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送葬隊伍為什麼會臭氣熏天?

羅玉波


1908年11月15日,38歲的光緒皇帝突然去世,兩天之後慈禧也因為所謂的傷心過度追隨光緒皇帝而去了。其實也不是什麼傷心過度,光緒的死是一個最大的秘,其實際光緒是服用砒霜中毒而死,嫌疑最大的,無疑是監禁了光緒十年之久,當時也病入膏肓的慈禧。他的曾祖父溥良曾在西太后臨死前看見一個太監端著一個蓋碗送給光緒,說碗裡是慈禧賞給光緒的酸奶。這碗酸奶送後不久,光緒皇帝即告死亡。還有人說,害死光緒的是大太監李蓮英。李蓮英看著太后的壽命已經不長,感覺到自己的靠山快要發生問題了,便著急起來,他想與其待光緒掌了權力來和自己算賬,還不如讓自己先下手為好,種種說法都很難驗證,光緒的死到現在也是個秘。

突然間大清朝的兩位主心骨都不在了,也會讓朝中的大臣措手不及。當時光緒皇帝屍骨未寒,慈禧就過讓溥儀繼承皇位,併為兩歲的溥儀舉行登基儀式。誰曾想到,隨後一天慈禧也相繼去世了。慈禧下葬畢竟是皇家最高規格的葬禮,還是要講究排面的。

當時輔政大臣為了照顧慈禧,就把光緒皇帝草率的下葬。接下來就是幫著溥儀處理朝政和埋葬慈禧的事務。慈禧一年以後才下葬,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慈禧在活著的時候,為自己修建了大型的陵墓。工程量非常浩大,直到慈禧死後陵墓還沒有完工,所以只能放在那邊等著,而這一等就是一年。

當時慈禧下葬的時候,還據說送葬隊伍臭氣熏天。其實慈禧下葬的時候,她的屍體並沒有腐爛。反而保存的很好,很完整,所謂的臭氣熏天也是別的出處的,民間百姓特別痛恨慈禧,得知她死後一年才下葬,就傳出這個消息,以解心頭之恨。

真正的臭氣是送葬隊伍發出來的,當時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慈禧的棺木和陪葬品需要大量的牲口來運輸。從北京到河北的陵墓上整整走了5天,很多牲口拉的屎,就造成了隊伍臭氣熏天。

所以慈禧之所以死後一年才被下葬,是因為突然間清朝兩位重量級的人物都去世了,又牽扯到新皇帝登基,所以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籌備。加上龐大的陵墓需要時間上的修建才得意花了一年時間。










愛上歷史故事Z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1909年10月慈禧下葬,這中間相隔了一年,這一年當中慈禧的屍體會不會腐爛甚至臭氣熏天呢?答案是否定的,慈禧的屍體不會在這一年腐爛,所以出殯當天臭氣熏天的說法就是無稽之談了。

首先我們來倒推,1928年7月,此時距離慈禧下葬將近20年了,駐軍在馬伸橋附近的孫殿英打起了慈禧陵墓的主意,後來孫殿英假借和盜墓的另一支部隊開戰的理由,封鎖清東陵進行盜掘,他們炸開了慈禧的墓室,得到了無數的奇珍異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孫殿英一夥人打開慈禧的陵墓之後,慈禧的屍體並沒有腐爛,而是光澤如初,甚至等到孫殿英等人撤退之後,清朝舊貴族來墓室重新收屍的時候,發現慈禧身上才出現一些青色的區域,生長出一些白毛,下身穿著褲子,最外面的褲子是金絲製成已經被盜取了,上身裸露。

從這件事可以得出結論,慈禧下葬的時候,屍體並沒有腐爛,而是保存的很好,但是所謂的臭氣熏天也是有出處的,比如,民間特別痛恨慈禧,所以得知她死後一年才下葬,就傳出她臭氣熏天的消息,以此解心頭之恨,再加上民國初年街頭藝人的加工,各種各樣的版本就流傳開來了。

