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不昧自我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鮮為人知的是,遵義會議之前還有一個挽救紅軍命運的“通道會議”,在湖南的通道縣城,紅軍指揮機關第一次集體否決了軍事顧問李德的方案,改變了原定行軍路線,避免了可能出現的第二次“湘江慘敗”,這段歷史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通道轉兵》。



在此之前剛剛經歷七天七夜的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已從出發時的86000人銳減到不足30000人,雖然拋棄了大批無用的輜重,但傷病員卻數量大增,迫切需要休整。同時蔣軍、湘軍、桂軍等敵人正從三面進行追擊,其先頭部隊始終緊咬著我軍後衛,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原目標,是前往湘西與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在湘鄂西蘇區落腳並發展壯大。起初的行進路線,也與之前紅六軍團前往湘西走過的路基本一致,但問題是,這個戰略目標已經毫無秘密可言,蔣介石及其幕僚正以此調動兵力張網以待。



除增兵圍剿紅二、六軍團之外,蔣介石在中央紅軍北上湘西根據地的路上設置了四道封鎖線,駐以重兵“守株待兔”,連同追兵一起,總兵力是紅軍的十倍不止。也就是說,如果中央紅軍按原計劃繼續向湘西進軍,將再一次落入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包圍圈之中,恐有全軍覆沒之虞。

湘江之戰的慘痛損失,已使紅軍各級指揮員對以李德為首的“最高三人團”產生了信任危機,因此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開會研究紅軍下一步行動方案時,毛澤東、王稼祥和張聞天受邀參加,根據解密的史料,這應該是周公的提議。會議開始後,李德首先發言,堅持從通道繼續向北進軍,按長征一開始就確定的路線執行。



毛澤東拍案而起緊接著發言,認為中央紅軍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在那個方向上敵人的數道封鎖線也已經設置完畢,中央紅軍必須暫時放棄這一念頭,毅然掉頭西進,殺入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貴州,爭取在川黔邊界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也能夠讓疲憊的紅軍得到休整。

然而李德固執己見,雙方的爭吵非常激烈,為了挽救這僅剩的30000紅軍,毛澤東用快速的語言和精闢的分析,駁得李德啞口無言,後者“怒火中燒憤而退場”。在事實面前,與會其它四個人一致同意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北上湘西的計劃,紅軍揮師入黔。



這是兩年多來,紅軍高層第一次集體否決所謂“洋顧問”李德的意見,使蔣介石合圍紅軍的陰謀徹底落空,其歷史意義非常巨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後來遵義會議的“預演”。而改變這個進程、挽救中央紅軍、最終走向勝利的,幾乎是毛澤東在歷史關頭憑藉一己之力所完成的。

當時的貴州沒有蔣介石中央軍的存在,只有軍閥王家烈第25軍的十二個旅,但黔軍士兵大多是戰鬥力極差的“雙槍兵”,在英勇善戰的紅軍面前一觸即潰,從而使中央紅軍迅速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也召開了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還補充了數千名貴州籍新戰士。



更為重要的是,西進貴州的作戰行動,完全打亂了敵人的預定軍事部署,當敵人重新調整隊形和方向追上來的時候,幾十萬人馬在“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山區疲於奔命並且破綻百出,於是才有了毛澤東指揮紅軍在長征路上最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度度狼gg


歷史上真有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嗎?

我所知道的就有兩場的指揮官是無可替代的,勝負的天平就是因為指揮官的存在而改變。

這兩場就是在軍事史上佔有輝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戰役》,而這兩場戰役的指揮官也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兩位軍事家,一個戰略軍事家毛澤東主席,一個是軍事戰略家粟裕大將。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軍事傑作,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一次偉大嘗試。當其他人還在迷戀游擊戰的飄忽不定時,毛主席已經開始思考更高級的戰術。特別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總指揮是朱德總司令,而最高決定權是政委周恩來。戰役規劃和指揮都是由朱德總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澤東只是協助政委周恩來工作。

