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經科學家:自私是一種病?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小喇叭:劉鴻雁工作室,一對一微信

諮詢進行中,有書面諮詢回覆與文字、語音諮詢,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如果您對孩子教育、家庭關係、個人成長存在困惑,請留意文末的預約二維碼。

美国神经科学家:自私是一种病?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自私竟然是一種“病”,與大腦結構有關,是不是很驚訝呢?我們來看看美國喬治敦大學情感與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阿比蓋爾·馬什是怎麼說的吧。

一個人是否願意發自內心地關心他人、幫助弱小,可能不僅取決於其道德品質,還有生理層面的原因。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的研究發現:人體大腦結構的異常會造成心態上的極端自私或極度無私。

美國喬治敦大學情感與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阿比蓋爾·馬什(Abigail Marsh)通過研究發現,具有精神變態特徵,即對他人冷漠、自制力有限、具有反社會行為的青少年,當他們面對極度恐懼的人臉時,大腦右杏仁核沒有被激活。如果他們無法在別人身上發現恐懼,那麼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自己也無法感受恐懼,也就無法指望他們對別人的恐懼抱有同情了

研究還發現,過度活躍的大腦右杏仁核使人對別人的恐懼和痛苦十分敏感。研究人員對利他主義者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的大腦右杏仁核在極度恐懼的面孔前比一般人更大、更活躍。阿比蓋爾 馬什強調,這些人不是指日常生活中樂善好施、禮貌熱心的利他主義者,而是

那些為幫助陌生人而不惜一切代價卻不求回報的極度利他主義者。她總結道,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並不是因為他們無所畏懼,而是他們擁有強烈的同理心

同理心應該怎麼培養呢?我們從家長怎麼做?給予孩子怎樣的條件兩方面來看吧。

家長怎麼做?

美国神经科学家:自私是一种病?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要學會傾聽

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說話,不要認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認真、專注地聽他講話。

傾聽首先是要聽,不要老是自己說,要給聽留出一定空間。有了這個空間,才會有親子交流的存在。聽的時候還要專注,所謂側耳傾聽,講的就是專注地聽入神地聽的意思,只有聽得專注,聽得投入,才能讀懂孩子的話語,也才能讓孩子感到理解與尊重。

聽的時候還要有應答,要有接聽詞,接聽詞有兩種,一是短詞短語,如,嗯,啊,這樣啊,不錯等,以表示自己的關注與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話語的基礎上,將其話語的實際意思“翻譯”概括出來,這會起到“鏡子”的作用,讓孩子“照見”自己的心態,也有助於父母進一步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師誤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覺得這個大伯太兇,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頂撞了他。”

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可用問句的形式來表達,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為止。可以這樣回答:“真的啊,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啊?是感到擔心呢還是感到惋惜呢?”視孩子的回答情況再作進一步處理。在用概括句表達時,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內心感受,是委屈、氣憤還是傷心?因為不同的感受反映著不同的心態,也潛藏著不同的想法。

要換位思考

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麼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將會有什麼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棄,即放棄主觀臆測。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心理定勢對孩子的狀況有一個主觀的判斷,如:“考得這麼差,一定是粗心的緣故!”“注意力這麼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學。”等等,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實際。

二是要注意轉換,即多做角色轉換練習。對生活中、電視上出現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這樣的對待,將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呢?”家庭成員之間還可以適當做角色互換,讓父母做“一日孩子”,讓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別人,是因為他感到自卑,以此來獲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愛頂撞人,是因為他覺得不這樣就顯得自己是個“軟蛋”;有的孩子愛圍著老師轉,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才會讓老師喜歡自己。如果單純地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對此作一番道德說教,效果是不好的。

要識別情感

能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抓住蛛絲馬跡,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加以識別。有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與其潛藏著的情感並不一致,這需要父母去作細心的體察,理解其中的隱義。如,孩子對父親說:“聽隔壁的明明說,動物園來了一頭大象。”其實,孩子並非只是陳述這樣一個事實,他其實很想父親帶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說或不好意思直說罷了。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覺察力不高,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種較有效的方法

。如:對電視中或漫畫中的人物,根據其表情、姿態,猜猜其內心的想法與感覺,猜測他也許會說的話;也可以到生活的實景中去觀察與猜測。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單詞”遊戲,即在卡片上寫下不同的感情單詞,輪流抽出一張,讓每個人用身體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準說話,其餘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保持與孩子的溝通

就是要經常與孩子保持溝通,建立起一條動態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徑,都要通過這條迴路才能發生積極的作用

如果我們對孩子內心的解讀都發生了錯誤,就談不上有效的引導與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父母要在這方面多注意、多學習。

給孩子提供的心理條件

美国神经科学家:自私是一种病?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這個條件就在孩子經歷的每個階段加強他的分享能力。分享是對他人產生意識的證據,在年幼時需求和性格都得到尊重的孩子長大後不會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他擁有所有權

“這是我的!”年幼的孩子必須首先認識到他擁有某些東西。這些所有物是他本人的延伸。在給予和分享過程開始之前,一個孩子必須從擁有私人物品中獲得安全感

讓他的世界變得更寬廣

“這是你的。”孩子開始意識到他周圍的事物並不全歸他所有。他對其他人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你會聽到他開始重複唸叨諸如“媽媽的鑰匙”“爸爸的汽車”,或“詹妮的溜冰鞋”。他明白了有些東西是“我的”,有些“不是我的”。

時間非常重要

“媽媽,要多久?”鑑於他的一天曾經像永遠那樣長,孩子現在已經可以理解諸如“幾分鐘就好”或“數到10就行了”的說法。對時間最初的理解讓年幼的孩子可以和他珍貴的財產短暫分開——有時候還是猶豫不決——但他明白這個東西還將會再度屬於他。

朋友是必不可少的

“有人來玩兒。”蹣跚學步的幼兒和3歲的孩子傾向於並排玩耍(也稱平行遊戲),但很少會玩在一起。大些的學齡前兒童開始渴望友誼。在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小社會時,他們逐漸領會到圍繞著諸如公平/不公平、給予/獲得、正確/錯誤這些理念的相關規則。他們學習到了社交互動中的相互遷就關係。年幼的孩子意識到,雖然玩具是他的,但他的朋友可能也喜歡。他也明白朋友只是玩一會兒,接著就會還給他。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

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來源:本文根據相關育兒網站文章整理。

一對一輔導諮詢進行中!

攜手與您一起搭建與孩子心靈溝通的橋樑,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幫助孩子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會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管理的技能,能理解與包容他人、對他人產生情感共鳴,建立積極、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創意性地解決問題和做負責任的決定。

諮詢預約/聯繫我們

問題快速查找:A叛逆,B愛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東西,O教育方法,P做個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S興趣培養,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請

關注本號後回覆對應的字母,如“叛逆”回覆“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