中國古代對於屍體的保存是很有一套的,而近些年出土的古代陵墓,有很多屍體下葬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還是完好如初,更何況窮奢極欲的慈禧呢?最早的時候,人們對屍體的保存,多是製作成乾屍,像木乃伊一樣,很容易保存,後來有了更好的條件,比如,在下葬之前,用大量冰塊進行保存屍體,慈禧的屍體很多時候就是這種方法,而下葬之後,就有更多的方法進行屍體的保存了。

那麼,為什麼慈禧在死了一年之後才被下葬呢?這就和當時的情況分不開了,慈禧在死之前,提前結束了光緒皇帝的性命,然後指認溥儀作為新的大清皇帝,但是溥儀只有三歲,這時候掌權的實際上是攝政王載灃,但是清朝已經內憂外患,又遇到皇帝和實際掌權者去世,繼位者年幼,所以更加風雨飄搖,慈禧的葬禮也就一直往後拖。

除了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因為慈禧生前的遺囑,慈禧在去世之前就預定好了自己的葬禮,要求十分豪華和奢侈,對於此時的清朝,一時之間無法拿出這麼多的錢,而且也需要籌劃,需要準備的時間,所以才拖了一年之久。

看一下,這張圖就是榮壽固倫公主。

後來由於榮壽公主的催促,攝政王載灃才火急火燎的下葬慈禧,榮壽固倫公主是恭親王奕欣的長女,深得慈禧的寵愛,不過她能夠得到慈禧的喜歡肯定不是因為長相,不信看看圖片就知道了,經過榮壽公主的催促,慈禧的葬禮開始隆重的舉行。

葬禮那天,街上人山人海,幾百個人穿著特製的衣服輪流為慈禧抬棺材,還有專門修築的看臺,供外國人觀賞,光出殯這一項,就持續了好幾天,為了準備棺槨,一年之內在雲南砍伐了大片森林,遴選合適的木材,並且耗費巨大運到北京,其次,加上噴漆等等程序,耗費達120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幾十號人才能抬動的陪葬品,其奢侈程度如此,屍體的防腐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慈禧生前禍國殃民,死後也要帶走大量珍寶,還耗費人力物力舉行奢侈的葬禮,雖然出殯當天沒有臭氣熏天,但是她的名聲在後世一直都是臭氣熏天。


無筆史官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慈禧太后的名聲很大,不管慈禧太后當年的名聲是好是壞,但是都會知道有這樣的一個女人。這位慈禧太后的出身一直是一個迷,她就像是迷一樣的女人。近些年有學術說法認為,慈禧其實是一位漢族女人,因為大家可以通過照片看到慈禧是裹了小腳的,這一點後來在孫殿英盜墓的時候也有發現。而且,有記者去實地採訪過,在慈禧的家鄉西坡村,仍有慈禧的故居,當年的採訪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們說,慈禧就是出生在那裡的,有一位叫劉奇的老漢,更是研究了慈禧童年26年,蒐集了很多慈禧是漢人的證據,同時,他寫的文章,出的書,榮獲了無數的獎項,受到了歷史學術界的認可。

權勢滔天的女人之死

慈禧從進宮到掌握朝政大權,這或許有不光彩的地方,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勵志故事,作為女人,她掌管朝政48年,比肩劉娥、孝莊等人,雖然晚節不保,但是也不能否認她的實力。在朝廷之中,一個女人能玩的轉,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你都要佩服這個女人,因為在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極低,她們的成功必定付出極大代價,同時有過人的心性,否則絕對不會成功。