  •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總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環境的優勢,在大山大溝裡與敵人玩起了迷藏,也調動了敵人,戰果也不錯,但是由於敵人太多(十數倍於紅軍),難以突出重圍。

  •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後,在朱德的提議下成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軍隊指揮的位置上。之後又成立了毛周王的軍事三人組,鞏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揮位置之後,運動他詩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運動戰運動到了極致,突破烏江天險跳出包圍圈。粉碎了蔣的美夢。

縱橫數千裡,往返如絲網,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圖太複雜,只有毛主席這樣天才的指揮家才能謀劃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簡圖代替了。所以這場戰役,毛澤東主席是無可替代的。正是確立了毛主席的軍隊指揮權地位,四渡赤水才贏得了勝利,避免了石達開的悲劇。

孟良崮戰役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運動戰的巔峰之作,那麼孟良崮戰役則是粟裕大將運動戰+殲滅戰+狙擊戰的傑作。

  • 運動開局

由於國民黨在華東戰場吃了大虧,採取了步步推進、穩紮穩打、一被打就縮頭的龜殼戰法,無奈千里耍“龍燈”,大打運動戰,華東野戰軍雖然小有斬獲,但敵人實力佔優,形勢越來越危險。

  • 精密佈局

華東野戰軍的耍龍燈,看似隨意,沒有章法,其實都是在粟裕大將的精心謀劃,暗裡佈局下進行的,比如王必成6縱悄悄隱蔽在敵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縱隊對進,分兵,但始終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縱隊則遊走在外圍敵人的邊緣。

  • 雷霆急戰

由於受到耍龍燈的迷惑,湯恩伯改變了戰法,從龜殼戰法變成南北對進,中央突破,讓驕傲的張靈甫和整編74師稍微凸出來了一點點。對於這一點點戰機,粟裕大將作了準確無誤的預判:

1.七十四師狂妄驕橫,傲視一切,與其他蔣軍矛盾甚多,其他敵軍不會奮力援救; 2.孟良崮山區交通和地形不利於重裝備行動,敵人由強變弱;
3.我軍歷來先打弱敵,這次先打位於中間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張靈甫的整編74師。

第二條真是把敵人內部矛盾都已經考慮上了。當把戰役決定上報中央時,連毛主席都沒有想到粟裕大將竟然敢吃掉張靈甫的74師。

最後中央回電大意:是否打張靈甫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們不做遙控。

從戰場規劃、分析、到下定決心、要完成如此縝密的部署,非智謀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幾乎無人(蔣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決心,非勇略過人、敢於冒巨大之險不可。觀當時將列,非粟將莫能當之。

三天急戰過程中,粟裕大將始終泰山崩於頂,而決心不動搖。並根據戰場形勢,調整了以往慣用的白天休息、夜間進攻的戰法。白天繼續猛攻(關鍵決定,只要再讓74師堅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華東野戰軍)。

  • 閃電收官

一場大雨對74師來說,似乎晚了半天,彷彿又是為送別這隻曾經的鐵血部隊。而人民軍隊已經如大鵬展翅一樣,消失在了敵人的包圍圈中。

《四渡赤水》是戰略轉移階段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離開時毛主席無法勝利。《孟良崮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天王山之戰,哪方勝利,哪方就擁有了主動權,除了粟裕(可能徐帥也可),幾無人能打勝。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點評。


彈史遇見你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戰役的勝負,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所導致的。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也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領導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戰役。

大家都知道,土地革命的時候,本來第一到四次反圍剿戰爭, 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我們都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但是,到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時候,李德等人把軍隊的絕對領導權給奪了回去,最終,因為李德等人的無能,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

關鍵是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讓紅軍的數量有八萬人銳減成了三萬人。這也就說黨和軍隊再有李德等人領導下去,最終將會走向覆滅的。

在這種情況下,黨和軍隊的領導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以及命運考慮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開一個會議,討論一下是十分有必要的。

於是,在這個期間一個偉大的會議開始召開,這個會議就是我們熟知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的召開,在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人的支持下,毛澤東被選舉出來成為了黨和軍隊的絕對領導人。

