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託管,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誰的大碗麵


如果託管是每週末才接回家,是不建議這樣做的。如果是家裡沒有老人幫忙帶的或是家長特別忙沒時間接送,這麼小的孩子真是不建議全託。

在孩子幾歲的年紀,正是與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時候,卻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裡進行全託,因為忙而疏於照顧,這樣孩子還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嗎?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的。

為什麼很多教育專家要求父母要自己帶孩子?甚至都不應該給老人帶,老人相比起幼兒園還是自己的親人呢,幼兒園帶孩子還能比家裡人帶更好?如果沒有辦法照顧孩子,夫妻雙方完全可以選擇一個折中的工作環境,來接送孩子。

為什麼不建議幼兒園全託原因有下:

一:0-6歲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最佳時期,也是和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時候,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影響,當然12歲之前還是有機會可以修正的,過了12歲,基本上到了青春期就很難逆轉。

<strong><strong>


二:青春叛逆期出現問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0~6歲父母缺少關愛,都是也非常嚴厲的要求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總是頤指氣使對待孩子,很少進行互動,所以青春期孩子就特別叛逆,叛逆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得不到回應之後就開始破罐子破摔。

三:一個和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孩子,青春期是很好度過的,雖然有些小叛逆也不至於鬧得那麼的不可開交。

四:即使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他一生中一定會有一個叛逆期,比如說婚後的出軌,比如說在事業方面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他一定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來,所以寧願孩子早些叛逆都比成年後的叛逆要好。

五:設想一下每一個週末才回家的孩子,就是把家當旅館,還能和父母好好的親近嗎?在幼兒園都是要講規矩的,說話、吃飯、睡覺,全部按部就班,那麼小的年紀,應該在父母懷裡撒嬌的時候,他們以後的人生內心都是空洞的。

但是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全部是由父母來安排。所以。過早的和父母進行分離,肯定是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的。


66的浩媽


孩子還是自己帶最好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我女兒小時候也是我自己帶的,當時我的父母和公婆都在外地,然後又是和老公兩地分居,我自己也有工作,自從孩子上幼兒園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帶的,早上送去幼兒園,下午接回來,中午午休的時候還要抽空去買菜做飯,怕孩子在幼兒園營養跟不上,每天從幼兒園接回來後還要讓她加點餐。遇到孩子生病都沒有辦法照樣送幼兒園,把藥拿給老師,等到下班後趕快接上孩子去醫院輸液,一直等夜裡11點多孩子輸完液了回到家我才能去弄口吃的,有一次孩子凌晨5點多鐘的時候發熱,照樣是用揹帶一背自己一個人就揹著孩子去醫院看病。那時候我們單位週六也要輪值上班,每週六我都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裡,我們家孩子4歲的時候已經被我訓練到可以自己踩著小凳子使用微波爐熱牛奶吃早餐了。可是每天把她接回家,跟她一起吃飯,帶著她出去玩,陪她學騎車學直滑輪,給她洗澡,聽她背古詩唱兒歌,給她講床前故事,和她互道晚安,每天早上變著花樣的給她扎小辮子,她高高興興的去幼兒園和你說再見,我就這麼看著這個小人兒從那麼點點大,一天天的成長,會的本領也一天比一天多,每天都有新的驚喜,很多時候以其說是我陪伴著她不如說是她陪伴著我。別人看著我辛苦忙碌,可是我自己樂在其中,我寧願苦點累點,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養,其實3年的時間真的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有的困難克服一下也就過去了,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而且你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你為她的付出她都能夠感受到,我總感覺我都沒有操什麼心,我孩子就突然一下就長大了。

為什麼不建議送全託

如果那麼小的孩子送去全託班,作為家長來說,你將會錯過孩子成長的很多精彩瞬間,會無法感受孩子帶給你的各種美好,作為家長來說也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那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要一個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呢?

3-6歲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和父母隔離的時間過久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信任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陪養。孩子還小,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情感上的依賴性也比較強,這時候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用心的呵護,如果這個時期把孩子送全託,在幼兒園裡的保育員不可能像父母那樣照顧得無微不至,畢竟不論幼兒園裡的老師或是保育員再好,也取代不了父母對於幼小的孩子在情感上的重要性。另外,這時的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如果太少,會容易形成不信任別人、緊張、焦慮,與父母有陌生感,不願與父母交流思想等。

所以,為了孩子,也為了家長不留遺憾,孩子還是送日託吧,早上送去下午接回家,這樣做才是對孩子最有利的做法。

我是奚溪,一個陪伴女兒走過青春期的媽媽,關注母嬰健康和0-12歲孩子的成長,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奚溪育兒經


不建議周託,如果是正常的日託是沒有問題的。

周託的孩子一週都見不到父母,當孩子週末回家團聚時,發生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也就是說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不在。

試想一下,假若把你放在一個沒有親人陪伴的環境裡,定期一週後再允許與家人團聚,你會有何感想!