慈禧太后的死,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會是一件普天同慶的大好事兒,至少今天的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可能會拍手稱快。也或許當時的百姓也會心中高興。但是在慈禧死去的時候,整個朝野是肅然的,是悲哀的,這位執掌朝政48年的女人離開了,或許滿朝文武會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曾經擋在他們前面背鍋的女人不在了,這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就落在了他們身上,下一個臭名遠揚的人會是誰呢?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這位童年曆史空白,有漢女一說的傳奇女子結束了她的一生。據我所知,慈禧生前非常講究,無論是吃、穿、睡、用度都很講究,甚至連出恭也很講究,甚至要和今天的坐便一樣,而且用花瓣浮於水面,免得水濺到自己,同時丫鬟要含一口水,當時的紙張比較粗糙,把這口水吐到紙張上,就會溼潤,再給慈禧清理使用,就會舒服不少。由此,可見慈禧對生活要求之高。

我查到的資料與這樣的事實相符,慈禧生前講究,死後也很講究,作為大清朝的真正統治者,慈禧在生前就為自己修建陵墓,位置是在清東陵,李蓮英為此也沒少操心。

慈禧身後事很講究

李蓮英是慈禧身邊的大太監,深受慈禧寵愛的李蓮英在慈禧死後也仍然延續了慈禧生前的態度,李蓮英精心的完成慈禧的遺願,其中兩件事情最講究。

第一件,清東陵慈禧墓的修建。對於慈禧墓葬的修建,慈禧生前很在意,她這個人很講究細節,也很要面子,她死後的棺木、墓葬,各個細節都有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高要求,這墓葬一直到慈禧死後都沒能建造完成,這也是為什麼慈禧死後沒有立即下葬的原因,反而是等了一年左右。

慈禧死的時候是冬天,要等到開春,才繼續動土將慈禧的陵墓進行完善,其中的細節在冬天的時候也在進行,因為這項工程不能再拖了,李蓮英也是盡心完成這件事,算是對慈禧最後的盡忠。

第二件,慈禧屍體的保存。這件事對李蓮英來說也很重要,其實慈禧晚年和李蓮英的關係,雖然仍然是主僕關係,但是也有一點老伴兒的意思了。畢竟人老了,就需要一個伴,這也是李蓮英盡心的原因之一。

李蓮英保存慈禧的屍體,採用了冷凍的方式,每天採用上等的花瓣進行薰香,還用外國採購來的防腐材料進行防腐,當時的防腐技術雖然沒有今天好,但是也有一定的效果了,否則,孝莊的屍體怎麼安置了那麼多年呢,慈禧的屍體才停了一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時候老去的李蓮英也會和慈禧說說話,說說這麼多年來的一些事情和遺憾,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呢?但是李蓮英也很聰明,避免了重蹈前任太監的一些覆轍,才有命活下來。

慈禧出葬當天為何臭氣熏天

據我瞭解,當墓葬進行修建完畢之後,古代人講究入土為安,慈禧太后在朝廷這麼多年還是有一些威望的,至少在她死後這一年時間裡,這樣的威望和影響沒有徹底消失。

清東陵的修建完畢,已經是1909年10月,慈禧的屍體被保持的很好,基本已經幹了。至少不會腐爛了,這點在孫殿英盜墓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口中還有貴重的夜明珠,其他部位也不會少了貴重物品,單單金絲楠棺木就已經價值不菲。這些東西都為保護屍體起到了關鍵作用。

慈禧出殯當天,場面浩大,整條街都是送葬的人,都邁不開腿了,慈禧的棺樽就這樣在大隊人馬的簇擁下緩緩前進,其中自然有很多牲口作為動力,轟動一時。

我瞭解的所謂“臭氣熏天”並非是民間傳說的慈禧“遺臭萬年”,這可能是當時的人們對百姓的憤怒,怒其不爭,所以把“遺臭萬年”這樣的想法給具體化了,但是顯然是不現實的,首先,屍體保存的很好,並未大面積腐爛,況且一具屍體在精心保存下,即使有點味道也不至於“臭味熏天”。

這裡說的“臭味熏天”,我覺得應該是人們的汗臭味,無數牲口身上的臭味,還有牲口的大小便味道,由於人太多,陣勢太大,味道一時間散發不出去,所以造成“臭味熏天”的感覺,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當時以牲口為動力的情況造成的結果。

慈禧可恨嗎?

