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新大風歌


目前,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均消費指數呈幾何倍增長,解決了基本吃穿問題的農村人在獲得感和幸福感上明顯增強。

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人類的不斷進步會催生出人們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不斷變化。當前農村,儘管我們過上了比過去要好得多的生活,歷史的車輪加快了農村的發展步伐,但農村發展中帶來的新問題,也在日益凸現,這同樣是國家和社會治理中不可忽視的大事。

初心哥認為,當前農村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 有效勞動力的嚴重缺失。由於城市的發展需要聚集大量的勞動力,而農民,成了近二十多年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工的打工潮,支撐了城市的興起和發達,但同時,也帶來了農村的凋敝,農村人口的大量外出,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傾巢出動和頻繁流動,讓熱鬧的農村變得前所未有的安靜,大量空巢村的出現,導致同樣需要密集勞動力的農業者成了稀有資源,在不少農村,一個村子裡甚至找不到幾個四十歲以內的男性在家務農,老弱病殘的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又如何能扛得起農業生產的大旗?加快土地流轉,使農村種養殖業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是未來農業的轉型之路,如何破局,是一個仍在探索中的重要課題。

二、農田利用率的嚴重下降。家庭聯產承包之初,農民滿心歡喜,熱情高漲,高複種指數即體現了農民對於土地的額外珍惜,恨不得一年種三季四季,田地從未歇息過,農田的利用率無異是很高的。而現在,以秋冬農業生產油菜為例,十月一過,田野遍地一片荒涼,看不到幾塊綠油油的油菜或綠肥,田地的荒蕪使農田利用率大大降低,其所反映的是農民對於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為什麼呢?答案已是無數人重訴過。第一,農產品價格低,農業生產增收困難,物賤傷農,讓農民對土地表現前所未有的淡漠,哪怕政策有補貼,在他們眼裡也是杯水車薪,厭農情緒蔓延,積極性自然也難以提高。第二、沒有勞動力,家庭收入不靠這點薄田地,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和技術鑽研,也不那麼熱心和專心了,只能暫且應付,不讓它荒著就算不錯了,這是農民的現實心態。

<strong>


三、文化價值體系的日益沙漠化。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農村人現在見面,基本不談耕作技術,不談家規家訓,只談點最實際的“掙錢經”,子女在哪裡工作?工資多少?城裡可否有房有車?村子裡誰發了大財,出手怎麼闊綽!“詩書傳家久”的農耕文化正在被物質利益所削弱,談錢,成了看人立事和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主要標準。對於物質需求的過度量化和追求,營造了金錢至上的農村文化價值體系,道德與公德,有需求但退居其次,能撈到錢就是有本事,在地方上也才風光而有面子,傳統的文化價值觀被削弱,這種農村人的群體性精神之鈣的流失會將農村社會引入價值體系的岐路。

四、 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不完善。從國家層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日益增收的需要是執政者的初心和使命,但農村的社會治理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需要各種體系的支撐。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的不斷完善,從物質上的經濟發展和精神上的文明創建,而這一切,都需要一大批與時代合拍的領導者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目標確定了,人就是決定因素。而目前,農村治理體系中的基層幹部,整體素質差次不齊,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基層幹部,不通過學習提高,根本無法適應現代農村工作的需要,基層精英型人才的嚴重缺失,給農村的社會治理帶來一定難度,儘管各地推出了意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歸雁工程”,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村仍存在“能人”不足,“歸雁”太少的現狀。

感恩我們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好在目前寒如堅冰的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正在逐步被打破,未來中國農村,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相信一切都會更美好!


初心話農


要說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我可以列出很多,最起碼,可以數出一二三四五。可既然講最突出,那我就不說那麼多,就將我認為主要的講一講。

現在很多農村,由於種地的收入越來越難維持現有的生活,種一畝地的純收入,有時不如打工一兩天的收入。所以,大部分年輕人出外打工了,有些老人去城市為兒女看孩子常年居住城市裡。這樣的話,就造成農村越來越老齡化,很少見到年輕人在種地,村中也缺少了朝氣,有些村幾乎空殼化。我所在的鄉鎮,屬半丘陵地帶,有些偏遠的山村中,僅有十來個人在村中居住,很多土地荒蕪了。

國家現在是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了,針對三農問題出臺了很多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要振興農村,美化農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村村通,戶戶通,天然氣進農村,廁所又革命。這些的一系列惠農舉措,深得農民心,農民真心擁護,可再怎麼,也難留住農民去往城市的心,特別是留得住年輕人出外務工的身和心。振興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關鍵的是農村的繁榮昌盛,最關鍵的要有人。

就像我所在的村,全村雖然有八百七十人,可真正在村居住僅有四五百人,大多也是老年和婦女們。全村四十多名黨員,大多是六十歲以上的人,有幾名年輕黨員也出外打了工,支委、村委幹部盡老人。村中缺乏年輕人來領航,老年人只顧眼前度日月,村裡年復一年難變貌,何談繁榮與昌盛。

農村只有留得住人,農村更需引人才,農村還應有好的”領頭雁”,再加上黨有好政策,農村就會有希望,農村就會迎來真正的繁榮昌盛新時代!





