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爺、天后娘、洪聖王……河源與江河有關的建築與民俗,你瞭解嗎?

龍王爺、天后娘、洪聖王……河源與江河有關的建築與民俗,你瞭解嗎?

在社會學創始人孔德看來,人類智慧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學階段,人們認為自然力、社會和自然界是上帝力量的產物;第二個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人們用抽象的“自然力”來說明一切事物;第三個階段是實證階段,人們不再把上帝或自然界視為創造一切的力量,開始信仰科學並尋找支配社會的規律。在科學並不昌明的年代,江河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人們得水利之便,滿懷感激,五穀豐登;而在江河“發怒”時,人們驚恐萬狀,便把江河威力予以神化,幻想著有這樣或那樣的水神能制服江河、平衡雨旱,因而對其大加崇拜。

在廣府地區,有龍母崇拜,龍母為河神;在閩粵臺地區,有天妃崇拜,初興於福建,稱“媽祖”,元代封為“天妃”,清代封為“天后”,稱為海神,但不靠海的源城、紫金等地,亦建有天后廟(宮);還有南海神崇拜,唐天寶年間被封為“廣利王”,宋康定二年被封為洪聖,因此南海神廟又稱洪聖廟,在河源現轄各縣區都建有洪聖廟;北帝被稱為水神,河源各地的北帝廟也很多,如江東新區古竹鎮開展的北帝誕活動,至今仍每年熱鬧進行。龍王更是華人廣泛崇拜的司雨之神。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河源龍王廟的廢墟。大約攝於1931-1950年。

1 人們總有辦法對付不聽話的龍王爺

河源人都熟悉一個地名:龍王閣。清代河源八景就有“龍廟風帆”的景觀。龍王廟原在縣城南東江邊,最初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縣王盛德建於下城外東南隅燕石亭邊,清乾隆三十五年遷下城東門外,至同治十年(1884年),邑人鹹思復舊,在燕石亭上覆建龍王廟。廟前有一塊突兀於東江邊的山石。在同治版《河源縣誌》的“雙城一氣圖”上,稱龍王廟旁還建有天后廟,但這個廟現已不存,大概在清末或民初坍毀了。

當年的龍王廟守護著東江上往來河源、惠州、廣州的點點帆船,給行船的人莫大的心理依賴和安慰。這一帶水域,實在是很驚險的。清代文士蕭文藻有詩描寫道:“水匯雙江怪石蟠,澄潭汩汩晝生寒。朝天客去憑雲馭,持節人來破激湍。天際奮飛疑咫尺,波心利濟沒艱難。懷自往昔追宗愨,萬里風檣不待餐。”

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個夏天,這座並不大的龍王廟被拆毀了。廟的對岸,是極清晰的梧桐山。走近龍王廟的廢墟觀看,那個慈眉善目、人們看久了也禁不住要發笑的老龍王,穿著寬袍子,站在一堆瓦礫堆砌的破爛“寶座”上。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河源龍王廟廢墟上,龍王爺仍舊慈眉善目。大約攝於1931-1950年。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起至5月,河源城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毀廟運動。邑人羅滌良在1993年撰寫的《六十年前河源的大改革》一文中提到,時任縣長張爾超、國民黨縣黨部常委李祖羲等倡立了“河源縣改良風俗委員會”,由政、黨、軍、學 、商及地方人士組成,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取締卜、巫、星、相及一切陋俗,如迎神、打醮等勞民傷財的風俗。於是,在城的三社、義榮、上城、縣中附小、三江附小、樂育、下城等初等小學以部分學生為主體,分頭搗毀神像。隊伍高呼口號,搖著小旗子,沿途張貼標語。拆廟運動歷時2個月,全城大、小神廟中的神像大多被毀。被毀了神像的廟宇有西門洪聖王廟、孔廟、北帝廟(今區府大院),上城東橫巷的文昌公廟,下城關帝廟、雙下阿婆廟、九帝公廟、崇報寺等。

後來,這被毀的龍王廟一直沒有重建,倒是在這些舊址上建起了河源縣糖廠,該糖廠今亦不存。河源人喜歡將這一帶稱為“龍王閣”。

沒有了龍王廟的日子,人們也一樣生活。風調雨順時,一切順利;如果碰到颳風下雨的惡劣天氣,船在對岸,擺渡者鑽進橫水渡辦公室躲風避雨,等上一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還沒建新豐江、楓樹壩這兩個水電站時,夏天風大雨急,江河水滿,撐船的竹蒿往往探不到底,船工只好用木槳來划船,水大浪急,木船很難控制,常常被衝到渡口下游的龍王角,這時渡船往返一次就得用上二三個小時。

