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已形成初步方案

新華社電 記者從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獲悉,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相關工作正穩步推進,有望在月面建設科學考察站,為人類踏上火星奠定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在於廈門舉行的這次大會上表示,近年來,月球探測被主要航天國家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全球迎來新一輪探月熱潮。

我國對載人航天后續發展也進行了深入論證和長遠謀劃,就載人月球探測實施方案開展了多輪深化論證,形成了總體共識和初步方案,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陳善廣說,載人航天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載人月球探測,建立月球基地,開展科學研究,拓展人類活動空間,併為月球以遠的載人深空探索不斷積累技術和經驗,遠期目標是實現人類到達火星。

陳善廣說,在載人探月過程中,將通過航天員在月面架設探測設施,獲取數據和樣品,革新人類對月球形成和演化的認識;利用月球低重力、弱磁場、高真空等特點開展有人參與的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等多學科研究和原位資源利用,促進基礎科學創新與發展;探索人在月球的生存能力、方式和基礎生命科學問題,逐步構建月面密閉生活環境,為人類向深空走得更遠打下基礎。

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發起並主辦,於25日至28日在廈門舉行。

相關新聞

兩大空間科學獎項揭曉

新華社電 26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會上揭曉了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和201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結果。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設科學獎和技術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常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學軍分獲首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學獎和技術獎。

常進長期致力於空間天文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提出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探測新方法並應用於國際計劃和我國的首顆天文衛星“悟空號”。張學軍長期從事光學系統先進製造技術及其在大型光電設備中的工程化應用研究,在大口徑非球面自動化加工設備、大口徑高精度非球面加工工藝、離軸非球面高精度檢測與複雜光學系統裝調技術等方面開展了開拓性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

在開幕式上揭開面紗的另一個獎項是2019年度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該獎項於1989年設立,每兩年頒發一次。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鄭飛、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永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國主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徐衛明,分別獲得大氣物理、地球物理、空間物理和空間探測領域2019年度趙九章科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