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10月26日上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三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目前任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Gregg L. Semenza教授到訪華南理工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和訪問活動。此行是Semenza教授在獲獎後訪問中國的首站。高松校長、陶韶菁副書記在逸夫人文館會見了Semenza教授,就未來的合作模式、合作內容進行了深入洽談,並授予其華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Semenza教授表示,未來將與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生物醫學科學領域進一步開展合作與交流,助推學院在學術、人才培養、國際化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此前,得益於廣州國際校區正在推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聘用機制創新試點,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推進腫瘤學研究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從2017年底起就與Semenza教授進行了接觸,並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學校向Semenza教授發出了共建腫瘤學研究方向的邀請。此次Semenza教授應邀來訪,並受聘華南理工大學名譽教授,為雙方今後長期穩定的實質性合作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據悉,Semenza教授已與華南理工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今後將參與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腫瘤學研究所的建設,在國際化科研合作、課程和教學改革、聯合指導和培養研究生、學院和學科發展規劃等方面提供諮詢和指導,並定期訪問華南理工。此外,Semenza教授還與華南理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學術交流與訪問。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27日上午,Semenza教授在大學城校區學術大講堂為華南理工大學師生作題為“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缺氧誘導因子在生理學和醫學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他深入淺出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並和現場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Gregg L. Semenza教授簡介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Gregg L. Semenza教授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於197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74-1978),1984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M.D及Ph.D學位(1978-1984),1986年於Duke大學完成住院醫師(1984-1986),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及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職位。目前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C Michael Armstrong教授及由他本人創立的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時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部、腫瘤學部、放射腫瘤學部、生化學部的教授。

Gregg L. Semenza教授於1992年因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而成為現代低氧及氧化應激研究的奠基人,這些開拓性的工作對腫瘤學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相關領域已發表論文425篇,被引用128,000餘次,H指數達162,申請專利17項,編著了多部著作。Gregg Semenza博士擔任許多重要的學術職位,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的責任編輯(Deputy Editor),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的主編及其他二十多家學術期刊的編委,是目前活躍於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前沿的重要科學家。

“破解”氧氣感應機制謎題

感到缺氧時,人體細胞就會分泌一種激素,讓身體多生產點兒紅細胞,儘快恢復氧氣的供應。可見,缺氧並不可怕,因為人體細胞能夠探測氧氣的濃度,並隨時作出反應。

那麼,人體細胞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美國醫學家Gregg L. Semenza和英國醫學家Sir Peter J. Ratcliffe發現,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

那麼,當人體不缺氧時,缺氧誘導因子-1α又在做什麼呢?它完全不發揮作用,因為它被人體當作垃圾分解掉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美國醫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和Sir Peter J. Ratcliffe陸續發現,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還有一幫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類。當人體不缺氧時,氧氣和一種叫作VHL的分子,會將缺氧誘導因子-1α,標記成了“易腐垃圾”。於是,細胞就會把它分解掉,防止人體過度反應。

這種缺氧保護機制十分重要。正常細胞固然離不開它,但癌細胞更加離不開它!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科學家推測,如果用藥物打破癌細胞的缺氧保護,就有可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甚至殺死癌細胞!

為了表彰他們發現細胞感知和適應環境含氧量的相關機制,諾獎委員會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Gregg L. Semenza和Sir Peter J. Ratcliffe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開創性的發現為我們瞭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高中生物老師引導他走上科研道路

Semenza教授的媽媽是一名小學老師,爸爸是紐約市一家醫院的社工,家裡有5個兄弟姐妹,他小時候沒有參加過任何的培訓班和培訓課程,讀的都是公辦學校。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在Semenza讀高中的時候,他的生物老師Rose Nelson給了他非常大的啟發。她擁有博士學位,曾在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工作,所以她知道什麼是研究,能夠傳達科學之美和科學發現的愉悅。在生物老師的影響下,Semenza高中時期就對生物學中的遺傳學非常感興趣,而且在老師的幫助下,他還得以在美國紐約州揚克斯市的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進行了由NSF贊助的夏季研究項目,而這也是這他第一次接觸研究和實驗。

Semenza表示,一個優秀的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師引導我們走上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在科研工作中創造性非常重要

Semenza教授表示,獲得諾貝爾獎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畢生追求,研發出一款徹底治療癌症的藥物,這才是最終的追求,而他現在依然在為此工作。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訪問中國的首站就選擇了華南理工大學

對於想進入科研領域的學生來說,Semenza認為應該通過閱讀獲得儘可能多的知識,同時,需要進入一個實驗室,看看科研工作如何開展。在開展科研工作中,他認為創造性非常重要,而要想促進創造性,就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不應該只記住單列的事實,應該把事實放在大的環境中,探究事實是如何產生的,它的今後會如何,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