慈禧可恨嗎?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會納悶,咋不可恨呢?這個老太婆賣國賊,把大清經營到倒閉,還得罪了外國,導致八國聯軍屠殺京城。

我覺得吧,慈禧固然是可恨的,但是大清的敗亡從乾隆的逍遙生活和閉關鎖國政策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到了慈禧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爆發的點,要說慈禧沒錯那也不可能,她錯大了,但是要全怪到她身上,那也不公平,歷史這種事情,只能留給後人評說,真正的蓋棺定論,卻也極難做到精準不是。


順手關注野史日記,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支持!


野史日記


慈禧太后去世後一年才下葬的,關於“臭氣熏天”並非是慈禧太后腐爛了,盜墓賊孫殿英發現慈禧的遺體時還栩栩如生呢。

慈禧太后死亡之因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1908年11月12日,慈禧死於中南海儀鸞殿,終年七十四歲

關於慈禧死之謎,民間的說法千奇百態,有些人說慈禧是病死的,而有的人說慈禧是被奸人下毒害死的。而伺候慈禧太后的太監李蓮英卻透露了一個秘密,他說當時御醫發現慈禧太后的身體裡有一些有毒物質,是慢性中毒而死。

《慈禧外記》記載:

西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於六點鐘起床,處理朝政。至午時太后方飯,忽然暈去,為時甚久,其根則由於夏間病痢太久,體氣大傷也。

《內起居注》這份野史記載,慈禧死前得了疾病,連續幾天拉肚子。慈禧聽小太監說光緒帝知道她的病情後非常開心,慈禧在怒火之下賜給光緒帝一碗含有砒霜的酸奶。

慈禧死後一年下葬的原因

1. 古代人都無比的迷信,做什麼事情都講究黃道吉日,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大多有權有勢的人都很迷信。

2. 慈禧太后生前非常奢侈,一頓飯大概幾百兩銀子,也就是大幾十萬,是當時普通老百姓一輩子的收入。他死後的陵墓也要最氣派,但是慈禧去世的時候陵墓並沒有建好,所以不能立刻下葬,為了圖個吉利我們普通人死後都要放三天才能下葬,更何況身份尊貴的慈禧。

(慈禧死後出殯當天)

關於下葬時“臭氣熏天”的解說

1. 按照慈禧生前安排,皇宮裡給慈禧安排了非常隆重的葬禮,史料記載慈禧墓中有18000顆珠寶,慈禧嘴裡還有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棺材都是用上等的金絲楠木製作而成,這種木頭只有皇家才用得起,所以屍體腐爛有點不太可能。

(龐大的萬人隊伍為慈禧送行)

2. 送葬時運用大量的牲口,尤其是馬特別的醜,加上很多的糞便,簡直臭氣熏天。

3. 隆裕太后為了給慈禧太后送行,準備了“滿漢全席”。為了保溫,把食物放在瓶子裡,旁邊用爐子烤。從紫荊城到清東陵,100多公里,我們今天開車都要幾個小時,更何況人家步行。美食就這樣烤著烤著就變臭了,加上驢馬排洩物的氣味混合著,臭氣熏天是必然的。

(隆裕太后為慈禧準備的“滿漢全席“)


小龍談歷史


眾所周知,慈禧去世後並沒有馬上下葬,而是在時隔一年後,才緩緩地入葬到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當然,慈禧出殯時,一路上送葬隊伍確實是臭氣熏天,這是有史料記載的,並非空穴來風。

(慈禧)

實際上,慈禧雖然陳屍一年,然而因為特殊的保護手段,加上皇家御用的金絲楠木棺槨,慈禧的屍臭還不是引起送葬隊伍惡臭盈天的主要原因。

(清東陵)

