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區塊鏈不能是“法外之地”——“去中心化”不該是“野心之翼”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Facebook基於區塊鏈技術研發的Libra擱淺了,它受到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尤其是發達國家政府的質疑。為什麼會這樣?表面上看,是因為反腐、反恐、反洗錢以及監管等重大問題“暫時無解”,但從各國專業財經管理機構——財政部和央行所透出的信息看,Libra最令管理者無法接受的問題就是“去中心化”功能。

筆者認為,不要以為區塊鏈真有“去中心化”功能,正確的理解應當是:區塊鏈可以輕鬆地“去別人已有的中心”,但它卻可以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中心”。比如Libra,區塊之內的所有規則有誰制定?未來又由誰修改?如果這一切都要聽從“Libra協會”的安排,那Libra的中心當然就該是“Libra協會”。如果Libra確實發揮了貨幣職能,那“Libra協會”是否會取代所有中央銀行,甚至取代IMF成為全球性的中央銀行?

誰來監管“Libra協會”的發鈔行為?憑什麼信任“Libra協會”不顧自身利益而維繫貨幣穩定?誰會相信“Libra協會”不去幹擾各國貨幣政策?很顯然,失去監管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Libra,它所構成的“封閉圈子”或將成為法外之地。這是各國政府可以容忍的嗎?正如法國央行行長勒梅爾所說:Facebook擁有超過10億客戶,它們做出的任何決定都可能產生系統性影響。我們不能讓那些為私利服務的公司擁有主權國家才該擁有的屬性。

如果說Libra擱淺是個教訓,那就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區塊鏈發展不能是“構建法外之地的發展”,更不能是“充滿野心、甚至危害公眾利益的發展”,而必須是“充分開放的、自覺接受監督的、以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為本”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產品存在大量“懸而未決”的法律問題。比如,關於私人重要信息的獲取、保護、保密等問題,這個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就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而且並未有效解決。在“區塊鏈時代”,恐怕問題的嚴重性會更大程度的提升。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天生具有隱秘跨境”的能力,那政府要不要管?如何管?從監管和法律的角度如何界定?

鑑於區塊鏈技術的公眾性、社會性很強,所以從歷史的經驗看,區塊鏈技術發展相比於其它技術的發展,政府更亟需著力找到“管與放的平衡點”。因為,管多了限制了創新發展,管少了可能會導致大量社會事件,淹沒海量社會成本。比如,各式各樣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所謂“數字貨幣”曾經在中國大量發行,事後證明,其間隱藏著大量“龐氏騙局”,許多無辜百姓上當受騙,傾家蕩產。檢查、取締又佔用大量政府資源,造成鉅額社會成本。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教訓。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支持區塊鏈技術發展一定是支持健康發展,而對打著區塊鏈技術旗號行騙的行為必須保持高壓。尤其是在金融領域,絕不能任由“無照機構”濫用區塊鏈技術“圈錢、騙錢”。所以,第一,政府需要率先明確管理部門,防止管理相互推諉而導致市場監管空白;第二,應把區塊鏈產品研發視為特殊行業,至少需要建立報備制度,對無報備而經營者重罰;第三,必要管理原則、法律法規需要“先行一步”,把能夠想到的、已經出現過的不當行為先行規範起來,避免死灰復燃,避免管理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