清代,佗城鎮內有各種神壇廟宇34座,其中12座是供奉山神、河神的,如江東廟,龍王廟、風雲雷雨壇等,有的在清末已廢。

龍川的何福添曾撰文《河源市和東地區民俗兩則》,詳細記載了和平東南部與龍川西北部兩縣接壤的一些鄉鎮天旱求雨的民俗。

原來在古人甚至老一輩的心目中,龍王司雨,旱也因他,澇也因他。旱時抬出他來,擺出各種祭品,大夥兒一同恭恭敬敬做足各種儀式向他求雨。求雨數日不得,就遷怨於他,將他的神像擲於路邊,讓龍王爺也挨暴曬。若是他還腆著老臉硬撐著不肯下雨,人們還有辦法,就去小河大江鬧騰。

民國時期,有司對遍佈城鄉的各種廟宇很不“感冒”,經常將之挪作他用,以更務求實效。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龍川鄉村師範創辦,但是沒有校舍。當時縣裡決定把縣城(佗城)東門外的東嶽廟和龍王廟兩棟房屋修理改造,以作鄉師校舍。對這個決策,龍川縣教育會會員和地方人士都覺得是明智之舉,不但節省了建築費,還能破除迷信,開通民智。

龍川第一中學校長張道隆從浙江湘湖鄉師請來的老師程本海,去這兩座廟察看一番認為,兩寺規模相當大,環境亦幽靜,是設立學校的好地方,便將之進行改造。這個舉動,可把附近鄉民嚇壞了,他們阻止工人施工,還說東嶽大帝和龍王爺會讓做工的人生災得病吃大虧。工人們嚇壞了,不敢再施工。學校教職工只得自己動手,並以浙江湘湖鄉村師範改造三座寺廟為校舍的成功案例,開懇親會、演話劇,開導學生和家長以及民眾,破除迷信。半個月後,民眾不僅被說服,還幫助教職工一起順利完成了校舍改造工作。

1949年之後,“龍王爺”在民間更不吃香了。2019年,微信上隨時可查的衛星雲圖,更是讓人們對各地的天氣一目瞭然。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古竹鄉民在慶祝洪聖誕。凌麗 攝

2 人們還在懷念洪聖王和北帝公

在源城,洪聖王廟很早就有了。現存河源最早的康熙年間編纂的縣誌上,就記載了洪聖王廟。在同治版的《河源縣誌》的“雙城一氣圖”上,稱在上城西門外塘邊,建有一座洪聖王廟,向北二棟。紅花書院附近也建了一座老洪聖王廟。

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是洪聖王爺爺生日。洪聖王原是南海神,唐代天寶年間被封為“廣利王”,宋康定二年被加封“洪聖廣利王”,因此南海神廟又稱洪聖廟,在河源現轄各縣區都建有洪聖廟。

江東新區古竹鎮的洪聖宮,離東江岸邊距離只有約600米,至今還有村民舉行祭祀儀式。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四,白田、古竹、梁化張氏及十里八鄉的其他姓氏共300餘人,齊聚洪聖宮門前,虔誠地感謝“大王爺爺”保佑先祖平安渡河之功德,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800年前,因胡妃之難從南京石井頭珠璣巷逃難到廣東的張氏祖宗,曾受過洪聖王庇祐,因此古竹張氏族人極其看重洪聖公的壽誕。時至2019年,張氏族人在慶祝洪聖誕的時候,有的從廣州、深圳等地趕來,90歲高齡老人也堅持年年到場,有人還專程從香港或加拿大趕回來,就是為了參加年年此日舉辦的拜祀活動。

在多個程序的拜祀儀式完成後,鄉人排隊虔誠地給洪聖大王及左右二仙上香,喝了供神的“仙茶”,領了紅粄後,才心滿意足地散去。而張氏族人,還在附近的張氏宗祠擺數十圍的宴席,招待各方歸來的張氏宗親。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二,古竹人還舉辦一年一度的北帝出巡儀式。古竹北帝廟臨江而建,位於龍王閣旁,此河段東江水轉彎流急,所以當地人建北帝廟來鎮守此處。

北帝全稱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稱呼,為統理北方、統領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古竹北帝廟出巡的北帝公,即面容黝黑。

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遊節每年舉辦一次,每3年舉辦一次加秋祭(農曆九月十二),秋祭時北帝與關帝一起鑾遊;每10年舉行一次大祭(即打醮)。近年來,參加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遊節的人越來越多。古竹黎氏在巡遊結束後襬下族宴,宴請從各地趕回來的黎氏族人。

已列入市級非遺項目的古竹北帝公三月初二巡遊節,無論從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來看,都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和學術研究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凝聚鄉情、促進和諧、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都具有現實意義。