我們知道,古代交通不發達,從北京走路到河北遵化是需要走至少一個禮拜的,長時間的跋涉就帶來了極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慈禧的送葬隊伍可不是一般規模,據史料記載,光人力就出動了一萬多人,參加過農村土葬的人肯定知道,在送葬的時候按照傳統禮俗,是會準備許多吃食的,慈禧的送葬隊伍,那山珍海味是隻多不少的。這麼多食物帶在路上走那麼久。再加上幾百匹馬哥上萬人的吃喝拉撒,衛生問題很難完美徹底地解決。

(清東陵)

一路上那麼長的時間的發酵,自然就會產生令人作嘔的氣味,這也就是為什麼她的送葬隊伍會臭氣熏天,甚至太監都拿手絹捂住口鼻的最大的原因了。

(慈禧)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慈禧生前享盡榮華,死後卻過了一年多才“入土為安”,沒過幾十年陵墓又被孫殿英“光顧”洗劫一空,真可謂是“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啊!

關於慈禧死後為何過了一年多才下葬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為了選擇一個黃道吉日

古代的人是很注重這些的,他們認為只有選一個好日子送走老佛爺才能讓國家永遠昌盛。這樣選來選去一直想選一個最好的日子,一來二去就難免耽誤了出殯。

為了籌備陪葬品

慈禧老佛爺生前喜愛奢靡,死後也不會例外,早在死之前就規定了要給她準備多少陪葬品,棺槨裡要放多少寶貝了,這樣下來為了籌足各種奇珍異寶也會耗去不少功夫。



而關於慈禧送葬隊伍為何臭氣熏天我想要表達以下三點:

慈禧遺體是不會發出異味的!

因為慈禧去世的時候尚處在十一月,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不存在屍體腐爛發出臭味一說。

異味很有可能是驢馬發出來的!

因為慈禧的陵寢在清東陵,從北京到那裡有很長的一段路程,加之慈禧葬禮規模龐大,陪葬品也多。這樣下來就難免會用到驢馬一類的牲畜,它們又不會剋制,想拉就拉,走了一路也就拉了一路,這樣下來也就難免惡臭不斷了。



出殯時送葬隊伍臭氣熏天也是在象徵著慈禧將會遺臭萬年吧!


曉史才能明事


1908年11月15日,掌權大清帝國長達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死了,這個生前極盡奢華的女人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也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慈禧太后的奢侈讓她留下了千古罵名,特別是挪用北洋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加速了大清亡國的腳步!1909年11月9日死了快一年的慈禧葬在了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



早在1873年,慈禧就選了咸豐皇帝定陵邊的菩陀峪做為安葬地,當時修了七年,1895年慈禧覺得以前修的陵墓配不上自己的身份,又重修了一次,這次又花了十三年時間,直到慈禧死前才結束,可見慈禧對自己的身後事老早就有安排了。那為什麼慈禧在死後一年才下葬了?這其中有幾點原因!

▲慈禧的葬禮

選黃道吉日,中國人對於選日子是極慎重的,紅白喜事都要選日子,普通老百姓如此,皇家更是講究,慈禧太后停靈一年時間才下葬跟選日子有關係。作為一個國家真正掌權者,承辦慈禧喪事的人可不敢大意,自然要認真籌備,而慈禧太后下葬那天就是欽天監選定的奉安大典的最好日子!