也就是說挽救黨和軍隊的命運的權利,落到了毛澤東的身上。

對於國民黨來說,為了儘快把工農紅軍給消滅,他們派出了二十萬大軍,向毛澤東所帶領的工農紅軍殺來。

此刻國共雙方力量的對比,是國民黨的二十萬大軍,對陣毛澤東的三萬工農紅軍,這個力量的對比絕對是懸殊的。

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要想戰勝國民黨反動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過,毛澤東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對國民黨反動派實施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對於國民黨反動派,我們要在保證軍隊有生力量的情況下,盡最大的努力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就這樣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神出鬼沒的出現在敵人絕對意想不到的地方,經過四次渡過赤水河,徹底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二十萬大軍。

這一次戰役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四渡赤水之戰。

四渡赤水之戰,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戰役,而且還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最得意的戰役。

關鍵是這一次戰役,在關鍵的時候,挽救了黨和國家的命運,為鞏固和擴大紅軍的力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因為毛澤東的指揮而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史學達人


兩軍交戰實力不對等而靠某個人的計謀取勝的例子還是挺多的,下面我就說幾個吧。

一、許攸,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說是曹操這輩子打的最重要的一場仗也不為過,此戰直接決定了誰是北方的霸主。

官渡之戰爆發時,兩軍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了,袁紹擁有五倍於曹操的軍隊,可以說曹操獲勝的希望極其渺茫。除了交戰初期曹操有所收穫之外,之後凡是曹軍主動出擊都被袁軍打退。曹操無奈只能退回營壘頑強堅守,兵少糧缺,後院也是頻頻失火,搞得曹操焦頭爛額。

就在曹操萌生退意和荀彧商量退軍事情的時候,袁紹陣營的許攸前來投奔。為曹操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獻計曹操以奇兵襲擊烏巢,搗毀了袁軍的糧草車輛馬匹。軍心大亂的袁軍一觸即潰,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將袁紹的多年積蓄一戰打穿了底。

官渡之戰取勝的關鍵人物毫無疑問是許攸,這也是為什麼許攸如此居功自傲。因為他知道他的計策對於曹操來說有多重要,曹操能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有他一半的功勞。許攸這樣的心理也導致了他最終自取滅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許攸確實改變了曹操極度劣勢的局面,幫助曹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二、亨利五世,阿金庫爾戰役

這是一場英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亨利五世帶領了不到一萬的兵力,面對法國四倍於其的貴族精銳部隊。

法國陸軍元帥布錫考特在戰前認為英軍簡直是在自取滅亡,因為英軍幾乎全軍都裝備長弓箭。法軍一度叫囂只要抓到俘虜就剁去他的兩根手指,叫他永遠無法射箭。但是亨利五世巧妙地運用自己軍隊數量少的特點,佈置了好幾個箭陣,以靈活,攻擊距離長的優勢遠程射殺法軍。法軍衝到近前的時候,就使用砍刀和手斧這種輕型武器。反觀法軍沉重的盔甲和武器,使他們每走一步都會陷入泥裡。

亨利五世對於陣型和作戰地點的安排可以說天衣無縫,對後世戰爭貢獻出了依靠火力範圍控殺對手密集陣型的戰術。戰爭打完英軍僅僅損失了百十口人,而法軍死的死,傷的傷,被俘虜的被俘虜幾乎全軍覆沒。英國的弓箭手在戰後比出“耶”的剪刀手勢,以此來嘲諷法軍戰前想要剁他們手指頭的大話,這也是為什麼剪刀手成為了勝利的手勢。

在這次戰役中,幾乎毫無勝算的英軍,在亨利五世的領導下玩弄對手於股掌之間。法軍愚蠢的行為讓他們嚐到了死亡的苦頭,不得不說單看領導軍隊的才能亨利五世的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領導者。