李增喜3


目前農村最突出的問題?

我是貴州遵義市務川縣硯山村一農民,就我本村的所見所聞來回答吧。

原來人口多,地少,角角落落都是莊稼,因為是山區,種地特別辛苦,而且辛苦一年,要換算成錢的話,頂多值個兩千元左右。現在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大量的田地荒廢著,去年又移民搬遷,現在一個組留下的二三十人吧,其中都是老人,小孩,能幹活的只有幾個人而已。真正的空心村,全村無人的情況倒是沒有見到。

老人是因為出去了沒人要,孩子是因為要讀書,所以就留守在農村。老人和孩子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託的關糸。但是,要是這些老人沒了,這些孩子大可以不回來,那時可能會出現真正的無人村,空心村吧。

以前的雞犬之聲,孩童的嘻戲聲,鄰里的爭執聲,好友的打趣笑罵聲,全聽不到了。

以前的春夏一片綠,秋天一片黃見不到了,只能見到一大片荒草之間夾雜著零星的幾塊莊稼,偶爾有一些搬遷戶拆掉老房的破磚爛瓦。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村的現狀。


用戶覃悠然爸爸


現在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什麼?

答。農村最突出的是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每年都會出臺一些政策措施來推動問題解決,使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不斷增強。

但不得不承認,現在農村的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主要表現在城鄉二元結構壁壘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民收入有待提升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提出了農業供給性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逐步化解這些突出問題,使廣大農民朋友更好地分享發展的美好成果。

流溪作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民,現結合自己的見聞,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僅供參考。

農村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產業基礎薄弱。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振興放在首位,足以說明產業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農業產業基礎偏向薄弱。從整體來看,當前的農業產業相比以前而言,進步巨大、成效巨大,但依然不足以支撐“三農”這艘大船有力前行。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再到農業龍頭企業紮根農村,農業現代化確實穩步推進。但是,時不時出現的農產品銷售難、農民就業難等問題,又真切地反映出農業發展的困境,根本原因就在於產業基礎不夠紮實,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長,導致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不足。以荔枝產業為例,大豐收的年份,價格低是常態,也會偶爾出現果賤傷農的現象。

人才資源短缺。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人才都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現如今,雖然有不少專業人才紮根農村,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氣象,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活力,但依然不能滿足加快發展的需求。

比如,許多農村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婦女兒童,“空心村”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發展動力不足。又比如,山東的一個農村,出了10幾個博士,但沒有一個回到村裡發展,他們對村裡的影響,僅僅在於使得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深入人心,並未能帶來直接的發展動力和發展資源。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年輕人紮根農村,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因為,所有的發展,都是人創造的,沒有人也就無從談發展。

發展規劃無序。高標準規劃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提,也是解決“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問題的根本性措施。在一些先進地區,農村規劃問題得到了重視,使得農村發展按步驟實施,樹立了美麗鄉村的典範。

但必須看到,還有更多的農村是毫無規劃可言的,無論是產業規劃還是建設規劃,都存在空白。這也導致了產業發展出現無序,從而引起產業同質化發展,甚至不良競爭,無法發揮產業帶動的作用;建設方面,許多村子都是任由農民亂建房子,東一棟西一棟,既無個性之美,也無整體效果,總之就是亂。

這裡邊,還有一些土地徵收的問題也值得注意。有些地方為了上項目,一味地徵收土地,但規劃安置工作跟不上,也引起了一定的矛盾,產生了不穩定因素。這些問題都要花大力氣解決。

資源配套不足。農村地區的物產、環境、歷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可以說是巨大的寶藏。但公共服務配套資源則明顯不足。比如教育方面,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跟城市有巨大差別,根本不在一個層級。醫療方面,雖然鄉村衛生院遍佈,但都只能解決一些小問題,得了嚴重一點的病,只能到大城市就醫,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確實存在。

文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你到農村住上一兩個星期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除了能體驗農村生活,文化娛樂方面感受到的亮點並不多。

總而言之,農村確實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在哪裡,問題總是有的,更要堅信辦法總比問題多。現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種人才、資源、政策都下沉基層,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們必須堅信,未來農村發展會越來越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會落下。


想贏別喊停鄉村小嚴


1,人沒了,地荒了!

今年5月回去過一次,老家村裡就只有一個老太婆和兩個小孩子。村裡的地只有一小塊還有人種,其它的都荒廢了。

2,房破了,沒人住!

村裡的房子大部分都破爛了,很大的一個老家村子就一家有人住。


3,果滿地,沒人吃!

村裡成熟的水果都掉地上了,沒有人撿也沒有人吃。

綜上,農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

沒人!