光緒帝在位34年,當了一輩子傀儡皇帝,去世時才38歲,他的陵墓還沒完工,雖然他沒有實權,畢竟在位這麼長時間,做為一個名義上的皇帝,葬禮自然也不能隨便,而且光緒比慈禧早一天過世,所以光緒帝的葬禮要排在慈禧太后之前。
▲光緒帝的葬禮

皇帝的葬禮自然要隆重點,準備工作要花不少時間,史料上相關記載,光緒帝的陪葬品有不少名貴珠寶、古玩珍品,陪葬品有三十六箱。而窮奢極欲的慈禧太后陪葬品更是奢華,先準備光緒帝的陪葬品再準備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的陪葬品,當時清王朝國力已經空虛,為準備這些奢侈陪葬品一年的時間才夠用,這還是慈禧生前就蒐羅了不少珍寶的前提下。而光緒帝的葬禮讓人感慨光緒帝一生只有在出殯那天才真的象一位皇帝!
▲光緒帝的葬禮

據記載,慈禧太后的送葬隊伍最前端的是一隊騎兵,緊跟其後的是一列排著縱隊、手牽馬匹的僕役,再往後面,是幾百名輪換抬行慈禧靈柩的僕役,在靈柩後方是兩隊負責護衛的騎兵,跟在騎兵後面的是一排排舉著各種顏色旌旗和綢緞條幅的僕役,還有來自戈壁灘的駱駝揹負著搭帳篷的必需品,行走在大路的兩旁,還有那些馱著紙兵紙將的馬匹,其紙人之多,空前絕後,令人歎為觀止,這些還不包含送葬的官員隊伍,可見送葬隊伍所用的馬匹駱駝有多少,而送葬隊伍過於龐大,行程又緩慢,眾多畜生所排的糞便在臃腫的隊伍所產生的惡臭,讓眾人只能捂著鼻子,這個就是臭氣熏天的原因!對於慈禧來講這也算是“遺臭萬年”了!



生前身後都講排場的慈禧太后,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屍骨會被暴露與羞辱,對於孫殿英來說,慈禧陵墓中的陪葬品,就是他眼中的大肥肉,1928年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挖了慈禧陵墓,陪葬的珍寶被洗劫一空,慈禧的屍體被拋在地上。豈非天哉?


草堂有春色


普通人家,幾乎沒有停屍一年再下葬這種事,但在帝王家,這太平常不過了。慈禧停屍一年這算短的了,她皇家的老前輩孝莊太后可是足足停了幾十年屍。

停屍時間過長的,要麼是因為沒有下葬的條件,要麼是因為葬起來很為難。還是拿孝莊為例,康熙之所以讓老祖母停屍那麼多年,不是沒條件葬,也不是不想葬,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葬。孝莊生前有遺願,死後不想和皇太極合葬,但按照祖制,她又應該跟皇太極葬在一起,康熙很糾結,很為難,只好把屍體擺在那裡,日後再說。

但慈禧死後一年下葬,並不存在沒條件葬,或者難葬的問題,純粹是因為需要時間。

為什麼需要一年時間呢?

最重要的一點,慈禧為此應該感到很欣慰,她死的時候不是失權者,相反有極高的威望,這從她死後二十二個字的徽號就能看出來。根據中國古代尊稱法記載,慈禧徽號之尊貴、之隆重,史上沒有第二位女性可與之匹敵。

就是無冕女皇,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最高統治者。

雖然慈禧死的時候,清廷已到了敗亡的邊緣,但怎奈讓她趕上了將亡未亡的“好時候”,這一點決定了她可以從容地享受死後的哀榮。

簡單說,無冕女皇的葬禮馬虎不得,需要花時間精心且隆重地準備。

換其他帝王或者掌權的女主,即便精心準備,可能也花不了一年的時間,但慈禧的葬禮真需要這麼長時間。

因為這是個事事講究皇家奢華排場的女人。

因為死得突然,除了她的陵墓早早就修了,算是在她死時勉強能用外,其他的一切事項都需要花時間現籌辦。帝王級的金絲楠木大棺材要準備吧,數量讓人不敢想的陪葬品要規整、蒐羅吧,隆重葬禮所需的龐大葬具需要精心製作吧——總之,極致的奢華不僅是金銀珠寶堆出來的,更是大量的時間堆出來的。

