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百人小村莊的發展路徑

蘇旺村位於遂昌縣濂竹鄉,距離縣城16公里,四面環山,全村戶籍人口只有115人,90%以上是少數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小山村”。30年前,這裡一不通電,二不通路,舉目望去一片蒼涼。如今,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大家不等不靠,勤勞致富,把一個破落的小村莊,改造成了一個不斷有項目落地的“花園村”,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均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一个百人小村庄的发展路径

全村合力 打好紮實基礎

“這裡四面通風,大家都喜歡來坐一坐。”蘇旺村村民們吃過晚飯,正三三兩兩地坐在位於村中央一座極具畲族特色的廊橋內聊著一天的瑣事。“因為我們是畲族村,所以就給它取名為畲旺橋, 2014年建成後就成了村裡的標誌性建築了。”談起眼前這座長30米、寬6米、高8米,全遂昌縣最大的廊橋時,村民們顯得十分自豪。

近年來,在蘇旺村這個僅百人的小村莊裡,不僅僅是一座廊橋,村中許許多多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基礎設施,都讓外界投來了諸多讚賞的目光。“從來沒想過,我們這麼小的村子,發展的潛能居然如此巨大。”今年已經67歲的村民鍾金福回想起村子30年前的樣子時,顯得十分感慨。

在上世紀80年代,坐落於大山深處的蘇旺村,村民外出只能走山中小道,家中照明只能用蠟燭,與外界幾乎隔絕,建造通村公路,就成了當時全村人共同的願望。

村兩委幹部上跑部門下訪農戶,瞭解和徵求建造通村公路的最佳方案和措施,默默地沿著村莊通往外界的道路走了一遍又一遍。“當時政府的財力有限,所以大部分修路的資金都必須村裡自己想辦法。”時任村委會主任,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雷水松說,好在全村人團結一致,村民的土地全部無償被徵收,沒有挖掘機,全村老少齊上陣,不論颳風下雨“人工開路”。

終於,在1997年經過了全村14年的奮戰,蘇旺村通村公路迎來了竣工驗收。“通路也要通電,在實施建造村公路的兩年後,我們又開始修電路。”雷水松說,村民齊心協力,積極參與,僅49天村裡就通上了電。

路有了,電通了,下一步就是如何讓村集體經濟收入扭虧為盈,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作為山裡人,第一個想法就是靠山吃山。但和當時大家所瞭解的靠山吃山不同,蘇旺村兩委開始藉著村中山地資源多,林場面積大的優勢,進行土地開墾,並實行對外招租。”雷水松說,當時60畝山地一年總租金1000元,雖然對於現在來說很廉價,但卻是蘇旺村村集體的第一筆收入,讓大家有了盼頭。

一个百人小村庄的发展路径

善用方法 提高土地價值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選對路子是關鍵。當談起真正實現蘇旺村從“空殼村”向“富裕村”的華麗轉變,雷水松說,還得感謝2016年底的那場招標會。

2016年底,蘇旺村60畝村集體土地的承包合同即將到期,而原先的承包商並沒有想要續簽的意願,村兩委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當時,通往60畝山地的道路沒有硬化,人工運輸成本很高,所以即便年租金僅1000元,也再無人願意承租。”雷水松說,交通不便又再次成了擺在蘇旺村村兩委面前的難題。

要致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對蘇旺村的這塊集體土地同樣適用。為了能順利把土地承租出去,村兩委幹部決定向相關部門申請項目資金,對道路進行硬化。“沒想到,道路硬化的消息一出去,我們就陸續收到了多名承包商拋來的橄欖枝。”雷水松說,村兩委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決定在小山村裡舉辦一場招標會。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在我們這個小村子裡還能舉辦招標會。”蘇旺村村監會主任陳火法說,當雷水松第一次提出招標會的想法時,把所有人都震驚了,“而在報名的時候,他為打消所有競標商和村民顧慮,還堅決阻止了他的兒子參加招標。”