三、陸遜,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絕命一波,處於防守方的吳軍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急得孫權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求和不成只能向曹操稱臣以此來與劉備進行決戰,劉備兵勢強大,銳氣正盛,所向披靡。陸遜在接手全軍指揮權之後,即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耐心地說服了諸將偃旗息鼓,避開劉備軍隊的鋒芒,主動放棄大部分領土,撤軍到夷道。開始和劉備軍隊的長期對峙,先把蜀軍的銳氣磨沒了,後開始組織反攻。巧妙地利用天氣炎熱乾燥的優勢,進行火攻,以最小的損失擊退了劉備大軍。四面圍剿,導致劉備元氣大傷,幾乎把家底耗空。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如果不消磨蜀軍軍勢貿然接戰可敗。如果不是用火攻兩軍強行交戰也可敗,陸遜做了兩個非常聰明的關鍵決定,使吳軍能夠將自己失敗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可以說沒有陸遜吳國就算不會亡國,也會元氣大傷。

四、一顆鐵釘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學過一篇課文,講的就是一顆鐵釘的故事:

“缺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匹戰馬,損了一位騎兵;損了一位騎兵,丟了一次戰鬥;丟了一次戰鬥,輸掉一場戰役;輸掉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王朝。”

這個典故並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有真實的案例在裡面,公元1485年,當時的英國國王,發動戰爭,到波斯沃斯征討里奇蒙德伯爵,以穩固自己的王位。

而英國國王的御用馬伕叫傑克,他負責打理國王的戰馬,但是由於他性格毛躁。在鐵匠明確告訴他,貼片不夠,馬釘不夠的情況下,不願意等待,硬是帶著少了一顆馬釘的戰馬上了戰場。

結果可想而知,戰馬一隻腳上馬掌掉了,跌倒,國王被擒,戰爭結束……

當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補充!


楊角風發作


孟良崮戰役,國軍戰敗的責任該誰負責?只能是張靈甫一個人。

如果沒有張靈甫的孤軍冒進,華野在這次戰役中很難找到勝利的機會。

孟良崮戰役前,華東野戰軍先後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三場大勝,分別殲滅敵人2.1萬,5.3萬人、5.6萬人。國民黨軍隊各部紛紛認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千萬不要和友軍脫離,否則就會被成建制殲滅。

但,張靈甫不信這個邪,他硬要捋一捋這個老虎鬍子!

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期間犯了哪些錯?讓我一個一個數給你看。

1,孤軍冒進。

張靈甫74師、黃百韜25師和李天霞83師攜手並進,從臨沂開往蒙城,掃蕩山東的沂蒙山根據地,這裡本來是山區,不適合重型機械化武器展開,張靈甫之前就曾向蔣介石建議,調回南京,但沒有被允許。於是,張靈甫對胡璉說,讓我們重裝集團上山區,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區,張靈甫卻忽然脫離友軍掩護,一頭扎進了地勢險要的山區深處。急著去投胎嗎?李天霞心裡罵道。可是李天霞雖然是張靈甫的上司,卻不敢當面批評他,因為張靈甫是校長面前的紅人。李天霞委婉地對張靈甫說:“推進太快,容易被敵人包圍。”張靈甫說:“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幾個土八路,敢來的就別回去!”

李天霞以為自己一句忠告能讓張靈甫念著他的好。沒想到,張靈甫在校長那告狀了,李天霞轉眼就得到了一個“撤職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張靈甫還很機靈地脫離李天霞第一縱隊序列,加入了黃百韜第四縱隊序列。

黃百韜也想勸來著,但沒敢張這個口。

此時的顧祝同,看到張靈甫一頭扎進了華野佔領區,開腦洞產生了神奇的想法“張靈甫推進這麼積極,是不是想陣前投敵?”顧祝同是陸軍總司令,是華東站場的總指揮官,趕快命令黃百韜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範張靈甫。顧祝同的這個命令,配合張靈甫的孤軍冒進,給華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圍的戰機。