第二點,慈禧死的時候雖“恰到好處”,但也是多事之秋。別忘了,光緒就死在她前一天,雖然是傀儡皇帝,但光緒在民間的聲望不錯,況且監國攝政王載灃還是他兄弟,所以再怎麼忽視他,一場說的過去的帝王葬禮還是需要的,而且還得葬在慈禧前頭。

所以先籌辦1909年5月間的光緒葬禮又佔用了一些時間。

另一點也是不言而喻的,慈禧和光緒的葬禮也不宜靠得太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

第三點,小皇帝溥儀要登基,他爹監國攝政王載灃要抓緊時間儘量把朝局掌控到自己手裡,這是個複雜且有難度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精力。說白了,當時前臺的執政者最關心的不是老佛爺何時下葬,而是掌權。所以,慈禧的葬禮得適當地朝後挪一挪。

據說,載灃當時不僅想把慈禧的葬禮往後挪,還有意剔除葬禮的浮費部分,但在葉赫那拉家族的強勢反對下,本就沒有硬手腕的載灃最終妥協、讓步了。

要不,慈禧的下葬時間可能還會晚,也沒有那麼奢華。

第四點,慈禧是個很迷信的人,一生迷信黃道吉日。想當年發動辛酉政變,進京的日子是千算萬算的,1901年從西安返京,進京的日子也是如此。到了下葬這兒,當然更不能含糊了,一定要挑個黃道吉日。

就這樣,結合主客觀因素,操辦葬禮的親貴最終給慈禧定了這麼一個日子,1909年11月5日起金棺,經4天行程,9日歸葬東陵。

其實,自宣統元年七月間的佛教萬靈節,慈禧的葬禮就已經非正式地開始了。監國攝政王載灃以小皇帝的名義,給慈禧置辦了一個紙質大駁船,駁船上堆滿了紙紮的太監宮女、文武百官、日常擺設和食物。

先拜祭,然後一把火燒光。

這大概是讓生前侍奉慈禧的一切人等提前去陰曹地府打前站吧。

11月5日,慈禧的葬禮正式開始。光緒葬禮那天,晴空萬里,慈禧葬禮這天,陰雲密佈。據說因為時間一再推遲,送葬隊伍中不少都顯得不耐煩。

尤引人矚目的是抬金棺人數,未出城前是八十四人抬棺,這是能夠通過城門的最大人數;出了城門則第一時間將抬棺人數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人。

前行者是監國攝政王及諸王公貝勒及貼身侍衛、軍機大臣等,後為騎兵一隊,再後為載著帳棚及行宮用具的駱駝隊等。

駱駝隊的後面是傘隊,這些萬民傘皆是庚子年慈禧由西安迴鑾時,百姓恭送的,安葬後要全部燒掉。

傘隊的後面是蒙古勇士,其後是誦經喇嘛,最後是鑾儀衛隊,執祭器佛幡旗幟等等。

整個送葬隊伍中有幾處很顯眼:一處是慈禧生前使用的皇家轎輿也在其中,這也是要燒掉的;二處是送葬隊伍中的幾個大太監,李蓮英也在其中;三處是送葬隊伍的最後還有穿紅衣扛砍刀的劊子手,這是鎮場子的;四處就是規模龐大栩栩如生的紙人陪葬軍團,紙紮的洋鬼子都有,十分地震撼瘮人。

因為無處不在的警察以及軍隊,慈禧金棺所過之處,家家閉戶,秩序井然,絕沒有喧譁絮亂之象。其間發生的一件事足能說明此點,慈禧生前紅人、直隸總督端方拿相機拍照,閃光燈閃白煙讓隆裕看見了,事後直接被擼掉了,罪名大不敬。