舉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次深入到一所有周托幼兒的園所,參加婦聯的結對幫扶活動,我成了一個面目清秀的小女孩的臨時媽媽。

在短短數十分鐘的相處中,通過交談和擁抱,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心中的渴望,在擁抱的一瞬間,我淚目了,被孩子感染了。

她顫抖的小身軀裡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那是流動的能量,渴望被關愛,渴望親情的擁抱。


相信你一定能理解孩子心中出現的孤獨和無助!

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會時間陪陪孩子。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保質期的,這個保質期就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那段時間。

安全感是一切的保障

弗洛伊德理論中最基本的前提,即童年的經驗極為重要,而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強迫一個孩子在沒有父母呼吸聲、沒有母親味道的地方睡覺,是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為由對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過早地讓孩子一個人睡,並不能使他獨立,反而會讓他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和對親人的依賴感。”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告誡年輕的父母們,“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從心理角度來說,不恰當的分離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感。


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斯金納采用過強化反應的方式做過一個試驗,他不限制孩子天生的條件反射,但通過食物、表揚等進行新的強化,使孩子的行為反應一步一步地接近你所想要達到的目標。

他用這種自負的方式來表達行為主義最根本的思想:孩子是可以被塑造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你心中的模樣,就不要輕易把孩子推出去!


幼兒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父母每日與孩子的相處中,言行舉止都是一種示範。閱讀的習慣,衛生的習慣,待人接物的舉止等皆依賴於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

所以,父母的位置是不能缺席的!

抓住親子交流的每個美好瞬間,給孩子愛的能力

愛孩子,就是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

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有了“我”這個意識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講個故事: 乾旱時節,小樹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透過表象看到了本質,及時澆水;園丁B視而不見,小樹熬到下雨,也活了下來;園丁C很愛控制,不辭辛勞地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小樹失水過多旱死了。

及時、有效的親子交流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意義。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對孩子敞開心扉,向他們表明:“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愛你。”

及時的關注,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有條件的話,不要與孩子長期分離,最好放在自己身邊!


凡萌育兒


你所說的託管是指寶寶早中晚都在學校吃飯,而且中午在幼兒園睡覺的那種嗎?

如果這種的話,我感覺也挺好呀。我家寶寶就是這樣的,不過我家的才上的半年不到,每天起來比較晚,就早上飯在家裡吃過才去上的學,晚上到家還要再吃一頓。

這樣託管我覺得還是很有好處的。

首先就是孩子中午覺每天都睡了的,在家想讓孩子睡午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是孩子幼兒園和家裡地點來回切換,孩子狀態就不穩定,孩子小,很有可能就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或者不想回家,哼哼唧唧的心煩。

最後就是使家長的自由時間更長,中午接送孩子太花時間了。如果中午接孩子,最少兩個小時就沒有了。

幾乎沒有中午就接孩子的,下午接孩子從五點一直持續到六點。

如果是孩子夜裡也在幼兒園睡覺的這種,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這種就真的不合適了。


媽咪勤


答:相信你也希望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是自己親自帶著,而不是直接送去託管班託管,但是有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比如你想要陪孩子,然後放下工作,就無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也沒有更多的錢財去給他報更多的補習班,但是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因為這樣的陪伴更親近;但是如果你是把孩子送去託管班託管,那裡會有更加專業的老師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行為習慣,會讓孩子往更優秀的方面發展,而這樣就會拉遠你跟孩子之間的距離,當然,如果是貝爾安親這類優秀的託管機構,會在長沙市長塘裡第二小學校區內開展各種親子活動,你就不用擔心孩子會跟自己疏遠。其實什麼事情都是有得就有失,就看你自己想要怎麼去取捨。如果是我的話,會想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用戶3708967959373


不知道你說的託管是啥意思?如果是住校那種,我覺得是太早了,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不要。畢竟年齡太小了,這個年齡段如此依賴父母,最好還是放在身邊。

有一部紀錄片叫幼兒園的,騰訊視頻上能搜到,講的就是類似的故事,看的時候都忍不住哭。建議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