2,不留後路。

凡是留條線,日後好見面。張靈甫在官場上,是一點後路都不給自己留啊。

張靈甫在國軍中,屬於那種功勞小、能力低卻脾氣大沒人敢惹的類型。抗日鐵軍的成名之戰上高戰役中,羅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別被褒獎,羅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李天霞得到四等雲輝勳章,作為副師長的張靈甫,啥也沒有。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74軍傷亡過半,因廖齡奇請假回鄉探親,被當做替罪羊殺了,副師長張靈甫卻成功扶正成了師長。抗戰勝利後,薛嶽、王耀武等人為廖齡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風頭正盛的74師師長張靈甫,卻沒有為這個老上司說一句話,估計早就盼他死呢。

以74軍為主體的湘西會戰爆發時,時任74軍副軍長的張靈甫,卻在重慶為自己扶正當軍長上下奔走呢。

張靈甫當上74師師長後飛揚跋扈,以至於湯恩伯致電蔣介石要兵時,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個師,壓根沒提張靈甫。後來張靈甫告了李天霞黑狀,要求歸黃百韜指揮,湯恩伯自然準了。黃百韜推脫說,我是日械部隊,怎麼指揮美械軍?湯恩伯說,你指揮我負責,黃百韜才勉強答應。

可是當黃百韜勸說張靈甫不要大張旗鼓進軍坦埠時,張靈甫說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們!

當上74師師長後,張靈甫第一時間就免掉了餘程萬副師長的職務。餘程萬是常德會戰的首席功臣,當初張靈甫帶著58師不救援57師,這賬沒算好,餘程萬直接就一擼到底一無所有了。

還有57旅陳噓雲,也是被逼的一度離職,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過也幸好陳噓雲離開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燴了。

3,固守死地。

張靈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圍困前,徐州方面的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有固定計劃。沒想到74師堅決要求主動要求先攻佔坦埠,然後進攻沂水,以至於顧祝同懷疑張靈甫分兵坦埠是要陣前投敵。最終,張靈甫的冒進計劃得到了陳誠和蔣介石的支持,得以實施。

張靈甫當時為何要冒進,其實根本來說是因為他的貪功。蔣介石和陳誠都認為可以三個月之內解決山東問題,張靈甫自然想在這個節骨眼上立個頭功,尤其是聽說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舉下即將出任整編74軍軍長,成他頂頭上司的情況下,這種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當張靈甫被圍困在孟良崮上時,我們卻發現,張靈甫不僅放棄了自己的後方基地垛莊,還把山腳下的平原也放棄了,最後躲在孟良崮上據險死守。張靈甫的確第一時間引出了華野的主力,華野一下子9個縱隊出現在國軍面前,可是張靈甫設計的“中間開花”真的能成功嗎?

絕不可能!

對於大多數友軍來說,74師上孟良崮是一個意外事件,配合行動的只有25師和83師,其他軍隊要往這裡趕根本不可能。

對於74師本身來說,想要中間開花,必須有花才行,74師馱著重裝備上山,等於抬著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沒法瞄準山下的敵人,馬克沁機槍的水源都沒有。抬著棺材上山,註定了不可能中間開花。

如果74師被圍困後還保持相對的機動性,左衝右突,不斷集中兵力攻擊解放軍一部,促使解放軍不能形成嚴密的合圍,中間開花真的有可能實現。

但,張靈甫沒有這個擔當,張靈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電報給老蔣罵友軍不支援。

戰後保密局總結的《孟良崮戰役失敗之原因檢討》中,直接提出了74師困守孟良崮,全賴友軍來援不做積極突圍。

74師並非沒有明白人,當蔡仁杰等人建議張靈甫下山突圍時,張靈甫反問“我們那麼多重裝備,丟在山上資敵,這個責任你能承擔?”