1.8萬元、2萬元、2.3萬元……在當天的招標現場,隨著競拍價格的不斷攀升,村兩委幹部摒住呼吸,聽著那一個個不斷上升的競拍價格。“太激動,原先被人嫌棄和冷落的一塊地,居然會被大家搶著要。”陳火法說,最後,這塊60畝的集體土地以3.2萬元的承租價格成交,年租金實現32倍增長。而這筆錢也成了村集體賬戶上第一筆超萬元的經營性收入。

在嚐到了甜頭後,蘇旺村開始繼續利用村中山地資源較多、山場面積較大的優勢,在土地資源整合上再發力,不斷擴大土地墾造面積,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並利用現有資金,先後打通了5條生產用路,開通了到松陽縣古市鎮的公路,在加快投資商們“走進來”的同時,更是方便村民採茶、運茶、賣茶。

“現在,蘇旺村距離松陽縣古市鎮茶葉市場的距離只有6公里,來回只需一小時,不僅讓我們更省時、省力,茶葉的價格更是翻了好幾番。”如今,光是賣茶青一年就能賺10多萬元的村民鍾賢軍說,現在村裡的茶葉種植面積已經從以前的五六畝發展到如今的300多畝,茶葉成了村裡的主要產業,家家戶戶都開上了小汽車。

一个百人小村庄的发展路径

開源節流 村集體收入增百萬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1978年開始在村裡擔任村幹部至今的雷水松,十分明白隨著村裡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土地價值也在不斷上漲。“後來,對於土地使用面積相對較小的投資商,我們就創新了辦法,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來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雷水松說,2017年投資800多萬元的遂昌縣恆興康畜禽養殖有限公司選擇入駐蘇旺村,讓村集體每年都有2.2萬元的固定分紅。

“價格合理,基礎設施完善,村兩委的服務態度又好,所以我們很願意將錢投資在這裡。”恆興康畜禽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葉偉軍表示,隨著公司不斷髮展,今年年初,他們繼續選擇了與蘇旺村合作,進行場地擴張,每年再向村裡增加1.8萬元的固定分紅。

如今,除了恆興康畜禽養殖有限公司,在蘇旺村這個“小山村”裡已陸續經營起了多家企業。村集體通過盤活現有資產,讓荒山變“金山”,使得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遠超10萬元,提前超額完成村集體經濟“消薄”任務,成為了實踐“兩山”轉化的模範樣本。

“您尾號5968的儲蓄卡收入43200元,可用餘額1032832.96元。”當天,正當雷水松帶著記者走在村裡看變化時,他的手機剛好收到了來自銀行的一條提示短信。“這是今年村裡將村集體的108畝旱地重新承包出去後,收到的第一筆租金。”翻閱著短信,雷水松高興地說,村集體收入上去了,村幹部們個個都感受到了為民辦實事的底氣更足了。

近年來,蘇旺村利用村集體經濟收入,把錢投入到提升改造村中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讓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還使每個村民每年都能收到村集體分發的200元分紅。昔日那個窮得遠近聞名、髒得臭氣熏天的蘇旺村,已逐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村”。

“以往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有一點需求,我們都要向上‘要錢’。”雷水松介紹,如今,村裡不管大事小情,都能很快得到解決,既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又能為地方財政減輕壓力,“今後,我們還將積極創新思路,探索更多的增收渠道,為村裡辦更多的實事、好事。”

但所謂“開源節流”。作為村裡的“大家長”,雷水松在積極不斷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創收的同時,對於資金的使用更是顯得精打細算。“去年,有村民反映村裡的民俗文化廣場外側沒有護欄,非常不安全,於是村兩委在得知情況後立馬就同意了修建,而在施工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雷水松就跟工人一樣天天準時到現場幫工,嚴格把控施工質量和工期。” 陳火法說,村裡人常常會說雷水松在村裡幹活簡直比給自家辦事還上心。

2015年,雷水松入選第一批“全省千名好支書”,蘇旺村也先後獲得了麗水市生態文明村、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縣級信用村等榮譽,真正走出了一條值得學習借鑑的偏遠農村發展新路子。(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季凌雲 曾翠 通訊員 張巧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