直隸總督尚且如此,何況普通老百姓。

秩序如此井然,所以說,送葬隊伍臭氣熏天是不可能的,這種說法是民間對慈禧的一種不滿宣洩,是變相地在罵慈禧遺臭萬年。

當然,那麼多駱駝牲口,還有隆裕特意為慈禧準備的滿漢全席等等可能已經變質變味的食物,送葬隊伍中可能存在異味,但到處都是牲口糞便,甚至說有屍臭,這明顯是不切實際的誇張之詞。

慈禧的屍體是不會腐爛的;牲口的糞便也是有人及時清除的。

唯一無法清除的是慈禧留在民間的臭名聲。

但客觀地講,在當時,慈禧在北方的名聲並不怎麼臭,南方人罵她、恨她的多,尤其是廣東。

歸葬的細節在此不多說了,最後再說一點。慈禧葬入東陵後,葬禮還有一個環節,請慈禧牌位回紫禁城。

對載灃來說,這是個苦差事,得磕好幾百個頭。


黑句本


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慈禧雖死餘威猶在,大清朝還能繼續折騰幾年如此而已。大清律規總是儘量為大清的一切服務,慈禧的死也是要包裝打扮的適合符合維護大清正統的王法的需要,這是主梗概。別的各種說法,又是選風水,又是編鬼故事需要式的說的各樣天花亂墜,究低而言都是表面,實質無非一切都是為了符合和維護封建王法的需要。

有人說慈禧墓被盜後屍體並未腐爛,保存的很好,而且嘴中有一顆夜明珠,說夜明珠具有防腐作用,這是沒有嚴密的科學根據的,其實屍體不腐並非夜明珠之功效,實是,防腐的水平還是有滴,再個說是地宮封閉嚴密棺木封閉的也嚴密,內棺與外界空氣隔絕,另外慈禧死前一直拉肚子,體內容易腐敗的水分雜物等東西都被去除乾淨了,所以能不腐,這說法有點道理的。那麼這問題就來了,據各方資料所看,據說在慈禧死後20年,孫殿英就盜了慈禧的墓,而當時的發現是慈禧的屍體尚沒有腐爛。

那麼,出殯時怎會臭氣熏天呢?其實,估計實是民間的一種民意表達,一傳十十傳百,三人成市虎,故事就來了,有些隆重的權威的儀式那是要打掃庭除,清掃道路,封閉道路,清除圍觀群眾的,哪裡又有老百姓靠的那麼近就聞到了送葬隊伍臭氣熏天呢?無非是一種民眾憎恨的情緒表達而已,意思是說看,老不死的,死了還這麼折騰,作威作福的臭老婆子,真是臭氣熏天,臭名遠揚,遺臭萬年,......


質躍


慈禧太后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女性。可以說是用一國之力來供養自己。

奢侈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有多奢侈,眾所周知的一件事便是為了慶祝自己60大壽挪用北洋艦隊的經費來給自己修園子。使得本來實力不強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此外慈禧太后為了保持容顏永駐,每日要喝新鮮的人奶,光是乳母就有好幾個。

死於痢疾的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73歲的慈禧太后走到了人生盡頭。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慈禧太后不停的拉肚子,年老的身體並不能承受這樣的折磨。坊間傳聞慈禧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便先將光緒皇帝賜死了。第二天下午5點慈禧太后病逝。

死後一年下葬

為什麼去世一年後才下葬,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 體現清朝皇太后的高貴,讓全國大臣以及外國使節有充分的時間弔唁。

  2. 黃道吉日的要求,在古代做事情一定要選好黃道吉日。

  3. 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外面虎視眈眈的列強國內不斷高漲的反清呼聲,都拖慢了給慈禧太后辦喪禮的進度。

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

慈禧太后出殯那天,牛車馬車上千輛,各種人員上萬,還有數不清的珍寶。之所以有惡臭,除了牛馬在路上的糞便還有陪葬的食物腐爛變質。

其實正如送葬隊伍的惡臭,在歷史上慈禧太后何嘗不是惡臭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