事後,蔣介石自己總結孟良崮教訓,他評價張靈甫“缺乏戰術修養,陽奉陰違”。

“缺乏戰術修養”說的是,“如果(張靈甫)能選擇合適地形,配置兵力,形成嚴密火網,敵人絕不會一天之內解決我們”

“陽奉陰違”說的則是,張靈甫曾在淮陰俘虜了3000人,蔣介石要求送後方,張靈甫沒有照辦,以至於俘虜兵在孟良崮鼓譟,導致軍心混亂。

張靈甫在國軍的魯中作戰計劃中,不僅打亂了計劃,還導致了國軍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軍慘遭全殲,毫不過分地說,張靈甫以一己之力,毀掉了國軍的山東戰局。

對於人民解放事業來說,張將軍功勞不小!


歷史知事


解放戰爭之初,國軍在東北先是以熊式輝為行營主任,以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實際上是軍政分開,熊式輝名義上統管,但實際上主要管行政,杜聿明管打仗。國軍統帥部對杜聿明在東北不滿意,於是乾脆換了陳誠。當時陳誠當參謀總長,白崇禧當國防部長,兩個人爭權奪利,互相掣肘,已經鬧得不可開交了,陳誠在山東戰場又瞎指揮,連戰皆敗,於是跑去東北接了杜聿明的盤,誇口說要半年結束東北戰事,結果又是一敗再敗,也站不住腳。於是到了1948年初,以舊病復發需要出國醫治為名,堅決請辭,甚至不惜讓他老婆去衛立煌家裡去苦苦哀求,讓衛立煌趕緊去東北接盤。

衛立煌本來離開一線已經有幾年了,算是被打入了冷宮,沒想到這時候卻突然火起來了,國軍高層接連派人找衛立煌去遊說,要他去東北接盤。衛立煌考慮再三,最終同意去東北接盤。但這時候他和國軍統帥部對東北前景的看法卻存在比較大的分歧,他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從統帥部的角度看,東北此時已經成了一塊雞肋,因此已經有意放棄了,要把部隊收縮到關內來,讓衛立煌去,就是想讓他來背這個鍋。可衛立煌卻偏偏不肯背鍋,反而到處講,東北形勢並沒有完全崩潰,還有機會反轉。

這樣,衛立煌還沒到東北,就和國軍統帥部有了比較大的分歧,而且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分歧,他這個活兒就不好乾了。原本他在抗戰期間和八路軍來往密切,國軍高層對他就已經十分不滿,此時他又不肯配合和執行國軍統帥部的戰略意圖,自然引起很大的懷疑。於是,他剛到東北,才接下東北這個爛攤子,權力還沒集中起來,才在把他的老部下往一起籠絡,國軍統帥部就開始給他挖坑,通過人事和機構調整,來分他的權了,以免他在東北坐大,尾大不掉。尤其是蔣發現衛立煌和他有了意見分歧之後,更加加意防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身為君主,用人最基本的原則。既然用了,就要充分相信,充分賦權,才能讓他放手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國軍卻剛好相反,既用又疑,且用且疑。就因為國軍統帥部對衛立煌這個人選很快就感到不滿意,卻不願意馬上撕破臉,所以就開始採用各種方式牽制衛立煌,把他架空。首先是準備將在瀋陽的三十萬部隊組建為兩個兵團,但是其中主要的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基本上都編入廖耀湘的兵團。這就導致廖耀湘和衛立煌之間很快就發生了矛盾。不過,在是否放棄東北的問題上,廖耀湘與衛立煌反而態度更接近,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然後是在救援被包圍的長春的十萬國軍的問題上,蔣堅持要求瀋陽出兵接應長春守軍突圍,但衛立煌和廖耀湘都認為,解放軍是在圍點打援,只要廖耀湘兵團敢出瀋陽東進,就會被解放軍包圍殲滅。所以,廖耀湘和衛立煌都反對救援長春,而要求長春守軍獨立突圍。在長春的鄭洞國更加感到突圍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一直要求瀋陽不斷空投物資,要突圍就必須要瀋陽出兵接應,否則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在決定投降之前,鄭洞國在是否救援長春的問題上,則更強相遇蔣的立場。

