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力不足,如何破解?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個小品,說的是,一對小夫妻為了去誰的父母家過年發生了矛盾和爭執,當然最後還是雙方的老人通情達理,分別從自己的家鄉來到子女住處,三家一起過了個團圓年。這個小品反映了長期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一個現實問題,一對年輕夫妻面對兩家老人,去哪家過年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好在這個問題並非無解,雙方老人的通情達理就讓這個事情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子欲養而力不足,如何破解?

但是,時間又過去了多年,一對年輕夫妻面對兩家老人的現實狀況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是雙方老人的年紀越來越大、健康越來越差,一旦雙方都有老人患病需要照顧,照顧誰、怎麼照顧?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句“通情達理”就能解決的了。即使只有一方老人患病需要照顧,身在外地的夫婦又能照顧多少呢?自己雖然年齡也大了,但還不到退休年齡,還必須按時上班,而自己的子女也已成家立業,他們的孩子還需要祖輩幫忙照料,真的是分身乏術啊。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信絕大多數人對父母都是有孝心的,但子欲養而力不足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子女帶來巨大的道德壓力,也會加劇老年人的恐懼心理,有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將是難以企及的奢望。

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已經比較嚴重,到2018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達到2.49億,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7.9%,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推進醫養結合也上升為國家戰略,各項政策措施相繼出臺,相信國家對養老事業的投入會越來越大,老年人將會得到更多保障。

子欲養而力不足,如何破解?

國家正在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破解養老難題,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庭又該做些什麼呢?老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為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不要迷信所謂的保健品、保健器材,保持心態平和、清淡飲食、合理運動就是健康長壽的秘訣。辛辛苦苦一輩子,該歇歇了。不要整天對子女的事牽腸掛肚,子孫自有子孫福,自己身體健康就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不要虧待自己,別讓自己受委屈,讓自己身心自由、舒適快樂。年紀大了,三件寶(老伴兒、老窩兒、老本兒)不能丟,特別是老伴兒,跟著你風風雨雨、相濡以沫一輩子,這才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才是你最寶貴的財富,好好善待他(她)。沒事兒的時候,到社區、到養老機構去看看,說不定有一天你就對這些地方不那麼排斥甚至有些喜歡了呢,人總歸有需要別人照顧的那一天,在子女實在沒有能力照顧您的情況下,這些地方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好還能保持一兩項自己的愛好,比如書法、繪畫、讀書、唱戲等等,讓自己老有所樂。如果有一技之長或者體力尚可,就做些力所能及的志願者活動,既幫助了別人,也實現了老有所為,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作為子女,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切實可行的預案。年紀大的老年人衰老的速度是超乎你的想象的,今天還硬硬朗朗的人,明天可能就起不來床了,沒有思想準備和預案,到時候你會手足無措,就算你想把老人送進養老院,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找到既合適又滿意的地方。另外,一定要經常跟老人聯繫、溝通和交流,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每天打個電話、發個視頻不是什麼難事,你的一句問候,就能讓老人美美地睡個好覺。當然跟老人交流絕對是要報喜不報憂了,你的一聲嘆息一個不愉快的表情,就足夠讓老人幾天幾夜寢食難安。試著跟父母交個朋友,以朋友的身份跟父母交交心吧,老人需要你這個朋友。

破解養老難題,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子欲養而力不足,如何破解?

對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意見和見解呢?歡迎您在留言區留言。您的留言就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