真沒人,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就搬出去不回來了。



後超人


我是土生土長,在農村長大的,農村現在存在三個問題。

1農民看病難,上學難。

2、種地成本高,收入低,基本一年沒啥收入,人均純收入更談不上。

3,農村幹部辦事效率差,無利的事遲遲不管,辦公,能力差,對道路,設施毀壞,不聞不問,搞形式主義,沒有真正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


駿馬奔馳77316597


我是四川人,老家農村的,目前在廣東打工,說說我的家鄉目前現狀吧:

1、農村種莊稼的少了,荒地多了。小時候父母還要去包別人的地種還得幫人交公糧,後來慢慢的土地誰想種誰種就可以了,別人能種還是好事,比荒起強。現在很好的土都沒人種了,山上都種樹,種了幾年全是草,為沒見有幾顆活了的樹。

2、種農作物的越來越少。之前小麥、玉米、水稻、紅薯、花生、油菜等等,一年四季沒有閒過。今年我家連水稻都沒種了,去年的都夠吃了,家裡就父母,我也在外,今年就種了賣的玉米,今年價格還可以5-6元一斤,還是可以賣差不多六七千,其它就是種點菜籽,一是一年自己夠吃,二是我出門打工每年會帶,還是家裡的油好吃,所以父母才種了一點,都是想著孩子要吃才種的只有做父母的才會這樣,我想大家都有這種感受。其它都沒種了,家裡也沒養豬了,自然紅薯什麼的也沒種了。

3、農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居多。像我們80後的基本都在外。想種點什麼,也沒勞力了。

4、照顧小孩。我小孩才兩歲多,父母老婆三人就圍著孩子轉,父親退休了現在也有兩千多三千元,我的壓力也小一些,基本不需要我再寄錢,我的錢就還房貸,小孩開支,我的開支,車子油費保險什麼的。

5、特色農產品,集中化程度高。像我的家鄉姜、大頭菜、蔥這些都是有一定規模的,家裡沒種莊稼的人,可以去幫忙,一天有個一百元左右收入,也像打工一樣。我也一直在考慮是否回去做農產品,跟隨時代做自媒體,考慮中,需要大家給些建議。

6、難遇兒時的夥伴。小時候一起上下學的小夥伴現在回家都很難遇到了,過年也很難碰到,有的在外面買了房也不會弄錯了,像我也是一樣在城裡買了房,過年有時候回去看一下,就父母時不時的還回去住一下,住城裡她們也不習慣。所以兒時的夥伴也很難碰的到。

社會在進步,我們在老去,小時候的生活之地已不再像以前一樣了。再熟悉的事已成往事,唯一最熟悉的還是自己的父母,多多陪陪父母,帶父母多出去走走看看也是我的願望,現在也輪到我們照顧父母的時候了。感恩父母才有自己的今天👥





一品村馨爸


我是四川廣安市勝縣一農民,就我本村的所見所聞來回答吧。

原來人口多,地少,角角落落都是樁稼,種地特別辛苦,而且辛苦一年,要換算成錢的話,頂多值個兩千元左右。現在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大量的田地荒廢著,現在一個組留下的二三十人吧,其中都是老人,小孩,能幹活的只有幾個人而已。真正的空心村,全村無人的情況倒是沒有見到。

老人是因為出去了沒人要,孩子是因為要讀書,所以就留守在農村。老人和孩子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託的關糸。但是,要是這些老人沒了,這些孩子大可以不回來,那時可能會出現真正的無人村,空心村吧。

以前的雞犬之聲,孩童的嘻戲聲,鄰里的爭執聲,好友的打趣笑罵聲,全聽不到了。

以前的春夏一片綠,秋天一片黃見不到了,只能見到一大片荒草之間夾雜著零星的幾塊莊稼,偶爾有一些搬遷戶拆掉老房的破磚爛瓦。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村的現狀。






農村譚譚


我是農村人,說一下個人的看法,現在農村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為什麼這樣說,依照我們當地實際情況,每戶人家平均約五六畝田地,主要種植水稻,棉花,水稻不值錢,十年前就沒人種了。按市場價,每畝產值約一千三四百元左右。總收入一年八千元左右。種植同期七八個月,除去生產費用,不算人工,下地能有多少?平時打一點臨工,搞一點小水產品,一年也就一萬多一點。再來算開支,就我家來說,六口人,一年總開支約八萬元左右,還不能生大病。為什麼現在年青人都不種田,出去打工了,一年的收入連家庭開支都管不了,難道等餓死?反過來說,農產品價格翻十翻又怎麼樣,在這個物價橫飛的時代,也只能說解決溫飽,教育,住房,醫療,養老還是壓得你拼命,拼命,再拚命!總之一句話,走毛主席路線,集體主義道路。個人力量終究是渺小的,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只屬個人淺解,不帶任何政治色彩,不喜勿噴。歡迎各位暢所欲言,正常交流!


用戶4331711596173


我是來自大別山區的上海漂泊一族,我們老家的馬路上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人氣,平時偶爾經過的小貨和一天兩班做著個把兩個老人的公交車,村裡除了老人幾乎沒有什麼人了,前幾年還有不少留守兒童,現在隨著寄宿學校的增加,沒人陪讀的孩子都去上寄宿學校了半月回來一次,還有些有條件的都搬去縣城上學了,鄉下隨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深入自然條件是越來越好了,野生動物也多了,什麼野豬之類的所以我們山區根本也種不了什麼農作物了,年輕人在家就業機會比較少,為了生活只有在外面掙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