更加作死的當然是把範漢傑調到東北來,讓他在錦州另搞一攤。範漢傑到了東北,不僅將錦州的國軍重新整編為第六兵團,基本上脫離了衛立煌的指揮,後面又在物資分配問題上和衛立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範漢傑提出要辭職。最後不得已,只好疊床架屋的另外在錦州設置了一個兵站分監部,但供應東北的物資還是那些物資,大多數物資已經集中在瀋陽。範漢傑控制著錦州的部隊不聽衛立煌指揮,衛立煌就控制著瀋陽的物資,不給錦州調撥。雙方就這麼僵持著,導致錦州部隊的炮彈嚴重不足,解放軍包圍才過了四五天,炮彈就已經消耗完了,無法繼續堅持作戰。

等到救援錦州的時候,蔣不僅和衛立煌鬧得更僵,而且和廖耀湘也鬧得很僵,甚至質問廖耀湘,你是黃埔學生,為什麼也不肯聽我的?這話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衛立煌不是黃埔學生,不聽我的也就算了,你是黃埔學生,當然應該聽我的話。而且又是動之以情,又是曉之以理,試圖推動廖耀湘兵團全力西進,救援錦州。但這時候又搞得亂七八糟,先是讓衛立煌指揮瀋陽國軍救援,衛立煌都派了陳鐵等人到錦州設立了一個指揮所,接著將又在遼西設了一個指揮所,放在葫蘆島,讓杜聿明兼任指揮所主任,但實際上各個部隊的行動,都完全需要蔣本人來往奔波去調度。

可以說,國軍在遼瀋戰役中的全盤失敗,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事權不一,既用了衛立煌,又不信任他,於是在他之下又疊床架屋的設置了許多機構,結果這些機構之間都相互掣肘,完全無法統一指揮調度。名義上衛立煌是東北國軍最高統帥,實際上他完全是個光桿司令,沒有一個部隊肯聽他的,無論廖耀湘還是範漢傑、鄭洞國,都是隻聽國軍統帥部的命令,不理會衛立煌。廖耀湘是在需要對抗蔣的命令的時候,才主動拉上衛立煌,向他請示。這也是在胡家窩棚之戰中廖耀湘兵團指揮所被打掉之後,四十九軍與瀋陽剿總聯繫上之後,衛立煌直接命令鄭庭笈率部隊返回瀋陽的原因。

既然如此,為什麼蔣不在一開始就在東北找一個更能夠貫徹自己的意圖和命令的人來全盤負責呢?其實也還是私心作祟。因為蔣的意圖是要放棄整個東北,只要把部隊能撤出來就行了。但放棄東北這個政治責任很大,一旦放棄,就會成為張公子第二,所以蔣自己不肯承擔,也不希望自己的親信去承擔,於是要找個人來背這個黑鍋。本來他找衛立煌,目的就是在這裡。沒想到衛立煌卻不肯背這個鍋,要另搞一套。從衛立煌後來的表現看,實際上他就是希望控制住東北的國軍,來和解放軍討價還價,只不過沒有能夠實現,而傅作義實現了而已。這其實是當時國軍高級將領中不少人的想法,杜聿明在被包圍之後,就有過類似的想法。


蕭武


孟良崮之戰的勝負,是張靈甫個人一意孤行造成的,最終他失敗了。當然了同時這個戰役,也是因為粟裕以及華野軍的及時迎戰獲得了勝利。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戰役,是歷史上強者與強者之間的交鋒。也正是孟良崮戰役的失敗,讓張靈甫名聲大噪的。

張靈甫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他絕對是國民黨將領中的佼佼者。冷血,敢打硬仗,每次大戰,他都是身臨第一戰線親自參加指揮,可以說張靈甫身上,有很多其他將領不具備的特點。

另外,張靈甫還是北大高材生,他算是投筆從戎的。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張靈甫的倔強,他的骨子裡也透著一股高傲,也許,正是這股高傲,為日後他悲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抗日戰爭時期,張靈甫的表現,絕對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他所在的王耀武部的74軍,幾乎參與了抗日期間的所有戰爭。

