月与安生》里,七月与安生是一对自童年起就玩在一起的闺蜜,她们和谐共处,分享私秘,但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分享的,那就是爱情。

七月与安生的痛苦的起源,是安生对七月的男友这一禁果的涉足。

至此,这两个女性便展开了同性竞争的最为残酷的一面。

实际上,“宫心计”题材正是这种竞争的另一种更为显性的版本。、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七月与安生》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七月最后因难产而死,但是,她诞生的生命,却被她的竞争者安生所抚养。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她的情敌抚养呢?这正是雌性竞争的根本目的所在。因为生物学的研究说明,男女情感的真谛,源自于对自己基因的本能的复制与传承的欲望。七月虽然因生育而去世,但是,她成功地把自己的基因复制给一个新的生命,她完成了生命的轮回,是一个生命的最大的胜利,所以,七月把自己的生命接力棒交给了安生,恰恰喻示着在这一场竞争中她通过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压制了情敌的生命本能。七月通过她的生命延续,完成了对安生的制约。

下面从导演层面上,谈谈《七月与安生》与《少年的你》两片的特点比对,可以说,这两部电影体现出导演曾国祥对电影叙事的行云流水的掌控能力。

《七月与安生》里,电影导演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整个影片的故事叙述者,在开始的时候,定性的是七月,但在结尾处交待,故事的真正写作者却是安生。也就是说,安生冒充了七月的名义,完成了对她们之间的故事的话语权的表述。所以,整个电影的叙事,带着很强烈的安生的个人的解释权,这也意味着《七月与安生》里的整个叙事,并不是真实的。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而在电影的结尾处,电影一方面展示了真正的七月因生产而去世的真相,同时,另一方面展示了写作者虚拟出来的七月依旧活在她的快乐人生的假象现实中。电影里对虚拟与现实的不断颠覆,显示出导演在探讨现实的再现时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就是话语权的掌握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安生掌握了话语权,所以电影里的真正的真相,被遮蔽了。

同样,《少年的你》里的真相也被遮蔽了,这就是一个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借助于一个欺凌的表象,而得到了呈现。叙述者掌握了话语权,在电影里,把魏莱这样的学习好、家境好的女孩,改写成一个欺凌者,这种带有丑化性质的对家境好女孩的设定,恰恰没有社会现实的支撑,我们都知道,乖乖女永远是乖乖女,不可能异化成电影里的欺凌恶女。

而在技法上,《少年的你》里,则采取了真相颠倒的手段,来达到叙事的奇峰突起。这一点,与《七月与安生》走出了一样的对电影叙事的创新之路。

从概而括之的角度来说,《七月与安生》采取的是真实与虚拟的空间上的混编,就是两个空间,一个真实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空间,在并行的时候,因为叙述者的角度不同,而呈现两个不同的真相;而《少年的你》则表现的是时间线轴上的突兀性、对立性,影片首先交待魏莱死了,然后从时间线轴上向前倒退,是小北所为,再向前倒退,则电影里展现出的真正的真相,是陈念失手杀了魏莱。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因此,曾国祥导演的电影不多,但对电影本质上的“假像的营造”(《七月与安生》里的叙事的虚拟性)与“真相的揭橥”(《少年的你》中的真凶谜影),都直指电影的本质: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一种是话语权导致的失真,一种是叙事结果有着不同前因导致的失真。

正是这种境界,让《少年的你》背后的深层意义,远比它表面呈现的内容更为耐人寻味,值得玩味。

《少年的你》其实无关校园欺凌,它隐性反映了女性的雌性竞争心理

同样,《七月与安生》里也显现出这样的导演风格,曾国祥接棒女性作者的心理隐秘诉求,并通过电影镜头活灵活现地予以展现,让他至少从目前来看成为女性隐秘心理的代言人,这种功力,确实叫人啧啧称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