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Quora.com網站(美國版知乎)經常會有些有意思的問題。有人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What's it like to have attended an elite school and then be an utter failure afterward?(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有一位叫Marie Stein的回答者的答案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所頂尖名校的畢業生,Marie是眾多精英里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色。她經過了事業的挫折,從對不成功的痛苦中思考,認為成功的評價很容易讓人陷入無休止的攀比之中。而在獨特的人生經歷中感恩、快樂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讀來對處在不同學業、事業階段的每個人都很有啟迪。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作者/Marie Stein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我是一所頂尖大學(不是哈佛)上世紀80年代的畢業生。

我們那一屆畢業了約1550個人,其中產生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個普利策獎獲得者,一個世界銀行總裁,幾個大使,至少2個現任的州長及3位市長(或許是眾議員),大學校長,幾個對沖基金經理(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年),大學教授和管理者,一群CEO,小說家,記者,科學家,醫生,企業家,世界級職業運動員(和學者),政策制定者,軍方高層,藝術家,雕塑家,電影人,部長,宗教領袖,非贏利機構創始人,職業經理人,廚師,律師,農民,教師,家庭主婦,現在,已經有些人退休了。

那麼多事業有成的人!

和那些有成就的、令人驚歎的、走到哪兒都風光無限的夥伴相比,還有些不是公眾眼中的名人 —— 剩下大概1400多個人。

這些沒有被金融機構、狗仔隊、慈善機構、豪華地產中介和藝術品拍賣行整天圍著的人們,該如何看待我們自己?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幾年以前,我沒有工作,處在一個“缺少承擔風險的信心和勇氣,停滯不前”的階段。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在自己從事的行業裡,感到恐懼。

我去拜訪了一個已經15年沒有見過的大學朋友。她已婚,育有兩個孩子,是個家庭主婦。但是之前的十年,她非常成功,在一個大都市的青少年司法系統裡做律師,如今住在郊區。她患有多發性硬化症(MS),疾病已經開始影響到她的生活。我記憶中的她是個有能力、獨立、特別聰明,美麗,又富有同情心的女人。當時的她,渾身上下仍然充滿了這樣的特質,甚至更加明顯了。

一天早晨,我坐在餐桌旁,她為我做咖啡。我感到很沮喪,於是我開始抱怨,為我的生活狀態、我做的事情,和後悔沒有做的事情感到難過。

我說,“我真的,真的該找份工作。”

她轉過身來,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需要賺錢,我需要做一些讓我自己感覺好點的事業,我需要……”

她打斷了我的談話,說,“

做你自己,就足夠了。”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忘記了我們只是個人。而做個人,就足夠了。

很多我大學的女性同學,在職場工作了一些年之後,都選擇呆在家裡做家庭主婦,照顧家人;也許這個數目要遠多於過去20年裡真正想這樣做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中的很多人,男男女女,都沒有或者不能夠從事我們畢業時想要從事的工作。有些是為家庭所累,有些被病患所困。有些成了癮君子,或者發現自己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方。還有一些已經離世了。

不管你是不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成功或失敗都將成為我們自我的一部分,而成功與失敗不會一成不變。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比如說,我們中有的人生活富有,非常有錢,但他們也許在感情上沒有那麼幸運,或者在家庭中不幸福,或者做的事情並不喜歡。

我們都明白,不管你工作多努力,你多麼優秀,你都不可能抓住所有的機會,而某個你錯失掉的機會。或許能給你帶來遠超你能想象的成功。

我們那一屆的畢業生,有些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不為人所知。有些人不得不為了生存而鬥爭,最後暗自慶幸自己還能活下來,看到這個美好的世界。還有一些人,屬於大器晚成,他們最好、最成功的、最富有成果的日子,也許還沒有到來。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我們那一屆有個同學成為了大學教授。他的名字是蘭迪∙波許(譯者注:Randolph Frederick "Randy" Pausch,1960 – 2008,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後因胰腺癌於2008年辭世。他在2007年9月18日做了題為:“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的最後一課,富有啟迪意義的演講產生了巨大反響)。他曾經講述了非常有啟迪意義的《最後一課:實現你童年的夢想》。

他講述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作為人的感受,比如如何面對失敗、成功和攀比。

他說:“如果我只給出三個字的建議,我會說‘(tell the truth)講真話’。如果加三個字,我會說,‘(all the time)永遠這樣’。”蘭迪說,“這是你能輕易擁有的,而且有一天,你會發現這正是你缺少的。”

我們沒有很多時間,卻總是在不停地比較。

我知道在我生活裡,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也有許多次,我讓那些對我寄予厚望的人失望;我也知道一些人把我作為偶像,一個成功者。我對於一所名牌大學給我的教育和經歷感到很感恩;我也為目睹了那麼多認識的校友朋友們用各種方式所取得的、和正在取得的成績——不論他們是否有知名度。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的經歷都是豐富的、獨特的,是簡單的比較所不能描述的。

讀了頂尖大學之後又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是什麼樣的感受?

在任何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的時候,總有明天,或者現在,來改變它,來實現我們對於自己的期望,建立我們自己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堅持誠實地面對現實。我們要快樂,要感恩。

看看我的同學們,我可以找到一個又一個的例子,證明人生的經歷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