張靈甫絕對是王耀武74軍裡最能打的一面旗幟,他對日軍作戰最為具有代表性的一場戰役,就是死守張古山,在張古山正是因為張靈甫帶領的將士們堅守了五晝夜,然後才得以全殲日軍106師團的。

但是,張靈甫的身上,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說他慘無人道的,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吳海蘭。他頑固不化的幫助蔣介石發動內戰,而且蔣介石公然挑起內戰,張靈甫就是急先鋒。

張靈甫因為抗日期間的表現,讓蔣介石對他是大加推崇,並且紛紛讓他的部下,向張靈甫學習。

抗日時期英勇善戰的74軍,被蔣介石整編成了74師後,張靈甫就任師長。蔣介石一度把這支軍隊視為是自己的御林軍。

張靈甫的74師擁有身體素質最好的士兵,擁有最先進的美式裝備,從衝鋒槍到坦克,無一不是精良所在。

蔣介石曾經還放狠話說,只要國民黨擁有10個74師,就可以消滅共產黨。可見74師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正是這支軍隊,被蔣介石開向了華東戰場。華東戰場上他們對準的正是陳毅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

因為華東野戰軍的表現,最為活躍,讓蔣介石一度視為是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

張靈甫的使命就是,幫助蔣介石,化解這一病痛。

張靈甫堅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身後有蔣介石的直接支持,這就是他可以高傲的資本。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高傲,斷送了他的前程。

在華東戰場上,張靈甫還是打了一些勝仗的,但是,最主要的一場戰役,他沒有打勝。沒有勝利的話,等待的就是死亡。

大家都知道張靈甫是命喪於孟良崮的,而且他進軍孟良崮的時候,算是孤軍深入。

他正是想利用自己做誘餌,把華東野戰軍給誘到孟良崮,然後給國民黨軍隊製造全殲華東野戰軍的機會。

當張靈甫把自己被圍孟良崮的事情,告訴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除了有點憂慮之外,就是大喜。

蔣介石憂慮的是,愛將張靈甫被圍,隨時都有犧牲性命的可能。大喜的是,終於可以調動國民黨精銳部隊,去支援張靈甫,然後全殲華東野戰軍了。

蔣介石徵集了幾十萬大軍,向孟良崮進發,當時,距離張靈甫最近的是李仙霞軍隊和黃百韜軍團。

可惜的是,無論是李仙霞還是黃百韜,他們都屬於是雜牌軍,根本不是蔣介石扶持的重點。所以,對於張靈甫的被圍,他們並沒有報以多少同情的心態,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張靈甫被滅了。

也許他們是想看看這支平日狂傲的軍隊,是如何起死回生的。你們不是號稱精銳部隊嘛,那你和華東野戰軍較量就行了。

所以,他們選擇的是坐視不管。

要怪只能怪張靈甫平日裡驕縱慣了,根本不把別的部隊放在眼裡,所以,在他落難的時候,別人見不得他好,只好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張靈甫沒等到任何一支軍隊,來支援自己就戰死了。蔣介石這個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的夢想,也就此告破了。

所以,孟良崮張靈甫的失敗,就是他一個人造成的。


不才講史


毛主席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這次空前規模的戰爭卻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勝負分明,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盜墓君以為:

這是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運籌帷幄的高超指揮藝術的必然結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主席妙招奇招頻出,偉大戰略家和軍事家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招妙棋,取得戰略主動,成整個解放戰爭制勝關鍵。

1•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戰爭失敗後,以胡宗南45萬人進攻陝北,顧祝同率60個旅進攻山東。對山東和陝北陝北發動重點進攻,即所謂的"啞鈴戰術\


盜墓歷史


近百年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以及以反帝封鎖戰、反美和平演變戰、反蘇防修戰、反封反腐戰等戰役構成的捍衛社會主義制度、捍衛人民共同權益比明槍還艱難的戰爭,都是因為有毛主席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才從帝資修均認為“不可能獲勝“的情況下反而奪取了一個個全面勝利的。沒有毛主席正確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正確指導打下的堅實基礎,也沒有後來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