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稱為"自由貨幣"的比特幣,真的自由嗎?

一直被稱為

1976年,哈耶克著名的《貨幣非國家化》講述了他極致的自由主義藍圖。他認為,政府對於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對經濟的均衡造成了破壞。政府會不斷增發貨幣,引發失業和通貨膨脹。他宣稱:貨幣非國家化是貨幣發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

而去中心化的比特幣正是哈耶克所謂的解決方案。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就天然具有抗通脹、可以繞開外匯管制等特點。它不會因任何外部的影響而令所有者喪失對其控制權,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同"主權貨幣"平行的"非主權價值存儲"。在比特幣走過的十年中,雖然它數次被唱衰甚至被唱死,卻依然堅韌的活到了今天,且其共識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粉絲也在不斷增多。

早期創造比特幣的極客們和中本聰一樣骨子裡有對自由的嚮往。他們挖幣並不是為了利潤。他們下載軟件,分享開源項目,投入運算能力,和中本聰在bitcointalk這樣的論壇中交流,不求回報的不斷升級、擴展這套網絡,維護比特幣的社區。

而這種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則將鑄幣權授予了每一個參與挖礦的普通人,只要有電腦,有互聯網就可以產生比特幣,沒有"中央銀行"可以控制他們。

這使得眾多加密貨幣愛好者堅定地相信,比特幣未來將會完全擺脫政府的控制,成為一種絕對自由的貨幣。

但我們從比特幣的成長之路上可以看出,這個理論上完全自由的貨幣事實上並不"自由",它是很容易被政府的監管政策所左右的。

一直被稱為

這一跡象從6年前,FBI關閉"絲綢之路"時起就開始表現的越來越明顯。

2011年,暗網"絲綢之路"建立,在這個網站上只能用比特幣交易,且全程加密,誰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在"絲綢之路"風生水起的兩年時間裡,比特幣的流通量大幅上漲,其價格也一度攀升至700美元。

隨後,2013年10月份,FBI關閉了絲綢之路,全球比特幣玩家產生恐慌,擔心美國會採取進一步行動,從而造成市場的大幅波動。比特幣在10月2日當天市值跌去了20%。

這樣的恐慌隨著美國參議院進行的主題為"超越絲綢之路—潛在的威脅,風險和虛擬貨幣的承諾"討論會消散,接下來一個月時間裡,比特幣出現了一波凌厲的增長行情,價格直逼1000美元。

但這一趨勢在2013年12月5日迅速逆轉。當天,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文否定了比特幣的貨幣屬性,並要求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支持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轉賬和提現,比特幣價格應聲大跌60%。一時間,比特幣市場進入寒冰期,"不要再相信比特幣了,這就是個傳銷騙局""比特幣就要崩盤了"的消息不斷傳來,從2014年末開始,許多家比特幣企業黯然退場,離開了幣圈。比特幣價格也直接跌回到了300美元附近。

再到近期,Facebook發幣引發各國監管部門一致反對,比特幣價格便在此時應聲下跌。然後接著又傳出各國央行紛紛開始重視研發數字貨幣的消息,比特幣價格隨著這一消息的傳出開始出現逐漸反彈趨勢。

一直被稱為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儘管迄今為止,比特幣已有了十餘年的發展歷史,現在比特幣已然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但其仍有可能面臨政府監管政策的封禁——其他類似比特幣的無許可加密貨幣也或將有同樣的命運。

雖然從技術上來說,由於這類無需許可的開放式網絡的點對點特性(任何人均可以運行一個全節點),封禁是無法實現的,但政府可以引入態勢嚴苛的監管,具體包括但不限於:

1.以危害國家安全的名義將所有加密貨幣的交易定性為犯罪——從而使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無法開展業務——包括Coinbase、Gemini以及其他交易所等。

2.對個人施加嚴格的KYC/AML要求,具體來說,如果某比特幣UTXO同受制裁人員相關,那麼擁有該比特幣UTXO或者向該UTXO轉賬便是非法的,正如美國對兩位伊朗公民及其比特幣地址的制裁。

3.對ASICs以及其他礦業相關的硬件收取更高的進口稅。

4.通過聚攏足夠的哈希算力以發起51%攻擊,並對那些沒有實施檢點系統的PoW區塊鏈進行深度重組,以動搖相關投資者信心,令價格下墜,降低發起攻擊的成本。

這些制裁的可能性都值得加密社區警醒,這也意味著比特幣可能永遠都無法成為絕對"自由"的貨幣。

國家信用的建立,法定貨幣體系的確立,都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考驗,所以比特幣必然也不會例外。比特幣在理論上消除了通脹的可能,但同時,也帶來了通縮問題。此外,開源使大量新型虛擬貨幣產生,這種缺乏信用主體的同質化競爭,很可能造就大量投機泡沫。

這些因素就決定了根本不存在絕對自由的貨幣,即使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比特幣仍需要國家信用的監管和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