據瞭解,北帝本是統管北方的神明,廣東人拜北帝是因為當時民眾相信北方五行屬水,而南方的水,也是由北方來的。廣東多江河,靠海,北帝為水神,奉祀北帝,可保農業、漁業、貿易暢順。廣東最早開設的北帝廟則位於佛山,稱為“祖廟”。祖廟的北帝誕是三月初三,古竹則提前一天為北帝慶生。

3 保平安的天后娘與譚公爺

天后宮,也就是原來的阿婆廟,天后崇拜儀式相傳是數百年前由福建一帶隨著人群遷徙而來的。原址在南門外五里許,後遷至新豐江大壩下面右側江邊。1989年10月由劉招妹女士重建。

自明朝至清乾隆年間,正月十三,河源人恭抬天后神像出行,至十五還宮,美其名曰“麒麟會”。到了嘉慶年間,人們把這慣例改了,正月十三、十六分日恭抬北廟、東廟、天后神出遊,俱在當天還宮;正月十九,恭抬阿婆廟天后神出遊,次日還宮。

這些神祗“出遊”時,都先在新城(即今上城)東門外校場(當為今日中山公園)以為駐蹕之所,城中的士紳、販夫走卒,競相以童男童女扮演古代人物,走在神前作為“先頭部隊”,多時竟達三四十隊。這些童男童女扮演的角色,便是飄色了。

凡神所經過的人家,必設香花寶燭,極其致敬。阿婆廟神——天后娘娘還宮的日子,更是傾城相隨。天后娘娘駕經新城(今上城)南門外的時候,城中男女老少聚集在南門崗觀看,不下萬人,年年如是。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河源城還舉辦這種活動。

河源城曾有三位天后娘娘,也有三個天后宮:一位天后娘娘姓林,她的天后宮在下城東巷巷口,早已湮沒,城裡的人知道的不多。第二位天后娘娘姓陳,她的天后宮叫“望水娘”,在頭塘街。這座天后宮香火最盛,很多人去禮拜,尤其是行船走水者必禮拜望水娘,祈望娘娘保佑平安,逢凶化吉。第三位天后娘娘姓李,她的天后宮便是“阿婆廟”。

阿婆廟建築和環境都很好,是一個遊覽勝地,另一方面,因為求過籤的都說阿婆廟的香火很靈,所以平時前去禮拜求籤的人很多。

但有時天后娘娘並不庇佑所有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2月20日,正是農曆元月十七,一早,信眾手持冥鏹,乘“利昌”渡,前往河源縣城南門外五里許阿婆廟參神,約五十餘人之眾。船至竹瀝河時,因船小人多擠擁,又逢東風大作,船伕掛帆乘風疾駛,因轉舵不慎,遂渡船傾側,船即入水沉沒,搭客呼救。是時幸有貨船看見,紛紛駛近往救,男性諳泳者,自泅水登岸,計救回婦孺約20餘人。有女性5人溺死。(《香港工商時報》)

途經雙下村雙下公路時,人們總能看到一座殘存的古建築,現僅有四條花崗岩石柱和幾面老磚牆。這就是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譚公爺廟。譚公是水神,但水神所居之處遭了火災,現僅存拜亭、頭門、正殿,佔地面積220平方米,為夯土、磚、石、木結構。

天后廟未普遍時,譚公是海神之一,彼時中國沿海建有不少譚公廟。隨著客家人從中國南遷到馬來西亞謀生,惠州人建的譚公廟也在馬來西亞擁有了分香,成為馬來西亞客家人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從各地史蹟看,對譚公爺的信仰主要是隨惠州人的南遷而盛行馬來西亞。(《森美蘭惠州先民信仰文化》王琛發著)

在河源、惠州、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建有譚公廟,譚公信仰主題可以歸納為祈雨、保護船隻、治病驅疫等。

在龍川佗城亨渡村,天旱不雨時,人們會抬出譚公爺的神像出來祈雨,叫“喊太白”。

雙下譚公廟供奉的,便是惠州的譚公,他真名叫譚德,生於元代,歸善縣紅花園人。《惠州府志》載:“譚公道者,歸善人也。居九龍山修行,不記歲月。”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香港跑馬地譚公廟和建於光緒三十一年香港筲箕灣譚公廟,據《建譚公仙聖廟碑記》載:“譚公原籍廣東惠州,自幼即賦異,能知未來,治病如神。……農曆四月初八為譚公誕。”

雙下譚公爺廟原有對聯,描述了譚公得道之處: “尖筆山頭成正果;淺塘池上顯仙台。”尖筆山距惠東縣城14公里,有座九龍峰山,因其主峰尖似筆頭,故名尖筆峰。在九龍峰山腰,有一座名揚海內外的譚公廟,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距今已有570年曆史。

記者/凌麗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龙王爷、天后娘、洪圣王……河源与江河有关的建筑与民俗,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